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地外文明探秘 >

第12部分

地外文明探秘-第12部分

小说: 地外文明探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管理和协调它那复杂的声纳系统了。

  毫无疑问,一个相对较大的脑是生物发展成为某个生态系

统的主宰者和它所处的世界的“统治者”的先决条件。这么说

的原因是,只有拥有一个较大的脑才有可能发展出像语言这般

复杂的技能,而语言恰恰是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但不

是唯一要求)。(原注:有人认为外星人可能不是用语言而是

用某种形式的传心术来交流,但这仍需要较大的脑。)

  在人类历史上,大约150万~250万年前,有过一次脑容量

“突然”激增4倍的现象。 在这个转折点之前,早先人类祖先

的脑容量和黑猩猩的相差无几。虽然究竟是什么促成了如此快

速的发展目前仍然是个谜,但它标志着人类进化史中的又一重

大飞跃。最有可能的一种解释是,人类祖先在当时面临着非常

严峻的生存挑战。最有可能的生存挑战莫过于最近的一次冰期,

第四纪冰期对许多物种来说都起到了“过滤器”的作用,包括

人类。

  大自然中每每有符合古谚“每一次从死神手中逃脱都令你

更加强大”的例子,早期的直立人(第一个智人的直接祖先)

看来从寒冷的气候中学到了不少东西。生物学家的研究结果表

明,陆地上智力较强的动物都是杂食性的。他们认为这是因为

杂食动物应口味需要去寻找更多食物来源的缘故。努力寻找新

的食物资源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它使这些动物发展出不

同于单纯肉食或草食动物的特别技能。冰期是生存的严酷挑战,

它同样也刺激了人类脑容量的增大。那些生存下来的强者学会

了如何在这剧烈变化的环境中寻找和利用新的资源,它们渐渐

发展出群体技能、建立交流、产生语言并最终迈出了通向文明

的第一步。

  有了语言就产生了我们所谓的“智能”。如果将“智能”

定义为交流和处理思想的能力,那么句法的出现就是人类发展

史上的一大飞跃了。依靠它,我们才能将无意义的声音(音素)

组织起来形成“有意义”的言语。这种能力使我们能组织句子,

交流抽象的概念,制定和创建社会法则、禁忌和等级制度。语

言的出现的的确确是社会文明的基石。

  你可能会间,在其他世界里是否也会有冰期这类事件?似

乎很有可能。尽管有种种这样那样的似乎振振有词的理论,却

没有人真正清楚为什么地球上会发生一系列的冰期,也不知道

它们在一颗行星的一生中是不是非常普通的自然过程。不过,

假设有相当百分比的行星会发生这类事件似乎是合乎情理的。

当然,对于其他世界中处于萌芽期的未来统治物种的发展来说,

冰期并不是唯一的选择——触发环境变化的其他原因可能还有

彗星或小行星的撞击、火山活动或太阳的短期不规则变化等(

一般来说,这些该不至于摧毁萌芽期的“优秀物种”)。

  当生命在一个能支持它生存的行星上渐渐发展到出现统治

物种的地步时,可能就会面临一次(或几次)生存挑战,这些

严酷的磨炼推动它不断前进,直至产生文明。我们自然会想到,

外星文明是什么形式的呢?

  这次我们可真的要进入毫无事实根据的臆测之中了,不过

还是能够得出几点粗略的纲要。我在前面已经说过,除了少数

几个特殊的物种之外,人类是这颗行星上唯一具有智慧和社会

交流的生物。为了要完成关于外星生物的思维方式和地外社会

运作方式的讨论,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那些特例。

  许多人倾向于把海豚看作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可以说

它们的确很聪明(根据某种定义)。但是它们所表现出的那种

智能与我们的颇有差异。它们的智能并没有指引它们创造出我

们所谓的“文明”或“社会”。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个简单的原因使得海豚失去了和人类竞争的机会:它们

生活在一个令智慧动物很难建造任何设施的环境中。当然这是

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与脑容量的增加相对应的需求

是身体分工的多样化。海豚没有用来操纵物品的手指,也没有

人类区别于地球上其他灵长类的一个重要特征——能与其他手

指对握的大拇指。海豚是非常出色的生物——进化了的生理结

构使它们能很好地适应环境,遗憾的是它们没能迈上通往文明

的道路。

  与几乎所有地球上的生物相比,海豚的“语言”相对要复

杂许多,不过仍未突破起码的水平而导致社会发展。以海豚的

身体条件来看,它们无法建造出与地面上等同的水中世界;由

于没有文字,它们无法将学到的知识记录下来;不能开垦土地

进行耕种和饲养其他动物,也令它们始终处于食物短缺的危机

之中。最后还有一点,它们没能制造出武器,所以没有“创建

文明”的一种最重要过程——战争。归根到底,智慧的水生动

物失去了大多的有利条件,它们无法建立我们所理解的文明。

  所以说,所有孕育生命的行星都要有足够的陆地让动物发

展,有适当比例的动植物来建立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原注:

尽管从理论上说,在完全被水覆盖的行星上也有可能存在某种

包含动物和水生植物(而不是土生植物)的特殊的生态系统)。

更进一步说,在一个完全被水覆盖的世界里,几乎可以肯定最

多也只能产生像地球上的鱼、简单的水生动植物那样的生物罢

了。

  最后,还有一种可能被视为“智慧”的生物化学生命形态

叫做“集体生物”。地球上可被归入这一类的例子并不多见,

最著名的大概要算蜜蜂和蚂蚁了。蜜蜂和蚂蚁都是单个的生命,

但它们以巢或群的形式紧紧联系在一起。以蚂蚁为例,一窝蚂

蚁最多可以由2000万个个体组成。

  蚂蚁和蜜蜂都可以算非常成功的物种。然而,尽管20世纪

7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导演们为之竭力渲染,我们仍不能把它们

看作这颗行星的统治物种。这么说也许有些过于自负,不过它

可能是公正的(只有时间能够证明一切);假如我们在另一个

世界上遇到一种由几百万个个体集合在一起组成的奇特生命形

式的话,我们是否会将它视为一个地外文明呢?

  准确地说,这个问题应该是:会不会产生这样的文明呢?

由于我们对地球上的蚂蚁和蜜蜂的行为模式知之甚少,所以很

难得出一个结论性的答案,但我们不妨公正些假设,蚂蚁和蜜

蜂所以没有成为创造文明的超级物种的原因之一,是个体与个

体之间的信息交流还不够复杂。在我们这个特定的行星上,进

化的因素不利于出现这种类型的文明物种,但是,倘若在某个

地方具备合适的条件,它的出现也绝非完全不可能。

  最后,在我们结束关于生化物质生命形式的讨论之前,再

考虑一下另一个问题。人类自身是否也正处在通往超级生物的

进化道路上呢?在第二章我已经提出“什么是生命?”的问题,

在那时我们已经看到过因特网被视为“有生命的”的可能性。

有没有可能当我们发展出复杂先进的“高科技网络”(以通信

和信息共享为中心的综合设施)时,我们自己也正在转变为超

级生物呢?这同样也是一个只有时间才能证明的问题。鉴于要

对其他世界上可能的生命形式下一个结论,我们有必要探讨一

下在其他世界上已发展起人工智能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是时下的热门研究课题。全世界有许多计算机工

程师、程序员和纯粹数学家正在努力开发具有思考能力的系统。

因“弯勺”研究而闻名的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数学教授泰勒(John

Tayler)对人脑的计算机模拟感到相当兴奋——他正在用这个系

统探究意识的含义(我们如何思考的物理学)。与此同时,DNA

结构的发现者之——克里克也正独立地运用复杂的数学模型来

协助发掘人的自我意识和心智的基础。

  这种模拟系统被称为“神经网络”。其实是非常简单的模

型,用来展现大脑皮质(大脑表层有榴皱的部分)的各部分是

如何工作的———个用硅硬件模拟生命“湿件”的典型例子。

泰勒、克里克和其他人相信这条研究路线总有一天会导致像我

们一样能够自我学习的智能机器的出现。

  神经生理学家们已经标识出大脑皮质中一块叫做“丘脑网

状核”的区域,它就像“守门员”一样控制着信号进出较高级

的思维区域。科学家运用复杂的电脑程序模拟了整个环境,而

且已经弄清楚“思想”的产生事实上是许多彼此冲撞的冲动、

驱策和记忆等争斗的结果。获胜的一方会立即将消息传遍整个

大脑皮质层,这也就是“思想”。通过使用神经网络,我们也

许可以把其中从“冲动”到“结论”的错综复杂的步骤一步步

分解开来,模拟整个“理解”的过程。

  在人的大脑皮质中,思维是通过神经网络来实现的,神经

网络由大约60亿个“神经元”组成,并包含着不计其数的联系。

这些神经元排成6层,每层都有100多万列,每一列又有约1000

个细胞。以目前的模拟系统而言,计算机的处理单元要比它小

很多个数量级,但即便如此也已经能令它们对一些非常简单的

刺激作出反应。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3 层的系统就可以学会辨认形状了(

比如符号“£”)。用一种作用类似于视网膜的设备,图像就

能够对第一层的单元产生刺激。这些信号会在下一层被分析处

理,如果辨认出代表这个符号的二进制码就往输出层发出信号。

辨认成功意味着单元层与单元层之间的联系以电子学的方式得

以加强,下一次碰到同样的信号时作出反应的速度将会更快。

对于单独一个系统来说其用处是极为有限的,但是如果在并行

网络中强化这种联系,整个网络就会渐渐地“学”会些东西。

  这正是我们人类的学习方法——一个并行联系的渐进过程。

这种方式也揭示了人类的思考过程和最复杂精密的计算机之间

的巨大差别。在人脑中,每一个思考步骤都同时并行联系着其

他几百万个信息,而几乎所有非试验性的计算机都是线性处理

信息的)只有当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尽管速度非常快)才能

继续下一个。由于这种差异,人类的智慧和电脑的智能就有很

大的不同。这意味着小龙虾(英文为cray)远比克雷(Cray)巨

型计算机来得聪明。原因很简单:它能学习。一台线性运转的

机器永远也不会具有意识,但如果能有足够复杂的神经网络系

统,它们就有可能最终发展成为人工大脑。

  那么,我们开发出真正的人工智能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它

是不是宇宙中所有技术社会不可避免的进化趋势呢?

  笛卡尔(Rene Descar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