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

第119部分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第119部分

小说: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大乘的菩萨行是智慧的成就,不是迷信崇拜,迷信崇拜只是培养智慧的资粮。正信与迷信有时不容易分别,迷信有广义和狭义的,对一切理不透彻的事都相信,是广义的迷信;不论是宗教的,或者入世的学问,你还不透彻理解,就相信了,就是迷信。狭义的迷信是对某一种神,某一种主宰,盲目的崇拜。所谓正信,是把一切理弄透彻了,真正的觉悟了。

  修行是求正信的智慧,这样的大智慧像是一把宝剑,能断一切烦恼,能破一切迷惑。人最大的烦恼是生死问题,生命怎么来怎么去?究竟有无前生来世?烦恼不是痛苦,而是困扰你的。

  大乘菩萨修行为的是「以智慧剑,破烦恼贼」,而修行的次序是「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

  「出阴界入」这里包含了很多佛学的东西。阴是色、受、想、行、识五阴。我们重复再说一次,色包含了四大,地、水、火、风,我们肉体就是这四大组合而成。受包含了各种感受,譬如冷暖、喜怒哀乐。想是思想。行是生命的动能,譬如说我们不能任意停止血液循环,不能让地球倒着转。说得好听是动能,不好听就是业力,业是行阴的表现。而一切的根本在识阴,心意识的作用。要跳出五阴是很难的,单单解脱身体的感觉,就很困难。生起病来,发烧、咳嗽,都是受阴,你想不咳嗽,它不听你的,这股动力你停止不了。真修行人,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就可以跳出五阴。

  佛学所谓的十二入,是十二根尘。外在的因素是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六尘,它们透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进入我们身心,合起来就是十二入,十二根尘。

  所谓十八界,就是上述的六根与六尘相对,生起六识,各有一界限,因此三六合起来共有十八,就叫作十八界,前面也说过。

  真修行人,以智慧剑破烦恼贼,不但可以跳出五阴,还可以跳出十二入、十八界。这才是真正成就了。成就了之后,才能挑负起解救一切众生重担的勇气和决心,才能解决众生的烦恼痛苦,正是所谓一肩挑起天下众生的烦恼。

  有这样的气派,所以能「以大精进,摧伏魔军」。五阴是魔,烦恼也是魔,都是来磨你的。我们人生的遭遇,没有那一件不是来磨练你的。能经得起磨练,就是大丈夫。如果被磨练垮了,就完了。所以说「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为什么这里用大精进而不用大勇呢?因为是永远地求进步,不满足于今天的成就,明天要更进一步。如此精进修持,直到成佛境地。

  「常求无念,实相智慧。」学佛怎么样证到空?要先求无念。无念是没有烦恼,没有杂想。譬如说打坐,有几个可以做到无念?无念不是没有思想,那叫作死亡。无念是什么都知道,非常清净的境界。六祖说「无念为宗」,他解释「无者无妄想,念者念真如」,所以无念是由两个观念组成。无念是完全没有念了吗?有念,是正念常在,也就是八正道的正思惟。人生不在昏沈就在散乱中,一辈子就在这两个中间转;得定是不昏沈,也不散乱。达到这个定境就是妄念清净,净念现前,也就是无念。

  到了无念以后,自然可以见到空性,就有了般若智慧。这是般若实相的根本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什么是实相?实相是无相,一切相皆空,也就是《心经》所说的「诸法空相」。下面的经文,无论出家在家的佛弟子,都是要学习遵行的。

  「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法。」少欲知足,这句话似乎很普通,可是很难做到。开始学佛时并不是叫你完全断欲,而是要减少欲。能绝对无欲是证果的大阿罗汉才能做到。

  广义的欲包括一切,不只是孔子说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个人好山林清净,也是欲。喝茶是欲,抽烟是欲,喜爱文学也是欲,乃至喜欢读书也是欲。凡是贪图就是欲,修行能做到少欲就已经很难了。出家人修头陀行是最苦的修行,所以修这种法门的僧人叫作苦行僧,他穿的是粪扫衣,用捡来的布料拼凑缝起来的;常坐不卧,只打坐,不躺下来睡的;不三宿空桑,庙子都不住的。我们小时候看到过这样的僧人,戴着像雨伞一样大的草帽,背上背个韦驮菩萨的牌子,前面挂个木鱼,再背个包袱,全部家当都扛在肩上了。碰上刮风下雨,就在人家屋檐下坐一坐,他的斗篷就是房子。少欲知足就是头陀行的第一条。

  少欲知足不仅是要求出家人遵守,在家人也要做到。少欲已经难了,知足更难。中国的儒道两家也都宣扬知足,这是东方文化共同的观念。依照东方文化的人生境界,什么是幸福呢?只有知足才能常乐,才能算是幸福。在我们小的时候,这种观念是基本的教育,那时教育的目的是教孩子如何作人,现代的教育受外国的影响,目的是为生活。其实生活也就是作人,但是变得很短视现实,一味追求幸福。可是幸福不是能追来的,只有知足才能有真正的幸福,幸福的标准也不是绝对的,只有自己心理上知足,就永远在幸福中。

  看见人家吃得好,我也想吃好的,不过我能吃得饱的话,不管是吃好的吃坏的,那个舒服都一样的。你穿好的,我穿坏的,是有差别。但是穿到我不感冒不冻死,目的都达到了。小时我们都读过「他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回头一看推车者,比上不足下有余。」这就是叫我们知足。

  佛的出家、在家两众弟子一定要注意,在行为上要做到少欲知足。社会上一般人对学佛的人要求很严格,这是错的,因为大家都是人,大家都在修。第一步先做到了少欲知足,然后是下面一句话:「而不舍世法。」这是入世的,不离作人的本位,不管在家出家,不舍离世间一切法。我常告诉出家的同学,不懂世间法你怎么学佛?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他世法全懂,太子出身,然后出家修出世法。有的青年一来就学佛,我看了头都大了,你连人都没有作好,还成佛?人怎么作都不知道!所以我常劝人,你先学作人再来,不是要推辞你,这是根本。如果连人都不会作就可以成佛的话,这种佛也不用学了。

  当年我陪同禅宗老师,去四川万县看他的老师能缘和尚,这位太老师是近代禅宗的四大老之一,与虚云和尚齐名。我想象中的得道高僧一定住在山中,环境清雅。那晓得到了一看,太老师住在闹市当中的钟鼓楼上,外头是市场。他也没有如我想象的在打坐,而是在抽着长烟筒。我们师徒就向他磕头,太老师很客气,他赶快起身:「唉,好了,好了,起来,坐,坐。」然后他问我是谁,我师父向他介绍我是他的徒孙。他说:「噢,好啊,年轻人还学这个。」就起身去炭炉烧开水要泡茶。我师父忙劝他歇手,让给小辈来做吧。他执意不肯,亲自烧水泡茶端给我们,我们当然马上站起来,连说不敢不敢。他就告诉我们:「我已经不是大庙的方丈了,今天你们来我这小地方就是客人,世法的礼不可废。这是『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太老师引用的禅宗的名言「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第一句是说道体真空,得了道的无言境界,这个时候万缘皆空,万念放下。第二句是说起用,起用就是有,放下就空,提起就是有嘛!成了佛也是要说法、要作人的,作人做事有万行门,其中一点马虎不得的。

  所以你们学佛的人要注意,「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法」,这就是戒律!

  一般在家人被称为居士,其实是不够资格当居士的。居士要有年高、有德等等条件。现在只要头上还留着两根头发就是居士,反正也没有关系了,爱怎么叫就怎么叫吧!不过我就不愿意当居士,我当不上,什么都不是。一般的居士们对出家人有过份的要求,好像出了家的就要离开世法。出家还要不要吃饭穿衣?当然要,既然要就还是在世法中。所以在家出家的学佛人千万注意,要「不舍世法」。如果为了想舍离世法而学佛,就已经错了。因此也要记得我们一再引用过六祖的话,「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不坏威仪,而能随俗。」这一句话严重了,第一个要求是针对出家众的,第二是对在家众。我们知道戒律是学佛人的行为规范,共有三部分。第一部分叫作威仪,也叫作律仪戒,就是现在学校里面属于训导方面的事,管品行的。譬如衣服要穿整齐,也是威仪,有些同学从美国读书回来,衣服穿得很随便,一问之下,他说在美国就这么穿的。我说你在美国看过什么世面?你在哈佛大学读了几年也就在那个小圈子中,美国的上流社会你有朋友吗?你去那边看看,人家还是衣冠整齐的!你就学到那些不入流的东西,然后回来说这是美国派头,你骗别人可别骗我!这就是威仪的道理。处处都是威仪,人要有人的风格和风度。有的人即使戴个眼镜也戴不好,滑到鼻子上去了,你就不能去调紧一下吗?任何小地方都要注意,尤其是出家人,更是要注意。

  当年张献忠和李鹞子杀人如麻,他们杀到四川,一定要见一位有名的破山禅师。和尚见了他们,就要他们答应不再杀人;他们反将一军,如果师父肯吃肉我就不杀人。破山一听,好!拿肉来,我吃!这就是「不坏威仪,而能随俗」的智慧表现。

  所以这一句经文是要出家人能做到随俗,而自己不坏威仪。不能随俗就不是菩萨道;进一步说,菩萨道不但能随俗,还能够下地狱,还能够变畜生。有经典说,要修一切畜生行才能成菩萨道,这话严重了。例如你想度狗,做不到,因为你不能说狗话,不了解狗的生活。所以菩萨要化身千百亿,要化成狗身,才能够教化狗。根据华严境界,地狱中有菩萨,魔鬼中有菩萨,畜生道也有菩萨。

  「起神通慧,引导众生。」因此,菩萨能随时起神通智慧,引导教化众生。菩萨度众生,就是让众生搭乘自己驾驶的车船,乃至让众生骑在自己背上,把众生送到快乐清净的境界。度人的定义是牺牲自我,使别人幸福。

  「得念总持,所闻不忘。」总持就是梵语陀罗尼,是总纲的意思。因此咒语也叫陀罗尼。咒语是不用解释的,你只要抓住这个就什么都抓住了。大家学佛不能得总持,所以脑子容易昏沈,听了看了很快就忘,有定力就是得念总持,脑力自然就好了。阿难就是修总持法门的,所以能把佛说的法,记得一字不差。

  有的同学连刚才拿的这本书,是从哪个架子抽出来的都记不得,现在的事都记不得,还想修行到能知前生事的宿命通?如何能知前生事?就要得念总持,才能所闻不忘,因为所有的种子都在阿赖耶识中。

  这个也是戒律,也是功夫,可以拿来考验自已一天到晚修行在修个什么。记忆力也是智慧,你脑力不好,学什么都不成功。你说因为自己什么都学不成功才来学佛,佛就那么倒霉吗?佛是第一流智慧的人才学得成的,要有悟力和记忆力的。所以打坐修持先要能把脑力健全,悟性要高,不管什么学问,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