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地外文明探秘 >

第7部分

地外文明探秘-第7部分

小说: 地外文明探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海床上钻了一个深洞后惊奇地发现,在水下11 000英尺(约

3350米)的沉积物下面2500尺(约760米) 的地方也有细菌存

在。

  很难想象科学家们当时震惊的样子。几乎所有地面上的生

物都不能承受海平面以下13 000英尺(约4000米)处的环境。

那里的温度大约是170℃,而且压力约是地面上的400倍。虽然

这与星际空间中几乎毫无大气压力、并且处在绝对零度(…273

℃或0K)边缘的环境不完全相同,但这无疑同样是很严酷的

条件。没有理由说,能够在地表以下13 000英尺(约4000米)

处的恶劣条件下生存的细菌,如果在一颗彗星或流星体的中心

部分静静地处于休眠状态的话,就一定不能忍受太空中的环境。

  然而,完全没有必要在“是否可能”这上点上大费周章。

在前面的章节里我已说过,DNA和RNA是由一种叫做“引物核

苷酸”的大型有机分子或生化物质产生的,“引物核苷酸”镶

嵌在一起形成更坚实的单元,它们制造出DNA和RNA的组成部

分。有些人认为这种较为简单的“生命前”单元(作为生命前

驱的大型有机分子,但其自身并不是“活的”)可以承受星际

之旅)将生命之种传播到地球上。

  这次生命之旅的出发点可能是我们这个太阳系中的某处——

也许是火星,假如那里确实先于地球有过生命。要不然,它也

可能是从许多光年以外比我们太阳系先有生命的另一个行星系

统出发,长途跋涉才来到这里。

  尽管恒星之间相距遥远,封闭在彗星或流星体中的有机物

质往往要在太空中漂泊数百万年,但是生命通过这种方式传播

到地球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最近的估计表明宇宙的年龄大约是

150亿年,而地球上最早出现生命的时间是35亿~40亿年前。

可见, 从大爆炸到地球上首次出现生命之间至少有100亿年的

时间。很有可能在银河系或其他星系中有某个行星系统比我们

的太阳系形成和冷却得稍早一些,如果生命在那里开始进化,

哪怕只比这里早了1%,也会给生命之种数千万年的时间飞抵地

球。

  20世纪70年代,一群加拿大和英国科学家在胚种说的基础

上提出了一种更精致的思想,称为“生命云”理论。这种理论

展示了星际尘埃云中含有的有机化学成分如何反应生成核糖体

和蛋白质。按照这种理论,当行星穿越这样的云时,生命之种

的传播就完成了,一旦行星上的环境变得适宜,生命就开始繁

盛起来。他们认为地球很有可能在35亿~40亿年前曾穿越过这

样的星云。

  基于“胚种说”的种种可能的理论都非常有趣,也没有什

么科学依据可以完全否定地球生命源于某个遥远世界的假设,

但是它同样无法解开生命的起源之谜。这些理论就像移动球门

柱一样,将问题的重心转移了一下而已。就算“胚种说”是正

确的,它确实解释了地球生命的起源,但老问题仍未解决:生

命究竟是怎样在它第一次出现的地方产生的呢?

  不管某一天“胚种说”会被证实为对或错,如果我们要认

真地探究生命起源的话,就应该先把它放在一边。取而代之的

是,让我们暂且假设地球上的生命不是来自其他地方,而是在

当时的环境条件下,通过某种途径自行产生的。那么,它会是

如何产生的呢?

  1936年,俄国生物学家奥巴林(Aleksandr Ivanovich)在《

生命的起源》一书中首次尝试描述含简单化合物的溶液如何通

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形成非常复杂的分子结构。在那本书中,

奥巴林提出原始的生物有可能是从已有的有机物中产生的,而

那些有机物又是由更为简单的化合物自然形成的。这样,他真

正开始将达尔文的进化论放入前生命系统之中。尽管奥巴林可

以在实验室中用精密的实验来证实他的构想,但不足为奇,他

在当时受到了全体宗教思想家和科学家的怀疑。不过,他的理

论得到了英国大生物学家霍尔丹(John Haldane)的支持。霍尔

丹是第一位提出在原始海洋中发现的某些有机化合物或许能合

成某种可自我复制的物质形式的科学家。他认为富氢的大气环

境会大有帮助,这一系列条件称为“还原性大气”⑥。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中,认为生命起源于大气中含氢的

原始地球的想法相当盛行,并且由于1953年两位美国化学家米

勒(Stanley Lloyd Miller)和尤里(Harold Clayton Urey) 进行的

有些传奇色彩的实验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953年4月, 全世界都为克里克和沃森所揭示的DNA分子

“双螺旋”结构所震惊。一时间,关于生命的话题以及如何利

用科学技术手段来揭开遗传和进化之谜的各种讨论成为新闻的

焦点。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月之后,也就是1953年5月, 米

勒和尤里公布了他们的革命性发现。

  按照试验计划,米勒和尤里决定要验证一下奥巴林和霍尔

丹的理论。他们在实验室中做了一个假想生命出现时地球环境

的模拟实验。首先将氢、水、甲烷和氨混合成某种气体(为了

和史前地球大气的成分相吻合),然后模拟闪电,让这些混合

物经受一星期的放电反应。

  一周之后,他们得到了令人吃惊的结果。在烧瓶底部的红

褐色沉淀物中发现了大量的有机化合物。其中包括多种有机酸

(脂肪酸和羟基酸)和尿素,此外还有一系列与糖的结构相似

的化合物。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可以产生大量生命必

需的分子。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之后,这两位科学家又在先前那种混合

气体中加入火山气体中含有的一种简单分子——氰化氢(HCN)。

这样,他们最重要的发现诞生了。在沉淀物中出现了氨基酸,

它在生物化学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生命起源绝对不可缺

少的成分。

            图 5 米勒和尤里的实验

  自然界中有20种不同的氨基酸,它们能以多种多样的方式

形成蛋自质,其中也包括参与形成(组成DNA和RNA的)核苷

酸的酶。简单他说,氨基酸是生命的基本砌块,是一种在细胞

所有活动中都据关键地位的分子。米勒和尤里在烧瓶中总共发

现了不下8种的氨基酸。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形成生命的各种分子完全有可能是在

地球大气中孕育而成的。最近,米勒更是声称形成足够复杂的

结构并产生活细胞的过程大约只要1万年。米勒不顾那些宣称

地球生命是宇宙中唯一生命的反对言论,而根据自己的实验结

果非常肯定地认为,如果有适宜的环境条件以及恰当的化学混

合物,任何一颗行星上就都可以产生生命。

  8年后,米勒和尤里的研究结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支持。1961

年,在休斯顿大学工作的生物化学家奥罗(Juan Oro) 尝试用

更简单的化合物形成氨基酸。他只采用了米勒和尤里当时用的

混合物中的两种成分——氰化氢和氨。结果令他惊奇的是,产

生物中除了大量不同的氨基酸外,还有许多腺嘌呤(DNA和RNA

的4种基本组成成分之一)。 腺嘌呤同时还是在所有生物的所

有细胞活动中提供能量的主要分子腺苷三磷酸(ATP)的组成

部分。

  但是,米勒-尤里模型以及所有相关的后续尝试都存在着

一个缺陷。这种缺陷近来更是引起了对基于这些实验的地球生

命起源解释的怀疑。在实验时有一个默认的假设,即早期地球

大气中含有高浓度的氢和低浓度的氧。现在看来,这种假设是

完全错误的。

  早期地球大气中非但没有米勒-尤里实验(采用富氢混合

物)中所有的分子种类,而且地球大气似乎也从未如此稀薄过。

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尤里和其他一些人所描述的机制不可能发

生,不过,它的确给这种早期地球上产生氨基酸的理论敲了警

钟。

  此外,许多陨石中都含有大量与实验结果相同的氨基酸。

这使许多评论家更加相信,这些生命之砖在大约40亿年前来到

地球,并逐渐演变发展到今天的地步。

  就像我先前说过的那样,不论哪种过程是正确的,我们的

问题仍未解开。简单的氨基酸究竟是如何发展成为生物学物质

或简单的生命物质,并进而形成一个自我维持的生态系统——

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各种各样的生物呢?其中的难点并不完全

在于氨基酸如何一步步地形成蛋白质,最后产生像RNA那样的

大分子(当然这个转变过程也不应该被忽略);真正的难解之

处在于“无生命的”或前生命的分子(如RNA)是如何发展到

一个具有进化能力的系统(如细菌)的。事实上,这才是吸引

众多生物化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的科学前沿,他们希望彻底揭

开生命在地球或其他地方进化发展的奥秘。

  目前有两种试图解释从前生命系统到生物学系统之转变如

何发生的理论。第一种叫做“RNA世界假说”。这一假说是在

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生物化学家沃斯(Carl Woese)、 克里

克和奥格尔(Leslie Orgel)首次提出的。 他们和当时的其他研

究者一样,都注意到了这一转变中一个基本的佯谬——制造DNA

和RNA要有蛋白质,而只有DNA和RNA中具有正确的核苷酸序

列才能制造出蛋白质。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么假设蛋白质

和DNA、RNA在早期地球上是同时产生的,要么找出一种理论

来解释如果两者之中先出现某一种的话,会如何导致生命创生。

  这些科学家的回答是:在整个过程启动的时候,可能有某

种尚不清楚的机制少量地产生了某种类型的RNA。他们猜想这

种RNA具有比今天的RNA更多的功能。它或许可以在不存在蛋

白质(也许是利用自身结构中的蛋白质)的情况下进行复制(

产生其自身的拷贝),而且还能在产生蛋白质的过程中起到催

化作用。

  乍一看,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先前我们已经看到,如今在

每个生命的每个细胞中进行的过程是何等复杂,它需要大量各

式各样的重要有机分子的共同参与。这个运作系统中包括DNA

和RNA,还有既是原材料又是催化剂的蛋白质(起催化作用的

蛋白质称为“酶”)。显然,这种理论中所假设的是一种结构

上近似RNA,但更加复杂、具有更多功能的分子。

  自从30多年前提出这种理论之后,科学家已在这一领域中

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83年,在科罗拉多大学工作的切赫

(Thomas Cech)和耶鲁大学的阿尔特曼(Sidney Altman)独立

发现了一组他们称之为“核糖酶”的分子——一种RNA催化剂,

或者说由RNA形成的酶(核糖酶在英语中称为ribozymes,其中

ribo…代表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或RNA,…zymes则是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