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国学小百科书系·书法小百科 >

第13部分

国学小百科书系·书法小百科-第13部分

小说: 国学小百科书系·书法小百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翁方纲

这又是一个长寿书家,活了八十多岁,而且至老不仅身体强健,眼睛还好得很,七十多岁还能不用眼镜,在灯下写蝇头小楷。他有一个习惯,每年的元旦,都要在西瓜仁上写四个楷字。五十岁后写“万寿无疆”,六十岁后写“天子万年”,至七十岁后还能写“天下太平”。又能在一粒胡麻上作“一片冰心在玉壶”七字,接近今天的微书了。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大兴)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他是清诗“肌理派”的倡导者,精考据、金石,书精楷、隶,与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他的楷书,学欧阳询、虞世南,终生不越雷池一步。隶书学《史晨》《礼器》诸碑。因为缺乏创造,所以成就不如刘墉。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说:“乾、嘉之间,都下言书推刘诸城、翁宛平两家。戈仙舟学士,宛平之婿而诸城门人也。尝质诸城书诣于宛平。宛平曰:‘问汝师那一笔是古人。’学士以告诸城。诸城曰:‘我自成我书耳。问汝岳那一笔是自己。’宛平书只是工匠之精细者耳。于碑帖无不遍搜点识,下笔必具其体势,而笔法无闻,不止无一笔是自己已也。”评价是很精当的。

他的传世书迹有《隶书六言联》《隶书七言联》《行书七言联》《行书绛帖跋》《行书斜街行》《楷书有邻研斋轴》等。

钱沣

历代书家学习颜字的很多,但学得最好、最有成的,是钱沣。也许他和颜真卿一样,不畏强暴,铮铮铁骨,宁折不弯,正气凛然,所以他最能体会到颜字中所特有的气骨。

(清)钱沣《马》

在历史上,钱沣是以铁面御史的形象出现的。他生活在乾隆盛世,但繁华的掩盖下,也有无数的腐败贪婪,其代表人物即和G闳胧硕嗄辏簧胩霸咄鞣ń卸氛氽郎蕉舶垂诹踯陌镏麓彀芎瞳|的阴谋。参与勒尔谨、王亶望的“冒赈折捐案”和闽浙总督伍拉纳与福建巡抚浦霖的贪污案的审理,使之伏法。清正之名,噪于一时。

钱沣(1740…1795),字东注,又字约甫,号南园。云南昆明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监察御史、湖南学政、通政司副使。钱沣为人刚直不阿,为官清正廉洁,敢于弹劾贪官污吏,直声震天下。据说他的死,就是和扇怂投揪坪Φ摹

钱沣的书法名重一时,楷书学颜真卿,形神兼具,一样堂堂正气,正面示人,但又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历代学颜之人无出其右。清代以后学颜之人很多甚至先学钱书。他的行书,学颜真卿《祭侄文稿》和《争座位帖》又参以米芾,笔力雄健,气势开阔。清杨守敬《学书迩言》说:“自来学前贤书,未有不变其貌而能成家者,独有南园学颜真卿,形神皆至,此由于人品气节不让古人,非袭取也。然余所见钱书又有学米南宫者,亦自有米之神髓。”马宗霍《霋岳楼笔谈》说:“南园学颜得其骨,学欧得其势,学褚得其姿,故其临写虽各肖本体,而自运者遂融为一家。行书尤雄健不可及。”他还善画马,而且是画瘦马,所以又有“瘦马御史”的戏称。

他的传世书迹较多,著名的有《临颜真卿书》《对联立轴》(多幅)《楷书荀子》《行书白居易秘省后厅诗》《行书嘉文一则》《行书临古帖》《行书五言诗》《行书水经注语》等。

邓石如

邓石如像

康熙五十五年(1716),康熙八十寿辰。他随曹文埴进京,他是戴着草帽,穿着芒鞋,骑着毛驴去的。在京城,大书法家刘墉、《四库全书》副总裁鉴赏家陆锡熊看见他的字,大为惊异,评论说:“千数百年无此作矣。”以篆书自负、自称“斯冰之后,直至小生”的钱坫,在镇江焦山看见他的篆书,无可奈何地说:“此人而在,吾不敢复搦管矣。”修撰金傍以书法自诩,见到他的字,马上把反复改易才选定的家庙匾额楹联全换掉,请他重写。他被曹文埴称为“其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就连好为大言的康有为,都称赞他的篆书“犹儒家之有孟子,禅家之有大鉴禅”。如此评价,可谓前无古人了。他就是清代大书家邓石如。

邓石如(1739…1805),初名琰,字石如。因避仁宗讳,遂以字行,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自幼家贫,一生不慕荣利,不入仕途,始终保持布衣本色。他一生酷爱书法篆刻,曾在收藏极富的江宁梅镠家住了八年,临习金石善本,每天天刚亮就起床,磨一大碗墨,一直到晚上把墨写完才去睡觉,毫不倦怠。许多法帖,他都临了百本以上,因此书艺大进。

邓石如处于碑学大盛的时期,在他之前,篆、隶虽然已经受到重视,也出现了一些大家,但仍然是模仿多于创新。邓石如以羊毫作篆,参以隶书笔意,将圆滑纤细的“玉筋篆”变得生动丰满,雄浑苍劲。他的隶书,又多用篆书笔法,而楷书则真追魏碑,都是自成面貌。他的学生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怀宁布衣,篆、隶、分、真、狂草五体兼工,一点一画,若奋若搏,盖自武德以后,间气所钟,百年来书学能自树立者,莫或与参,非一时一州之所得专美也。”

他的传世书迹很多,不一一列举。

伊秉绶

伊秉绶是一个学者,通程、朱理学,受到《四库全书》总裁纪晓岚的赏识,据说曾拜纪晓岚为师。伊秉绶又是一个书法大家,中进士入京以后,拜著名书法家刘墉为师。就这两位老师,就已经让人艳羡不已了。他又是一位清廉正直的好官,曾外任过广东惠州知府、江苏扬州知府。最后因病卒于扬州。扬州本来有一个三贤祠,是供奉纪念三位在扬州做过官的著名文人欧阳修、苏东坡和王士祯的。伊秉绶去世后,扬州人将他的神主请入祠中同祀,三贤祠也被叫做“四贤祠”了。

伊秉绶(1754…1816),字组似,号墨卿,晚年又号默庵。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又称“伊汀州”。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

伊秉绶是清代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隶书尤为有名,与桂馥、邓石如齐名,为清代碑学中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之一,融合了《郙阁颂》《张迁碑》《衡方碑》等汉隶名碑的特点,书体横平竖直,结体方正,有较强的装饰意趣;用笔圆浑,毫不夸张,意到笔止;初看有点平淡、呆板,但细加推敲,则会觉得齐而不板、整而不呆、厚而不满、气韵生动、飘逸脱俗。结体别出新意,极富变化,讲究疏密变化、收放得体。大字雄强挺拔、愈大愈壮;小字清新雅丽、端庄多姿。清赵光《退庵随笔》说:“伊墨卿、桂未谷出,始遥接汉隶真传。墨卿能拓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未谷能缩汉隶而小之,愈小愈精。”他的楷书,学颜有得,影响也很大。

他的传世书迹有《行书蔷薇花轴》《草书立轴》《隶书八言联》《隶书翰墨因缘五言联》《隶书横幅》(多幅)、《隶书联》(多幅)等。

包世臣

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邓石如弟子。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故人称“包安吴”,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官新喻(今江西新余)知县,仕途不顺,终归布衣,学识渊博,对经济、文艺有研究。工诗文书画,能篆刻。他的书法得古人执笔运锋之奇,被称为“包体”。他对自己的书法极其自负,自以为“右军后第一人”。然而他的书法作品并非如自诩的那样好,他的草书中堂大有肉多筋少之感,不过他的《小草诗册》却很有特色,确有集碑帖于一之感。

包世臣的书法称不上是第一流的,但他留给后人的书法论著却是第一流的。所著《艺舟双楫》是一部倡导北碑的力作,是清代碑学思想的经典之一。另有《清朝书品》《安吴四种》等著作。

包世臣作品传世不少,今不一一列举。

吴熙载

宋代大诗人陆游曾说自己“六十年间万首诗”,让人惊叹不已。清代书法篆刻大家吴熙载一生刻印以万计,同样让人惊叹不已。他是邓石如的再传弟子,书法篆刻均学邓,贡献不及邓石如,而影响不让邓石如。学邓派篆刻的人,往往舍邓而学吴。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飏,字熙载,后因避穆宗载淳讳,改字让之,又作攘之,号晚学居士。江苏仪征人。他长期寓居扬州,以卖书画和刻印为生。晚年因太平天国起义,江浙战乱,避居泰州,后借居泰州东坝口观音庵,落泊穷困,潦倒而终。

吴熙载是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其行草学包世臣能乱真,其篆、隶则师法邓石如。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知名。他的篆书,一改前人的拘谨板滞,结体瘦长,飘逸灵动,极为秀美。喜欢的人说他“书法之妙,上欲凌铄侪辈,方驾古人”(清蒋宝龄《伯山诗话》);不喜欢他的人说他“行、楷束缚于安吴(包世臣)之法,偃锋裹墨,寝状可憎。篆体以长势取姿,如临风之草,阿靡无力”(马宗霍《霋岳楼笔谈》)。客观地说,扬之过度和抑之过甚都不够正确,他的篆书,虽然秀美有余而刚劲不足,但飘逸灵动,如美女簪花、春桃含笑,在清人篆书中还是别具一格的。

他的传世书迹有《四体书屏》《隶书四壁籍书联》《书曹全碑四屏》《篆书崔子玉座右铭》《篆书风烟俱静四条屏》《篆书宋武帝与臧焘敕》《篆书圣教序四条屏》等。

何绍基

清代善学颜书者,一为钱沣,一为何绍基。钱沣学颜,形神俱肖,俨然颜字,古今无人能及,但模仿多于创造。其行书参以米芾,反而多有意趣。何绍基学颜,则得神遗形,将隶书和北碑的厚重萧散冶于颜字之中,成就极大,甚至有人称之为清代书家第一人。

何绍基的书名极大,一生所书不计其数。有时候,他很随意,乡农野老、妇女儿童,登门求书,无不应允,就算没有好纸好笔也写。行道途中,所过州县,官吏乡绅求书,随到随写。连馆驿服役的仆人,如果不愿意要赏钱而愿意要字的,也都笑而予之。但是,也不是没有脾气,人人都能求得了。在广东,总督喜欢他的书法,他不大看得起总督的为人,就是不写。年终的时候,总督备了厚礼让人送去给他拜年,以为这一下他总要写了,结果他写是写了,只是写给送礼物来的使者的。他又不大喜欢武夫,武人求书一律不写。有一个叫郭子美的军人,太喜欢他的书法了,于是,准备了千金为寿,何绍基不写,他就拔出剑来威胁,何绍基不得已,为他书写了“古今双子美,前后两汾阳”一联。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次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等职,曾充福建、贵州、广东乡试主考官。咸丰二年(1852)任四川学政。为官仅两年,因条陈时务得罪权贵,被斥为“肆意妄言”,降官调职,遂辞去官职,先后主讲于成都草堂书院、山东泺物书院、沙城南书院、浙江孝廉堂等。一生豪饮健游,多历名山胜地,拓碑访古。

何绍基学书,用力最勤,日课五百字,字大如碗。杨守敬说他“隶书学《张迁》,几逾百本。论者知子贞之书纯以天分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