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

第85部分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第85部分

小说: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发。」大迦叶说,我们这些小乘的人很可怜,住在定中都不肯入世,就永远不能证得大乘的佛果,还不如下无间地狱永不超生的众生,他们如果一念忏悔了,重新发心修道,还能够成佛。可是我们以为空是究竟,永远发不起大心来。

  「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譬如五根(眼耳鼻舌身)坏了的人,就什么声光色都不能见不能闻了。我们修小乘证空的人,把无明烦恼这些结使都切断了,就再也得不到佛法的利益,所以会沈迷在空境中,不肯动,也不肯入世了。

  民俗相传,说宋仁宗是金身罗汉下凡的(他事实上也真是一位好皇帝)。当年玉皇大帝看到这赵家的王朝开始出问题,一查原来赵家和佛祖的因缘很深,就报给佛去办。佛就去问大迦叶所带领的五百罗汉,若有哪一个肯发心下娑婆世界去当皇帝。但是这些罗汉证得了空,全部在打坐,谁也不肯动。只有一位金身赤足尊者忽然一笑,佛就派他去。所以宋仁宗从来不喜欢穿袜子、穿鞋子,常赤脚跑来跑去。他出生时,哭得特别凶,皇后从宫外请来了一位高僧,高僧就对他说:哭什么?你当初不要笑,现在也不用哭了!结果他就不哭了。故事说他下凡之前,特别要求文武两个大臣辅佐,结果玉皇大帝就派了文曲星包公、武曲星狄青给他。因此仁宗在位时,宋朝天下就非常太平。他去世时,全国百姓,连远在山区的,都为他带孝,是历史上少见的。因此谥号仁宗。苏东坡吊念他的诗说:「先皇何止活千人」,他的功德太大了。

  回过来讲,我有时也劝现代年轻人不要学佛,学了佛嘴上能说,菩萨道就做不到了,学了个懒,什么都不肯干。胆子也学小了,什么都不敢干。藉打坐念佛为名,什么都不做。还有,也学小器了,看别人都不对,都不是佛法,只有自己对。所以希望年轻人先从作人学起,学佛是要济世救人的,济世救人时,有时不免必须杀人,你敢挑得起这个担子吗?佛法还有句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连把刀都不敢拿,还放下个什么!你没有这个种嘛!当然,年轻人还是应该学佛的,但是要先学修行,日行一善是起码的。做好事有时会被人家骂,等于莲花种在淤泥中,你要不怕被骂,只问此心。做好事也要有智慧。

  「是故,文殊师利,凡夫于佛法有反复,而声闻无也。」大迦叶继续说,所以我们得道的罗汉还不及凡夫。凡夫对于佛法,有时糊涂有时清醒还好些,我们永远清醒,反而不想动了。

  「所以者何?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正使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道意。」他说,为什么?可惜我们落在小乘果位的人,以空为究竟,一辈子对于佛法如何证得菩提,如何证得佛十力、十无畏等,永远不行。

  小乘罗汉要几时才行呢?先住定八万四千劫再回心发心,从大乘道一步步再修,才能成佛。但是如果他能在空定之中,一旦明了这非究竟,从横的过来,他立刻就达到八地菩萨以上的修持。这是小乘可以走的快捷方式,这道理就要研究唯识,研究《俱舍论》了。

  《维摩诘经》讲到这里差不多过了一半了,在这前一半有几个重要的问题要注意。第一,维摩话虽是个在家居士,但他说的佛法是为在家人和出家人而说的,佛法本来就是不分在家和出家。第二,大乘佛法在世间,这并不是说非在家不可,不是这个意思。在这个尘劳世间就可以出离,证得菩提,不受任何形相的拘束。在这重点之下,有几个故事式的情节要留心,大家须要去研究,用禅宗的术语说,是要去参究的。不是经文听过了,文字了解了就算数的,光是文字了解是不算数的!

  起初,本经是维摩居士由生病开头的。任何生命的存在,就有生老病死必然的过程,为什么会生病?我们坐在这里觉得自己没什么病,其实都是在病中。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病同生死是连在一起的,答案在经文中,但是你要自己去好好体会。

  其次,三万二千人,怎么能全部挤进了维摩居士方丈大小的房间?这是个什么境界?当然,理论上可以请,方丈代表了这个心。管你是代表心也好、性也好,我们要如何证到这个境界?这不是空洞的理论。除此之外,还有个座位的问题,这方丈的房间,容纳了东方须弥灯佛的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共三万二千张师子座,这又是个什么境界?

  再来就是天女散花,为什么花洒下来不着在菩萨们身上,而黏在阿罗汉身上?这个问题在理论上都懂了,当然我们连小乘罗汉的境界也够不上,连小定小慧都谈不上,小乘的止观也没有,因此作人做事、起心动念处,样样皆着,没有做到无着无依的境界。如何能做到天花不着于身呢?

  跟着是男人女人的问题,为什么有男女相?这色身的相,关系有多大?究竟男身真是男人,女身真是女人吗?你深思下去会发疯了,觉得都不是,那究竟是什么?我常说,为什么这女性留了长发,在嘴唇上涂一下,眼睛上画一下,就好像两样?为什么把头发剃了就不同了?这男女身相,同我们欲界众生的关系有如此之大。

  《维摩诘经》讲了一半就有四五个话头,大家不要听热闹,听过算了,那这《维摩诘经》是白研究了。这《维摩诘经》的文字好懂,不过我现在正在发心,也有道友发心出钱,后世的注解不用,只把鸠摩罗什法师和当时参与翻译工作的大法师们对于《维摩诘经》的见解,集中起来成为《维摩诘经集注》。另外也有道友们发心,在整理《维摩诘经》念诵的节本。这工作看起来不困难,但是做起来很麻烦。在校对各种本子时,有时为了一个字要查很多的版本。连我们现在手中的这本《维摩诘经》就有许多错字。第一个封面字就错了!维摩诘被印成了维摩结,岂不是笑话。各位青年同学将来发心印经时,这些地方是不能马虎的。

  (编按:怀师当讲经时不是用佛教出版社版本)

  上面讲了《维摩诘经》好几个要点,现在下一个要点来了。


普现色身菩萨发问

  「尔时,会中有菩萨,名普现色身,问维摩诘言:居士,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悉为是谁?奴婢、僮仆、象马、车乘,皆何所在?」当时在维摩居士的道场中,有一位叫作普现色身的菩萨在场。显教四大菩萨是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一样都是古佛。成佛的资历比释迦牟尼佛早,因为释迦牟尼佛到这个世界成佛,他们古佛就化身为菩萨来到这世界,辅佐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所以普贤菩萨也叫普贤如来。密宗的金刚萨埵,就是普贤如来的化身,他的像有单身的也有双身的。

  有时候佛经中出现的普现色身,与普贤是同一种像,但是不同意义的化身。普贤是无所不在,以行愿为标榜,没有在家出家之分,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乃至你睡觉也可以悟道,打坐也可以,走路也可以,在厕所中也有他,上自净土下自秽土,天堂地狱,无所不在。所以《普贤行愿品》中说:「虚空有尽,我愿无穷」。那么,普现色身菩萨呢?我们晓得法身就如同虚空定无所不在的,这个墙壁里也有虚空。凡夫的色身是受业果报应之身,佛菩萨的色身是虹霓之身。普现色身菩萨是讲他的色身,是入世的,不是法身,是大家都看得见的。

  普现色身菩萨问维摩居士两个问题,第一,你的亲人、眷属(眷属范围广泛,凡是同你有关系的都是,所以每个人在世都有眷属,连出家人也有眷属,他的师父、徒儿等等都是)、吏民(维摩居士居住的毗耶离城的官吏和居民)、知识(包括善恶知识),这些人都是谁?第二,你所拥有的奴婢、佣人、各种交通工具,摆到哪里去了?

  第一个问题是,每一个人在世上都有那么多的关系,没有办法脱离,即使你是单身一人仍然如此,没有其它的人你自已也没法活,人就离不开人的环境。第二个问题牵涉到各种生活必须使用的财产物资。维摩居士就用了很长的偈子回答他。

  「于是维摩诘以偈答曰: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你问我父母是谁,般若智慧的成就,就是真正学佛人的母亲。我们有的人修七俱祇准提佛母法门,准提佛母是无男女相的,准提法的成就是证得菩提大智慧的成就。般若智慧的成就,是一切佛菩萨的生身之母,生这个法身、报身、化身。你们有学密宗的,对修气脉有兴趣,气脉不成就而能明心见性是无有是处,你明心见性开悟的那一剎那,气脉一定也成就了。你那么着相地修气脉,教理不通,智慧不够,是没希望成就的。你以为通了,只是受阴境界的感觉,是假的。成佛不是迷信,不是盲修,而是大智慧的成就。因此龙树菩萨着了一部《大智度论》。有了智慧,还要有善巧方便,包括了一切的修法,样样都可以成佛,所以说以方便为父。

  一切众导师就是一切佛,是天上天下一切众生的导师。一切佛无不是由智慧和方便所生。这里一开头就把大乘佛法的重点告诉我们,光是盲目的崇拜和迷信不是究竟的佛法,那只是凡夫初步走向正道的加行法,是经由慢慢熏习,走向智慧功德和善巧方便之路。等于我们等电梯上楼,按下了钮而已,电梯还没有来。

  「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毕竟空寂舍。」学佛的人以何为家庭?这不一定是世俗的家庭。法喜充满就是夫妻,你有配偶的却不一定快乐。什么是法喜?菩萨内触妙乐,得到大定,不是小定,身心内外充满喜乐的境界。慈悲心是自己真正的女儿。善心诚实是自己真正的儿子。有善心一定对人对事处处诚实,修行就是修这个。不只是会打坐,会气脉动了,会放光了,会烧香礼佛,这些只是善巧方便的初步加行法门。

  经典这些文字很容易懂,但是懂了文字不是我们研究《维摩诘经》的目的,是要用经典来比对自己日常的思想行为。我们把对自己世俗家庭的夫妻、儿女自私的爱转过来,就法喜充满,慈悲心发起,善心充满,这样才是真正的家庭眷属。但是这个家在哪里呢?这个家是「毕竟空寂舍」。自己常在本性空的境界中,这才是真正的家。禅宗祖师说,这样才叫做「归家稳坐」。昨天有位同学来找我,说自己对空性之理了解了。我说,你不要胡扯,了解理论有什么用?真正理到了事一定到,要住在性空境界里,就是无往不定、无事不定、无处不定。那才是法喜充满,慈悲心圆满,毕竟空寂。这个,才是我们的家,才是我们的妻子儿女。

  「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道品善知识,由是成正觉。」普现色身菩萨刚才问维摩居士的第二个问题,你的佣人财产到哪里去了?这是他的回答,尘劳是他的佣人。尘劳是尘劳烦恼,中国文学形容这个世界是红尘,这是中原文化,因为中原地带是红土高原,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