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中国思想通史 第二卷 >

第13部分

中国思想通史 第二卷-第13部分

小说: 中国思想通史 第二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动的人性返原。在他看来,愚民政策的与愚守国,就是最好的统治方法。因
此,他对于名家纵横家,更有如下的批判:
“公孙龙粲然于碎而贸名,邓析巧辩而乱法,苏秦善说而亡国。
由其道则善无章,修其理则巧无名,故以巧门力者,始于阳常卒于
阴,以慧治国者,始于治常卒于乱!”(诠言训)
他从“齐俗”一观念出发,对于百家,主用黄老的道未来驾御。从精神
上的齐俗,要求实陈上不使习俗相反,所谓“有术以御之”,这样就可以为
王称霸了。因此,刘安和武帝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他反对是非之论并作,
例如:
“弦歌鼓舞以为乐,盘旋揖让以修札,厚葬久丧以送死,孔于
之所立也,而墨子非之,兼爱尚贤,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
杨子非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而孟于非之。
趋舍人异,各有晓心。??是非各异,习俗相反。君臣上下,夫妇
父子,有以相使也,此之是,非彼之是也;此之非,非彼之非也!”
(氾论训)而且百家对于治道并无什么关系,他说:
“百家异说各有所出。若夫墨杨电商之于治道,犹盖之无一橑
而轮之无一辐,有之可以备数,无之未有害于用也。己自以为独擅
之,不通之于天地之情也。”(倜真训)
(二)淮南子中道家与阴阳家的传统及其宗教化庸俗化的思想
淮南鸿烈集中表现的自己的思想又如何呢?
刘安的这本书是招致宾客诸儒方士,集合并多人的意见写成的,类于吕
氏春秋,可以就是“择焉而不精”。原来,此书除现存内篇二十一卷外,又
有中篇八卷青神仙黄白之术,更有外篇十九卷。执笔者有苏飞、李尚、左吴、
田由、雷被、毛被、伍被、大山、小山诸人,阴阳、儒、道、名、法半集。
故具书意多杂出,文甚沿复。此书要略对于书中二十训,都有提纲,说明成
书之义旨,首未更夸大其辞,以为“刘氏之书”空前绝后,如开首说:
“夫作为书论者,所以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
之地,中通诸理,虽未能抽引元妙之中才,繁然足以观终始矣!”
这部杂家之言,间有儒者六艺与法家术势诸说,而主要篇幅则为阴阳五
行家与老庄道家的混血种。我们要研究他的“杂”之所以然,而不是章实斋
所谓“杂于己而不杂于人”的“杂”家定义。
在要略中叙明诸子发生之时,就没有把道家与阴阳家列入并论,汉从这
点而言,刘安已经以阴阳道家之旨为超乎时空而居于百家之上。
在要赂总要举凡,说明各篇题旨时,更明白地以阴阳道家分别篇名,大
概原道、倜真、精神诸篇沿袭道家的术语,而天文、地形、时则诸篇沿袭阴
阳家的术语,例如题旨说明:
“原道者,虚牟六合,混沌万物,象太一之容,测窈冥之深,
以翔虚无之轸,托小以苞大,守约以治广,使人知先后之祸福,动
静之利害,诚通其志,浩然可以大观矣。??”
“倜真者,穷逐终始之化,赢垀有无之精,离别万物之变,合
同死生之形,使人遗物反己,审仁义之间,通同异之理,观至德之
统,知变化之纪,说符玄妙之中,通回造化之母也。”
这是属于道家的,即所谓“考验乎老庄之术”。
“天文者,所以和阴阳之气,理日月之光,节开塞之时,列屋
辰之行,知逆顺之变,避忌讳之殃,顺时运之应,法五神之常,使
人有以仰天承顺,而不乱其常者也。”
这是阴阳家的传统,其他地形、时则二篇附和月令的材料,题旨所述也
同此意。至于二家的不可分离关系,他又说:
“言道而不明终始,则不知所仿依;言终始而不明天地四时,
则不知所避译。??言至精而不原人之神气,则不知养生之机,原
人情而不言大圣之德,则不知五行之差。”
这与史记孟荀列傅所载芻衍“深面阴阳消息,而作怪迁之变、终始大圣
之篇”一段话,甚相符合。我们颇疑战国末叶的阴阳五行家言,在淮南鸿烈
集中保存了不少遗文。天文训说:
“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
四时之散精为万物。”
“天地以设,分而为阴阳,??阴阳相错,四维乃通,或死或
生,万物乃成。”
这是大圣终始之德的总道理,至其所谓“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
治各有宜,而符应若茲”,和汉代统治阶级的宗教思想没有多少差别。地形
训详言,东方蒼色主肝,南方赤色主心,西方白色主肺,北方黑色主肾,中
央黄色主胃;更详言五行相胜,“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
木。??音有五声,宫其主也,色有五章,黄其主也,味有五变,甘其主也,
位有五材,土其主也”。这更和汉代统治阶级的谶纬思想并没有区别。阴阳
消长和五行变易是教人测禨祥的,如说“阴气胜则为水,阳气胜则为旱”,
“山为积德,川为积刑”,书中荒唐比附,即史记所谓“先列中国名山大川
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
汉代从武帝待诏金马门、宣帝正五经同异于石渠阁,都是在国教的形式
之下把古代的思想加以庸俗化宗教化,刘安的野心也不例外。关于使人多忌
讳的有神论,更有一套附会,如说“蚑行喙息,莫贵于人,孔窍肢体,皆通
于天。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窍,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
节,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故举事而
不顺天者,逆共生者也。”(详见地形训、天文训。)
众神权到皇权又是这样:“圣人用心,杖性依神,相扶而得终始。??
在上位者左右而使之,毋淫其性,镇抚而有之,毋迁某德”,“天不定,日
月无所载,地不定,草木无所植,所立于身者不寥,是非无所形。??欣欣
然人乐其性者,仁也,举大功、立显名、体君臣、正上下、明亲疏、等贵贱、
存危国、继绝世、决挛治烦、兴毁宗、立无后者,义也。??含阴吐阳而万
物和同者,德也”(倜真训)。所谓共语闳大不经,正是中世纪统治阶叙思想
的特点。淮南鸿烈集中关于中世纪的仁义道德,前后各篇并不一致,上面的
话杂揉了老庄,故对于仁义之言有道家意,但在泰族训中就不同了,似乎又
是阴阳家与儒者的混合。例如:
“昔者五帝三王之莅政施教,必用参五。何谓参五?仰取象于
天,俯取度于地,中取法于人。乃立明堂之朝,行明堂之令,以调
阴阳之气,以和四时之节,以辟疾病之葘;俯视地理从制度量,察
陵陆水泽肥墽高下之宜,立事生财以除饥寒之患;中考乎人德以制
礼乐,行仁义之道以治人偷,而除暴乱之祸。
乃澄列金木水火士之性,故立父子之亲而成家,别清濁五音六
律相生之数,以立君臣之义而成国,察四时季孟之序,以立是幼之
礼而成官。此之谓参。制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辨、长幼之
序、朋友之际。此之谓五。”
这种阴阳五行配合社会制度的不轨之言,在后来白虎观奏义夏表示得完
整。这种思想是利用诸子思想的没落倾向,而引入中世世的灾异迷信思想之
中,所谓“优天地而和阴阳,节四时而调五行”。
复次,鸿烈集引申道家之说,雕琢其辞,成为类似赋体的章句,试看他
的原道训的一段:
“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成化像而弗宰,跂行喙息,蠉飞
■动,待而后生,莫之知德,待之后死,莫之能怨。得以利者不能
誉,用而败者不能非,收聚畜积而不如富,布施禀授而下益贫;旋
丝而不可究,纵微而不可勤;累之而不高,堕之而不下,益之而不
众,捐之而不寡,■之而不薄,杀之而不残,鑿之而不深,填之而
不谗。忽兮恍兮,不可为象兮,恍兮忽兮,用不屈兮,幽兮冥兮,
应无形兮,遂兮洞兮,不虚动兮,与刚柔卷舒兮,与阴阳俛仰兮。”
这是道德经的泛衍,除了文字的瓌奇脆异而外,没有新义。他又把乐记
与庄子这雨本不能互通的书硬结合在一起,如说:
“镜水之与形接也不设智故,而方圆曲直弗能逃也,是故响不
肆应,而景不一设,呼叫仿佛,默然自得。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感而后动,性之害也,物至而神应,知之动也。知与物接,而好憎
生焉,好憎成形,而知诱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
故达于道者,不以人易天,外与物化,而内不失其情,至无而
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是以处上而民弗重,居前而众弗害,??
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原道训)
以上前面言性言智,与庄子齐物论相背,而是修改乐记之语,作为前提,
后面内天外人之说,是庄子的原旨。这个“天理”之杂说,是不可知论,后
来来儒就是这样移花接木的。汉人多以老庄清净无为之要指概括道家,故淮
南鸿烈集说:
“达于道者,反于清净,容于物者,终于无为。以恬养性,以
漠处神,则入于天门(按天门是纬书术语)。所谓天者,纯粹朴素,
质直浩白,未始有与杂糅者也,所谓人者,偶■智故,曲巧伪诈,
所以俛仰于世人而与俗交者也。故牛歧踬而戴角,马被髦而全足者,
天也,络马之口,穿牛之鼻者,人也。循天者与道游者也,随人者
与俗交者也。”(原道训)
怎样“考验乎老庄之术,而以合得失之势”呢?在主俗训与齐俗训中,
更推衍黄老,作为人君驭下的心术,说明“君人之事,所以因作任督责,使
群臣各尽其能”,以简驭繁,以虚循变,故说:“有天下者,■必摄权持势,
操杀生之柄而以行号令邪?吾所谓有天下者,??自得而已。自得则天下得
我矣,吾与天下相得,则常相有己。”黄老之术贵因循,简权变,从汉代起
就给了中国官僚政治的作伪装假以一套法术,这傅统是深远的。“执一而应
万,握要而治详,谓之术”,这种善于适应环境的“处其所安”,比中古基
督教义的不反抗精神,尤为神秘。由人事的卑屈到道理的雨可,使“万物之
化无不遇,而百事之变无不应”,一切都在矛盾之中,而统治阶级则在矛盾
之外,“将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这种统治阶级的思想通过了基
尔特式的家系秘傅,如蜘蛛网一般,在精神界结成一个天地,笼罩住人类的
心灵。
第三章 董伸舒公羊春秋学的中世纪神学正宗思想
第一节 中世纪神学的形成与董仲舒的神学
中国古代社会的氏族制残余的清算,始终是一个未完成的课题。特别在
封建制社会形成之际,统治者必然要把古代的正在破坏的氏族公社,另以农
村公社的形式恢复起。。。。本来与氏族制的残余相对应,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
展上,也呈现着氏族形式的宗教的特征。一方面与先王观念的泛滥相连结,
表现出普遍性的氏族宗教气氛;另一方面,与各国的氏姓族类相关联,又表
现出各国之间的独立色彩的宗教。
所谓普遍性的氏族宗教气氛,即在于以神化先王为前提,以天人感应为
内容。这就是摚鹣壬腿逭叩闹耙档墓钩刹糠帧@纾苋说奶斓拦奂捌
敬德论本来是殷氏族宗教思想的损益或延展;在春秋的半官学时代,史赵、
史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