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灵素微蕴 >

第8部分

灵素微蕴-第8部分

小说: 灵素微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莫此为甚! 

①昭代对本朝之颂称。
②替止。
· 
27 ·



素灵微蕴卷二 


足之三阳,自头走足,凡胸胁壅满,上热燔蒸,皆足阳明少阳之不降也。李东垣乃
作补中益气之方,以升麻、柴胡升胆胃之阳,谬矣,而当归、黄芪,亦复支离无当。薛
氏辈效尤而习用之,遂成不刊之法。

风寒之证,仲景之法备矣。陶节庵妄作九味羌活之法,杂乱无律,而俗子遵行,天
下同符,弃圭璧而宝碔砆①,那可解也。

诸如此类,连床充栋,更仆难明。昔徐世绩少年作无赖贼,逢人则杀,检阅古今方
书,何其无赖贼之多而仁人君子之少也。设使贾太傅②尚在,不知如何痛哭矣! 

①碔砆似玉之美石。
②贾太傅西汉·贾谊。
· 
28 ·


素灵微蕴卷三

齁喘解

赵彦威,病齁喘,秋冬病作,嚏喷涕流,壅嗽发喘,咽喉闭塞,呼吸不通,腹胀呕
吐。得后泄失气,稍差胀微,则病发略减。少时素患鼻渊。二十余岁,初秋晚食后,偶
因惊恐,遂成此病,自是不敢晚饭。嗣后凡夜被风寒,或昼逢阴雨,或日昃饱啖,其病
即发。发则二三日,或八九日、二十余日方愈。病十二年矣。

此其素禀肺气不清。肺旺于秋,主皮毛而司收敛,肺气清降,则皮毛致密,风寒不
伤。肺气郁升,皮毛蒸泄,凉风一袭,腠理闭敛。肺气膹塞,逆冲鼻窍,鼻窍窄狭,奔
气迫促,出之不及,故嚏喷而下,如阳郁阴中,激而为雷。肺气遏阻,爰生嗽喘。津液
堙瘀,乃化痰涕。

此肺气上逆之病也,而肺逆之原,则在于胃。脾以太阴而主升,胃以阳明而主降。
经脉别论: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是脾之升也。逆调论: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下行,
是胃之降也。盖脾以阴体而抱阳气,阳动则升,胃以阳体而含阴精,阴静则降。脾升则
肝气亦升,故乙木不陷,胃降则肺气亦降,故辛金不逆。胃气不降,肺无下行之路。是
以逆也。

肺胃不降,病在上焦,而究其根本,则缘中气之虚。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也。
盖太阴以湿土主令,阳明从燥金化气,中气在太阴阳明之间,和平无亏,则阴不偏盛而
阳不偏衰,燥不偏虚而湿不偏长,故脾胃转运,升降无阻。中气虚损,阴旺湿滋,堙郁
不运,则脾不上升而清气常陷,胃不下降而浊气常逆,自然之理也。

饮食入胃,脾土温燥,而后能化。阴盛土湿,水谷不消,中焦壅满,是以作胀。胀
则脾气更陷而胃气更逆,一遭风寒,闭其皮毛,肺气郁遏,内无下达之路,外无升泄之
孔,是以冲逆咽喉,而病嗽喘。雨降则湿动,日暮则阴隆,病所以发也。日昃阳衰,阴

· 
29 ·


素灵微蕴卷三 


停不化,中气一郁,旧证立作,故不敢晚饭也。吐泄去其陈宿,中脘冲虚,升降续复,
故病差也。是其虚在中气,而其起病之时,则因木邪。以五情之发,在肾为恐,在胆为
惊。胆以甲木而化相火,随戊土下行而温癸水,相火蛰于癸水之中,肾水温暖则不恐,
胆木根深则不惊。平日湿旺胃逆,相火之下蛰不秘,一遇非常之事,动其神志,胆木上
拔而惊生,肾水下沦而恐作。己土侮于寒水,故脾气下陷,戊土贼于甲木,故胃气上逆。
初因惊恐而病成者,其故如是。奇病论;惊则气上,举痛论:恐则气下,上下反常,故
升降倒置,此致病之原委也。

法当治中以培升降之用,燥土而拨转运之机,所谓发于钧之弩者,由一寸之机,转
万斛之舟者,由一桪之木也。

南齐·褚澄有言:上病治下。凡病水火分离,下寒上热,不清心火,而温肾水,较
之庸工,颇为得矣,而总不如治中。中者,坎阳离阴交媾之媒。此义得之《灵》、《素》,
读唐宋以后书,未易生兹妙悟也。

齁证即伤风之重者。感冒之初,内有饮食,外有风寒,法宜理中而兼发表。表解后,
温燥水土,绝其寒湿之根。盖饮食未消,感袭风寒,湿土堙瘀,肺气不降。风闭皮毛,
内郁莫泄,表里皆病,故内外兼医。彦威病用燥土疏木、温中降浊之剂,茯苓、甘草、
干姜、细辛、橘皮、半夏、桂枝、砂仁,十余剂,不再作。

吐血解

钱叔玉,初秋农事过劳,痰嗽唾血,紫黑成块,一吐数碗,吐之不及,上溢鼻孔。
肌肤生麻,头痛寒热,渴燥食减,出汗遗精,惊恐善忘,通夜不瞑,胸腹滞痛,气逆作
喘。朝夕倚枕侧坐,身欹①血遂上涌。天寒风冷,或饮食稍凉,吐血更甚。右脚热肿作
痛,大便塘滑。

此缘中焦阳败,水陷火飞。肺主气,肝主血,而气根于心,血原于肾。《管子》:南
方曰日,其气为热,热生火与气,北方曰月,其气为寒,寒生水与血。心火清降,则化
肺气,肾水温升,则化肝血。血升而化火,故水不下注,气降而化水,故火不上炎。气
降而不至于陷泄者,血温而升之也,血升而不至于逆流者,气清而降之也。水木不能温
升,则下病遗泄,火金不能清降,则上病吐血,理有固然,不足怪也。

①欹斜。
· 
30 ·


素灵微蕴卷三 


水陷火飞,是谓未济,而交济水火,其职在中,中者,四维之枢也,中气运则脾升
而胃降,脾土左升,肝血上行而化心火,阳气发生,故精不下走,胃土右降,肺气下行
而化肾水,阴气收敛,故血不上溢,《子华子》所谓上水而下火,二气升降,以相济也。
中气不运,肝脾下陷而肺胃上逆,水火分离,冰炭不交,此遗精吐血之原也。后世庸工,
于亡血失精之理,茫乎不解,或用清凉,或事敛涩,阳败土郁,中气不转,火愈飞而水
愈陷,是拯溺而锤之以石,救火而投之以薪也,不极不止耳。

气藏于金,血藏于木,而溯厥由来,总化于土。以水谷入胃,中气健旺,泌糟粕而
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肺气宣扬而洒布之。慓悍者,化而为阳,行于脉外,命
曰卫气,《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
气也。气者,水之源也。精专者,化而为阴,行于脉中,命曰营血,《灵枢·决气》:中
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也。血者,火之本也。劳苦动其中气,络脉伤则血溢,
《灵枢·百病始生》;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阴络伤则血
内溢,血内溢则后血,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中气未败,一衄即止,中气亏
败,肺胃常逆,则血之上溢,遂成熟路,是以横流不已。衄出于鼻,来自肺脏,吐出于
口,来自胃腑,血之别道上溢者,来历不同,而其由于肺胃之不降,一也。其一溢而即
吐者,血色红鲜,其离经瘀停,陈宿腐败,而后吐者,则成块而紫黑也。

肺气下降,而生肾水,而肾水之中,又含肺气,越人八难所谓肾间动气,呼吸之门
也。平人呼则气升于肺金,吸则气降于肾水,息息归根,故嗽喘不作。胃土上逆,肺失
收降之令,气不归水而胸膈壅遏,故冲激而生嗽喘也,肺胃不降,则胆火不得下行,金
火燔蒸,故发热汗出。而风寒外束,卫气不达,是以恶寒。阳衰土湿,水谷不消,而食
寒饮冷,愈难腐化,中焦壅满,肺胃更逆,故血来倍多。风闭皮毛,肺腑郁阏,故嗽喘
增加而血来益甚,肺气堙瘀,津液凝结,故痰涎淫生。阳气静藏则为寐,肺胃不降,阳
气升泄,蛰藏失政,故夜不成寐。胆火虚浮,不根于水,心神浮散,不藏于精,故善惊
而善忘。君相皆升,寒水独沉,肾志沦陷,是以恐也。脾胃凝滞,中气不能四达,故经
络闭塞而为麻。缘卫气壅塞,郁冲于汗孔之中,不得畅行,故簌簌麻生,如万针错杂而
攒簇也。阳气下降,先至右足,阳气不降,经脉淤滞,故右脚肿痛。营卫梗阻,故郁而
生热。不降右足而逆冲头上,故头痛也。总之,中气不运,则升降之源塞,故火炎于上,
水流于下,木陷于左,金逆于右,而四维皆病。

· 
31 ·



素灵微蕴卷三 


法宜补中而燥土,升陷而降逆。阳回湿去。谷神来苏,中枢已运,四维自旋,随推
而转,因荡而还,水火金木,皆得其处而安其常。然后阴营其脏,阳固其腑,气充而不
盈,血满而不溢,鳞飞羽伏,各复其太和之天已。

叔玉病失血年余,已数十日不卧。自来医方,失血、遗精、惊悸、嗽喘,皆用清润
之法,未有知其阳亏湿旺者。百不一生,千秋不悟,既非彻识,安能洞详。用燥土降逆、
温中清上之品,茯苓、甘草、半夏、干姜、丹皮、牡蛎、桂枝、白芍,月余病愈。

庸工误解本草,谓血证最忌半夏,由其不知医理也。

惊悸解

陈梦周,患作酸嗳气,头晕耳鸣,春季膈热,火升头痛,手麻惊悸,不寐善忘,左
乳下跳动不息。每午后膝冷病作,鸡鸣膝温而轻,平旦膝暖而差。服燥土疏木之药,饱
食甘寝,但胸有火块,游移上下左右,时时冲击微痛,心跳未已。初秋膝冷又发,项脊
两肩作痛,面颧浮肿,喷嚏时来,四肢拘急,心跳连脐,遍身筋脉亦动。八月后睡醒口
苦,舌根干燥,每夜鸡鸣膝冷病作,午后膝温而轻,日夕膝暖而差。病来计粒而食,饮
啖稍过,胀闷不消,滞气后泄。略啖瓜果,便觉腹痛。食粥则吐稀痰,晚食更多。

此缘土湿不运,阳气莫藏。心藏神,肾藏精,人之虚灵善悟者,神之发也,睹记不
忘者,精之藏也。而精交于神,神归于精,则火不上炎,水不下润,是谓既济。精不交
神,则心神飞越,不能知来,神不归精,则肾精驰走,不能藏往,此善忘之由也。精根
于神,及其右降而为金,则魄俱而精生,神根于精,及其左升而为木,则魂成而神化,
《子华子》所谓精秉于金火而气谐于水木也。今火炎于上,则金被其克而不降,水润于
下,则木失其政而不升矣。

木自东升。《尚书·洪范》:木曰曲直,曲直作酸。曲者,木气之不直也。木性直遂
升达,发荣滋畅,故不作酸,曲折抑郁,不得直上,则盘塞地下,而克脾土。土困不能
消化水谷,故变稼穑甘味,腐而为酸。土主五味,其味为甘,一得木气贼伤,则甘化而
为酸也。以五行之气,阳降阴升,则水旺而为寒,阳升阴降,则火旺而为热,阴方升而
阳方降,则金旺而为凉,阳方升而阴方降,则木旺而为温。阳之动,始于温而盛于暑,
阴之静,始于凉而盛于寒。物惟温暖而加覆盖,气不宣扬,则善酸,方热、既凉、已寒,
不作此味。譬之釜水,薪火未燃,是水之寒,火燃未沸,是木之温,炉红汤沸,是火之

· 
32 ·



素灵微蕴卷三 


热,薪尽火熄,是金之凉。后世庸工,以酸为热,岂有鼎沸而羹酸者乎。

悸者,乙木之郁冲,惊者,甲木之浮宕。乙木之枝叶敷舒于上,甲木之根本栽培于
下,则惊悸不生。乙木不能直升,枝叶上郁,肝气振摇,则善悸,甲木不能顺降,根本
下拔,胆气虚飘,则善惊。

头耳者,少阳胆经之所络也。甲木下降,则浊气退藏,上窍清空,甲木上逆,浊气
升塞,故头晕而耳鸣,甚则壅遏而头痛也。胆气上溢则口苦。奇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