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国学小百科书系。元曲小百科 >

第25部分

国学小百科书系。元曲小百科-第25部分

小说: 国学小百科书系。元曲小百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秋江暮景,胭脂林障,翡翠山屏。几年罢却青云兴,直泛沧溟。卧御榻弯的腿疼,坐羊皮惯得身轻。风初定,丝纶慢整,牵动一潭星。

  携鱼换酒,鱼鲜可口,酒热扶头。盘中不是鲸鲵肉,鲟鲊初熟。太湖水光摇酒瓯,洞庭山影落渔舟。归来后,一竿钓钩,不挂古今愁。

  读了乔吉的《渔父词》,你一定会有两个感受。第一,这显然不是真正的渔父,而是一个厌倦了纷扰红尘的隐士。隐于渔,是逃避,是自保,也是一种解脱。“几年罢却青云兴,直泛沧溟”,“闲日月熬了些酒樽,恶风波飞不上丝纶”,说得已经非常清楚了。他希望的,是“一竿钓钩,不挂古今愁”,这应该是作者心情的写照。第二,作品的语言非常优美,意境也非常美。“风初定,丝纶慢整,牵动一潭星”,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夜色中,渔父慢慢地收起钓丝,是否钓到了鱼,他并不在乎,他看到的是一潭星影,被丝纶搅碎。它不像杜甫《阁夜》诗中描写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那样的壮美,而是一种极有情趣的静美。这种超然物外的静美,让他陶醉。此外,写春景的“桃花泛暖,柳絮吹春”;写“秋江暮景”的“胭脂林障,翡翠山屏”;写泛舟湖上的“太湖水光摇酒瓯,洞庭山影落渔舟”都是锻造精彩的名句。

  双调·折桂令 《自述》/乔吉

  华阳巾鹤氅蹁跹,铁笛吹云,竹杖撑天。伴柳怪花妖,麟祥凤瑞,酒圣诗禅。不应举江湖状元,不思凡风月神仙。断简残编,翰墨云烟,香满山川。

  元散曲家羡慕陶渊明,其实没有人能学得了陶渊明。而元散曲家嘴上说的是田园山林、渔父樵夫,但实际上是隐于市朝,流连诗酒,甚至眠花伴柳,这是宋、元时期市民经济繁荣的必然表现。乔吉的这篇《自述》,敢说老实话。“华阳巾”“鹤氅”都是道士的打扮,“柳怪花妖”,明指歌妓,“不思凡风月神仙”,也就是含蓄地说自己行走风月场的生活。但这只是他生活的一面,而另一面则是“酒圣诗禅”,是“不应举江湖状元”。这是相当自负的。这还不算,结尾的三句才真是大话。“断简残编,翰墨云烟,香满山川”,是说自己的著作,竟有如此魅力,当然,话说得大了点。

  双调·水仙子 《重观瀑布》/乔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瀑布是大自然的奇观,无论是巨大宽阔,如万马奔腾,还是一线飞漱,如匹练高悬,都会给山水增色不少,带给人无比的美感。古人观瀑布之时,赋诗填词的很多,最著名的,是李白那首家喻户晓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要算是庐山瀑布的绝唱,到这里,恐怕人人都要搁笔了。不料在中唐时候,有一个叫徐凝的诗人,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和李白的诗比起来,确实是有霄壤之别了。唐人倒没有说什么。到了宋代,大诗人苏轼看了徐凝的诗,大不以为然,于是,写了一首《戏徐凝瀑布诗》: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把徐凝骂得有点惨,但徐凝这首诗反倒因此出了名。

  后人咏瀑布的诗还不少,也有一些写得很不错的。比如王安石的《绝句》:

  拔地万里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

  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

  乔吉的这一首《重观瀑布》,也堪称瀑布诗中的绝唱。它的妙处,在用了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好多赏析都把这两句分开来讲,这是不对的。把瀑布比喻成石壁高垂的“雪练”,也就是白色的丝绸,本身已经很生动。上一句则说,这“雪练”并非人间之物,而是天上的织女在天机上织成的。“天机织罢月梭闲”,是说“雪练”织成了,停了“月梭”。其实这两句,也就是从王安石诗“共看玉女机丝挂”中化出来的。下面两句是全曲最精彩的。“冰丝带雨悬霄汉”,已写得极有气势,而“几千年晒未干”,简直是奇思妙想。下面的三个比喻也很精妙,但总不及这一句令人忍俊不禁。

  双调·水仙子 《寻梅》/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梅是高洁的象征,寻梅自然也就是雅事。前三句鼎足对,没有说一个“寻”字,但字字都在说“寻梅”。走过冬前冬后几村庄,两度溪南溪北,踏雪履霜,在树头,在树底,在孤山之上,在干什么?在寻梅。这种描写极为巧妙。

  寻到了吗?没有。但笔锋一转,冷风中一阵清香,是从哪里飘来的?这让我们想起了王安石的《梅花》诗: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于是循香而去,仍然是“寻”。终于,找到了一树白梅。就像穿着“缟袂绡裳”的月下仙子一样。

  寻到了梅,接下来就应该是赏梅、咏梅了。梅下醉饮,笛奏《梅花落》,淡淡的月色,照着寒梅,恐怕林和靖所说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也不过如此了。

  正宫·端正好 《上高监司》/刘时中

  众生灵遭磨障,正值着时岁饥荒。谢恩光,拯济皆无恙,编做本词儿唱。

  〔滚绣球〕去年时正插秧,天反常,那里取若时雨降,旱魃生四野灾伤。谷不登,麦不长,因此万民失望。一日日物价高涨,十分料钞加三倒,一斗粗粮折四两,煞是凄凉。

  〔倘秀才〕殷实户欺心不良,停塌户瞒天不当。吞象心肠歹伎俩。谷中添秕屑,米内插粗糠,怎指望他儿孙久长!

  〔滚绣球〕甑生尘老弱饥,米如珠少壮荒。有金银那里每典当?尽枵腹高卧斜阳。剥榆树餐,挑野菜尝。吃黄不老胜如熊掌,蕨根粉以代糇粮。鹅肠苦菜连根煮。荻笋芦蒿带叶,则留下杞柳株樟。

  〔倘秀才〕或是捶麻柘稠调豆浆,或是煮麦麸稀和细糠。他每早合拿擎拳谢上苍。一个个黄如经纸,一个个瘦似豺狼,填街卧巷。

  〔滚绣球〕偷宰了些阔角牛,盗斫了些大叶桑。遭时疫无棺活葬,贱卖了些家业田庄。嫡亲儿共女,等闲参与商。痛分离是何情况?乳哺儿没人要撇入长江。那里取厨中剩饭杯中酒,看了些河里孩儿岸上娘,不由我不哽咽悲伤。

  〔倘秀才〕私牙子船湾外港,行过河中宵月朗,则发迹了些无徒米麦行。牙钱加倍解,卖面处两般装,昏钞早先除了四两。

  〔滚绣球〕江乡相,有义仓,积年系税户掌。借贷数补搭得十分停当,都侵用过将官府行唐。那近日劝粜到江乡,按户口给月粮。富户都用钱买放,无实惠尽是虚桩。充饥画饼诚堪笑,印信凭由却是谎,快活了些社长知房。

  〔伴读书〕磨灭尽诸豪壮,断送了些闲浮浪。抱子携男扶筇杖,尪羸伛偻如虾样。一丝好气沿途创,阁泪汪汪。

  〔货郎儿〕见饿殍成行街上,乞丐拦门斗抢。便财主每也怀金鹄立待其亡。感谢这监司主张,似汲黯开仓。披星戴月热中肠,济与粜亲临发放。见孤孀疾病无皈向,差医煮粥分厢巷,更把赃输钱分例米,多般儿区处的最优长。众饥民共仰,似枯木逢春,萌芽再长。

  〔叨叨令〕有钱的贩米谷,置田庄,添生放,无钱的少过活,分骨肉,无承望;有钱的纳宠妾,买人口,偏兴旺,无钱的受饥馁,填沟壑,遭灾障。小民好苦也么哥,小民好苦也么哥,便秋收鬻妻卖子家私丧。

  〔三煞〕这相公爱民忧国无偏党,发政施仁有激昂。恤老怜贫,视民如子,起死回生,扶弱摧强。万万人感恩知德,刻骨铭心,恨不得展草垂缰。覆盆之下,同受太阳光。

  〔二煞〕天生社稷真卿相,才称朝廷作栋梁。这相公主见宏深,秉心仁恕,治政公平,莅事慈祥。可与萧曹比亚,伊傅齐肩,周召班行。紫泥宣诏,花衬马蹄忙。

  〔一煞〕愿得早居玉笋朝班上,伫看金瓯姓字香。入阙朝京,攀龙附凤,和鼎调羹,论道兴邦。受用取貂蝉济楚。衮绣峥嵘,珂珮丁当。普天下万民乐业,都知是前任绣衣郎。

  〔尾声〕相门出相前人奖,官上加官后代昌。活被生灵恩不忘,粒我烝民德怎偿。父老儿童细较量,樵叟渔夫曾论讲,共说东湖柳岸旁,那里清幽更舒畅,靠着云卿苏圃场,与徐孺子流芳挹清况。盖一座祠堂人供养,立一统碑碣字数行,将德政因由都载上,使万万代官民见时节想。

  这又是一个学元散曲必须知道的套数。刘时中写过两套〔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这里选的是“前套”。

  高监司,一般认为是指高纳麟,也有人认为是指高昉或高奎的,为了叙述简便,姑从前说。监司,是监察州郡官员的官。高纳麟天历二年(1329)任江西道廉访使,监司,即廉访使的别称。

  天历二年,全国多处大旱,尤以江西龙兴、南康等处最为严重。百姓衣食无着,饿殍遍野。高纳麟要求发官府仓库的粮食救灾,但这必须是要请示朝廷的,所以大小官员都很为难。高纳麟说:“如果朝廷不允,我就以我的家产偿还。”这样,赈灾的事才定下来,因此救活的人无数。高纳麟又弹劾了一些贪官污吏,在当时的官员中,算是相当难能可贵的了。刘时中的这首《上高监司》,主旨当然是在赞颂高纳麟,但曲中真实地反映了大旱之年灾区人民的痛苦和一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在元散曲基本上是感叹个人穷通荣辱和吟弄风花雪月中,这样有深刻社会内容的作品是不多见的,所以也就显得弥足珍贵。

  首曲相当于一个楔子,说明写作的背景和缘由。全曲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灾民的苦难。“去年时正插秧,天反常。那里取若时雨降”,“谷不登,麦不长”,“一日日物价高涨”。老百姓只能“剥榆树餐,挑野菜尝”,“一个个黄如经纸,一个个瘦似豺狼,填街卧巷”。更凄惨的,是骨肉分离,“嫡亲儿共女,等闲参与商,痛分离是何情况”。参、商是两个星辰,参宿在西,商宿在东,此升则彼落,永远不可能同时出现,后人即用“参商”比喻亲人朋友的分离。最惨痛的,是“乳哺儿没人要撇入长江”!“看了些河里孩儿岸上娘”。作者不由感叹说:“小民好苦也么哥,便秋收鬻妻卖子家私丧。”

  第二,富人的为富不仁。一些有钱人、殷实户,却趁机大发黑心财:“吞象心肠歹伎俩,谷中添秕屑,米内插粗糠。”穷苦百姓忍饥挨饿,“有钱的贩米谷置田庄”,“纳宠妾买人口偏兴旺”。所以作者愤怒地诅咒他们“怎指望他儿孙久长”。

  第三,对高监司的赞颂。“感谢这监司主张”,像汲黯一样开仓放粮,遣医问病,建粥棚施粥。“众饥民共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