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

第110部分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第110部分

小说: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五句「以禅定摄乱意」,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对任何宗教哲学,我们都要放开眼光,他们都是讲定的,定就是静。譬如《大学》讲修定的次序,非常清楚:「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修养的次序就是修禅定,不是佛法来了以后才有的。后来佛经翻禅定,这个「禅」字是翻音,你用广东、闽南语读来比较接近本音。「定」字就是取自于《大学》中的「知止而后有定」。禅定是共法,大小乘、佛、外道、菩萨、凡夫都有的。乃至跳舞专心一致,到了忘我境界,也就是禅定,不过那是凡夫的禅定三昧。其它宗教的祈祷,也是禅定的一种方式,有其它宗教的教友对我说,他受洗时心境无比清净,全身毛孔都张开的,我就说,你真得救了!在儒家就是讲「诚」和「敬」。他跪下去的那一剎那是真得感应,不是谁给他的感应,是自己给自己的,自己本有的,就是禅定。不过这仍是凡夫禅,不是佛法与外道不共法般若所得的智慧,这是下面要说的。

  所以禅定在任何宗派都有,诸如宋儒,虽然反对佛教,可是每一家都在修禅定。所以我对宋儒是不大原谅的,他右手偷了佛,左手偷了道,然后还要骂人家不对,这算是什么儒家?气派太小了。但是这个过错可不是孔子孟子的。宋儒主张诚和敬,我的老师当中有好几位,我看了就怕,他生活上没有马虎过的,都很严谨,脸上也没有笑容,其中有一位是秀才,又学佛又讲儒家,还是日本留学回来的。他上课还摆一本印光大师的文钞在旁边,也是吃素的。我到现在还很怀念这位林老师,他就是位儒家人物,出家人讲戒律都没有他严格。

  第六句「以智慧摄愚痴」,这也不用说了。刚才说过,你要是能把十善业道同东西方文化的关系研究清楚,至少你在佛学学理的研究,已经很高明了。

  第七句「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佛学中常提到三灾八难,三灾我们前面说过了。这个「难」是艰难困难的难。可是有时书上看到某人向某人问难,这是向人请教一个困难的问题,不是想要问倒人家的意思。八难是八种学佛的大困难,障碍我们学佛的前三难是:地狱、饿鬼、畜生。一般说在这三道中不能学佛,但是进一步说则不然,大乘道主张在这三道中还是有化身菩萨在度众生,这一点我们在此也不详说了。

  另外五难是:一、盲聋瘖痖、二、世智辩聪、三、佛前佛后,这些是人道学佛的障碍,下定决心学习,都可破除,所以佛经说我们这个世界苦乐参半,因此我们应当精进追求真谛。四、学佛难,北俱卢洲的人固然在物质精神上享受,但是他们永远不会得到真理智慧,所以也是灾难之一,常言也道「富贵发心难,贫穷布施难。」五、无想天或云长寿天,耽着禅定,不得闻法,也是灾难。

  本经所讲的八难,是八种突不破的困难,可是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菩萨行的人,都有各种的办法教化人突破这个困难。突破的方法如果发挥起来是很多的。譬如佛教和道教都有度饿鬼、度畜生的修法。我们有位同学是搞电子的专家,他做过研究,认为电能比较强的,修道的成就也会比较快。他用各种动物的皮磨擦玻璃棒,试验哪种动物的电能最强,结论是人皮最快,只要擦几下子就产生电能。其次是狐狸皮,牛皮也不太差,所以他认为畜生道离人道也不太远,是可以得度的。

  像这样帮助众生突破八难去修道,在别的佛国是没有的。

  第八句是「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佛法本来只有一乘,譬如我们这里的显明老和尚,每星期四为各位讲《法华经》,他是正统讲经说法,我不能与他比,我这不能算讲经,只是和各位随便作基础佛法的研究。我鼓励大家好好跟他学,老法师万一涅盘了,天台宗的分科判教就没有人了。我为什么提这个?就是想起《法华经》上说,佛法只有一乘道,没有分三乘五乘,但是一乘道就是无上乘,太难了。因此佛的教育方法分了声闻缘觉等等,有种种不同的方便,这是其它佛国净土所没有的。譬如我们看净土三经,极乐世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本经在后面就说,与其它佛国世界的说法,完全不同,我们可以对照《华严经》的佛国世界的道理。所以我们这个世界有特殊的成就方法。

  第九句,「以诸善根济无德者」,这个世界的善知识们诸大菩萨,常常以自己修行成就的法门,帮助恶根深厚的人,以各种方法来感化他们。这也是同其它佛国世界不同的。

  最后,第十句,「以四摄成就众生」,这个世界诸大菩萨修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也是其它佛国世界没有的。

  维摩居士说了这十种善业道,他不是说给香积佛国的菩萨听的,这些菩萨也不是不懂,他们是和维摩居士唱双簧,其实他是说给我们这个世界众生听的,学佛就是要走这十个路线。

  「彼菩萨曰:菩萨成就几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香积佛国的菩萨就提出一个问题,这正是带业往生或消业往生净土的问题。他问,修大乘菩萨道的,要成就几种修行的方法,使得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品德和行为变得圆满无缺,死后往生净土?

  疮是生疮,疣是长赘肉瘤。疮疣并不妨碍生命,但是会给生命带来痛苦,是个病态。人在行为上都有病态,我这个人就很不规矩,没有资格作佛教徒,所以我尤其怕宗教徒,因为很多人信了宗教以后,就拿了一把宗教的尺去度量别人。看一看这个人不是菩萨,那个人不够资格作神父,却从来不量量自己。这是犯了很大的错误,真学佛的人应该只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任何一个人都免不了病态的,乃至连菩萨的行,有时都有病态。


菩萨成就八法

  「维摩诘言: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维摩居士回答,要能够成就八种法门,才做得到。

  「何等为八?」有哪八种呢?你看下面所说的,与我们东方文化的教育有绝对的关联。东方与佛法有密切的关系,东方是生生不已的方向,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多少次都提到东方。《维摩诘经》这一品,讲的是上方香积佛国和吃饭的问题,我已经点出来,这里吃的饭是思食和识食的境界,不是段食和触食。这个饭是得到禅定的人才吃得到,而吃了也会有成就的。下一品会呈现另一个佛国净土,是阿閦佛的佛土,又是在东方。这个关联好像古人和今人都没有注意,你们青年可以向这一方面努力。

  「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佛经都是用「饶益」,不是「利益」,因为饶是充份地、尽量地的意思,光说利益不够。维摩居士说的这第一个修行方法,不止是佛教,在东方文化、中国文化中处处都有。所以说东方早有古佛了,这也是佛经上的话。中国文化做好事叫作积阴德,就是「为善不求人知」,若被人知道会恭维你,就会消了自己的善业和福报。下面还有另一句话,「为恶不畏人知」,希望人家知道,好纠正你。

  「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这是由戒律来的,佛经就是戒。戒律像是规范道德行为的法律,法律是由法理而来,就是法律的哲学道理。医学要有医理,有人学医但是不出来看病,因为他学的是医理学,是医生的顾问。佛经就是戒律的法理,刚才讲的十事善法是戒,现在讲的成就八法也是戒。这些戒不用去戒坛受戒,你若接受了佛教教育,就要依此改正自己的行为。

  我常提英雄与圣人的分界,现在再提一下,英雄是征服天下,圣人是征服自己,学佛就是学征服自己。征服天下难,征服自己更难。许多人可以作英雄,但是没有办法作圣贤,因为不能征服自己。英雄是把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烦恼,建立在别人的身上;圣人是把天下人的痛苦烦恼,自己挑起来。圣人就是菩萨道,就是「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

  所以我们看这些经文,就等于是念戒,若《维摩诘经》有时真看不下去,因为看了都做不到。以这一条来讲,不要说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了,就算好朋友要我们分担一下困苦都做不到。

  「所作功德尽以施之。」有功德自己不占有,都布施出去,也就是大家诵经时最后的回向。回向的道理前面讲过不少次了,一部老子《道德经》,就是在讲回向,例如「为无为」,又例如「外其身而后身存」,都是回向的道理。

  「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看一切众生平等,尽量地谦虚,如果傲慢的话就有障碍了。要尊重任何一个人如圣贤,这跟儒家道家,没有任何区别啊!

  「所未闻经,闻之不疑。」深信所有听过的大乘经典,虽然有些道理从未听过,但也不怀疑。

  「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看不起小乘道,因为小乘是大乘的基础,大乘不过是小乘的范围扩大而已。

  「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出家人不嫉妒别人受供养,这也包括了在家人,看到别人得意了不嫉妒。我常说「一家饱暖千家怨」,所以儒家道理是,人不敢自己太富贵。过去我在家乡时,年轻人不准穿皮袍,老辈见了要骂的,年纪轻就玩这个!中年人穿皮袍,还要在外面加一层盖住。人家看你发了财,会眼红的,但你穷了也没有人会同情你的。这都是一般众生心理。我们学佛的人修行,就要改变这种心理,所以人家的好,不要嫉妒,要视之为应该;自己有什么好,要谦退,不以此为荣,要在这样的心态中修行。现代人常说,对某某事值得骄傲,这是不通的中文,是从外文翻译来的,勉强说值得自豪还差不多。中国文化中说值得自己骄傲,那是狗屎心态。

  「常省已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六祖也讲过,修行人要「但观已过,莫论人非」。真学佛只有反省自己,要求自己,不去谈论别人的过错,一心一意修一切善行,完成一切功德。

  「是为八法。」这就是维摩居士所说的往生净土八法,你能修成就了,必定往生。但是即使这八法成就了,你说无始以来的业消完了吗?不见得,因为这只是成就大菩萨行的基本八法而已。菩萨行不止八法,这八法成就了,也就是守了大乘的戒律,就不会有修行的病态,临终时必然能往生所发愿前往的佛国净土。

  「维摩诘、文殊师利于大众中说是法时,百千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这是这一品的结论,文字就不用解释了。

菩萨行品第十一

  是时,佛说法于庵罗树园,其地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阿难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瑞应,是处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佛告阿难:是维摩诘、文殊师利,与诸大众恭敬围遶,发意欲来,故先为此瑞应。于是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可共见佛,与诸菩萨礼事供养。文殊师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时。维摩诘即以神力,持诸大众并师子座,置于右掌,往诣佛所。到已着地,稽首佛足,右遶七帀,一心合掌,在一面立。其诸菩萨,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遶七帀于一面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