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遵生八笺-明-高濂 >

第12部分

遵生八笺-明-高濂-第12部分

小说: 遵生八笺-明-高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虚斋云:“食服常温,四体皆春;心气常顺,百病自遁。”至哉斯言!
又曰:“乐莫乐于日休,忧莫忧于多求。古之人虽疾雷破山而不震,虽货以万乘而不酬,惟胸中一点堂堂者以为张主。”
张氏曰:“一念之善,则天地神祗,祥风和气,皆在乎此;一念之恶,则妖星厉鬼,凶荒祸害,皆在乎此。可不慎欤?”
“劝君莫存半点私,若存半点私,终无人不知。劝君莫用半点术,若用半点术,终无人不识。”
“祸莫大于纵己之欲,恶莫大于言人之非。人非贤莫交,物非义莫取,念非善莫行,事非善莫说。”
“君子对青天而惧,闻雷霆而不惊;履平地而恐,涉风波而不惧。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凡人伤巧则可悔之事多,全拙则可悔之事少。”
“知止自能除妄想,安贫须要禁奢心。故云:良田千顷,日食二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
“治生莫若节用,养生莫若寡欲。”
“戒酒后语,忌食时嗔,忍难忍事,顺不明人。口腹不节,致病之由;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又曰:“世人之寿,悉可百岁。而以喜怒哀乐,汩没心源,爱恶嗜欲,戕伐性根,而又扬人之短,掩人之长,颠倒方寸,顷刻万变,神倦思劳,难全天和。如彼淡泉,汩以五味,欲其不害,其可得乎?”
“造物劳我以生,逸我以老。少年不勤,是不知劳;老年奔驰,是不知逸。天命我逸而我自劳,可乎?”
“旧缘渐断,新缘莫结,醴交势合,自致日疏,无事安闲,方可修道。”
又曰:“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肚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可了。”
“心牵于事,火动于中,心火既动,真精必摇。故当死心以养气,息机以死心。”
又曰:“戒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冬食不得太暖,夏食不得太凉。”
“气清则神畅,气浊则神昏,气乱则神劳,气衰则神去。故油尽灯灭,髓竭人亡;添油灯焰,补髓人强。”
“溺爱冶容,而作色荒,禅家谓之外感之欲。夜深枕上,思得艳丽,或成宵寐之感,禅家谓之内感之欲。二者之欲,绸缪染着,皆消耗元精。若能离之,则肾水自然滋生,可以上交于心。又若思索文字,忘其寐食,禅家谓之理障。经纶职业,不告劬勚,禅家谓之事障。二者之障,虽非人欲,亦损性灵。若能遣之,则心火不至上炎,可以下交于肾。故曰:尘不相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洞神真经》曰:“养生以不损为延年之术,不损以有补为卫生之经。居安虑危,防未萌也。虽少年致损,气弱体枯,若晚年得悟,防患补益,血气有增,而神亦自足,可以延生。”
嵇叔夜云:“服药求汗,或有勿获,愧情一焦,涣然流离,是皆情发于中,而形于外也。因知喜怒哀乐,宁不伤人?故心不挠者神不疲,神不疲则气不乱,气不乱则身泰寿延矣。”
“宠辱不惊,肝木自宁;动静以敬,心火自定;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恬然无欲,肾水自足。此皆吾生药石,人当请事斯语。”
“人若知得觉字,便知我大物小,物有尽,我无尽也。四大形骸,皆外物也。荣辱生死,物固有之,安能使我戚戚哉?”
“有蔽则昏,无蔽则明。耳之蔽声,目之蔽色,口鼻蔽于嗅味,四肢蔽于淫乐。一掬之力不胜,则群蔽交杂,去禽兽不远。人要优游自足,心无外想,嗒然坐忘。在身忘身,在事忘事,在家忘家,其受用无量。”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守形,形乃长存。”
“慎内闭外,多知为败。靖节之乞食而咏,康节之微醺而歌,非有所得若是乎哉?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可不慎欤?人不自重,斯召侮矣,人不自强,斯召辱矣。自重自强,侮辱斯远。人能改过,则善日长而恶日消矣。人能安贫,则用长足而体长舒矣。祸福无不自求之者,后世有星数之说行,而反求诸天;有堪舆之说行,而尤之地矣,于人事独委焉。万起万灭之私,乱吾之心久矣,今当扫去,以全吾湛然之心。”
“人能愈收敛则愈充拓,愈细密则愈广大,愈深厚则愈光明。万事不责于人,则无寒冰烈火之扰吾心。”
“多言多败,多事多累,虚中无我,惟善是从。守约者心自空,知止者心自足。”
《七部要语》曰:“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欲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以安于内,清虚栖心不诱于外也。”
“七窍者,精神之户牖也。志气者,五脏之使役也。耳目诱于声色,鼻口悦于芳味,肌体之于安适,其情一也。则精神驰骛而不守,志气縻于趣舍,五脏滔荡而不安。嗜欲连绵于外,心气壅塞于内,蔓衍于荒淫之波,留连于是非之境,鲜有不败德伤生者矣。”
“人之禀受,性情具焉。性之所感者情也,情之所安者欲也。情出于性而情违性,欲由于情而欲害情。情之伤性,性之妨情,犹烟冰之于水火也。烟生于火而郁火,冰生于水而遏水。故烟没而火盛,冰泮而水通。性贞则情销,情炽则性灭。夫明者刳情以遗累,约欲以守贞。食足以充饥养气,衣足以盖形御寒。美丽之华,不为滑性;哀乐之感,不以乱神。处于止足之泉,立于无害之岸,此全性之道也。”
“海蚌未剖,则明珠不显;昆竹未断,则凤音不扬;情性未炼,则神明不发。譬诸金木,金性包水,木性藏火,故炼金则水出,钻木则火生。人能务学以钻炼其性,则才慧发矣。”
“身尝居善,则内无忧虑,外无畏惧,独立不惭影,独寝不愧衾,上可以接神明,下可以对蛮夷,德迥幽明,祯祥毕集。”
“灵气谓之神,休气谓之鬼,烦气谓之虫鱼,杂气谓之禽兽,奸气谓之妖邪。气之浊者,愚痴凶虐;气之刚者,高严壮健;气之柔者,仁慈敦笃。所以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
“形者,气之聚也,气虚则形羸;神者,精之成也,精虚则神悴。形者,人也,为万物之最灵;神者,生也,是天地之大德。最灵者,为万物之首;大德者,为天地之宗。万物以停育为先,天地以清凈是务。故当养其形以爱其神,敬其身以重其生。”
“理好憎之情,则爱勿近也;和喜怒之情,则怨不犯也。故喜怒乱气,嗜欲伤性。性相近也,习之以远,如水性欲清,泥沙污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与性相害,不可两立。一起一废,不可俱兴。”
“夫生死之道,弘之在人。生死,常也,确乎在天。但禀以自然,则生死之道,无可而无不可也。或未生而已死,或已死而重生,或不可以生而生,或不可以死而死,或可以死而不死,或可以生而不生,或有生而不如无生,或惜死而所以致死。是以致死之地则生,致生之地则死,或为知而不可以死,或为时而不可以生。或云:劳我以生,生者好事也,不可恶其生。又云:休我以死,死者恶事也,不可好其死。凡人心非不好其生,不能全其生,非不恶其死,不能远其死,哀哉!”
“口舌者,祸福之宫,危亡之府;语言者,大命之属,刑祸之部也。言出患入,言失身亡。故圣人当言发而忧惧,常如临渊履冰。以大居小,以富若贫,处甚卑之谷,游大贱之渊。微为之本,寡为之根,惧为之宅,忧为之门。可不戒欤!”
“福者祸之先,利者害之源,治者乱之本,存者亡之根。故上德质而不文,不视不听,而抱其玄;无心无意,若未生焉;执守虚无,而生自然。原道德之意,揆天地之情,祸莫大于死,福莫大于生。是以有名之名,丧我之橐;无名之名,养我之宅;有货之货,丧我之贼,无货之货,养我之福。”
施观吾曰:“存我之道,切在去机。机去身存,机住身死。无机胸中,纯白自处。”
《景行录》曰:“以忠孝遗子孙者昌,以智术遗子孙者亡。以谦接物者强,以善自卫者良。”
又曰:“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当止,终身不耻。”
《荀子》曰:“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凶。”又曰:“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也。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古人云:“会做快活人,凡事莫生事;会做快活人,省事莫惹事;会做快活人,大事化小事;会做快活人,小事化无事。”
又云:“忍是心之宝,不忍身之殃。舌柔常在口,齿折只因刚。思量一忍字,真是快活方。片时不能忍,烦恼日月长。”
又曰:“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梁栋之材成。水有所养,则泉源壮而流派长,灌溉之利溥。人有所养,则心神安而识见达,修道之事成。”
《真诰》曰:“镜以照面,智以照心。镜明则尘垢不染,智明则邪恶不生。”
《虚皇经》曰:“财为患之本,聚财为聚业。财为爱欲根,能招一切罪,若以财非财,始可入道境。”
又曰:“汝知见世因缘,则知宿世因缘;汝修见世因缘,则知来世因缘。一气无偏倚,所种还自生。植此荆棘根,如何望乔林?”
又云:“慈悲之力,最为广大,能化一切,能服一切。恶者无与争,暴者无与抗,所向无与敌,是为广大无边。”
又曰:“口无是非言,心无人我相,身不受染着,方契无为道。众生俱幻化,堕彼色相因。须知乐是苦,一念了无为。”
《仙经》云:“专精养神,不为物杂谓之清;反神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制念以定志,静身以安神,保气以存精。思虑兼忘,冥想内视,则身神并一。身神并一,则近真矣。”
《延命禄》曰:“五谷充肌体而不能益寿,百药疗疾延年而不能甘口。充肌甘口者,俗人之所珍;若口延年者,道士之所宝。”
《禁忌篇》曰:“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筋骨有偃仰之方,闲邪有吞吐之术。流行营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予夺之要。忍怒以养阴气,抑喜以养阳气,然后先将草木以救亏缺,服金丹以定不穷。养性之道,尽于此矣。”
《列子》曰:“少不勤行,壮不竞时,长而安贫,老而寡欲,闲心劳形,养生之方也。”
《太平御览》曰:“道者,气也,宝气则道长存;秘者,精也,宝精则神长生。精者,血脉之川流,守骨之灵神,精去则骨枯,骨枯则死矣。是以为道者务宝其精。”
《庄子》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思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又曰:“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
《真诰》曰:“衰年体羸,多为风寒所乘,当深颐养,晏此无事,上味玄元,栖守绛津,体寂至道,心存内观,屏彼万累,荡濯他念,乃始近其门户耳。若忧累多端,人事未省,虽复憩灵空洞,存心淡泊,缠绵亦弗能达也。”
《玄关秘论》曰:“无心于事,则无事于心。故心静生慧,心动生昏。”
《仙经》曰:“子欲长生,当由所生之门,游处得中,进退得所,动静以法,去留以度,可以延命而愈疾矣。”
《本草总篇》曰:“摄生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害。《经》曰: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盖不适其性而强,云为逐强,处即病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