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

第6部分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第6部分

小说: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余大威力诸天、龙神、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悉来会坐。」还有称为天龙八部的护法天人也来参加法会。大威力诸天是其中一部,是欲界天的天人,比帝释天的层次低一级,比梵天更低一层,这些有如中外各民族都有的星座神话。龙神也是八部之一,守护天宫、注雨。夜叉是译音,也翻成药又,一般皆以为夜叉是指魔鬼,那可不一定,夜叉又分天夜叉、地夜叉、虚空夜叉,都是非人。也译为轻捷、勇健、秘密,其大威力,很多是大菩萨化身。干闼婆,干读如乾坤的干,是虚空中的音乐神,为欲界天色界天的天人奏乐。如果住在高山顶上,有时入定就听到虚空中的乐声,这种天乐不属于银河系统,不知是否庄子所讲的天籁。阿修罗也不一定是魔鬼,阿修罗已经超出了鬼道。三界天人中都有阿修罗,是神中的恶人,吃素,不饮酒,脾气大,个性坏,但有修持,没有相当的福报还成不了阿修罗。阿修罗与天人是平等的,力量不相上下,等于西方文化中的上帝与魔鬼的对立。男性的阿修罗非席丑陋,女性的却非常漂亮,中国文学常把美女写成可怕的阿修罗化身。 

  迦楼罗是大鹏金翅鸟,以龙为食物,被佛度了就戒它不许再食龙,以至在庙子里,到了中午会将供佛的食物挑些出来,盛入盘子念个咒子,拿到外面去供迦楼罗。这些你当作是神话故事也可以,但有一点是确实的,我们的地球世界乃至天人,一切生命为了生存,都会伤害别的生命。从这个观点来看,这个世界是丑陋的,都是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紧那罗是非人,有时让你看见有时不让你看见。中国云贵黔山区传说的山魈,就是这一类,留在地上的脚印足跟朝前,足趾向后,看起来好像是倒退着走路的,他们偶尔会与人类接触,男的很丑,女的很漂亮,都能歌舞。摩睺罗伽则是大蠎神。 

  「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俱来会坐。」这是参加法会佛在人世的弟子们。比丘的原义是乞士,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人。和尚是大师,人天之师之意,是种尊称,一个庙子只有住持大方丈才可称是和尚,有如西藏人称活佛。比丘尼是女性出家人,尼是女的意思,后来尊称出家的女尼为阿姑,因此连起来就称尼姑。原来是尊称,到现在称人和尚或尼姑反而有贬意。优婆塞是男居士,优婆夷是女居士,是在家学佛的人。 
   
  「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接到上文介绍了来参加这次法会的诸佛、菩萨、天人、众人,这时,有无量、数不清的大众非常恭敬地围绕着佛,听他说法。经文描述的手法极高明,形容佛站在无量大众之中,像是最高的须弥大山耸立于大海之中,这是个何其庄严壮观的场面呀!想象一下一个道德学问受万人景仰的人,走到哪里都受众人拥戴,并不是神话的场面。如今所谓的明星可能也做得到,权位高的人也做得到;但是包围明星的群众是受狂热欲望所驱使,包围权位高者的群众是被权位所驱使,甚至是被强迫的。 
   
  「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佛被大众恭奉到为他而设的宝座,安详地坐下。这座位是用一切宝物来做成的,只有足以为人天师表的大师才够资格坐,所以叫师子座。这里文字用「蔽」形容佛上了座,他的威德庄严光芒像棵大树般,遮蔽了一切到会的大众。以上是讲佛到会时的情形,下面另起一段。 
   
  「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毗耶离城是当时中印度的名都。称长者是年高德劭,学问道德有所成就之人,长者子就是当地有高度文化教养家族的子弟,为首的长者子名叫宝积。宝积这名字在佛经印度文化中好几次出现,尤其是在《大宝积经》中是以他为主体,他提出了很多的重要问题来请佛开示。当时印度同我们春秋战国时一样,是个分封诸侯的地方,有两三百个国家。毗耶离城是当时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是用道德自治,维摩居士的地位在城中好比是一位最高的主席。这次他并没有到会,由宝积带领了五百世家大族的世子来到法会,每人拿着一个镶满七种珠宝的宝盖,是像雨伞一样的东西,晴天可遮阳,雨天可挡雨。中国秦汉之后的帝王出巡时,后面有执宝盖的,就是外头传来的。他们前来参见佛,依印度礼俗向佛叩拜。头面礼足,就像我们今日拜佛,双手向上摊开接住佛的双足,头向下叩佛的脚面,这是最高的礼貌。礼拜之后,每人都将自已的宝盖献给佛,右绕而转。 
   

佛的神力 
   
  「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要注意这一次法会讲学的开始,不是以出家人为主,而是以在家人为主,就是这五百个长者子。佛运用神通把五百个宝盖合拢为一个盖子,这盖子就升空了,盖住了整个虚空,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这三千大千世界的概念前面已经解释过了,是一佛国土,是佛的威力所及。这个世界空间有多广大,时间有多长,都没有妨碍,都盖住了。看来像是神话,如果我们站在地平面上仰头看,整个天体就是个宝盖。站在世界上不同的地方,看到自己头上的天顶都不一样,和个人立场不同的天顶变成一个宇宙的观念,本来如此,不是神话,就是说明宇宙就是个圆盖形的。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悉现于宝盖中。又十方诸佛,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根据佛经,我们这个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世界的边缘有七金山,藏有无尽的宝藏,镇住世界的边缘,使之不裂开。这段是描写在此宝盖之下,我们这个世界的山、海、河川、日月星辰等都在其中。同时又呈现了这个世界以外的一切诸佛,都同时在讲经。佛教并没有一尊的观念,宇宙没有个绝对的主宰。甚至,佛教主张所有众生本来就是佛,一切众生是平等的,众生只不过迷失了本性,这与其它宗教是不同的。 
   
  「尔时一切大众,观佛神力,叹未会有,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当时在场的大众看见了佛的神通威力,感叹从未见过如此场面。「叹未会有」这四个字用得太好了,我们今日用得很平常,但是当初创作是非常不容易的。大众赞叹不已,就合掌敬礼。合掌是表示恭敬,将自己的散心收拢起来,同中国人的拱手一样。大众将眼睛瞪起来看着佛,眼光没有一刻离开,好像所有照相机的镜头都对着佛。 
   
  「长者子宝积,即于佛前,以偈颂曰:」这是印度礼貌,见到长辈用唱诵表示尊敬,歌词就是偈颂。宝积唱的这一篇偶颂不是普通的歌,是描写成为人天师表的学问道德境界,同诗一样,但是没有办法把有押韵的原文翻成中国的诗歌体,而不失其神韵,这在文学翻译上是非常困难的。不要说外文诗歌很难翻成中文,就连中文的古诗一翻成白话就走样了。偈颂成为中国一种特殊的佛经文学体,同诗词一样的长短句,可是没有办法配合音韵。 
   
  「目净修广如青莲」,形容佛的面相,双眼大而长,黑白分明。好像古书所说,功夫到了一定境界就会「碧眼方瞳」,不是西洋人的蓝眼,而是讲眼睛有神,眼白清澈无瑕。 
   
  「心净已度诸禅定」,佛的境界是内心达到了绝对的干净,超过了禅定的境界,无所谓定与不定,不再需要借助禅定的功夫达到净的境界。汪意,打坐禅定和后世禅宗不同,不要混为一谈。 
   

净业是什么 
   
  「久积净业称无量」,多生累积的修持,到达无量成就境界而成为佛。净业不是善业,善与恶像是一阴一阳,是相对的。没有恶业仅有善业还不能算是净业,净业是善恶二边都不着,无着无依,非有非空,连空也空。佛境界是净业,十方三世诸佛国上皆是净土,因为心净所以国土净。 
   
  「导众以寂故稽首」,作为导师领导一切众生进入寂灭涅盘,因此向佛叩头礼拜。寂或涅盘不是死亡,超过了清净安详,是在无比混浊、无比动乱中的清净自然。好比你去到高峰顶上,在没有风没有任何声音的时候,就接近了寂的境界。不过你到了那里,或在打坐中进入这个境界,可能反而会觉得可怕。 
   
  「既见大圣以神变,普现十方无量土」,看到一切佛展现的神通,普遍的呈现在十方无量无边的国土,无所不在。一提到神通,大家就想到稀奇古怪的东西。中文翻译得很好,是我们自己误解了。神通是人神而通之,是人修到了精神超越物质、超越肉体时,他的精神与天地宇宙法界的观念相通了,自然就起各种变化。所以不应该以凡夫境界的意识妄想,随便妄求神通。如果佛的神通无所不在,为何我们看不到呢?譬如太阳永远在天顶,我们在夜里看不见,并不是太阳不照地球,而是我们所处的地方转到背对太阳的缘故。所以我们看不到佛的神通,见不到我们的自性,是由于自我的妄想、烦恼、业力阻碍住了。 
   
  大家继续听我讲,但要看着经文,我发现有些人只听经不看经,自以为记得住,所以文字般若始终不开。文字智能一定是从读经来的,光靠玩弄聪明,以为耳朵听了就理解了,文字智能是开不了的。 
   
  「其中诸佛演说法,于是一切悉见闻」,在十方无量国土中,一切佛任何时间都在说法,众生法眼清净、自心清净了才能见到、听到,这就回到了前面头两句「目净修广如青莲,心净已度诸禅定」,自然能见闻十方佛在说法。「于是」二字是行文的虚字。 
   
  中国的大乘佛法中心的禅宗,是以《维摩诘经》为最重要的根据,下面要讲到非常重要的中心: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法王是佛的别称,成了佛是一切世间法出世法之王,这个法不要认为是结手印、念咒子、敲木鱼或者心里面作些古怪的观想;真正的法缘起性空,就在目前而不能见,是大秘密法。佛的法力超越一切众生,不是众生所能想象的,佛法永恒不变,不论肉身佛是否在世,一切善知识诸佛菩萨都常以法财作布施,注意这个「常」字。 
   

不动的第一义 
   
  下面来的就是佛布施我们真正的大法:「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就是我们要证的菩提道果。大家持戒修定都是想做到没有妄念,没有烦恼,但是自己为什么做不到?这个问题大家要仔细参究。下一个问题,成了佛还动不动念呢? 
   
  大家注意这里「能善分别」,是有分别,不是无分别,佛能善于分别一切法相。凡夫的分别作意,不落善念就落恶念,或落于不善不恶的无记念。唯有证道成佛,才能善分别一切法相,虽作意而不着。所以说空、无相、无作(或无愿)为三解脱门。能善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