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国学小百科书系·书法小百科 >

第2部分

国学小百科书系·书法小百科-第2部分

小说: 国学小百科书系·书法小百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宋中、后期,是宋代文化最为辉煌的时期,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辙、曾巩、黄庭坚、米芾、秦观等都生活在这一时期,他们学识既高,气魄也大,使得这一时期诗文书画的成就极高。

清梁巘《评书帖》说:“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所谓“意”,就是自我意识的表现,即苏轼所说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石苍舒醉墨堂》)。宋人学书,不愿意斤斤拘泥于法度。

苏轼书法

苏轼天姿英纵、学究天人,而且卓荦不群、桀骜不驯,大有“法岂为我辈设哉”的气概,在宋代文坛艺林,他是一个最大胆的法的破坏者。继他之后的黄庭坚、米芾,也都是重意轻法的,使得宋代书坛,焕发出耀眼的异彩。

南宋偏安一隅,气格卑弱,虽然也有陆游、张即之、吴琚、朱熹等书法名家,但却已经很难再有引领一代风流的大家产生。

帖学大盛 复归平正

“宋四家”以其博大的胸襟、无边的才学、过人的胆识,将书法导入挥洒自如、奇绝险劲的艺术境界。他们都自古法出,而在语言上又对古法攻击过甚;他们固然都到达了艺术成功的彼岸,却又随手毁去了渡河的船只和桥梁;他们似乎只是追求自我解脱的“小乘”僧徒,而不是普度众生的“大乘”菩萨。他们有一点像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的禅宗,讲求“顿悟”。可惜芸芸众生,有他们那样的学识,有他们那样的悟性的人是少之又少的。才疏学浅者根本就无所措手足,而儇薄浅陋之人,却把不拘成法、以意为之作为幌子,将此岸作为彼岸,一味地胡闹起来。他们的任意胡为与艺术大师的随意挥洒是有质的区别的。南宋一代,几乎没有一个大书家出现,就是这种现状的明证。

(元)杨维桢《行书诗册》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元代大书法家赵孟盍Τ纺〗⑻疲故榉ǜ垂槠秸跋焖埃潦倌瓴凰ァ

赵孟畹挠跋焓巧罹薜模氖榉ǎ谷烁械酵ㄋ浊浊校凰睦砺郏谷烁械角惺悼尚校幌袼稳怂的茄萌烁械轿迳拍俊R虼耍娼√频恼允椋诿鳌⑶辶酱艿酱蠹乙恢碌南舶

(元)赵孟睢肚锷场

明代后期,书法绘画艺术都进一步雅化,其代表人物,是董其昌。

当然,明代书坛,也并非是赵、董书法的一统天下,学苏学黄学米而成功者也大有人在。尤其是狂放不羁的大书画家徐渭,他的书法,出于米芾而更加狂放,尤其是他的狂草,大小错落,俯仰欹侧,流露出一股傲岸不群的气息。对后来倪瓒、黄道周、张瑞图以及明末清初的王铎、傅山、“扬州八怪”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北碑南帖 相映生辉

清代书坛,各种书体、各种风格争辉斗艳,由于距今较近,留下的书迹也最多。

清代前期,赵、董书法因康熙、乾隆等帝王的喜爱而风靡一时,最终形成毫无艺术生气的以“乌、方、光”为特色的“馆阁体”书法。

对“馆阁体”书法窒息艺术的现象,一些有胆识、有艺术个性的下层Zei8。电子书法家十分不满,他们纷纷以狂怪独特的艺术进行抗争,最具代表性的是王铎、傅山、郑板桥、金农等。

王铎书法

但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帖学大盛的时期。乾隆时,将《淳化阁帖》摹刻上石,以拓本赐近臣,又出内府所藏魏、晋以降历朝书法,刻《三希堂法帖》。此外,还有《快雪时晴帖》《滋蕙堂墨宝》《听雨楼法帖》等,为帖学大盛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的书家,以刘墉和翁方纲最为著名。

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文字狱渐盛,许多文人转而留意金石考据之学,两周、秦、汉的金文刻石、南北朝的摩崖、唐朝的碑版墓铭的古朴天真、雄强劲健乃至粗犷的面貌,使看腻了矫柔纤弱、千篇一律的“馆阁体”书法的士大夫们耳目一新,于是他们竞相模仿,使碑学大盛而帖学告退,开创了近代书法的崭新面貌。钱坫、桂馥、伊秉绶等,是这一时期的佼佼者,而成就最大的,是邓石如。

邓石如书法

清代后期,碑学仍然方兴未艾,而帖学也有很大的势力,形成了北碑南帖交相辉映的局面。同时,碑与帖又相互结合,成为晚清书坛的一大特色。何绍基、赵之谦等的楷书,雄强中又有灵巧蕴藉;张裕钊、康有为等的行书,流动中又寓方折,富有碑意;吴熙载、杨沂孙、吴大澂等的篆书,或圆劲秀媚,或方折瘦硬,各擅胜场;吴昌硕的篆书,更是出入《石鼓文》,古朴凝重。就是较重帖学的翁同龢等,也能自成面目,使清代书法在明代书道衰微之后,出现了一个名家辈出、争奇斗艳的崭新局面。

书法名家

李斯

李斯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终于消灭了六国,统一了中国。在庄严的庙堂之上,一个中年人正在慷慨陈词,力主废除六国文字,统一于标准的小篆,他就是刚刚被任命为大秦丞相的李斯。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著名思想家荀子的学生、韩非子的师弟。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提议,命令他书写了《仓颉篇》,赵高书写了《爰历篇》,胡母敬书写了《博学篇》,颁行天下,作为大秦文字的定本。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经多次东巡,并且在泰山、琅琊、之罘、碣石、会稽、峄山等六处七次刻石,以歌颂大秦功德。这些刻石,全是李斯一人所书。

李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字有书迹留下来的著名书法家。他书写的秦刻石,虽然有的已经毁掉,有的剥蚀严重,但从这些残石和唐、宋以来的拓本看,无不精美绝伦,是小篆中无与伦比的神品,是后人学习小篆必须临习的最好范本。

李斯不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他陷害了师兄韩非,追随赵高迫害太子扶苏,帮助二世胡亥夺得皇帝位,但在与赵高的争斗中失败。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李斯被腰斩于咸阳。在去刑场的路上,李斯含泪对他的儿子感叹说:“我想和你再出上蔡东门,牵黄犬逐狡兔,还有可能吗?”(见《史记·李斯列传》)

程邈

程邈像

秦始皇时,在云阳的监狱中,有一个曾经做过狱吏的人,犯了罪,已经在这里关了十年了。他不和其他的囚犯交往,每天把自己关在狭小的牢房里,在竹片上,在地上不停地写写画画。有一天,他发疯似地拍打着牢门,说他有要事,要面见皇上。

他叫程邈,字元岑。下杜人。

秦虽然把天下的文字都统一于小篆,但是小篆书写速度极慢,实用性差。程邈用了十年的时间,简省大、小篆笔画,变圆笔为方笔,增加波磔笔法,创制出一种新的书体。今天,他要把这个成功告诉秦始皇,希望能以此赎自己的罪。

秦始皇看了他创制的新书体以后,非常高兴,不但赦免了他的罪,还让他做了御史。因为程邈曾经是犯人(徒隶),就把这种新书体叫做“隶书”。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传说。其实隶书是集体创造的产物,是那些终日抄抄写写的下层小吏们为了简便快捷而创造的。在现在出土的战国后期文物中,已经有隶书的发现。程邈可能是把隶书进一步规范化的人物。

张芝

张芝《冠军图》

“书圣”王羲之最推崇的前辈书家有两个:一个是魏的钟繇,一人是东汉的张芝。他说:“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余耽之若此,未必谢之。”(见孙过庭《书谱》)“耽”,是沉迷、特别爱好的意思。连王羲之都自叹弗如,可见张芝对书法的热爱程度。据说,家里用来做衣服被褥等的绢帛,他都先用来写字,然后再洗,再染。他每天作书以后,去池塘洗砚台,因为天天洗,时时洗,整个池塘的水都变成黑色的了。

张芝(?…约192),字伯英。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后徙居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他的书法,学习崔瑗、杜度,又有发展变化。三国时魏韦诞学张芝书,称赞他“超前绝后,独步无双”(张怀瓘《书断》引),尊之为“草圣”。他是第一个把草书艺术推向高峰的人。

今《淳化阁帖》收录张芝草书五帖,《秋凉平复帖》是典型的章草,而《冠军帖》则与今草已无多大区别。

刘德升

书法是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两重功能的。从上古的结绳记事到文字的成熟,书写由契刻范铸到毛笔书写,字体从不太规范统一的大篆发展到小篆、隶、楷、草等体,应该说进步是非常大的了。但篆、隶、楷书的法则,使其书写不够快捷;而草书的简约随意,又辨认不易。东汉时期,一种既书写便利,又便于识认的新书体,已经呼之欲出,刘德升,就是这个任务的完成者。

刘德升,字君嗣。颍川人。生活在汉末桓帝、灵帝时期。他创造了一种新的书体——行书。唐张怀瓘《书断》说:“(德升)以造行草擅名。虽以草创,亦甚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

蔡邕

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京城洛阳出了一件大事。在太学门口,立了数通石碑,内容是官方钦定的《六经》,作为天下读书人校订文字的范本,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一时之间,太学热闹非凡,每天来此观览摩写的人很多,车有上千辆,道路为之阻塞。

蔡邕像

石经的书写者,是东汉大文学家、大史学家、大音乐家、大画家、大书法家蔡邕。

蔡邕(133…192),字伯喈。陈留圉县(今河南开封陈留镇)人。因为曾官拜左中郎将,世称“蔡中郎”。他算得上是东汉最博学多才的人了。他的诗文俱佳,善弹琴吹笛,并善作曲,书法水平也极高。据说他曾入中岳嵩山学书,在石室中得到一素书,是用篆书书写的李斯、史籀的用笔法。蔡邕潜心研究了三年,终成大器。他精篆、隶,又在鸿都门外看见工匠用扫帚蘸石灰写字,大受启发,发明了“飞白”书。

唐张怀瓘《书断》列蔡邕八分、飞白入神品,大篆、小篆、隶书入妙品,说他“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古今”。他书写的《熹平石经》近年出土残石很多,其书结体端正,艺术性很高。

韦诞

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曾修建了一座凌云阁,非常高峻。“凌云阁”三字榜(匾额)决定由著名书法家韦诞书写。可是,由于工人的疏忽,字还没有写上,就把匾钉上去了。只好让韦诞站进一个筐里,用辘轳把他拉上去,在空中书写。匾额离地有二十五丈高。韦诞非常害怕,筐被慢慢拉上去了,越高,晃得越厉害,韦诞战战兢兢地写完,被放了下来。大家全都惊呆了。上去的时候,韦诞的头发胡须都是黑了,可是,下来以后,全都变白了。据说他后来立了一条家规,子子孙孙都不准练习榜书。

韦诞(175…251),字仲将。京兆人。建安中做过侍中、中书监,魏明帝时任武都太守。他是草圣张芝的弟子,又师法邯郸淳,书法精妙,名重于时。曹魏时期许多鼎彝宝器上的铭文,都是他书写的。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说韦诞的字“如龙威虎猛,剑拔弩张”。他各体皆精,尤其善于题署(作榜书)。他不仅字写得好,还善于制墨,这在古代书家中是不多见的。

钟繇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刚刚修好的著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