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

第14部分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第14部分

小说: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怕吗?佛家有句话说:「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一味的讲求慈悲和方便,如果没有智慧,就反而出问题。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是非常难的。这两句话也是互为因果的。 

  「明了众生心之所趣」,除了已经成佛得他心通的人外,一般人不能明白众生心里的思想和方向。但是就算你能明白,也不能度了每一个,有些众生心中业力的关系,绝不是这一生能成就的。这一生能让他种一些善根已经很了不起了,要想即生成就,谈何容易。所以要度人,首先要能明了众生心之所趣。 

  「又能分别诸根利钝」,有利根器的人是多生累积修持功德来的,这种人反应敏捷,看到烟就晓得有火,就是禅宗祖师讲的:「良马见鞭影而驰」。众生根器利钝的差别与心理的趣向一样,利根的人心理趣向非常坚决,反应灵敏。孔子再三赞叹他的学生颜回,《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子问另一个高足子贡,要他自己同颜回比较,子贡回答说无法比,颜回闻一而知十,自己闻一而知二,孔子听了就说,不只你不如他,连我也不如他啊!从这里可以看见,众生根器的利钝可以差得很远。历史上的张良,所以辅助刘邦而不去帮项羽,就是因为他看出来刘邦是利根,脚在桌子下一碰他,刘邦马上就会意了。今天讲教育,真的教育家必须看出来学生能领受的程度,甚至于他的性向所趣。现在西方教育很注重小孩子的性向,其实中国三千年前已经知道了。 

  「久于佛道,心已纯淑」,这里说维摩居士实际上早已悟道成佛,久远以来对于佛的菩提大道早已经纯熟了,因此「决定大乘」,决定走大乘道路线。我常跟与我平辈的和尚说笑,不要和居士争,他们听了都笑,心里明白,你看,每天拜的诸位菩萨都是居士身,观音、文殊、普贤、弥勒都是。弥勒的本像不是大肚子的,那是中国塑的布袋和尚像,是弥勒的化身。只有地藏王菩萨一位是出家菩萨。大乘道是不限于出家在家的。大乘的菩萨道简单的说有八个字,永远都做不到的:「难忍能忍,难行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能做到了就是决定大乘,决不退转的。 

  现在演绎什么是大乘道的基本道理,就是「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毘耶离。」大乘道做所有事情要再三思量,这是大乘与小乘不一样的地方,小乘人动辄想无念,求空,不求思量,万事怕啰嗦,山里头打坐最好,不敢用思想;大智度的成就是能善分别一切法,于第一义而不动,一切用心而菩提正道没有动过妄念,这是智慧成就的境界。所以是大乘道的人能善思量,不是情感的冲动,喜怒哀乐都自智慧发出。但是他的内心是「住佛威仪,心大如海」,就是佛境界,就是现生的佛,他的心量之大,包容万象。而且十方诸佛都向他求教,他的学生,欲界天的天主帝释天,色界初禅天的天主大梵天,人世间的帝王领袖,以及三界天人都尊敬他。因为要度人,以变化神通的方便,现普通人一样的身像,不是从石头里跳出来或者是莲花里生出来,为的是与众生亲近,否则众生不会修道了,以为成佛的人必须是天生的。所以维摩居士以善方便居住在毘耶离。 (此时南师忽对某同学说:某某人,你在干什么?不要装模作样,放松!休息!很轻松地学佛作人就好了。听到没有?对了,笑了就好了,一个人每天笑几次多好!不信试试看,躺下来休息,躺下来听,不要打坐了,知道吗?去后面躺下来。) 


六度波罗蜜成就 

  「资财无量,摄诸贫民」维摩居士资财无量,财富多得不得了,没有限度,像是有个中国的聚宝盆似的。明朝初年首富沈万三,据说就有个聚宝盆,朱元璋建都南京,沈万三财富的力量很大,出钱修了三分之一的城。后来朱元璋要杀他,他被佛教人士称为马如来的马皇后所救,财产没收,流放边疆。朱元璋的脾气真坏,我现在发现很多学佛的人脾气坏,包括我在内。马皇后死后朱元璋变本加厉,不知杀了多少人!讲到维摩居士「资财无量,摄诸贫民」,一切的穷人都救济,这是他布施的功德。 

  「奉戒清净,摄诸毁禁」,维摩居士虽然是在家人,但是他奉守一切在家出家戒律,不会犯戒。 

  「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最高的忍辱修养,调伏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忍辱而没有嗔恨心,轻微的怒是恚,再重的就是发怒、真正重的就是嗔,也就是恨心了。有嗔恨心的人可能会堕入畜生道,因为他所有的神经肌肉都带一种恨意,很严重的。 

  「以大精进,摄诸懈怠」,我们学佛的榜样就是如此,昼夜都在大精进,随时都在努力,对自己不松懈,.没有懒惰怠慢。 

  「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他的心永远在禅定的境界中,寂灭清净,在任何的情况下都不乱。 

  「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这是般若智慧的成就,他智慧力之高,对无量法门有决定性的判断力,无智的人到了他这里都变得有智慧了。 

  上面这一路经文讲的就是六波罗蜜门,原文说:「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就是布施的意思。因为经典讲究文学的境界,两句一对排下来,很美。所以看《维摩诘经》,文字好像都懂了,观念都没搞清楚,中文程度不好,佛经禅学都看不懂。如果加一句,成为「资财无量,摄诸贫民,是布施也」,就清楚明白了。 

  大乘道为什么讲六波罗蜜?是为了这六个大方向的成就。因为布施,可以摄诸穷苦的人,免除他们穷困的痛苦,这就是度人。因为维摩居士资财无量,可以救助世上的穷苦人;因为他持戒的成就,影响了旁人不犯罪;因为他能忍辱,不会发脾气生嗔恨心;因为他修精进,就不懈怠不马虎;因为修禅定,心没有散乱;因为修般若成就,对天上天下一切事无所不知。学佛学六度,为的就是这个,不是空口说白话。下面是我们在家居士要学的榜样。 


在家身 出家心 行为美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白衣是代表平民的意思,是相对于做官或出家的人而言,中国的出家人穿缁衣,是染了不漂亮颜色的布。我有时写信给出家人,具名的地方就写白衣,就代表我是在家俗人,因为我也不好自称是他的弟子。维摩居士虽然是在家人,但能够奉守出家人的一切戒律的行为,心是出家的。 

  「虽处居家,不着三界」,虽然表现是在家人,心已经跳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一切不执着。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虽然与在家人一样,有太太和孩子,可是一直修的是清净行。 

  「现有眷属,常乐远离」,本身有许多眷属围绕,像是父母、妻子、朋友、学生等等都算,可是他的修行境界是不会留恋这些的,已经超越了。好像我跟老朋友说,儿女大了,就不要再牵挂了,互不相欠,也不要指望儿女回报,否则你下辈子可能变成儿女的儿女来还债。也有朋友为儿女不肖而愁,我便劝他们看开些,社会上年轻人一定有好有坏,不可能个个都好,也不要要求自己的子女一定全都是好的,总要分担一些吧!自己家里样样都要好的,不是菩萨道。别人的苦难我们挑一些,这也是回向。 

  「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常有些人向我说某某女士已经学佛了还打扮那么浓。我就说,这有什么奇怪?难道学了佛就不顾形像,使一切众生不愿亲近你吗?你看观世音菩萨打扮得多好看,头上挂的,手上拿的,都满了。菩萨要相好严身,不要使人讨厌,并不是为了漂亮。维摩居士也带珠宝,不是为了诱惑人,是要庄严这个色身。我们人的色身太脏了,把皮剥下来里面又脏又臭!所以要庄严色身,但是心里不要执着。 

  普通凡夫打扮都是为别人看的,汉武帝有一个爱妃生重病,武帝去看她,这妃子硬是把脸遮起来不给武帝看,侍女问这妃子为什么,她就说皇上宠爱自己,是因为爱自己的容貌美丽,如果把病容给皇上看了,不但自己要失宠,连自己的家人往后都会失去照顾,就是这个道理。 

  「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在家人当然要吃要喝,但是一切的饮食营养是为了自己得道用,如果吃了反而妨碍自己学道就不吃了。 

  「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维摩居士也进出赌场,也下棋,也去娱乐场所,但是他去这些地方是为了方便教化度人,在那个场合仍然还在布施持戒。这不是你们所做的,尤其你们出家人,要懂这道理。 

  「受诸异道,不毁正信」,学了一切外道,同外道都有来往,但是以佛法的正信教化人。 

  「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世典是世间一切学问,他没有不会的,但是他真正的中心是修佛法,是大乘道的居士行为。 

  「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因此维摩居士到任何场所都最受到尊敬,受人供养。另一个意思也可以说,维摩居士自己对待一切众生,都是以最尊敬的心,没有看不起任何人,都是在以法供养。 

  「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他坚持走正佛法,毫不马虎,就是我常说的:宁可将身下地狱,不把佛法当人情。一讲到佛法,毫不客气,没有人情讲的,不对就是不对。同学在这里常挨我的骂,但是一旦离开这里了,偶尔回来,我会客客气气地当他是客人。不论是什么人,真是学佛法的,我尊敬你供养你,若是冒充的,决不理你。 

  「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维摩居士也做生意噢!一切谋生的事业都来,所以养了那么多人,像宝积菩萨这些人,不做生意,钱哪里来?谐,是描写他谈笑轻松和谐的样子。偶,是什么都来。但是赚了钱也不会高兴,都是为众生赚的。 

  「游诸四衢,饶益众生」,他外出游玩,随时随地都在做利益别人的事,到了哪里,哪里就沾他的光了。俗话说「龙行一步,百草沾恩」,就是这个意思。 

  「入治正法,救护一切」,他在所住的毘耶离城等于是当地的主席,尽量爱护犯错的人,重的罚减轻,轻的罚取销。如果居士从政或者执法的话,要有智慧,但是不能一味的慈悲,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 

  「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到了学术团体,他会用种种的方法,引导人走入佛法的大乘道。 

  「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到了幼儿园小学,会用诱导的教育教导不懂事的孩子们。 

  「入诸淫舍,示欲之过」,他连妓女院都去,但是他在其中说法,使人解脱淫欲。 

  「入诸酒肆,能立其志」,他也去饮酒场所,有酒德,喝酒心不醉乱,因自己的清醒,能使酒徒不沈迷,能自救自拔。 

  这篇文章我就把它标题为维摩居士行为的美,你会怎么标题呢?你不要把这一段理解成了赞叹维摩居士的德行,真实这里每一条都是我们学大乘佛法要引为榜样、引以为鉴的。不然《维摩诘经》还是《维摩诘经》,你还是你。在家学佛戒律的榜样都在这里了,没有一点要你做个面有菜色婆婆妈妈的人。 

  像有些年轻人一来就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