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10年,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职业旅行者 >

第26部分

10年,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职业旅行者-第26部分

小说: 10年,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职业旅行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超过一天的沙漠骑行。通常是下午两三点出发,经过四小时骑行后抵达某个看日落的地点,日落后还要骑上骆驼再走一段,最终抵达露营地。晚餐由驼夫准备,然后在沙漠中过夜,第二天清晨早餐后返程。当然如果时间充裕还可以预订为期十天到半月的长途远征。要知道这是跨越生命极限的冒险,出发前一定要对自己的体力、耐力充分评估,否则轻者脱水昏迷,重者就会在沙漠中永远安息。

作者:小鹏2011 日期:2010…04…20 10:01:53 读天涯 dutianya/m924
  日光照耀下的沙漠是骇人的。一是因为炎热,在沙漠中克服炎热的方式不是把衣服脱得精光,因为这会加速体内水分蒸发。聪明的办法是和当地人一样把自己包裹得只把眼睛留在外面。骇人的第二个原因是沙漠中的过分安静,无论你用多大力气呼喊,声音都会被空气稀释得无影无踪。如果让骆驼停下脚步,甚至能听到蜥蜴在沙漠上踏沙无痕的簌簌脚步声。
  露营地距看日落的地方不远。连排的几个帐篷,里面有简单的床和卧具。
  驼夫把篝火点燃,干柴助燃下火苗很快窜出1米多高,把身体烤得一阵干爽的暖和。一个人躺在沙毯上,仰望星空。一大朵乌云遮隐了月光,却把星星映衬得更加明亮。以为这样一个撒哈拉之夜会如此平静渡过,突然从无际黑暗中射来两道强光,一辆四驱越野车随后驾到。车上下来四个打扮时髦的阿拉伯年轻人,两男两女,看来这个夜晚注定不再寂寞。他们是来这里度假,几个人都很健谈。其中一个讲起古老的阿拉伯故事。虽然完全听不懂他的语言,但从虚张声势的语调中判定那一定精彩,说不定就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大家安静地听着,篝火的影子在每个人脸上跳舞。
  沙漠深处传来一阵低沉的狼嗥,故事停了一下又继续,还有什么比这撒哈拉的夜晚更刺激好玩?

作者:小鹏2011 日期:2010…04…20 10:14:50 读天涯 dutianya/m924
  这是我的第一次非洲之行。邀请者不是旅游局,而是一本旅游杂志。我和杂志主编在法国南部的旅行中同行,回国后帮他写了一篇从普罗旺斯到蔚蓝海岸的长篇报道,读者和他都很满意,于是向我发出了去突尼斯旅行的邀请。
  同行的还有一位摄影老师,他在常规旅行结束后就回国了,而我把机票延期,一个人跑进撒哈拉。
  我喜欢这种浩瀚的大景观,即使一个人也不觉得害怕,再说还交到了四个阿拉伯青年朋友。记得那天晚上其中一个女孩说,如果我们不来,那就只有你自己和那漫长的夜与沙漠,这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与之抗衡。就为这一点,他们都把我当成朋友。
  我们喝啤酒,喝伏特加,玩真心话大冒险,把衣服脱光围着火堆跳舞。后来为了不让野狼侵入营地,我们还结伴去沙漠中找填充火堆的可燃物。
  玩了整个通宵,天很快就亮了。随着太阳的热力重新笼罩大地,体力也马上恢复。当我和他们说再见时,已经有点依依不舍了。

作者:小鹏2011 日期:2010…04…20 10:50:03 读天涯 dutianya/m924
  零六零:家
  2008年5月
  中国,成都
  
  今天遇到一个阿坝来的老奶奶,76岁年纪。
  她讲的土话连四川人听着都费劲。
  她的胳膊上打着夹板。她让我摸她的肩头,一个很尖的凸起。
  我通过翻译转问她疼么?她笑着摇摇头。
  她说她想失散的女儿,那可能是她唯一的亲人了,离开阿坝之后再也没有见过。
  我说你想要什么想吃什么,我去给你买,她说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吃。
  她身上的衣服穿的很杂,都是志愿者送的。只有一件破旧的蓝围裙是她一直穿着的,从没换过。旁边的人告诉我说,那蓝布口袋里面有一串钥匙,是她老家房子的。
  虽然可能连她自己都清楚,房子没了,门没了,锁也没了。可对她来说,那一串钥匙,就是家啊。

作者:小鹏2011 日期:2010…04…20 10:58:09 读天涯 dutianya/m924
  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不久,我成了一名志愿者。
  还记得5月19号全国哀悼那天,我来到天安门广场。当默哀结束,广场上几万人竟毫无征兆地自发举起右手,所有人齐声高呼,中国万岁!加油中国!可其中并不包括我的声音,因为我已哽咽到发不出声,只是高高地举起拳头,一次又一次,我能分明感受到一种力量,那是团结的力量。
  随后买了一张飞往成都的机票,我的行李很少,随身携带的都是同学、朋友托我带过去的心意,奶粉、卫生巾、药品、帐篷,Check In柜台后的客服帮我把超重的行李办了免费托运,那个时候,全中国的人都是善良的。
  抵达成都后我没有去所谓的前线,而是到了成都军区总医院,和另一个北京飞过去的哥们一起照顾一个战士。小战士在救灾时腿被房梁压断了,我们的工作就是喂饭喂水,端屎端尿。
  一个星期后,他的面色红润起来。我知道,我也该继续自己的旅行了。

作者:小鹏2011 日期:2010…04…20 11:14:15 读天涯 dutianya/m924
  作者:意嘿云 回复日期:2010…04…20 11:01:57    
    为什么不上照片?有照片也许更能立体的表现你所经历的。。。。。。。。。
  
  我想写一个纯文字的帖子
  看照片的请移步我的博客
  
  blog。sina/hepai

作者:小鹏2011 日期:2010…04…20 12:22:57 读天涯 dutianya/m924
  作者:zcqflash 回复日期:2010…04…20 12:19:38    
    不知道写完了吗?第一次回帖,对旅游很感兴趣。
  
  这不才08年么,到10年才10年呢,呵呵

作者:小鹏2011 日期:2010…04…21 08:33:41 读天涯 dutianya/m924
  上一篇编号弄乱了,继续继续
  
  零六二:渡船
  2008年6月
  老挝,廊多
  
  是从廊多开往孟威村的渡船。船身瘦长,一副营养不良的模样。顶棚和船帮被漆成淡绿色,倒是与两岸夹江而立的青山十分映衬。山都不高,被江面腾起的水雾笼罩,仿佛山与山之间隔着一层柔白色的面纱。江水呈现浑浊的暗黄色,是适合在激流中咆哮的颜色,可在南乌江这条波澜不兴的水路,就显得有点英雄迟暮。
  刚上船时,掌船人不停调配两边乘客的重量,在他眼里,无论人或猪还是行李,都会被快速换算成公斤。船舱左右两排木凳上坐了20几个乘客,逼仄空间让相视而坐的两个人只能膝盖抵着膝盖,像几十条蜷缩在一起的螃蟹腿。
  乘客可以分成泾渭分明的两种人:本地人和背包客。前者有到城里赶集的村民,各个满载而归;有身上裹着橘黄色袈裟的和尚,鸠形鹄面又黑又瘦;还有几个孩子,依偎在大人身旁。背包客则来自世界各地,英国、法国、中国、以色列……他们也更容易辨识,背着大包,裹着头巾,戴着太阳镜,手捧L。P。旅行攻略。

作者:小鹏2011 日期:2010…04…21 08:34:39 读天涯 dutianya/m924
  攻略上关于孟威村的介绍只有寥寥数语:抵达孟威就像梦幻一样的经历,那里与世隔绝,没有电,没有网络,没有手机信号,却保持着纯美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有些旅行者只想到这里住两天,可收拾行囊时却发现已经呆了几个星期。
  孟威村并不是此次探访湄公河旅程中的一站。但显然,“有些旅行者只想到这里住两天,可收拾行囊时却发现已经呆了几个星期”这句话影响了我的选择与决定。可见旅游攻略的评论部分最考验写作者功力,对一个阅读者从未去过的地方,美丽漂亮之类的形容词往往并不能让白纸染墨,而“那座古塔有看日落的最佳角度”,“那里的菜场可是摄影师的最爱”这类侧面的描述却总能点燃旅行者心中那条连着冲动的引线。

作者:小鹏2011 日期:2010…04…21 08:36:30 读天涯 dutianya/m924
  渡船开行不久就下起大雨。雨点把江面打出无数奶黄色水泡,又噼噼啪啪砸在船顶,像非洲鼓手的疯狂表演。
  对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没人大惊小怪。毕竟已经过了6月,已经到了雨季。每天时间不固定的大雨成为人们心底固定的预期。这热带的雨与北方不同,后者更像一首关于失恋的情歌,粘愁冰冷,避之唯恐不及。这里的雨却像神的恩赐,裹卷能量和激情。总让我幻想在大雨来临时冲入雨心,昂起头,把双臂伸展成翅膀,任凭那磅礴把自己从上到下淋得通彻透明,也仿佛承接了那能量与激情一样。
  没人被大雨影响心情。背包们继续用比船头马达和瓢泼大雨更高的分贝聊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打算在孟威住几天?之后的话题通常会扩展到书籍、音乐和电影。
  坐在身旁的是个六、七岁的当地女孩,躺在妈妈用臂窝搭成的枕头里,摇着摇着就睡着了。掠进船舱的雨点舔着女孩浓黑的头发,慢慢在发梢汇聚成晶亮的水滴,待时机成熟就啪嗒一声,落入妈妈的肘心。母女对面是个本地男孩,大约十六、七岁年纪,牛仔裤T恤衫,还把头发染成黄色,是到了懂得时尚的年龄。他从身前的菜篓里拿出一条冰镇丝瓜,用刀剜着吃。又故意剜出一小块放在女孩唇边,丝丝凉气让她的眉毛在梦中皱了一下又慢慢舒展开来。
  大雨来去匆匆,雨霁后的天空没有出现彩虹。我把头后仰到船舱之外,直到头发碰到江面,天地就倒转过来。江边的水牛,水中的湿地,捕鱼的小船,都好像漂浮在空中之城。

作者:小鹏2011 日期:2010…04…21 08:38:04 读天涯 dutianya/m924
  一路行船要经过几个江边村落。大多数村庄没有泊船的码头,只用岸边碎石搭起一条通往村口的土路。那母女下船的小村也不例外,停船的位置和岸边还有两三米距离。母亲先跳进齐腰深的黄泥汤里,再把女儿和行李抱到岸上。站在岸边的女孩望着远去的渡船,不停挥舞着小手,如同风中摇曳的烛光。
  当每个转弯不再有惊喜,当两岸风景不再让视觉兴奋,突然发现视线所及的最远处闪烁着几个彩色斑点,渐渐那些模糊的斑点扩展出房子的轮廓。是十几间建在江边错落分布的竹楼。船行渐近,连房顶的芦苇顶棚都清晰可见,层层向下铺展得整齐顺滑,像水鸟抖擞后的羽翼。马达声渐渐小了,孟威村的码头已近在眼前。
  码头边停着十来艘渡船,都以船头抵岸,一下下吻着岸边湿滑的礁石。每条船的颜色都不一样,混在一起色彩斑斓,却被阳光晒得有点浅。船尾则各自散开,像打开的巨大花瓣。
  马达停转后,掌船人从船舱里抽出一根竹竿,双手交错握着,把竿子一头插入水底,再一拧劲,船身就像圆规一样在水面划了四分之一个圆,和岸夹成直角。船头从散开的花瓣中找到一处缺口,然后笔直插入花心。
  当地人先下了船。行李多的扛起大包挎着小包走过船头和码头间临时搭起的踏板。行李少的干脆把并联的船头当成浮桥,一步一跳地抄近路回家。
  背包客随后下船,并不是因为谦让,而是得先活动活动被僵住的腿脚,才有力气支撑起背包的重量。

作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