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渤海高氏通史论 >

第7部分

渤海高氏通史论-第7部分

小说: 渤海高氏通史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元修到长安以后,宇文泰想把他当做傀儡天子,元修不甘心甘心,两边抵牾锋利起来。公元534年冬宇文泰杀去世元修,拥立元宝炬为帝,是为魏文帝,都于长安,史称西魏。



    东西魏分治以后,这两个分裂的王朝都计划吞并对方,不绝产生战争。公元546年高欢亲率雄师十多万人,围攻西魏扼守的玉壁(今山西稷山),想排除西魏安扎在汾水卑鄙的这个钉子,遭到了西魏守军的坚强反抗。东魏部队苦攻玉壁五十多天,士兵战去世、病去世的有七万多人,末了连高欢也病倒了,只好得救而去。这便是玉壁之战。高欢回晋阳不久即病故,终年五十二岁,其子高澄连续执掌东魏大权。



    高澄字子惠,为高欢宗子。公元531年被立为渤海王世子。公元534年加封使持节、尚书令、大行台、并州刺史。公元536年开始帮手朝政,进一步加封为左、右京畿多数督。公元538年官拜吏部尚书。公元540年被封为大将军。公元548年被东魏孝静天子元善见封为使持节大丞相,统领诸军。公元549年,高澄在邺城被人刺杀,终年二十九岁。



    高澄逝世后,其弟高洋连续在朝。高洋为高欢次子,字子进。据史乘《北齐书》记录,高洋,少有雄心,沉敏过人,外柔内刚,大胆能断。公元535年被付与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左光禄大夫、太原郡建国公等官职勋爵。公元543年加封侍中。公元544年又封尚书左仆射、领军将。公元547年授尚书令、中书监、京畿多数督。公元550年加封齐王、拜国相。同年废黜了东魏孝静帝,自主为帝,改国号齐,年号天保,史称北齐。



    高洋称帝以后,追封其父高欢为献武天子(天统元年改谥神武天子),庙号高祖。追封其兄高澄为文襄天子,庙号世宗。并大赦天下,设坛祭祖。冀州的渤海、长乐(今河北冀县)二郡为先父高欢的始封之国,并州的太原郡、青州的齐郡(今山东淄博临淄),是高氏创建霸业的地方,故这四郡的田租赐与差别程度的减免。另封高氏宗室,高岳为清河王、高隆之为平原王、高归彦为平秦王、高思宗为上洛王、高长弼为广武王、高谱为武兴王、高子瑗为平昌王、高显国为襄乐王、高睿为赵郡王、高孝绪为修城王。又封诸弟,青州刺史高浚为永安王、尚书左仆射,高淹为平阳王、定州刺史,高浟为彭城王、仪同三司,高演为常山王、冀州刺史,高涣为上党王、仪同三司,高清为襄城王、仪同三司,高湛为长广王、高湝为任城王、高浞为高阳王、高济为博陵王、高凝为新平王、高润为冯翊王、高洽为汉阳王。高洋在位十年,于天保十年(公元559年)亡于晋阳,终年三十一岁,谥文宣天子,庙号威宗。高洋之后,又先后有五位高氏宗室登位称帝,不过期期都很短暂。



    与东魏相对峙的西魏,其军政大权都把握在宇文泰手中。为了富国强兵,宇文泰举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造,如整理吏治、实行均田制、嘉奖生产等,在军事方面创建了府兵制,使国力渐渐加强。公元556年宇文泰去世,其子宇文觉在朝。公元557年宇文觉废魏恭帝,自主为帝,改国号周,史称北周。公元560年周武帝宇文邕继位以后,又采取了一些生长经济、改造政洽的步伐,使北周的国力进一步加强。而此时北齐则日益衰落。北齐固然占据黄河道域卑鄙的宽大平原地区,人口有二千万,农业和手产业原来都比较发达,但由于北齐统治者企图安定享受,吏治紊乱,国势益弱。加之,魏晋以来,统治者多信仰佛教,佛风日励,北齐境内就有四万所佛寺,和尚达三百万之多,这也紧张地拦阻了社会的生长。公元576年北周发兵打击北齐,攻占了晋阳。公元577年周武帝亲身率兵东进,霸占邺城,北齐去世亡。



    北齐立国共二十八年,称帝者八人(加封追谥),高氏宗亲嗣孙有四十九位封王,别的,帝系宗亲任太守、刺史、司空、司徒、大将军、太师、太傅等不可胜数。北齐高氏成为国姓,其生长也是空前的。起首,高氏的职位地方得到建立,国人以高氏为荣,如前所述,元文遥、元景安、徐隆之或赐或改为高氏。其次,高氏执掌北齐军政大权,高氏宗亲多为统治高层。



    高欢有十五子,宗子高澄、次子高洋、六子高演、九子高湛皆曾称帝,别的诸子皆封王。被封王的诸子都官居高位为重臣:三子高浚,字定乐。天保初年,封永安简平王,为青州刺史。四子高淹,字子邃,元象中朝,封平阴郡公,官至尚书左仆射。天保初年,封平阳靖翼王,历任尚书令、开府义同三司、司空、太尉等。皇建初年,为太傅。大宁元年任太宰。其食邑地点地平阳郡(今山西临汾)亦为其父高欢受封之地,平阳郡下辖杨县(治地点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范村东古城址,隋末改为洪洞县),其子孙在此繁衍生息,成为高氏的紧张一支。五子高浟,字子深,元象初年,官拜通直散骑常侍,封永乐郡公。武定六年(公元548年)出任沧州刺史。天保初年,封彭城王,相继任司空、太尉、司州牧、尚书令、领大宗正卿、太师录尚书事等职。



    六子高演,字延安。公元538年封常山郡公。公元550年进爵为王。文宣天子高洋逝世后,其子高殷继位。由于高殷年幼,当年就被废失,高演登上皇位,是为孝昭天子。《北齐书》记录:“帝(高演)聪敏有识度,深沉能断,不可窥测。”“身长八尺,腰带十围,仪望风表,迥然独看。自居台省,把稳政术,闲明簿领,吏所不逮。及正位宸居,弥所剋励。轻徭薄赋,勤恤隐。”公元561年崩于晋阳宫,终年二十七岁。七子高涣,字敬寿。资质雄杰,风骚倜傥,幼年时,常以将才自居,深得高欢的喜好。长大以后,力大无比,能扛得起宝鼎,文韬武略,精妙绝伦。公元538年封平原郡公,公元550年封上党王,历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镓尚书事等职。八子高洧,封襄城郡王,早逝。九子高湛,公元538年封长广郡公。公元550年进爵为王,任尚书令,兼司徒、太尉等职。公元561年孝昭天子逝世后登皇位,为武成帝。公元565年让位与其子高纬,称太上皇,公元568年崩于邺城,终年三十二岁。别的诸子依次为:十子高浩,封任城王,历任司徒、太尉、省绿尚书事等职。十一子高浞,封高阳康穆王,官至司徒。十二子高济,封博陵文简王,任定州刺史。十三子高凝,封新平郡王(后改稳固王),任中书令、齐州刺史等。十四子高润,封冯翊王,任定州刺史,后官至太师、太宰。十五子高洽,封汉阳敬怀王,早逝。



    北齐时期,除皇室封王的外,另有不少皇族宗亲被封王、封公及官居高位的,共同构成北齐的高层统治。高氏之生长,于此可见一斑。



    5。隋、唐时期:



    高氏继南北朝魏齐时期空前世长后,进入隋唐,高氏又有了进一步的生长。公元577年北周清除了北齐,同一了北方。公元578年周武帝病去世,他的儿子宇文赟继位,是为周宣帝。周宣帝是一个荒淫奢侈、任性胡为的天子。公元580年周宣帝病去世,承继他的是八岁的宇文阐,即周静帝。这时,北周建国元勋、周宣帝皇后的父亲、大官僚杨坚被一些把握宫廷实权的关西士族郑泽、刘防等拥戴,以大丞相的身份辅政。第二年,杨坚废失宇文阐,自主为帝,改国号为隋,这便是隋文帝。公元589年隋灭失南朝陈,自西晋末年以来破裂了二百七十多年的中国,至此又归同一。



    从北齐去世亡到隋朝创建,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此时高氏固然失去了昔日皇室国姓的光辉,但作为门阀权势、望姓大族仍有着其非凡的职位地方。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的大盛时期,姓氏家世是衡量一个人私家社会职位地方的标记。其后在隋唐时期,这一制度固然有所减弱,但其影响仍不可低估。渤海高氏颠末北齐的生长,在北方成为继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之后的少有的几个望姓大族。



    隋朝,高氏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高熲,渤海蓨县人,与北齐皇室同宗。其祖父高季安官至抚军将军、兖州刺史。父亲高宾,初仕北齐,后遭人诬陷而投奔北周,官至鄀州刺史。高颠,字照玄,少时聪敏,善于口才。隋创建以后,官拜尚书左仆射,封渤海郡公。公元587年隋文帝杨坚命高颎率军攻打南朝陈国,正遇上陈宣帝驾崩,高颠以为按礼节不克不及发丧,于是奏请班师回朝,因此高颠声望大增,甚得民气。隋文帝对高颠极为欣赏,每次上朝都喊他独孤,而不呼他的姓名。公元589年隋朝以高颠为元帅长史,派兵攻陈,由于高熲足智多谋,一举霸占陈国。高颠因功绩卓著而被加授上柱国、进爵齐国公。隋炀帝继位以后,侈靡荒淫,高熲因劝谏而被诛杀。高颠文韬武略,明达世务,当朝从政二十年,朝野推极。苏威、贺若弼、韩擒虎等都是高颠保举的,都各尽其能,成为一代名臣。高熲逝世后,他的几个儿子被发配到边关。此中宗子高盛道原为莒州刺史,被发配到柳城(今新疆鄯善鲁克沁)。三子高表仁被发配到蜀郡(今四川成都)。



    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壮盛时期,它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政治同一,国势富强,经济文化出现了空前未有的情况;边疆各族的社会经济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与要地本地的干系更为密切;中国与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换非常频繁,处于当时天下先辈国度的行列。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中间集权利气减弱,地方分裂权势放肆,阉人利用朝政,政治**。高氏于唐朝有了较大的生长,在不敷三百年的时间里,前后有五位高氏做了宰相,同时高氏又有两次较大范围的迁徙。



    隋朝末期,各地农民叛逆不绝,沧州阳信(今山东阳信)人高开道,原以煮盐为业,后跟随义军发难。由于作战勇猛,高开道很快成为义军首领,先后霸占沧州(今河北盐山)、海曲(今山东日照)等地。公元618年率兵攻打北平(今河北完县),隋军守将李景弃城而逃。同年,攻占渔阳郡(本日津蓟县),高开道自称燕王,年号始兴(一作天成)。公元620年高开道受唐招抚,封蔚州(今山西太原阳曲镇)总管、上柱国、北平‘郡王。次年,又自称燕王,起兵反唐,后被其叛将张金树所杀。



    唐朝,高氏有两次有史记录的迁徙。唐初,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兵弹压福建南部的“夷狄”,颠末九年战争,局面安定。公元686年陈元光报请朝廷答应,设置了漳州郡,并率将士在本地开辟屯田,招徕避难者,因此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随陈氏父子赴闽的将士均为中原人,计有一千人,六十四姓,此中有不少高氏。高氏将士的家人连续迁至福建,一起开辟置家,繁衍生息。唐僖宗时,又有高氏入闽,传六世至高镔、高镒,搬家安平(今福建晋江安海镇),其后代再迁至南安埕边(今福建南安)和安溪平静(今福建莆田仙游枫亭)。



    6。五代十国时期:



    荆南高氏在唐末发动农民叛逆,给唐朝的统治以庞大打击。公元907年占据汴州(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