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

第116部分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第116部分

小说: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菩萨事实上是在行戒律,什么戒律?发露忏悔。发露是当着众人坦承错误。忏悔是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唯然。」读到唯然要打个圈号,这是释迦牟尼佛的答话,嗯!好的!佛准许众香世界菩萨忏悔。

  「世尊,愿赐少法,还于彼土,当念如来。」菩萨们又说,世尊,请您老人家也传我们一点佛法,让我们带回到上方世界,也可以念着如来的教化。这些菩萨也难得下来一次,所以提出这个请求。这个「当念如来」四个字用得好啊,我们常搞文字工作的读到这里,打两个圈都不够的,这是一语三关。如来是佛的称号之一,这里也有好像来过的意思,又是心心念念有佛,文字怎么解释都通,这才是翻译!哪里像今天的翻译文章,我看了不懂,就问问翻译的人,他居然说,让我想想看,他老兄自己都没弄懂!

  好!现在佛要对外来的菩萨说法了,也就是对我们说法。《维摩诘经》一路就是维摩居士表演了那么多不可思议境界,这是神变,是修持功德具足而有的。现在佛要告诉大家怎么修持。


佛说如何修持

  「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前面讲过大小乘修持的次序,由守戒得定,由定得慧,得了智慧才能解脱,解脱后再解脱所知所见。所以学佛是学解脱。如果越学越难与人相处,越多问题烦恼,那就不是学解脱,是学脱节。学佛是智慧之学,再复杂的环境也能化成祥和,心中的烦恼也能解脱。不要一学起佛来,欲望变得更大,又想求菩提,又想祛病延年,又要佛加庇功德,又要保佑你升官发财。甚至有同学问我,为什么他那么用心打坐拜佛还感冒了?我只好说,唉,大概佛法不灵吧。这解脱了吗?真是的!

  佛告诉这些菩萨们,「有尽无尽解脱法门」,又到头又不到头,究竟是什么?佛说,这个解脱法门你们应该要学的。下面佛讲什么是「尽无尽」。

  「何谓为尽?谓有为法。何谓无尽?谓无为法。」这是先下定义。佛法归纳成有为法和无为法。我们拜佛、念咒、参禅等等八万四千法门,乃至练气功,都是有为法,有个方法在修。一切众生所求的,求神通,求悟道,只要你心中一想,就已经是有为法了。举凡世间法,宗教、哲学、科学等都是有为法。如果你不来世间,一个人上山修道,就是无为法了吗?还不是。没有悟道之前都是有为法,「尽」就是有为法。

  有为法学到了,学到了底,就证到无为法。无为法是什么?是空。佛法最高是到空,到无为法,也就是涅盘。中国大乘佛法都喜欢讲无为法,一上来就讲空,可是你空不了啊!刚才有同学来问,说他近来一上座就觉得身体没有了,很平静。我说这是念。他说自己没有动念啊。我说,你有个境界是念,有个空、有个清净还是念,都是有为法,不是真正的空。真正的空要有为到极点了就是无为,有到了极点了就是空。尽到了极点,就是无尽。但是你也不要守一个空,守一个清净的境界,一守就又转到有为法了,无尽不尽,又回到尽了。你看,这佛说法之妙啊!

  所以一切大阿罗汉、声闻众乃至菩萨,在没有证得菩提,没有成佛以前,所有的修持都是有为法。我常说,一切禅宗密宗,一切修持,都是加工的,都是加行法,都是助道品。《金刚经》说,真正的道是「了无一法可得」,那就是佛道。讲到有为与无为,我忽然想起明朝有位大禅师叫作栯堂法师,他有两句诗,「千丈岩前倚杖黎,有为须极到无为。」就是说必须要修到了极点,才能够空。

  「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何谓不尽有为?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倦。于四摄法,常念顺行。」「护持正法,不惜身命。种诸善根,无有疲厌。」出家人所承担的工作是绍隆佛种,就是把佛法的种子传承下去。而在家佛弟子的任务是护持正法,就是护法,因此庙子里习惯称在家居士为护法。护持正法的工作是很难的,像庙子里常见的韦驮菩萨,在中国是大护法神,当然也不一定只有在家人才有护法的责任,很多出家大师,一样是挑起护法的责任。只要能弘扬佛法宣扬正道的,就是护持正法。

  有为法起行时为了护持正法,连自己性命也不管,碰到灾难宁可为法而死。活着的时候,随时随地都在做善事,种善根。做善事不一定得好报的,很多人只做了一点善事,就马上想得好报,那是不可能的。大的、好的报应,是种在阿赖耶识的根根里,是未来的福报。

  所以因果报应是个大问题,有时看到社会上有的人非常坏,但是却非常有福报。好像大部分坏人的福气都比好人好。当然很多好人实际上是笨人,越笨人越好。人聪明一点就坏,聪明同坏像是两兄弟。聪明而不坏,有本事做坏事而不做,那是善人。有的同学自认没有做坏事,可能是因为你没有本事去做。要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你成不了佛的,因你屠刀也没拿过。我拿把屠刀给你,你可能拿着手就发抖了,那也用不着放下,都抖掉了。放下屠刀是放下杀人如麻的刀,放下这个杀人的权力和本事,才可以立地成佛。

  所以一般人不能说是好还是坏。韩信看不起同时和刘邦打下天下的一班人,对他们说「公本碌碌,因人成事。」意思是,你们这些人不提也罢,还不是靠我们打天下才有碗饭吃。一般人对自己认识不清楚,对别人也认识不清,都以为自己是好人,所以说报应靠不住。佛法的因果报应道理在哪里呢?如果一个非常坏的人却有很好的福报,这是他过去生的善根所带来善报的业没有受完,所以这一生是好的。这一生所造的恶业,要到他生来世受报。

  因果不是那么现实,不等于买股票做生意,钱下去了能马上赚回来。因此,修菩萨道的人不求善报,所以他种诸善根,才无有疲厌,不会计较是否得到好报,也就不会有心理上的疲厌。

  「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说法无悋。」真学佛的人,他的志向常安住在方便回向。方便就是随时随地用各种方法,回向就是布施的意思,但是你施出去的还是会回到你这儿来,那是轮转的道理。学佛的人常做念经拜佛等等的功德,都知道该回向给一切众生。心里想的回向容易,要他真拿东西出来,恐怕就难一些了。不过能这么想也不错了,就怕自己连这个想法都没有。所以要先训练自己有这个思想,思想习惯了,慢慢变成行为。

  我有时取笑年轻同学,他说已经回向过了,我就说,你观想一下就回向了,自己不花一毛本钱,当然干了。但行为上能不能做出来呢?例如现在要过年了,你身上有个一万块钱,看到别人过不了年,就缺个九千八百块,你能痛快地帮助他,给了钱,头也不回,走掉,这恐怕就难了。所以行为是很难的,不是坐在那边用观想就可以的。

  菩萨的回向呢?要注意「安住」这两个字,是心里乐意布施,安心于这个行为,做这种方便回向。

  因此学菩萨道的人,求任何一种修行的方法都不会懈怠马虎的,为别人说法更是尽自己所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没有悭悋心。你看经文说「求法不懈,说法无悋。」觉得很容易,但是真要你做的时候就很难了。譬如说我们当年求法,那真是要恳求的,又下跪,又磕头,又行礼的。现在没这回事了,打个电话,还是写封信来,就要求法,好像你应该告诉他似的。昨天还有位博士学生来这儿,说我在书中建议他如何如何。建议是部下对长官提出意见的用词,说老师向学生提出建议就不礼貌了。这个时代这样的例子多得很,但也是在求法,能做到不懈吗?

  儒家有「程门立雪」的典故,这才叫不懈。而禅宗更早就有立雪求法的事迹,是二祖向达摩祖师求法的经过,二祖甚至最后把条膀子砍下来供养,这大家都很熟悉了。还有一个求法不懈例子,玄奘法师远赴印度求法,他徒步走过大西北的沙漠地带,那种艰苦真不是我们能想象的。玄奘法师决不退转,他准备死在路上的。和他一起去的还有十几个和尚,都死在途中了。

  说法无悋也是不容易的,中国人的习惯总是要留一手,重要的地方留着,考察考察你再做决定。过去学拳学医学等,老师悭悋都留一手,到后来什么也没有了。说法要没有悭悋心,以布施的心态去说,是很难的。

  「勤供诸佛,故入生死而无所畏。」上面这些行为,都是学佛人供养诸佛的行为。我们学佛经常讲供养,以什么供养?以身行佛道来供养诸佛,奉行佛菩萨的教导。你要去哪里找诸佛菩萨?不是上西天去找,诸佛菩萨都在人世间,你认不出来,他也不会讲的。他都在生死轮回中转,但是不受生死的拘束。所以如果为了要跳出红尘而学佛就根本错了,成就了的人不怕生死,不畏惧苦难,反而更要去苦难的地方教化众生。

  「于诸荣辱,心无忧喜。不轻未学,敬学如佛。」这是学佛的人,尤其当善知识的人要特别注意的,入了世间给人看得起、看不起都一样,在心中不因此而忧愁或喜悦,一味清净而已。对于没学问或者没学过佛法的人,不轻视他们,而且更要对任何人都像对佛一样地尊敬。

  本篇所讲的,不但是学佛人的行为,更是学佛人的戒律。这里都是戒条,不是只有律藏中才有戒条。

  「堕烦恼者,令发正念。」这又是另一个观念。学佛的人对于在烦恼痛苦中的人,正好去帮助他,让他因此发起正念。

  「于远离乐,不以为贵。」一般人学佛都走上小乘的路子,变成厌世,心乐寂静,想去山林中住茅蓬。想象中的青灯如豆,白云飘渺,那境界真美。可是真到山中住,点一盏青油灯,那照在墙上的影子看起来像鬼影;白云很美,你住在深山中,云会从窗外飘进室内,湿气重得不得了,我宁可不做白云中的神仙。一般人要逃避人世间的痛苦,都想出离世间,以远离为乐;但是大乘菩萨道偏要向红尘中去,青山绿水并不缺你。

  「不着己乐,庆于彼乐。」不耽着自己的快乐幸福,而庆幸别人能得到快乐幸福。就这一条,我们怎么做得到?只有大菩萨才能真正做到,可是我们学佛的人,应该立志朝这个路上走才对。

  「在诸禅定,如地狱想。」视禅定如地狱一样。好了,你们打坐腿子痛的,这下可有借口了,禅定于你真如同地狱,你何必下地狱呢?何必打坐呢?

  这个道理在什么地方?菩萨道不是追求自利,打坐入定是修行第一步,可是你常常入定是犯菩萨戒的,犯了「耽着禅定」之戒;但在小乘,入禅定反而是功德。我告诉你,世界上第一幸福、第一舒服的事就是入定,当然不是你打起坐来那么痛苦的「定」,真入定是乐的,是进入大喜乐中。身心完全解脱、清明,那种禅定的快感不是凡夫可以想象的。你叫一个入定的罗汉出定去救世救人,他做不到。好像一个喝得八分醉的人,你夺下他的酒杯,叫他跟你去干活,他可是一点力气都没有的。罗汉对禅定的执着,就好像凡夫被酒迷住了一样,太舒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