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国学小百科书系·书法小百科 >

第30部分

国学小百科书系·书法小百科-第30部分

小说: 国学小百科书系·书法小百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说:“悬臂作书,实古人不易之常法……凡后世之以书法称者,未有不悬臂而能传世者。”悬肘作书,肩臂肘腕都要放松,应沉肩堕肘,不要使肘部高抬,致肘臂僵硬。

悬腕

运笔法之一。作书时肘轻放案上,腕部高抬。许多人都把悬腕和悬肘混为一谈。包括沈尹默,也认为“肘不悬起,就等于不曾悬腕,因为肘搁在案上,腕即使悬着,也不能随己左右地灵活运用”。肘着于案,左右运笔确实不能灵活,尤其是向右运笔,很受影响。但运笔较稳,作中楷以下的字是可以的。宋苏轼就用此法。苏字左展右蹙,就是受这种运笔法影响的。

枕腕

运笔法之一。以左手枕于右腕之下,肘不着于案。也有直接以肘腕轻着于案上的。用此法作书,笔的运动很受影响,但作小楷,尤其是蝇头小楷,用此法是可以的。

回腕

运笔法之一。此法与“龙眼”(也叫“虎眼”)执笔法一同使用。此法掌心面对自己,手臂弯曲成圆形。清周星莲《临池管见》说:“回腕法,掌心向内,五指俱平,腕竖锋正,笔划兜裹。”用此法,肘、腕、指俱僵,用的人很少。但清何绍基用此法。

身法

作书时便于挥毫运笔的坐姿或立姿。这是许多写字的人最容易忽略的。坐的姿势,应该是双脚与肩宽,全脚掌触地,上身端正,胸部离书案一拳左右,绝不可以靠于案上。头与身都要正,肩、臂、肘、腕都要放松。左手与右手相对,轻扶案上。坐姿一般用于写不大的字,写大字或作大幅书,多用立姿。立姿作字,双脚与肩宽,腰背微向前倾。包世臣说学书如学拳。立姿作字,如太极拳站桩,外松内紧、神气内擫。身体微向右侧,左手不可用力据于书案。古人主张题壁时,右手握管,左手把腰,大概就是取的这种姿势。不过坐姿也好,立姿也好,不可过于拘泥,以便于书写为要。

笔法

使用毛笔作书的原则和方法,也叫“用笔”,这是书法最基本最重要的技法和要求。因为一切技法,最终都是要通过使用毛笔去实现对点划的创造,并以此去实现结体和章法。而中国书法特殊的书写工具,尤其是毛笔,只有正确地、科学地使用它,才可能写出好字。王羲之说“夫字贵平正安稳,无须用笔”;张怀瓘说“夫书用笔第一”;解缙说“今书之美自钟、王,其功在执笔用笔”;冯班说“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刘熙载说“书重用笔,用之存乎其人,故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学书者于此最应用功。

笔力

透过书法作品点划所表现出的艺术张力,既具象,又抽象。书法作品艺术成就的高下,此为第一要素。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作书时须用力。晋卫夫人《笔阵图》说:“下笔点划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这里说的“力”,和物理学上所说的“力”完全不同。这里是指作书时的全神贯注的精力,书家多年练习所有的艺术功力,在作书时贯注于点划创作之中。第二,在点划中所表现出的艺术感染力和形势张力。卫夫人《笔阵图》又说:“善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所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都是指这种笔力而言。

笔锋

有两个含义。第一,指毛笔的笔毫或者尖锋。第二,指作书时对笔锋使用的不同方法,以及由此而成的字划锋芒。作书时,如何运用处理笔锋,至为重要。有中锋、侧锋、藏锋、露锋、实锋、虚锋、全锋、半锋等。字的好坏成败,半在笔锋的运用。所以米芾说:“作字需善用笔锋。笔锋有法,则欹侧仓卒亦自生妍,不善即端庄着意,终是死形。”

中锋

用笔法之一。作字时,始终保持笔锋(尖)在点划的中间。中锋行笔,则点划丰润饱满,“锥划沙”“印印泥”“屋漏痕”等,都是指中锋用笔。清王澍说:“中锋者,谓运锋在笔划之中,平侧偃仰,惟意所使,及其既定也,端若引绳。如此则笔锋不倚,上下不偏,左右乃能八面出锋。笔至八面出锋,斯施无不不矣。”此法历来为书家所重,甚至主张“笔笔中锋”。

侧锋

用笔法之一,又叫“偏锋”。运笔时笔锋偏在点划一侧。曾国藩说:“偏锋者,用毫腹著纸,不倒于左,则倒于右。”此法作字,点画一边光滑一边毛燥。绘画中写山石竹木,多用此法,以表现木石等的质感,但在书法中,则被视为大忌。但侧锋用笔,时有奇趣天成,明王世贞就说:“正以立骨,偏以取态。”所以许多书家也时时间用。甚至有人以为苏轼、黄庭坚等人全用偏锋。近现代书家,甚至有专用侧锋的。

藏锋

也叫“隐锋”,重要的用笔法之一。指运笔时将笔锋隐藏在点画中间而不外露。笔法中的欲左先右、欲下先上、逆入平出、无往不收、无垂不缩等,都是藏锋。南派书家,书重蕴藉,所以特重藏锋,如唐徐浩就说:“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北派书家,书重劲健,所以不废“露锋”。

露锋

也叫“出锋”,用笔法之一。指运笔时露出笔锋,成尖锋之势。主要用在一些点划的收笔。但有些书家也常用露锋起笔。尤其是北派书家和碑刻。甚至有“八面出锋”之说。清蒋和《书法正宗·笔墨精解》说:“唐宋碑刻,多出锋,芒铩铦利。运笔之法,斜正上下。平侧偃仰,八面出锋,始筋肉内含,风采焕发有神。”



用笔法之一。与“按”相对而言,向上轻提笔。向下按、顿之后,必须上提。有时提、按动作会重复多次。



用笔法之一,与“提”相对而言。向下按笔,有点划收笔和转折处常用。

顿笔

用笔法之一,又叫“驻笔”。与“按”很相似,也是向下按笔。但顿笔较重,且一般会顿、提多次。

行笔

用笔法之一,与“顿笔”相对。指笔在横竖转折地运动。一般来说,顿笔宜慢,快则不能成形;行笔宜快,慢则气脉阻滞。

内擫

用笔法之一。用笔内擫,成方笔之势,有人释为“骨书”。方笔刚劲峻整,含而不露,秦、汉隶书及《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张猛龙碑》以及欧阳询、柳公权等碑,都属内擫。

外拓

用笔法之一。用笔外露成圆笔之势,有人释为“筋书”。圆笔圆润婉转,灵动开张。《郑文公碑》《爨龙颜碑》《刁遵墓志》及颜真卿、徐浩、李邕等都属外拓。

后记

论书必先知体势笔墨之分别……体者, 篆书分真草,犹文之体式也势者, 结构之疏密方圆,犹文之单复骈散顿挫抑扬也……文以语词为筋脉,书亦以使转为筋脉。

——刘咸炘《推十书》《壬癸合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