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国学小百科书系。元曲小百科 >

第30部分

国学小百科书系。元曲小百科-第30部分

小说: 国学小百科书系。元曲小百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花”是唐明皇对杨贵妃的称赞。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帝(唐明皇)与妃子(杨贵妃)共赏太液池千叶莲,指妃子与左右曰:‘何如此解语花也。’”后来就用作对有修养、善解人意的美女的称呼。

  结尾是真话,还是趣话?“倒了葡萄架”是当时流传的一个笑话。有一个官非常怕老婆,一天与老婆吵架,被老婆抓破了脸皮。第二天,太守看到他的脸,就问他是怎么搞的。他就撒谎说:“昨晚在葡萄架下乘凉,葡萄架倒了,就把脸刮破了。”太守不信,说:“肯定是你老婆抓破的,这还了得,我这就派衙役把你老婆拿来。”太守的太太正好躲在后堂偷听,听太守这样说,大怒,就在后堂咳嗽一声。太守慌忙对这个属官说:“你暂且退下,我家的葡萄架也要倒了。”作者在这里开玩笑说,如果我能得到她,就算家里的葡萄架倒了也不怕。

  双调·凌波仙 灯前抚剑听鸡声/钟嗣成

  灯前抚剑听鸡声,月下吹箫引凤鸣。功名两字原无命,学神仙又不成,叹吴侬何处归耕。日月闲中过,风波梦里惊,造物无情。

  这首散曲说的全是老实话。

  人人都说归隐。是主动,还是被动?是甘心,还是不甘心?

  “灯下抚剑听鸡声”,什么意思?古人只要说看剑、抚剑(包括“吴钩”),都是希望建功立业,杜甫《夜宴左氏庄》诗:“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岑参《登北城楼呈幕中诸公》诗:“边城寂无事,抚剑空徘徊。”“听鸡声”,用东晋祖逖和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

  “月下吹箫引凤鸣”,又是什么意思?月下吹箫很普通,但目的在“引凤鸣”,仍然有寻找知音赏识的意思。

  只不过,这一切都是虚幻,都无由实现,只能归之于“命”。

  那么退一步,求佛学道又如何?仍然不成。剩下的,就只有归隐一途了。

  说归隐又谈何容易。诗文词曲里写了那么多秀丽的山水、静穆的田园,现实生活中未必人人都能拥有。“吴侬”这里指“我”。说归隐,我又归于何处?

  “日月闲中过”,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混混日子。“风波梦里惊”,就是这样,仍然担惊受怕,连梦里有时都不得安宁。最后,只能怨老天爷(造物)太无情了,给我安排了这样一个人生,而不给我丝毫的机会。

  双调·水仙子 东风花外小红楼/倪瓒

  东风花外小红楼,南浦山横眉黛愁,春寒不管花枝瘦,无情水自流。檐间燕语娇柔,惊回幽梦,难寻旧游,落日帘钩。

  倪瓒是诗人、散曲家,更是一个画家,他是著名的“元四家”(元代最著名的四位山水画家黄公望、吴镇、王蒙和倪瓒)之一。

  倪瓒是大画家,所以他的散曲对景的描写都极有画意。比如这首曲的前三句,就为我们勾画了一幅非常美的画卷。东风吹开了百花,百花丛中有一座小红楼,远处,南浦远山横卧,就像因愁而蹙的黑色的眉。一阵春寒,有不少花已摇落。春江水满,无情东流。

  这些景的描写,是为情作烘托。檐间燕语,惊醒了幽梦,梦中的旧游,旧游中的恋人也被惊走。睁开眼看,天尚未黑,落日的余晖,正照着帘钩,更增添了满怀的愁绪。

  双调·折桂令 《忆别》/刘庭信

  想人生最苦离别,唱到《阳关》,休唱三叠。急煎煎抹泪揉眵,意迟迟揉腮耳,呆答孩闭口藏舌。情儿分儿你心里记者,病儿痛儿我身上添些,家儿活儿既是抛撇,书儿信儿是必休绝,花儿草儿打听得风声,车儿马儿我亲自来也。

  刘庭信一共写了十二首〔双调·折桂令〕《送别》,每一首都以“想人生最苦离别”开头。这是其中的一首。

  这是妻子送丈夫远行的叮嘱。

  “唱到《阳关》,休唱三叠。”《阳关》,就是唐王维那首著名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又叫《渭城曲》,唐人演唱此曲,中间有几句要重唱,所以又名《阳关三叠》,简称《阳关》,这是古人送别的名曲。为什么说“唱到《阳关》,休唱三叠”呢?因为按后人的考证,唱此曲时第一句不叠,后三句每句唱两遍。第三叠就是最后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全诗中最让人伤怀的一句,所以这里说“休唱三叠”。

  “急煎煎”是催别,“意迟迟”是惜别。“抹泪揉眵”,就是抹眼泪。“眵”是眼屎。“揉腮耳”,揉脸腮,搔耳朵,心中烦乱。“呆答孩”,发呆的样子。“闭口藏舌”,说不出话来,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前面这一部分描写了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状,极为生动传神。后面是对丈夫的叮嘱。

  前两句说要记得夫妻的情分,说你走后我会思念你,甚至会想出病来。中二句说虽然你抛撇了家里的事外出,但书信是一定要多写多寄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女主人公的性格。“花儿草儿”,是指丈夫如果在外面拈花惹草,移情别恋。如果被我听到了风声,“车儿马儿我亲自来也”,不管你在什么地方,我会坐着车儿找来。在元散曲题情送别的作品中别具一格。

  双调·湘妃引 《送友归家乡》/汤式

  绯榴喷火照离筵,紫楝吹花扑画船,绿莎带雨迷荒甸。望乡关归路远,恼人怀休怨啼鹃。南陌笙歌地,西湖锦绣天,都不如松菊乡关。

  汤式是元末明初人,他的散曲,今存小令一百七十多首、套数六十八,在元散曲家中,是作品传世很多的作家。但因为他大部时间生活在明代,所以,有时又把他归入明代散曲家。这首〔湘妃引〕,送友人归乡,表露的,还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前三句依次写饯别友人的“离筵”,送友人上归乡的“画船”,分别之处的“荒甸”。分别用了“绯榴”,即绯红的石榴;“紫楝”,即紫色的楝花;“绿莎”,即绿色的莎草。即表明了季节是在夏季,又增加了环境描写的美感。三句中三个动词“照”“扑”“迷”用得极好。

  用“照”描写榴花,把“榴花似火”写活了。盛开的榴花,似乎发出熠熠的光彩。

  用“扑”写楝花,既有动感美,又有人情味。楝花随风飘飞,飞到画船上,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但在诗人眼中就不一样了,“扑”,就带有主动性了。大概楝花也舍不得与友人分别,专门赶来送别了。

  用“迷”写莎草,有一种朦胧的美感。一望无际的是碧绿的莎草,江边的“芳甸”都显得迷迷蒙蒙了。

  曲的最后,还是归结到“南陌笙歌地,西湖锦绣天,都不如松菊乡关”。既是对与松菊为邻的隐逸生活的向往,也是对朋友的安慰。

  正宫·叨叨令 绿杨堤畔长亭路/无名氏

  绿杨堤畔长亭路,一樽酒罢青山暮,马儿离了车儿去。低头哭罢抬头觑,一步步远了也么哥,一步步远了也么哥,梦回酒醒人何处?

  现存元人散曲,有许多不知道作者是谁。一种情况,是在传播的过程中,作者的姓名渐渐失传了,古诗词中这种情况也很多;另一种情况是它本来就来自民间,它的作者就是人民大众。这些作品,因为更接近人民大众的生活,更接近散曲的原始状态,所以往往更质朴、更生动、更大胆、更风趣,用今天的话来说,更接近“原生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这是一首写送别的散曲,以一位女子的口吻,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和感受,非常真实感人。

  长亭,本是供路人休息的,但也成为送别时饮宴或分手的地方,在文学作品中,说到长亭,就几乎和离别联系在一起。比如李白的《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雨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王实甫《西厢记》中写得最好,最感人的,就是《长亭送别》。“绿杨堤畔长亭路”,一开始就把大家带到一个充满了离情别绪的地方。离别酒,一直喝到“青山暮”,不得不分别了,于是“马儿离了车儿去”,人终于还是走了。

  当抬起泪眼一看,爱人“一步步远了”,这是怎样凄凉的景象啊。今天晚上,梦中醒来,他不知道已经在什么地方了。

  我们再来看一看王实甫《西厢记》中《长亭送别》的几段文字: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籍,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在梦也难寻觅。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这首〔叨叨令〕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吕·朝天子 《志感》/无名氏

  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人事倒有人夸荐。老天只恁忒心偏,贤和愚无分辨。折挫英雄,消磨良善,越聪明越运蹇。志高如鲁连,德过如闵骞,依本分只落得人轻贱。

  “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人事倒有人夸荐”,世有治乱,理有顺逆,不必大惊小怪,不必牢骚满腹。唐人章碣《焚书坑》诗说: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老天只恁忒心偏,贤和愚无分辨。折挫英雄,消磨良善,越聪明越运蹇”,让我们想起了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临刑前那一段有名的〔滚绣球〕: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鲁连,即鲁仲连,战国末期齐国人,他在强秦的威胁下,游说赵、魏等国联合抗秦。史书上称赞他“义不帝秦”。

  闵骞,即闵子骞,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与颜回以德行并称。他又是孝子,连孔子都称赞他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用芦花给闵子骞做衣服,而用丝绵做衣服给自己所生的两个儿子穿。闵子骞寒冷不禁,他的父亲不知道真情,反而骂他懒惰,用鞭子打他,衣服打破了,芦花飞出来,父亲才知道冤枉了他,再一看后母所生的两个儿子,穿的都是厚棉衣,于是要休掉后妻。闵子骞跪下为后母求情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亲这才饶恕了后妻。从此以后,继母对待闵子骞如同亲生儿子,全家和睦。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是“二十四孝”之一。

  但就算是和鲁仲连、闵子骞一样又如何?如果老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