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国学小百科书系。元曲小百科 >

第9部分

国学小百科书系。元曲小百科-第9部分

小说: 国学小百科书系。元曲小百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这是比较雅的。但是关汉卿的散曲,俗体也就是体现散曲本色的居多。比如〔仙吕·一半儿〕《题情》之一:

  多情多绪小冤家,迱逗得人来憔悴煞。说来的话先瞒过咱。怎知他,一半儿真实一半儿假。

  关汉卿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也有十分崇高的地位。

  王和卿

  战国时期的庄子有一个好朋友惠施,两人论辩了一辈子,吵了一辈子。惠施死了以后,庄子很难过,讲了一个荆人运斤的故事:“从前有一个楚国人,有一个绝活,他在助手的鼻尖上点一点石灰,然后运斤(斧头)如风,一斧下去,把那一点石灰劈得干干净净,而助手的鼻子一点都不会受伤。后来他告诉别人,他不能再表演了,因为他的助手死了,没有谁能够再配合他表演了。”

  关汉卿也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和他开了一辈子的玩笑,写散曲“讥谑”他,他也写散曲回击,但却始终落在下风。后来,这个人死了,关汉卿很伤心,亲自赶去吊唁这个轻侮了他半世的朋友。

  这个人就是王和卿。。电子书下载

  可惜,我们对王和卿却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大名人,生卒年不详。《录鬼簿》列为“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一本下署“学士”,一本下署“散人”。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他和关汉卿友善,“常以讥谑加之,关虽极意还答,终不能胜”。又记载了他死了以后,关汉卿曾前往吊唁。其他的情况,就一无所知了。

  但是,他留下了小令二十一首、套数一、残套二,奠定了他在元曲史上的地位。

  王和卿是一位以谐谑见长的散曲作家。《南村辍耕录》说他“滑稽佻达,传播四方”。他的散曲,题材就与众不同,他敢写别人不敢写的内容,如《胖妓》《咏秃》《绿毛龟》《长毛小狗》《王大姐浴房内吃打》《胖妻夫》等。可以说他之前和他之后,在这种粗俗和恶趣方面,没有人能赶得上他。包括他那首最著名的〔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同样是这一类作品:

  弹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难道风流种,唬杀寻芳的蜜蜂。轻轻飞动,把卖花人扇过桥东。

  当然,王和卿也有一些写得中规中矩的作品,不然,他也不会有那样的名声。比如〔仙吕·醉中天〕《别情》:

  瘦了重加瘦,愁上更添愁。沈瘦潘愁何日休,削减风流旧。一自巫娥去后,云平楚岫,玉箫声断南楼。

  再比如〔中吕·阳春曲〕《春思》:

  柳梢淡淡鹅黄染,波面澄澄鸭绿添,及时膏雨细廉纤。门半掩,春睡殢人甜。

  他的一些描写世俗情态的作品,也写得生动活泼,清丽宛转。比如〔中吕·一半儿〕《题情》四首(录一):

  将来书信手拈着,灯下姿姿观觑了。两三行字真带草。提起来越心焦,一半儿丝挦一半儿烧。

  这些对比强烈的作品,实际上显示了王和卿在金末元初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内心的矛盾,他对生活的戏谑,也正是对现实的一种嘲笑。

  庾天锡

  语言脱洒不粗疏,翰墨清新果自如,胸怀倜傥多清楚。战文场,一大儒;上红笔,没半点尘俗。寻章摘句,腾今换古,噀玉喷珠。

  这一首〔凌波仙〕,是贾仲明吊庾天锡所作。

  庾天锡,字吉甫。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文学家。生卒年不详。《录鬼簿》把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说他曾经为中书省掾、员外郎、中山府判。除此之外,他的生平事迹就不得而知了。有人根据他的怀古散曲作品中提到醉翁亭、岳阳楼、滕王阁、狼山、长安、金陵,认为他曾漫游各地,去过南北许多地方,似嫌证据不足。因为他的一些怀古之作,都是概括前人名作,如著名的〔双调·蟾宫曲〕二首:

  环滁秀列诸峰。山有名泉,泻出其中,泉上危亭,僧仙好事,缔构成功。四景朝暮不同,宴酣之乐无穷,酒饮千锺。能醉能文,太守欧翁。

  滕王高阁江干。佩玉鸣鸾,歌舞阑珊。画栋朱帘,朝云暮雨,南浦西山。物换星移几番?阁中帝子应笑,独倚危栏。槛外长江,东注无还。

  第一首完全是浓缩欧阳修《醉翁亭记》而成,第二首浓缩王勃《滕王阁序》而成,写这样的东西,是不必亲至其地的。

  庾天锡在当时的名气应该是很大的,他创作了《骂上元》《琵琶怨》《半昌宫》等十五部杂剧,可惜没有流传下来。他的散曲,现在也仅存小令七首、套数四。但是,贾仲明在评马致远时,说他与“庾、白、关老齐肩”,可见在当时,庾天锡是和白朴、关汉卿、马致远齐名的。

  现存庾天锡的散曲,以怀古最多。他的态度,是淡然的,即他在曲中所说的“兴亡一笑间”。比如〔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五首录二):

  春风桃李繁,夏浦荷莲间,秋霜黄菊残,冬雪白梅绽。四季手轻翻,百岁指空弹。谩说周秦汉,徒夸孔孟颜。人间,几度黄粱饭;狼山,金杯休放闲。

  名缰厮缠挽,利锁相牵绊。孤舟乱石湍,羸马连云栈。宰相五更寒,将军夜渡关。创业非容易,升平守分难。长安,那个是周公旦;狼山,风流访谢安。

  他的〔商调·定风波〕《思情》,是写爱情的作品,刻画非常细腻,将叙事和心理描写结合在一起。如其中的〔凤鸾吟〕:

  题起来羞,这相思何日休。好姻缘不到头。饮几盏闷酒,醉了时罢手。则怕酒醒了时还依旧。我为他使尽了心,他为我添消瘦,都一般减了风流。

  贯云石序《阳春白雪》,说庾天锡“造语妖娇,却如小女临杯,使人不忍对殢”,说的大概就是他的这一类作品。

  庾天锡的散曲还以用语巧妙著称,如〔商角调·黄莺儿〕《别况》中的〔随煞〕:

  起一阵菊花风,下几点芭蕉雨。风送得菊花香,雨打得芭焦絮。芭蕉雨敌庭梧,菊花风战槛竹。

  六句都围绕着“菊花风”和“芭蕉雨”来说,三四句更是将“菊花风”和“芭蕉雨”分拆,饶有趣味。

  卢挚

  卢挚(约1242—1315),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嵩翁,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他是元代初年仕途比较畅达、身居高位的少数汉人之一,也是元初著名的文人。他于二十岁左右,由诸生进身为元世祖忽必烈的侍从之臣,从此步入仕途。累迁河南路总管。大德初,授集贤学士、湖南肃政廉访使,迁江东道廉访使,复入京为翰林学士,迁承旨,晚年客寓宣城。

  《新元史》说:“元初能文者曰姚(燧)、卢。”又说:“古今诗体,则以挚与刘因为首。”对他的诗文评价都极高。

  但是,卢挚成就最高的是散曲。他的散曲,与姚燧齐名,时称“姚、卢”,与散曲大家马致远、杂剧女艺人珠帘秀等相唱和。今存散曲有小令一百二十首,残小令一。内容多是怀古唱和、寄情山林诗酒、写景咏物等作,风格与其诗文不同,变典雅蕴藉为自然活泼,表现出元前期北方散曲作家清丽派的特色,对散曲的发展有较大影响。贯云石在《阳春白雪序》中评其曲“媚妩,如仙女寻春,自然笑傲”。著有《疏斋集》,明初尚存,后佚。今有李修生《卢疏斋集辑存》。

  卢挚散曲中最有价值,也最具个性特色的,是他的咏史怀古之作。他官做得不小,除了身体较差以外,似乎也没有多大的烦恼,所以他的咏史怀古之作都比较平静,能比较客观地对历史事件和朝代的兴替做冷静的反思。比如他的〔双调·蟾宫曲〕《京口怀古镇江》:

  南宅岂识楼桑,何许英雄,惊倒孙郎。汉鼎才分,流延晋宋,弹指萧梁。昭代车书四方,北溟鱼浮海吞江。临眺苍茫,醉倚歌鬟,吟断寒窗。

  以及《钱塘怀古杭州》:

  问钱塘佳丽谁边?且莫说诗家,白傅坡仙。胜会华筵,江潮鼓吹,天竺云烟。那柳外青楼画船,在西湖苏小门前。歌舞留连,栖越吞吴,付与忘言。

  卢挚的散曲中,表现了一种比较强烈的对山水自然的赞美,对隐逸生活的羡慕,这一方面可能是受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儒道互补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能和他的健康有关。据说他四十来岁头发就白了,五十余岁已是百病缠身,曾经上表请求退休。所以他的散曲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描写山水自然之美和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比如他的〔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虽然借用了大量前人陈句,但表现的,还是他自己的山水之情。

  他的散曲中,有一些用俗语描写农家生活的作品,特别有味。比如〔双调·蟾宫曲〕《田家》:

  沙三伴哥来嗏,两腿青泥,只为捞虾。太公庄上,杨柳阴中,磕破西瓜。小二哥昔涎剌塔,碌轴上淹着个琵琶。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无是无非,快活煞庄家。

  这其实也是作者所希望的一种生活。再看他的〔双调·沉醉东风〕《闲居》三首:

  雨过分畦种瓜,旱时引水浇麻。共几个田舍翁,说几句庄家话,瓦盆边浊酒生涯。醉里乾坤大,任他高柳清风睡煞。

  恰离了绿水青山那答,早来到竹篱茅舍人家。野花路畔开,村酒槽头榨,直吃的欠欠答答。醉了山童不劝咱,白发上黄花乱插。

  学邵平坡前种瓜,学渊明篱下载花。旋凿开菡萏池,高竖起荼蘼架,闷来时石鼎烹茶。无是无非快活煞,锁住了心猿意马。

  “共几个田舍翁,说几句庄稼话”,“野花路畔开,村酒槽头榨”,学学陶渊明,去过一种“无是无非”的生活,大概也就是作者“乐隐”思想的表现。

  卢挚的散曲中,也有一些描写爱情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用俚语写成,读来亲切自然,毫无做作之气。比如他送别朱秀帘的〔双调·寿阳曲〕《别珠帘秀》:

  才欢悦,早间别,痛煞煞好难割舍!画船儿载将春去也,空留下半江明月。

  寥寥数句,却情真意切。后两句用比喻手法,极有情趣。

  在元代前期散曲作家中,卢挚无疑是成就较高、较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姚燧

  姚燧(1238—1313),字端甫,号牧斋。其先为柳城(今辽宁朝阳)人,后迁居洛阳。他三岁时就父母双亡,由伯父姚枢将其养大。从许衡学,三十八岁时为秦王府文学,此后宦途一直很顺利,由奉议大夫,累迁至提刑按察司副使、翰林学士肃政廉访使、太子少傅、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他是元世名儒,又是大文学家,尤以散文见长。明宋濂撰《元史》,称其“为文宏肆该洽,豪而不宕,刚而不厉,春容盛大,有西汉风。宋末弊习,为之一变。盖自延祐以前,文章大匠,莫能先之”(《元史·本传》)。黄宗羲甚至说他的文章“非有明一代作者所能及”(《明文授读序》)。

  姚燧的散曲,今存小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