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国学小百科书系·书法小百科 >

第4部分

国学小百科书系·书法小百科-第4部分

小说: 国学小百科书系·书法小百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琅琊临沂人。曾官吴兴太守,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二王”,羲之称“大王”,献之称“小王”。

王献之是以一生精力研习书法的。他很有头脑,曾经对父亲说:“古之章草,未能宏逸……大人宜改体。”(张怀瓘《书断》)他不满意于一切都和别人一样,所以自创新体。张怀瓘《书议》说:“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他的这种非草非行的新书体,被称为“破体”,又叫“一笔书”。

王献之对自己的书法非常自信,甚至认为超过父亲。谢安曾经问他:“你的书法比父亲如何?”献之回答说:“当然胜过家父。”谢安说:“可是外面的评论却不是这样的。”献之说:“那些人懂什么。”(见《晋书·王羲之传》)实事求是地说,献之之书比羲之是略逊一筹的。他的学生、刘宋时的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说献之书“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应该是符合事实的。

王献之传世书迹有《洛神赋十三行》《地黄汤帖》《鸭头丸帖》《中秋帖》《送梨帖》《保母帖》《醉中令帖》《鹅群帖》等。

羊欣

自东晋以后,二王书法几乎影响到整个南朝书坛。但是,继承二王书风的多,有创新突破,形成自己风格的少。刘宋时期,许多书家都学王献之,如羊欣、薄绍之、邱道护、谢灵运,包括宋文帝等。其中,由王献之面授的,是羊欣和邱道护。而学得最好的,是羊欣。

羊欣(370…442),字敬元,泰山南城人。官至义兴太守。他是王献之的外甥,跟随王献之学习书法,隶、行、草书都很不错,名重当时,被评为“一时绝妙”,“最得王体”。当时有一句流行的俗话说:“买王得羊,不失所望。”但是,和王献之书相比,差距其实是很大的。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评羊欣书最为精彩,他说:“羊欣书如大家婢女为夫人,虽处其位,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

传世书迹有《笔精帖》。著有《采古来能书人名》《笔阵图》等。

王僧虔

历代帝王中,喜爱书法的不少,东汉章帝刘炟、晋武帝司马炎、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南朝梁武帝萧衍、梁元帝萧绎、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直到清康熙、乾隆。他们的喜好直接影响到书法的发展,比如唐太宗喜爱王羲之书,天下都学王书;康熙喜欢董其昌书,天下皆董;乾隆喜欢赵孟钍椋煜陆哉浴H绻龅狡⑵缓玫幕实郏榧颐蔷偷眯⌒牧恕

南朝宋、齐时期的王僧虔,就不幸遇到过两个这样的皇帝。

王僧虔(426…485),字简穆。琅琊临沂人。他是王导的五世孙,王羲之的四世族孙,家传的书法。他历仕宋、齐两朝,书名很大。据说宋文帝看见他写的素扇,感叹说:“不但书法超过了王献之,连器度都超过了他。”宋文帝死后,宋孝武帝即位,他喜爱二王书法,字也写得很好,但器量狭小,使得王僧虔不敢好好写字,常常故意把字写得很俗。

萧齐时期,齐高帝萧道成也是一个喜爱书法的人,字也写得很好。有一次,他和王僧虔比赛书法,问王僧虔谁的字第一。王僧虔说:“臣书第一。”大家见他这样回答,都捏了一把汗,高帝的脸色也不太好看了。王僧虔又徐徐地说:“陛下书也第一。”大家都很奇怪,高帝问他怎么解释。他说:“臣书臣书中第一,陛下书帝书中第一。”高帝大喜。王僧虔算是善于应对,又没有阿谀奉承(见《南齐书·王僧虔传》。《南史·王僧虔传》记略异)。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说:“僧虔书如王、谢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有一种风流气骨。”这是梁朝袁昂《古今书评》中用来评王羲之书法的话,可见梁武帝对王僧虔书法的推崇。

传世书迹有《王琰帖》《御史帖》《陈情帖》等。

张融

在二王书风笼罩南朝书坛的时候,也有少数书家不买账。南朝齐高帝就曾经对以书法名世的大臣张融说:“你的书法有骨力,遗憾的是没有二王的笔法。”张融回答说:“我不遗憾没有二王法,二王应该遗憾没有我的法。”(见《南史·张融传》)

张融(444…497),字思光。吴郡人。在宋、齐两朝,也算是草书大家了。据张怀瓘《书断》说:“融书兼众体,于草尤工。而时有稽古之风,宽博有余,严峻不足,可谓有文德而无武功。然齐、梁之际,殆无以过。或有鉴不至深,见其有古风,多误宝之,以为张伯英书也。”作品会被误认为是张芝的,可见水平不低。但“宽博有余,严峻不足”,又没有达到二王的高度。所以,张融上面的话是被许多人理解为狂妄或自我解嘲的。其实,张融的话是很有见地、很有道理的,是一个艺术家追求自己的艺术风格的宣言,有一点像清初画家石涛所说的“我自用我法”,比起后代规唐摹宋、仿董追赵的书匠们,是要高明得多的。

陶弘景

陶弘景像

北宋年间,在江苏镇江焦山西麓绝壁下的江水边,每当秋冬枯水季节,江水枯竭,就有坍塌的碑石露出水面,仔细观察,发现石上有字。这引起了人们的兴趣。经过辨认,发现是用大字书写的一篇《瘗鹤铭》。又有人历尽辛苦,把字摹拓下来。字体开张,古朴奇崛,明显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作品,其艺术价值极高。《瘗鹤铭》是南朝梁天监十三年(514)刻,署名为“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书”。

这个“上皇山樵”是谁,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许多人认为,他是南朝梁时的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他是齐、梁时期著名的隐士,隐居在句曲山中。但是,他却不是真隐,梁武帝在称帝以前,就和他是朋友。称帝以后,遇到国家大事,还常常写信向他请教,所以,当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工草、隶,张怀瓘《书断》说他的书法“师钟、王”,与萧子云、阮研各得王羲之一体。萧子云善隶书、飞白,阮研行书学王羲之,陶弘景得楷法。《书断》说他“真书劲利,欧(阳询)、虞(世南)往往不如”。这个评价是很高的。如果被黄庭坚称为“大字之祖”的《瘗鹤铭》真是他所书,那他的书法成就就高得吓人了。

他写过《与梁武帝论书启》,对书法的见解是很高明的。

郑道昭

郑道昭像

北魏摩崖刻石中,最有名的是《郑文公碑》。

郑文公即郑羲,北魏孝文帝时官至中书令,出任兖州刺史。此人人品不高,反对革新,而且贪污鄙陋。做州刺史的时候,在西门接受的羊酒一类的贿赂,马上就拿到东门出售,但却因此碑而留名后世。

《郑文公碑》共有两块。一在山东平度天柱山,一在掖县云峰山。两碑内容相同,文字略有差异,都是郑羲的儿子郑道昭为纪念父亲而作。书法与一般北碑不同,用真书而有篆意,艺术性很高,但不着书人姓名,后世一直认为就是郑道昭书写的。

郑道昭(?…561),字僖伯,自号中岳先生。荥阳开封人。他是郑羲的次子,曾任青州刺史、光州刺光,累官至秘书监、平南将军。清嘉庆、道光间在山东云峰山、天柱山等处,发现郑道昭所书刻石四十余处。包括《郑文公上碑》《郑文公下碑》《论经书诗》《观海童诗》等。康有为说他的书法“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广艺舟双楫·榜书》)。清叶昌炽《语石》说:“郑道昭云峰山上下碑及《论经诗》诸刻,上承分、篆,化北方之乔野,如荜路蓝缕进于文明。其笔力之健,可以犀兕搏龙蛇而游刃于虚,全以神运。唐初欧、虞、褚、薛诸家皆在笼罩内,不独北朝书第一,自有真书以来一人而已。”

赵文深

当南方士人沉湎于温文尔雅的阴柔华美的审美趣味中的时候,北方民族却刮起了一股强悍的阳刚之风。尤其是北魏时期,大力提倡学习汉文化,又废除了魏、晋以来的碑禁,所以习学书法的人多起来,书写镌刻的碑碣也多起来,并逐渐形成遒劲刚健的北派书风。这种书风在北齐、北周时仍然继承,并有所发展。北齐颜之推、北周赵文深是其中的佼佼者。

赵文深,生卒年不详。北朝南阳宛人,一说天水人。本名文渊。入唐,避唐高祖李渊讳,改名文深。他是北周最著名的书法家,虽然也习钟、王笔法,但从他所书写的《华岳碑》看,厚重朴质,是典型的北派书风。他的字,尤其适合书写碑榜大字,连由南入北的大书法家王褒,遇到书写碑榜时,都要让赵文深来写。他因为梁王萧詧新成的露寝题榜,增加了封邑二百户,还做了赵兴郡守。虽然外任,遇到书写碑榜大字,还要专门把他请回来。

智永

毛笔是易损的,但是,要写坏一支毛笔也不容易。有一个书法家,为了学书,三十余年不下楼,写坏的笔头装了满满的五个大竹簏,每个竹簏的容积是一石!他把这五个竹簏埋了,做成一个大冢,称之为“退笔冢”,后来就成了“退笔成冢”这个典故。

他的书名大了,来求书的人多了,把门槛都踏破了。不得已,只好把门限(门槛)用铁皮包起来。“铁门限”的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这个书法家就是智永。

智永是陈、隋时期山阴永兴寺的一个和尚,生卒年不详。说起来,他的来头可不小,他俗姓王,是书圣王羲之的七世孙。严守家法,三十余年不下楼,专心学书,书写了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浙东诸寺各施一本。闭门精研数十年,功力之深,用笔之精熟可想而知,但也因此限制了他对传统的突破。唐李嗣真《书后品》仅列其书于中之中,并评价说他“精熟过人,惜无奇态”。张怀瓘《书断》说他“气调下于欧(阳询)、虞(世南),精熟过于羊(欣)、薄(绍之)”,可谓一针见血。从他传世的《千字文》看,这个评价是准确的。

不过苏轼对智永的评价有些不同,“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东坡题跋》)他又说:“永禅师欲存王氏典型,以为百家法祖,故举用旧法,非不能出新意求变态也。然其意已逸于绳墨之外矣。云下欧、虞,殆非至论。若复疑其临仿者,又在此论下矣。”(《东坡题跋》)

智永最大的贡献,在于把正宗的二王法传授给唐初四大书家之一的虞世南,影响了唐一代书风,他的志向大概也在此。

他的传世书迹,最有名的就是《真草千字文》。

虞世南

虞世南像

唐太宗可以算是一世英主了,他不仅东征西战,是唐帝国的实际缔造者,而且爱好文学艺术,对诗歌和书法尤其喜爱。他于书法深爱二王,自己也学习二王书。有一次作书,他准备写一个“戬”字,但只写了左半边的“晋”字,就把笔放下了。左右很奇怪。唐太宗说:“‘戈’法最难,王羲之说:‘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我怎么也写不好,让虞世南来示范一下吧。”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