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

第65部分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第65部分

小说: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维摩居士也告诉他们,要坐上这个师子座,有个条件,要「当自立身如彼座像」。立身究竟是说站直身子,还是抽象的立身?中文有「立身处世」,人如何自己尊重自己站起来,在中文叫立身。我要求同学们要懂得作人做事,就是立身处世。你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晓得自己为什么活着?应该作个什么人、做什么事?这是立身的问题,用现代话是要把自己的立场搞清楚。在家是在家的立场,出家是出家的立场,做生意就有做生意的立场,学生有学生的立场,都要搞清楚。

  后人怎么批注这句话我们不管,批注是个人的意见,本经翻译者鸠摩罗什法师,不加任何批注。我们光从这几个字的表面意思看就严重了,他要菩萨们站起来,像那座位的形像。那糟糕了,不能坐了!前面还请人上座,现在又要人站着,不是不通吗?难道是经文翻得不通?不可能的,他文字用得极好,一个字都不能动的。维摩居士是要求,诸位大菩萨现在的境界,要达到须弥灯王佛那个境界,才能够坐上那座位。当自立志修道,智慧功德成就,有了智慧神通,不是普通的五通,是般若神通,那样就立刻转身了,如彼座像,像须弥灯王佛那个坐姿而坐。

  我们打坐就是毗卢遮那佛的坐像,可是,须弥灯王佛的坐像是怎么样的?这就要注意了,要研究密宗佛像了,他同毗卢遮那佛一样,只是手印不同。

  「其得神通菩萨,即自变形,四万二千由旬,坐师子座。」得到了智能神通的菩萨,听了这话,当场一念之间立刻就变了,身体无比的高大。不过比八万四千差了一半,这是坐像,所以只有一半高。你看佛经在文字上没有一点漏洞。

  「诸新发意菩隆及大弟子,皆不能升。」菩萨有大小,分十地,再前面还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等。新发心的菩萨,没有这个神通,佛的一班大弟子像舍利弗等,也都上不去。只能「高山仰止」了,好在没有戴帽子,否则仰头一看会掉了帽子。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就师子座。」你看,这文章翻译多好。前面维摩居士对文殊师利菩萨,和诸大菩萨上人,很客气地请他们上座。对舍利弗这些弟子,就回过头来,唉!你们也坐啊!

  「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广,吾不能升。」舍利弗吃瘪了,只好说,对不起,这位子太大了,我没有神通,上不去。连号称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在内,这些弟子一声都不敢响,不敢在这个场合来耍二乘阿罗汉的神通,他们没有大菩萨神通。什么是大菩萨神通?根据佛经,大般若即神通。要大般若的成就,智慧成就。在《大智度论》中,文殊菩萨也说过,真正大神通就是大智慧,就是般若。天眼天耳等五通是小神通,还是生灭法,非究竟。所以即使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都上不了这大师座位。

  现在很多人都成了大师,连我都有人称为大师,真让我脸红,甚至变绿了。当年我们学佛时,看见出家人都称某某师,已经很客气了。今天出家人随便都称法师了,甚至连法师也不够,又是导师又是大师的,再过几年怕大师要加一点变太师了,再下去,人字那一点要是点到上面去就糟了。可见现在的人好虚荣,我们老头子看来无限感慨。我几十年写信写字,具名都是剃光头的,只有南怀瑾三个字,因为头发都白了,要过分客气自称老弟也不好意思,要自称老师那更狗屁了。我哪有资格!我是永远做人家徒孙的人。所以不要乱给我加什么大师、导师的头衔,不可有此心。

  舍利弗上不去,因为要那么大的智慧和神通,我们不晓得修多少大阿僧祇劫也不到。维摩居士就讲一个方法,立刻可以到,任何众生凡夫都可以到,只要让此一心、动此一念都可以到。

  「维摩诘言:唯!舍利弗!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乃可得坐。」他就要舍利弗以一心不乱、至诚的一念,向东方世界须弥灯王佛顶礼,就可以上去了。这也是《普贤行愿品》的第一条。注意啊!维摩居士没有叫大菩萨下跪顶礼,是要他们长高。对这些弟子则是叫他们要低下,然后才可以上座。

  没有骄慢心,而且要有至诚恭敬佛法之心,只这一念就可以上这个座。就这么简单。这个师子座说难还真难,普通的神通上不了,要大菩萨神通才上得了。但是真那么难吗?其实也很方便的,任何人很谦虚地万缘放下,至心顶礼佛菩萨就到了。当你这个头磕下去的时候,就已经有那么高了。如果你是菩萨境界,高还要高才能上座。这就是话头,是佛学,是真正的佛法,要我们谦虚。一切都在你一念之间,放下它,对一切众生谦和,视之如佛,你就可以到这个位子。

  「于是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即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便得坐师子座。」听了维摩居士的教导,他们就顶礼了,这一顶礼下去,大概还没起身就已经坐上那位子了。经文也不说他们是坐电梯还是直升机上去的,但是你把经文前后仔细一读,就非常明白了。当这些弟子们一磕头,一谦虚,至心以求,就上座了。所以《维摩诘经》同禅宗的关系太大了,禅宗大师用的许多语句,都是出自《维摩诘经》。日本人研究,认为中国禅宗是受了老庄的影响,老庄的影响是小部分,其实也不是影响,是与老庄的机锋相同而已。但是禅宗没有离开过真正的佛法,要说真受影响,就是《维摩诘经》了。学禅乃至学密的人,都要注意《维摩诘经》。

  佛经处处教我们自谦,不要傲慢,贪嗔痴慢疑,这个慢字会挡住我们一切成就,非常重要。众生本来就有我慢,不要学了佛法,加了佛法的观念,变得我慢更重,成了增上慢,那就太可怕了,永远上不了这个座。这是要点,千万不要有增上慢心。

  现在大家都入座了,一个不剩。应该还有一句,经文上虽然没有写,但是我用四个字说出来:「各安本位」。本位就是这个座位,本分上就是道,本分上就是佛法。此时,三万二千人,各安本位,都坐好了,非常安隐,不是安「稳」。佛经上都是用安隐,不是印错了。实际隐字的意思通于稳,但是不同。除了安详稳当之外,隐有一切放下,一切皆空的味道。后人有的自作聪明,印佛经时把它改成安稳,是不对的。

  「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广之座,于毗耶离城,无所妨碍。又于阎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诸天龙王鬼神宫殿,亦不迫迮。」这里翻译得非常高明,我们读起来好像在看场电影一样。可以用中国文学一句话说:「维摩居士方丈一会,俨然未散。」你把这经读通了,仔细去念,你会到那个境界,好像自已当时在场一样。

  舍利弗上座了,像个小学生似的,提出一个问题,居士啊!从来没有过的啊!他不说我从来没有过,否则又要挨维摩居士的骂,以你这个年纪、你这个小神通,怎么会有这个经验!他说这么小的房间,能够容纳那么多伟大的宝座,并且对毘耶离城没有妨碍,大家坐在这里又很宽,这大小中间的差别奇怪极了。不但对毘耶离城没有妨碍,大至对我们的这个世界(阎浮提),小至对乡村(聚落,如北方所讲的屯,西南人讲的场),对城市(城邑,城是有城墙的,邑是没有一定范围的),扩而言之对四天下(南赡部洲、北俱卢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对诸天(三界二十八天),对龙王鬼神宫殿,都不挤。

  讲到诸天,顺便一提。明朝亡国后,在太湖一带有一教派,自称为诸天教,是吃素供佛的。教主相传是崇祯皇帝的公主,在北京破城时,被皇帝砍断一条手臂,她逃出后出家,创立日月教。日月就是明,为了避满清而取名诸天教,其实骨子里是朱天教的意思。

  在佛教庙宇内常看到一个标语:「不二法门」,也就是《维摩诘经》的重点。像做生意的讲不二价,就是没有两样的价格。不二法门是没有二个法门,只有一个。换言之,世界上的真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我们学佛法是追求真理,怎么是不二呢?这就很严重了,谁也没有做到真正的不二。《维摩诘经》讲不二,出家在家一样,修与不修是不二,解脱与不解脱一样,世界上的一切只有一个,没有二个。不二法门本身就是个话头,学佛真达到不二法门,可以说已经把握住入门基础了。这不是理论,要真实证到。

解脱──不可思议

  维摩居士提出一个证入不二法门的方法,第一就是解脱。维摩居士提出的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可用理论推测的。一切众生被烦恼痛苦的绳子所束缚,例如生死就是一条绳子,为什么生了又死,为什么生来的命运自已作不了主,随外境而转。我们活着,就受外在环境、历史、文化、政治、社会、家庭、乃至自己身体的影响,自已始终不得自在。这还是大的绳子,还有许多小的绳子,要求名求利、要结婚、要求学,都是。你不想捆这绳子也不行,都在这圈圈中打滚,永远跳不出来。不过你不要讨厌它,有时候这条绳子还难找,比如青年男女找对象,明明知道这条绳子算不准是上吊的,可是还不容易找到呢!连这找不到的心境也是一条绳子。所以人生最难得是解脱。

  佛法告诉我们,诸法无我,诸行无常。理论懂了,就是解脱不了。小乘的方法是求自我的解脱,但是不彻底。大乘是要彻底求解脱。不论大小乘,都有五个次序: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解脱后所知所见)。在解脱知见的发挥里面,有大小乘的差别。这是简单的讲,严重的讲有五乘的差别: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及菩萨乘的解脱。真解脱了以后是真自在,那真是观自在菩萨了。人生最苦是解脱不了,为形象一切所拘束。解脱了不是没有了,是法身清净成就,就是无始以来的本来面目清净圆满。学佛要得法身,必须先求得解脱。

  我们如何解脱呢?不是方法,不是靠功夫好,也不是买得来。六祖在《坛经》中说:「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为什么?见着法身达到本了,就不入末。许多学禅的人见解成什么样都不管,并不是正途,法身也没有现前,了不起只从人情中解脱。我常说有些同学个性太拘束了,不好意思同人讲话,做什么事也不好意思,这就须要人情解脱。那种不在乎的气魄也不容易学的,手受伤了需要截肢,能说要砍就砍吗?麻药也不用上了,那是真解脱了。痛还是痛的,但是不是练了武功,而是心念解脱,舍条手臂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有的同学认为自己解脱了,但是处处拘束,习气若改不了,何以说解脱?何以讲禅?

  我常告诉同学,真正佛法的成就,是智慧的成就,是般若的成就。解脱不是靠功夫,四禅八定、三明六通都是加行,是加工的程序。所以般若、法身、解脱,三者不可缺一。我们几十年看到过的,有些学显教的或学密宗教理的学者,例如欧阳竟无居士,他的老师杨仁山居士等等,他们的佛学真好,是我们一般人所不及的。佛学好有什么用?习气不改,生死到来不得解脱。佛学是文字般若,也是般若的一种,但是毕竟没有得到真正解脱。所以有般若没有解脱,法身不得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