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国学小百科书系。元曲小百科 >

第13部分

国学小百科书系。元曲小百科-第13部分

小说: 国学小百科书系。元曲小百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上皇华使,来回三四番,便是巢由请下山。取索檀,略别华鹊山。无多惭,此心非为官。

  “此心非为官”,那又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解民于倒悬。所以他接着说:“私自怜,又为尘事缠。鹤休怨,行当还绰然。”如能功成,仍然归舆。

  这四个月,不仅是他人生中最光辉的一段时光,也是他散曲创作的丰收期。

  他受命以后,赴官途中经过洛阳、渑池、潼关,直达长安。一路行来,目睹灾民惨状,感慨历代兴废,写了数首怀古曲,意绪苍凉,对民众的苦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其中就有最著名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的散曲,比较雅致,有诗化甚至散文化的倾向。一方面,这是元后期散曲的一个共同趋势;另一方面,他的地位和学养有一点像宋代的辛弃疾,久居庙堂,学富五车,为诗为曲,自然有一种气象。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说张养浩的词“如玉树临风”,大概就是指他的这种风格。

  沈和

  沈和有一个外号,叫“蛮子汉卿”。

  钟嗣成《录鬼簿》有沈和的小传说:“和字和甫,杭州人。能词翰,善谈谑。天性风流,兼明音律。以南北调合腔,自和甫始。如《潇湘八景》《欢喜冤家》等曲,极为工巧。后居江州,近年方卒。江西称为蛮子关汉卿者是也。”

  这里的“蛮子”,是指南人,说他是“蛮子汉卿”,就是肯定他是南人中达到关汉卿那样水平的曲家。这个评价,在元代是很高的。

  沈和,字和甫。生年不详。杭州人。其生父早逝,母再嫁黄姓。元代后期知名曲家黄天泽即其同母异父弟。后寓居江州(今江西九州)。所作〔仙吕·赏花时〕套数,有“弃朝中俸禄,避风波仕途”,“不求玉带挂金鱼,我则待离尘世访江湖”等句,他可能出仕为官,或即官于江西,后辞官隐居。

  沈和能词曲,善书法,通音律,在江南地区享有相当高的声望。

  元代前期,几乎是北曲的一统天下,而宋代后期在南方已经出现的南曲,几乎成为绝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人对南方的控制和影响小了一些,南方的南戏和南曲也有所抬头,而且还出现了南北合套的新形式。这种南北曲调交互使用的新形式,不仅使人耳目一新,更主要的是促进了南北地区间民族音乐的交流与融合,扩大了曲调的来源和容量,丰富了曲的表现功能,对于曲的进一步发展是一重大贡献。但是说南北合调是自沈和始,稍微有点武断,其实在沈和之前,关汉卿、郑光祖等人已经用过(前面介绍郑光祖时已经引用到)。

  沈和所作散曲,今仅存《潇湘八景》一套。北宋宋迪绘了《八景图》,分别是“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合称“潇湘八景”,原图已佚。马致远已有〔双调·寿阳曲〕分咏“潇湘八景”。沈和的这一套〔仙吕·赏花时〕《潇湘八景》,不仅仅是写景,而且融入了作者的主体精神,与其说是咏景,不如说是借景抒怀。比如下面两曲:

  〔赏花时(北)〕休说功名,皆是浪语,得失荣枯总是虚,便做到三公位等何如。如今得时务,尽荆棘是迷途。便是握雾拏云志已疏,咏月嘲风心愿足,我则等离尘世访江湖。寻几个知音伴侣,则等林泉下共樵夫。

  〔寄生草(北)〕春景看山色晴岚翠,夏天听潇湘夜雨疏,九秋玩洞庭明月生南浦,见平沙落雁迷芳渚。三冬赏江天暮雪飘飞絮,一任教乱纷纷柳絮舞空中,争如俺侬家鹦鹉洲边住。

  和马致远的《潇湘八景》相比,更多一些南人的细腻委婉。

  乔吉

  现在讲写作的书,教写作的老师,常常告诉学生,写文章要做到凤头、猪腹、豹尾。也就是说,开头要精彩,就像凤凰的头一样,能一下子吸引住人;中间内容要丰富充实,言之有物,就像猪的肚子一样;结尾要有力,留有余响,就像豹子的尾巴一样。其实这个理论,是元代散曲家乔吉提出的,是他写作散曲的经验之谈。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引乔吉的话说:“作乐府(指散曲)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苟能若是,斯可以言乐府矣。”

  乔吉(约1280—1345),一称乔吉甫,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人,流寓杭州。他是元代后期重要的散曲作家,与张可久齐名。有人把前期的散曲作家王实甫和马致远比作唐诗中的李白、杜甫,而把乔吉和张可久比作唐诗中的李贺和李商隐。

  元代后期散曲,题材范围较前期有很大开拓,举凡写景、言情、赠答、怀古、说道、谈禅、叹世、抒情等等,几乎所有诗词可以采用的题材,都可以入曲。早期那种强烈的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敌对的情绪大大减弱,同时,散曲也不可避免地向追求形式美,或者说是向雅化的方面发展,而乔吉和张可久就是这个时期、这种变化、这种艺术风格的代表。

  乔吉一生未仕,以布衣终老。《录鬼簿》说他“美容仪,能词章,以威严自饬,人敬畏之”。他是名士,所交往的,一是公卿显贵,一是青楼名妓。他的作品,以写景咏物、抒情感怀为主,也有不少伤离别、赠佳丽和临席奉和之作。他的杂剧,流传下来的有三本:《扬州梦》《金钱记》和《两世姻缘》。他的散曲,现存小令二百一十三首、套数十,在元代散曲家中数量仅次于张可久,居第二位。

  乔吉有一首〔正宫·绿幺遍〕《自述》,是他一生落拓的写照:

  不占龙头选,不入名贤传。时时酒圣,处处诗禅,烟霞状元,江湖醉仙。笑谈便是编修院。留连,批风抹月四十年。

  既然占不了龙头选,既然入不了名贤传,那就去做酒圣诗禅,去批风抹月,这一去就是四十年,吟赏烟霞,醉眠花丛,看足了人间沧桑,也阅尽了人间繁华。他的散曲中,歌咏潇散的情怀和向往自由的生活是一大主题。他的〔南吕·玉交枝〕《闲适二曲》就表现了这种思想(二首录一):

  山间林下,有草舍蓬窗幽雅,苍松翠竹堪图画,近烟霞三四家。飘飘好梦随落花,纷纷世味如嚼蜡,一任他苍头皓发,莫徒劳心猿意马。自种瓜,自采茶,炉内炼丹砂。看一卷《道德经》,讲一会渔樵话。闭上槿树篱,醉卧在葫芦架,尽清闲自在煞。

  这是他理想的生活,其实在元散曲中,人人都这么说,但未必人人都能这样做。乔吉这样说,但也未必心中是一片平和,我们再看下面两首散曲:

  〔双调·折桂令〕

  感兴

  谢安江左优游,梦觉东山,声动南州。覆雨翻云,怜花眠柳。未肯回头。成时节衣冠冕旒,败时节笞杖徒流,问甚么恩仇。山塌虚名,海阔春悉。

  〔双调·水仙子〕

  习隐

  拖条藜杖裹枚巾,盖个团标容个身,五行不带功名分。卧芙蓉顶上云,濯清泉两足游尘。生不愿黄金印,死不离老瓦盆,俯仰乾坤。

  说的虽然也是归隐,甚至说到“习隐”,但是骨子里是有牢骚的。

  乔吉写得好的,还有写景和咏物曲。他很有名的咏物曲,是那首〔双调·水仙子〕《寻梅》: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梅花是高洁的象征,诗人咏梅,也是在梅的高洁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乔吉咏物曲中,最有名的是那首〔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浓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比喻十分新奇,尤其是“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两句,更是构思奇特,让人匪夷所思。

  写景之作,也是乔吉作品中写得很好的。他登临怀古,也多千古兴亡的哀思和对时事的感叹。比如〔双调·折桂令〕《登姑苏台》:

  百花洲上新台,檐吻云平,图画天开。鹏俯沧溟,蜃横城市,鳌惊蓬莱。学捧心山颦翠色,怅悬头土湿腥苔。悼古兴怀,休近阑干,万丈尘埃。

  江南姑苏台,山清水秀,登临怀古,为什么会有“休近阑干,万丈尘埃”之感呢?诗人感叹的,是尘世,是世道,是在元人统治下的姑苏,景色依旧美丽,人事却已全非,当年的姑苏台,见证了吴国的覆灭,登台远望,抚今追昔,让人感慨系之。

  乔吉和青楼妓女的关系很好,与乔吉交好的妓女,仅他作品中提到的,就有李楚仪、张天香、王柔卿、朱翠英、王玉莲、崔秀卿、朱阿娇、李玉真、郭莲儿、顾观音等。他的作品中,题情的作品也不在少数,大多数是一些应景之作,但也有少数写得真切感人。他和李楚仪的关系尤其亲密,赠她的曲也最多,也写得最好,比如〔双调·折桂令〕《贾侯席上赠李楚仪》:

  洗妆明雪色芙蓉,默默情怀,楚楚仪容。甚烟雨江头,移根何在。桃李场中,尽劣燕娇莺冗冗。笑落花飞絮濛濛。湘水西东,怅望褰衣,玉立秋风。

  第三句很巧妙地把楚仪的名字嵌在里面。

  乔吉的散曲以婉丽见长,他精于音律,善于锤炼字句。他的散曲,是后期散曲逐渐向词靠拢,逐渐走向雅化的代表。举两个例子:

  〔双调·折桂令〕

  秋思

  红梨叶染胭脂,吹起霞绡,绊住霞枝。正万里西风,一天暮雨,两地相思。恨薄命佳人在此,问雕鞍游子何之。雁未来时,流水无情,莫写新诗。

  〔越调·凭阑人〕

  香柈

  暖蜕龙团香骨尘,细袅云衣古篆文。宝奁余烬温,小池明月昏。

  无论用意用语,都与词很接近了。

  但他的散曲中又有极本色之作,如〔双调·水仙子〕《为友人作》:

  搅柔肠离恨病相兼,重聚首佳期卦怎占。豫章城开了座相思店,闷勾肆儿逐日添,愁行货顿塌在眉尖。税钱比茶船上欠,斤两去等秤上掂。吃紧的历册般拘钤。

  朱权《太和正音谱》说乔吉“如神鳌鼓浪,若天吴跨神鳌,噀沫于大洋,波涛汹涌,截断众流之势”,而李开先说乔吉“句句用俗,而不失之文”(《乔梦符小令序》)。朱权所说,大概是指前一种风格,李开先所说,大概就是指后一种风格。

  张可久

  现在的元曲研究,一般认为元散曲可分为豪放和清丽两派。豪放派以马致远为首,清丽派以张可久为首。

  张可久(1279—约1354),字小山。又有说他名小山,字可久或字伯远的。庆元(今浙江宁波)人。贯云石为张可久的《今乐府》作序,说他“以儒家读书万卷,四十犹未遇”。他读书万卷,既是出身书香门第的家学渊源,也可能是因为元朝后来的开科取士。他参加过科举考试没有,不得而知,但是“四十犹未遇”,对一个读书人来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