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地球的红飘带 -魏巍 >

第59部分

地球的红飘带 -魏巍-第59部分

小说: 地球的红飘带 -魏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彝务总 指挥部营长赖执中,其势力范围是从安顺场起到上游河道七场。这两个封建霸主,在各自的 势力范围内为所欲为,生杀予夺,说一不二。大渡河的流水,每年雨季都要冲刷出一种稀罕 宝物,名叫香杉。它是埋没在地下的一种杉木,经过千百年水土的浸蚀,渐渐变成一种紫郁 郁的异常坚硬的木质,就再也不会腐坏了。梦想不朽的上等人就把它作为做棺材的理想材 料,称为“建板”。这种价格极为昂贵的天财地宝,也只有他两人才能享用。不管在何处发 现,都要交给他们。在交给他们之前,还要负责看管,如果损坏丢失,就难免倾家荡产,连 身家性命都难保了。
    自红军向大渡河进军以来,羊仁安早就坐不住了。为了保住自己这个小小王国的安全, 他忙得手脚不沾地,慰问来往军队,商讨地方势力如何与军队配合,真是不遗余力。凡是从 这里经过的来往军官,他都要宴请一番。王泽浚的到来,他已宴请过一次,今天赫赫有名的 杨将军到来,岂是可以疏忽的?所以他穿着轻飘飘的一身绸衫,很快就跑来了。
    他一见杨森,就连跑几步,抓住杨森的手说:
    “杨军长,你是坐飞机来的,还是坐火车来的,真想不到你来得这么快哩!”
    杨森哈哈一笑,算作回答。
    羊仁安坐下来,又望着杨森说:
    “说实在话,你没来以前,我这心就象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您这一来,我这心 就定下来了。”
    杨森冲着王泽浚一笑:
    “我们的少年将军不是早来了嘛!”
    “不管小将、老将,还要名将指挥嘛!”
    杨森心里得到某种满足,哈哈大笑。
    羊仁安见是火候,就笑着说:
    “寒舍备了一点便饭,给军长接风。请军长一定赏光。王旅长一定作陪。”
    杨森笑着说:
    “我初来乍到,寸功未立,怎好无功受禄?”
    王泽浚也笑着说:
    “我已经叨扰过了。”
    羊仁安站起来,满脸是笑地说:
    “你们谁也不要见外,我们马上就走!”
    杨森、王泽浚、羊仁安骑上快马,后面跟着随从,沿着大渡河边向西驰去。
    宴会在羊仁安相当阔绰的宅第举行。宅第的牢固一如小小的城堡,宴会的珍馐美味也使 杨森大为惊异。他想不到这小山沟里还有这样的所在。
    宴席设在一座小楼上,摆设精致,宽敞明亮,窗外下面就是大渡河的惊涛骇浪。羊仁安 端起酒杯,举到杨森胸前,郑重说道:
    “下面就是长毛贼石达开覆亡之处。这次共匪北窜,已经到了绝境,是再也逃不过了。 看来今天的骆秉章就是将军您了。”
    杨森一听这话,立时甜到心里,笑在脸上,把满满一大杯灌了下去,抹抹嘴说:
    “那倒要大家多协助了。”
    王泽浚脸上刚刚露出一点不悦之色,羊仁安已把酒端到胸前,说:
    “王旅长少年英俊,才气不凡,杨将军这次是骆秉章,你就是亲自捉石达开的唐友耕 了!”
    一句话也说得这位少年将军眉开眼笑,一仰脖儿把一大杯灌了下去。
    小楼上气氛热烈,笑语声喧。杨森一连饮了几大杯,忽然停住杯问:
    “羊土司,听说你们这里出一种啥子香杉很有名气?”“哦,是的,是的,”羊土司笑 着说,“本地没啥子好东西,就是这个还算一宝。可是这一带刁民见钱眼开,一遇上这种木 头就窝藏起来,亏得我好好惩治了几个,每年才能收到几根。”
    说到这里,又笑嘻嘻地说:
    “军座,您是不是需要一点?”
    “不不,”杨森连忙摇手,“我不过听到家母说过这种材料。”
    “这个,我回来找人送到司令部去。”
    这时,不知谁喊了一句:
    “火!起火了!”
    大家抬头向窗外一看,大渡河南岸一带村庄,已经冒起一片黑烟,成群的老百姓从村庄 里逃向村外,并且传来隐隐的哭叫之声。
    杨森点点头说:
    “好,好,已经开始清扫射界了!”
    “这些老百姓就是奴隶性!”王泽浚说,“其实早就通知他们了嘛,就硬是不动。”
    “咳,到处都是一样。”
    说过,大家又一齐举起杯来。
       黄金书屋 youth整理校对
    转载请保留,谢谢!

地球的红飘带  (四十五)



    毛泽东过了彝族区,住在高山上的一个小村里。
    这天早晨,一个译电员来送电报。毛泽东着完电报,一抬头看见译电员眼睛红红的,象 是哭过的样子,就说:
    “小鬼,你碰见么子不痛快的事了?”
    译电员摇摇头,毛泽东笑道:
    “看你眼睛都红了,还想哄我!”
    译电员笑着说:
    “刚才,我听一个老人讲石达开的故事,心里好难受,就掉了几滴眼泪。”
    “噢,他多大年纪了?”
    “八十多了,是个老秀才,他懂得真多。”
    “老秀才?”毛泽东眼睛一亮,“他住在哪里?”
    “就在我们隔壁。”
    毛泽东一向喜作调查研究,最近尤其想找当地人谈谈,以便详细了解一下几十年前那场 悲剧的历史。今天一见有此机会,就把警卫员小沈叫过来说:
    “你那水壶里还有酒吗?”
    “是过会理灌的,还不少哩!”小沈说。
    “你把它带上,我要待客。”
    毛泽东说着,就站起身来,向老人家里走去。
    前面靠着山根,是一大片竹林,竹林之间有一条窄窄的小径。译电员指了指,毛泽东和 警卫员就沿着小径走去。小径尽头,有一个小小的轻掩着的柴门。他们来到门前停下脚步, 隔着低矮的篱笆,见院里的小竹椅上坐着一个瘦瘦的须发皆白的老人,正在看书。一个年轻 女子正在院里喂鸡。“老先生在家吗?”毛泽东先打了个招呼,待老人走过来,又笑着说, “老人家,我们红军住在这里多打扰了。”
    老人开了柴门,脸上现出忠厚慈祥的笑容,连忙说:
    “我们欢迎还来不及呢,怎么能说打扰!”
    说着,指指院子里一棵杏树,上面挂满了黄里透红的杏子,又说:
    “这院子每天来很多人,我这杏子一颗都不见少。”
    毛泽东进了院子,恭敬地说:
    “我是湘人毛润之,在红军中工作,这次经过贵地,特来登门求教,不知老人家可有时 间?”
    老人不知毛润之是谁,也未加多问,见来者彬彬有礼,甚为高兴,就笑着说:
    “快请到屋里坐吧,我最喜欢摆龙门阵了。”
    毛泽东进了屋子,见正中摆了一张八仙桌子,左右两把竹椅,条几上放了几本线装古 书。墙上一幅中堂,烟薰火燎,已看不清是什么年间的古画。一副对联,字迹颇为清秀:上 联是“乱世仍作桃园梦”,下联是“寒舍且读盛唐诗”。
    老人请毛泽东坐在竹椅上,不一刻那年轻女子端了一壶茶来。毛泽东问及老人家世,老 人说,他家原是汉源城中望族,后来家道中落,避债到此。他在满清末年,考了最末一场秀 才,以后就是民国了。自己原有二子一女,二子被军阀抓去当兵,早已作了炮灰,女儿和妻 子也死于兵燹之中。现在只有一个孙子,一个孙媳,靠他们种着几亩薄田度日。老人在谈话 中,不断唏嘘长叹。
    毛泽东见老人神色凄楚,就换了一个题目,指指那副对联说:
    “这是谁的书法?我看颇得右军风味。”
    老人笑着说:
    “不瞒毛先生,这是老夫拙笔,词也是我胡诌的。现在只有活一时少一时,苦中作乐而 已。”
    毛泽东见老人穿着一身黑布裤褂,都褪色了,虽比一般庄稼人干净些,膝盖上还有两个 补钉,就问:
    “先生现在的生活还顾得住吧?”
    老人长出了口气,说:
    “我年轻时,也是开过馆的。后来斯文扫地,不值钱了,不怕你笑话,我还挑过盐巴 卖。现在上了年纪,只有依靠小孙子了。”
    “你孙子做么子?”
    “他种了几亩薄田,在外面还跑点小买卖,按说也足以糊口了;只是现在苛捐杂税太 重,说句丑话,有时是一日三餐也难乎为继了。”
    老人说到这里,望着毛泽东说:
    “我说出来,先生可能不信。现在是民国二十四年,可是粮税已经征收到民国六十九年 了。”
    “什么,民国六十九年?”毛泽东吃了一惊,“那就是说,已经征收到四十年以后了!”
    “正是如此!所以弄得老百姓卖妻鬻子,家破人亡。”
    毛泽东很想作些这方面的调查,就问:
    “你们四川,到底都有一些什么捐税?”
    老人苦笑着说:
    “你要问这个,我倒有些记载。”
    说过,从里间屋取出一个麻纸钉成的本本,拍了拍上面的尘土,递给了毛泽东。毛泽东 揭开一看,光刘文辉防区的捐税就有四十四种。农业方面的有十一种,计:粮税,团练费, 团练租捐,借贷无着粮款,补缴无着粮款,参议会粮税捐,指导委员会粮税捐,学务费,烟 苗捐,懒捐,锄头捐;工商运输业方面二十一种,计:百贷统税,护商税,烟类专卖税,酒 类专卖税,烟酒牌照税,丝烟税,糖税,油税,栈号捐,茶馆捐,戏剧捐,船捐,码头捐, 契税,劝学所中资捐,公告费,屠宰税,印花税,斗秤捐,猪牙捐,筵席捐等;特别税五 种,计:鸦片烟土税,鸦片经征税,红灯捐,妓女花捐,赌税等;城镇方面的捐税,计:房 捐,马路捐,灯油捐等。
    毛泽东见其中一些捐税,名目新奇,颇有些迷惑不解,把麻纸本本放在桌上,问道:
    “这里面的‘懒捐’指的是什么?”
    “唉,你们外乡人哪里搞得清楚。”老人苦笑了一下,接着解释说,四川军阀最重要的 收入,除了贩卖鸦片,就是让老百姓种植鸦片。这是个大头。刘文辉的哥哥刘文彩就是“川 南禁烟督察处”处长。他专门分配种烟,征税。老百姓有不种的,就要向他们征收“懒捐”。
    “哦,原来是这样。”毛泽东不禁笑起来了。
    “其实,许多捐税我还没有记全。”老人接着说,“刘湘在重庆连过往粪船也得向他缴 纳粪捐。所以老百姓就编了一副对联:‘自古未闻粪有税,于今只剩屁无捐’!”
    “真是妙极!”毛泽东听了哈哈大笑。
    二人越谈越投机,毛泽东笑着说:
    “我从会理来,头来一些薄酒,今带来助兴,不知老人家肯赏光否?”
    老人笑道:
    “不瞒先生,我们四川人,尽管手中拮据,也还是爱喝上一点儿,吃上一点儿。何况今 天你我真是千载难逢!”
    毛泽东即刻叫警卫员进来,摘下军用水壶,亲自斟了一碗酒与老人端了过去。老人也吩 咐孙媳切了几个咸鸡蛋,摘了一大盘熟了的杏子端了进来。两人开始举杯对饮,兴致盎然。
    毛泽东说:
    “听说你老人家对太平军的事知之甚详,你可亲眼见过太平军吗?”
    老人笑着说:
    “石达开来这里,我已经十三岁了。我跑前跑后地看,自然是亲眼所见。后来,也看了 一些这方面的书。我看太平军对老百姓很好,比清兵的纪律要好得多。”
    “他们到安顺场的时候,清兵究竟是否占领了对岸?”“说是占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