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国学小百科书系·书法小百科 >

第28部分

国学小百科书系·书法小百科-第28部分

小说: 国学小百科书系·书法小百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何艺术作品,都讲究结构完整,首尾呼应,气脉流畅,一气呵成。写文章主张“言有尽而意无穷”,音乐看重“此时无声胜有声”,都是说的这个道理。书法也讲究作品的完整性,讲究气脉流畅,点画虽然未必连贯,但感觉笔势未断,似断似连。古人又称之为“一笔书”。唐张怀瓘《书断》称赞张芝和王献之的书法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就是笔断意连的意思。

锥画沙

有一些理论的东西,很抽象,不好理解,比如用笔的中锋行笔、藏锋之妙。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就比较好理解了。唐褚遂良在讲到用笔时说:“用笔当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张旭说他曾亲自在江边以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力透纸背,此功成之极矣”。一般人讲锥画沙,说是“以锥锋画入沙里,沙形两边凸起,中间凹成一线”(《中国书法大辞典》),与书法何涉?正确的理解应该是,铁锥在沙里画过,阻力很大,必须力聚锥尖,方能画走。此与王羲之所说的鹅掌拨水等一样,是讲行笔有力,宜涩毋滑。

印印泥

这里说的印泥,指封泥。古人为防止机密文书、信函失密,在封缄文书时,在囊笥外加绳捆扎,在绳结处以胶泥加封,上盖钤印。也有将简牍盛于囊内,在囊外系绳封泥者。在紫泥上钤印,必须有力,方能深入。它大概还有一层意思,即不走样的意思。

折钗股

对笔画转折处艺术效果的比喻。钗是古人别头发的头饰,用金属制作的钗可以弯曲,弯曲处仍然保留圆润饱满的样子,以比喻笔画在转折时,笔毫平铺,使笔画丰满有力。宋姜夔《续书谱·用笔》说:“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

屋漏痕

对竖画艺术效果的比喻。屋漏,雨水顺墙下流,不会一泄而下,必将顺凹凸不平的墙面蜿蜒下注,形成极为顿挫有力的痕迹。书法的竖画,就应当追求这样的艺术效果。这个比喻是颜真卿琢磨出来的。有一次,他向草书大家怀素请教笔法。怀素用夏云多奇峰、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和圻壁之路(墙壁裂开的痕迹)作比喻。颜真卿说:“何如是屋漏痕?”怀素很高兴地握着他的手说:“得之矣。”

铁划银钩

对点画既刚健遒劲又秀媚婉转的比喻。唐欧阳询《用笔论》说:“刚则铁划,媚若银钩,壮则啒吻而嶱嶫,丽则绮靡而清遒。”

永字八法

篆隶变为正楷,点画的形式和写法增加了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八种,而“永”字恰好包含了这八种笔画。所以就主张要学习书法,必先精研这八种笔画的写法,即“永”字八法。备八法之势,能通一切字。此法据说传自王羲之,还说王羲之曾精研“永”字八法十五年。后来,隋代王羲之七世孙智永传给虞世南。之后,广为流传。

八法包含:侧(点)、勒(横)、弩(竖)、趯(勾)、策(仰横)、掠(长撇)、啄(短撇)、磔(捺)。

八病

指书写时的八种不合要求的点划毛病。元李溥光《雪庵八法》有《八病》一章,把八病归纳为:1。牛头。指作点的时候,锋芒棱角太露,如牛头有角;2。鼠尾。指作撇或竖时突然变细,如老鼠尾巴;3。蜂腰。指作横、竖画或转折弯钩时,中间变细,两头粗大,如蜜蜂之腰;4。鹤膝。指转折处棱角突出,变得肥大,如白鹤之膝;5。竹节。指横竖画起笔生硬,收笔下按,中间较细而板,如一节竹竿;6。棱角。指起笔收笔及转折时棱角太露。7。折木。指起笔和收笔不正确的笔画,如折断之木;8。柴担。横竖笔画过分弯曲,如挑柴的扁担。

墨猪肉鸭

书病的一种,指笔画肥而无骨。清朱履贞《书学捷要》说:“夫书贵肥,其实沉厚非肥也。故肥而无骨者,为墨猪,为肉鸭。”

鹅掌拨水

王羲之爱鹅,传说他曾书写《道德经》,换了山阴道士的一群鹅。其实王羲之爱鹅,是与书法有关的,他通过对鹅的观察,体悟用笔的方法。他认为用笔要像鹅两掌拨水那样有力,运笔时要有如同对抗水对鹅掌的阻力一样,不可浮滑。清包世臣在《执笔图》中说:“全身精力到毫端,定气先将两足安。悟入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齐力难。”

北碑南帖

自秦、汉以来,古人书法大多铸于金、刻于石。汉代以隶书入碑,北朝北魏、周、齐虽以正书入碑,但保留有隶书笔意,较为刚健厚重,有阳刚之美;而东晋南渡以后,南方所尊,多是墨迹及法帖,秀媚婉丽,有阴柔之美,因此,也形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大派别。两宋至清嘉庆、道光之前,崇尚法帖,后阮元作《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力倡北碑,包世臣继其说,崇碑之风大盛。世以碑学为北派,帖学为南派。

力透纸背

笔力雄强劲健的形象比喻。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说:“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这种力,是功力,是巧力,是长期艺术训练所得到的能力。它使点画线条苍劲古朴,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

入木三分

也是对笔力雄强劲健的形象比喻,但不能照字面去机械理解。唐张怀瓘《书断》说:“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后来《太平广记》、近人马宗霍《书林纪事》等都记载此事。其实这并非事实。笔不能入木,入木的是墨。墨入木的深浅,与笔力无关,而在于墨的多少。所以《宣和书谱》说,有人说王献之写的字“入木七分”,“然语类不经”,意思就是这话靠不住。不过,写字的时候,有一种想要达到“入木三分”的意识,对增强笔力是有好处的。

夏云奇峰

唐草书大家怀素曾经对颜真卿说:“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书法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艺术,许多大书家都是从生活中的一些东西中去体悟笔法、结体,尤其是风格韵味。所以才有“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孤蓬自振,惊沙坐飞”的比喻,才有张旭见公主与担夫争道而悟笔法、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神韵的说法。学书之人临摹名碑名帖固然重要,但也要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养料,这有一点像陆游所说的“诗外功夫”。

书体

甲骨文

从清代开始,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在耕地经常挖到一些有刻划的龟甲兽骨,这些骨头被送到北京的药店成了中药,叫“龙骨”。1899年,文字学家王懿荣生病,在抓回的药中发现了“龙骨”,经研究,确定为殷商时期的文字,记载的是商人占卜的卜辞。这种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虽然是用刀具等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但是合乎“六书”,已经是成熟的文字,而且线条有力,结体多变,章法错落有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大篆

书体之一,对应于秦统一中国后的“小篆”。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以前的一切文字,包括甲骨文、籀文、金文、六国文字等。狭义的大篆,指籀文。大篆的代表作,是《石鼓文》。

籀文

书体之一,一般认为就是大篆。传为周宣王时的史籀所创,所以叫“籀文”。史籀著《史籀篇》十五篇,是当时史官教学童的范本。

金文

书体之一,又称“钟鼎文”“吉金文”。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属大篆系统。它几乎包含了甲骨文之后,小篆之前的所有书体。钟鼎铭文一般是范铸,即今日的“翻砂”,先制泥范,再用金属熔炼浇铸。因为是在柔软的泥范上制作,较在兽骨上契刻容易得多,所以这些铭文中有许多堪称书法精品。最有名的,有《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等。

小篆

书体之一。秦统一中国后,命李斯等人在籀文的基础上省改变化,创成一种新的书体,颂行全国,同时废除六国文字,这种新书体就是小篆。小篆的结体匀称对称,笔画圆转流美,装饰性和观赏性都很强,而且较易辨认,实用性也较大篆强。秦时李斯所书的《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刻石》等,都是小篆的代表作。唐李阳冰、五代徐铉、清代邓石如等都是小篆大家。

缪篆

篆书的一种。汉代用于印章的一种篆书。因为印章的特殊要求,篆书的结构需要适当变化,或增损笔画,或屈曲缠绕,方能填满印面。秦代已有“摹印篆”,就是专门用以治印的。印章在汉代大量使用,而且达到篆刻史上的最高境界,与缪篆是分不开的。

鸟书

杂体书中“象形书”的一种。象形书是装饰意味很浓的一些书体。著名的有鸟书、虫书、科斗书等。鸟书传为周代史官史佚所创。其特点是像鸟之形。也有说是像飞鸟飞腾轻捷的样子。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虫书

象形书中的一种。有两种说法,一说即“鸟书”,所以鸟书也叫“鸟虫书”;一说是笔杆颤动,屈曲蜿蜒如虫之状。

科斗书

象形书中的一种。科斗即“蝌蚪”,头大尾小。据说古人没有纸、笔、墨,是用小竹棍沾漆在竹简上书写。竹硬漆腻,点下去是一个圆点,拖出去是一条细线,极像蝌蚪,所以叫“科斗书”。后人书写,则是有意做出这种效果。

隶书

书体之一。据说是秦始皇时候有一个叫程邈的狱吏,因事下云阳狱,在狱中用了十年的时候制成的。另一种说法,是秦代征发大量的隶卒兴建宫室,修筑长城,驻守打仗,往来文书太多,于是,使用这种比篆书容易书写的新书体。因为是奴隶们所用,所以叫“隶书”。隶书最大的特点,是变篆书的圆笔为方笔,结构删繁就简,便于书写。而波、磔笔法的出现,变小篆的均匀内擫为舒展灵动。汉代隶书成就极高,著名的碑碣有《礼器碑》《乙瑛碑》《华山碑》《张迁碑》《孔宙碑》《史晨碑》《曹全碑》《衡方碑》《石门颂》《西狭颂》等。近代发现的汉简,如《居延汉简》《武威汉简》等,书写流丽,结体自然,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秦隶

隶书在战国晚期已经出现,在秦代已经广为使用。秦代的隶书是在小篆的基础上变化而成的。秦隶带有浓厚的篆书意味,笔画方折,还没有波磔笔法的出现,秦权量上的文字,大多即是秦隶。近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现一批秦简,其文字应该算是标准的秦隶。

汉隶

书体的一种。有广、狭两义。广义的汉隶,指两汉所有隶书;狭义的汉隶,指具有波磔笔法的隶书。

八分

汉隶的别名。历来解说混乱。比较合理的有两种说法。一、魏、晋时期楷书刚刚出现,在称谓上也叫“隶书”,为了加以区别,把汉隶称为“八分”。二、隶书至东汉定型,字形变得方扁,尤其是波磔笔法左右开张,字若相背,有如“八”字,所以叫“八分”。

简书

书写于竹简木简上的书法。严格说,这个说法并不规范,因为它只是书写的材质不同,而并非一种新的书体,写在竹简木简上的,仍旧是传统的篆、隶、真、行、草等书体,但是,因为这种材质既不同于绢帛,也不同于宣纸,而且这些简书基本上是实用性极强的书籍文诰,书写者并非真正的书法家,所以非常随意,风格也极为多样,正因为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