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恐怖科幻电子书 > 位面时空指南 >

第71部分

位面时空指南-第71部分

小说: 位面时空指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还没想好是不是要开口留下丁阳,距离丁阳更近的黄庭坚却是已经看清楚了丁阳手上所举起的几个木匣子——光凭上面的雕工就足见这砚台的不同凡响。
    对丁阳而言,这次带来的砚台究竟能卖到多少钱,直接关乎试炼任务能不能完成。
    于是他不光在韩震的参谋下精挑细选了砚台,还又特意为每方砚台都搭配了精美绝伦的木匣子。不光木质好,看上去古色古香,更有现代工艺技术所雕刻出来的惟妙惟肖图案。看上去就像活的,只看一眼就让黄庭坚欲罢不能。
    此时所流传天下的雕刻,全都是匠人们一笔一划刻出来的。
    的确有些高手,能够雕刻出活灵活现的图案,可这样的高手寻遍天下也是屈指可数的。
    如今却不料在眼前看见了。
    黄庭坚年纪不大,可是见识却不小。
    他只看一眼就已经断定,无论砚台好不好都先不说了,至少这个木匣子足够精美。哪怕是买椟还珠,也是值了。
    “且慢且慢,这位兄台先不忙走。便是潘店主不看,黄某不知是否有缘一见呀?”黄庭坚生平至爱书法,所以对文房四宝的喜爱程度也是超级强大。
    尤其对于墨和砚台来说,简直就是挠中了他的死穴。
    丁阳本来也不是真要走,不过用来装腔作势罢了。听到黄庭坚留人,顿时便停住脚步,笑吟吟的转过身来:“哦,黄教授也有兴趣瞧瞧?”
    “哪里哪里,不敢请教贵姓大名?”
    看见人家礼数周全,丁阳也急忙装个样子,谦虚道:“岂敢岂敢,免贵姓丁,名阳,草字向南。”
    “向南?”黄庭坚稍一沉吟,随即便道:“莫不是出自《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中山南为阳,水北为阳之典?”
    只为了给自己的名字想个字,穿越前丁阳可是费了老鼻子的劲儿。
    古人的名和字之间的关系相得益彰,从来都是隐隐有些关联,还可能藏有典故。
    反正为了这次成功完成试炼任务丁阳可是准备充分至极,半点破绽都不想留下来。
    不过他辛苦了好久,才算是勉强给自己找了个合适又有典故的字,却被黄庭坚只听了一遍连见都没见过到底是那两个字,就已经分析出来了。
    话说古代文人,尤其是这种大牛级别的高人,果然是不同凡响呀!
    “正是,黄教授所言无误。”稍稍客气了几句话后丁阳也不敢再多说什么,比起章义而言,黄庭坚的档次太高端。继续寒暄下去,很可能不是人家嫌弃你不学无术没底蕴,就是丁阳根本听不懂人家在说些什么。
    以汉字的博大精深,搭配上无数的典故,还有文人装逼的习惯,说话从来都是不肯正经来实在的,必然是千绕百转无数圈之后才能让你猜到真相。
    肚子里面没点墨水,你想和人家文化人好好聊天纯粹就是妄想。
    为避免露怯,丁阳第一时间就亮出了手中的一方砚台。
    “好砚呀!”黄庭坚到底是书法大家,只是看了一眼就顿觉眼前一亮。
    彼时天下顶尖的端砚、歙砚和洮砚虽然都不是寻常品,可以黄庭坚的身份地位却也是见过不少的。然则丁阳所拿出来的砚台,却让他乍看之下有些陌生。
    可偏偏砚台上面还雕画着栩栩如生的花样,看那水准竟然和木匣子上面的相差仿佛。
    而贺兰石质地营润,纹理细而不滑,抚之如同小儿肌肤,和之似玉馨,质坚而不硬。这方砚台还伴有玉带,更是少见的纹路清晰明亮。
    黄庭坚轻轻拿起砚台,触手间竟然感觉到一阵温和,双眉顿时一挑。
    仔细去看,慢慢就发现这方砚台的雕工出色,图案清晰,石材更是前所未见。
    须知天下名砚所产石坑,全都是有数的。
    每处砚石各自具有相应的特点,早已在天下文人心中流传不少。以黄庭坚这等书法大家,自然更是见多识广。可他仔细看了半天,翻过来调过去,却是越看越惊奇。
    “余平生也见过不少名砚,可此般砚台确是头一次得见。敢问向南兄,此砚为何?”
    丁阳只是笑,却不肯回话,反倒冲着里面始终留恋不走的潘谷扬声问道:“潘店长号称墨仙,而墨砚不分家,却不知可识得我这方砚台?”
    本来潘谷留在边上就是有些好奇,毕竟连黄庭坚都被吸引住了。他可是很清楚黄庭坚的身份和眼力,能够吸引住这位黄教授的砚台,想想也不会简单。
    此时听到丁阳邀约,干脆也借坡下驴,晃晃悠悠走了过来——刚才趁人不备,潘谷已经拍开了酒封,悄悄先打了一角酒解解馋再说。
    蔷薇露不愧是禁中珍藏好酒,只是吃了一盏就让潘谷心情激荡不已。
    不过他过来看砚台,却也就是瞧个新鲜。
    真要说丁阳所拿来的砚台是他所从未见过的,潘谷第一个就不相信。
    他制墨,自然也会给人推荐这墨和什么样子的砚台搭配起来,才会效果最佳。
    天下的好砚台没见过十成,也见过七八九分了。
    若是有连他都没见过的砚台问世,潘谷绝对不肯相信。
    可不曾想到,只看了一眼潘谷就再也移不开眼睛了——甚至连手上端着的一盏酒,也忘记了再喝,差点就洒了出来。
    “这……这是什么砚?看着纹路,果真尚未见过呢!”
    到底是制墨行家,只是看一眼就发觉了贺兰砚的特点:“唔,质地莹润,文理细腻,质坚而不硬。此砚当不是凡品,少见,少见!”
    世间此时所谓的顶级砚台,便是端砚、歙砚和洮砚。
    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天下,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又快,研出的墨汁细滑,书写流畅而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
    好的端砚,无论是酷暑,或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据说可以“呵气研墨”的。
    而歙砚则是以坚密柔腻、温润如玉、发墨如油、笔毫无损、几无吸水、涤荡即净、寒冬储水不冻、盛夏储水不腐等特点享誉内外。
    黄庭坚本人最喜欢歙砚,几乎将珍藏的歙砚当做至宝。
    此时看见贺兰砚居然连潘谷也不认识,顿时大感兴趣起来:“此砚可有什么说法?”
    听到黄庭坚和潘谷两个人都说认不出来这方砚台,周围的其他人也难免心动不已,争相挤过来,都想要看个清楚。
    却在此时,听到了丁阳笑眯眯的说出来了贺兰砚的特点。
    没等他们大吃一惊,潘谷和黄庭坚已经异口同声的大声否定道:“不可能!”
    。。。
 。。。  

第86章 初战告捷

    古时写字用墨,都有很多讲究。
    譬如磨墨需要墨正,所谓心正墨亦正,墨若不正偏斜,既不雅观,磨出的墨也不均匀。
    磨墨还十分忌讳用力过轻过重,太急太缓,墨汁皆必粗而不匀。
    用力过轻,速度太缓,浪费时间且墨浮;用力过重,速度过急,则墨粗而生沬,色亦无光。因此最正确的磨墨方法应该是“指按推用力”,轻重有节,切莫太急。
    研磨的浓度必须要适中。
    尤其国画讲究意境,即使是淡笔,也是由浓墨书写而成,差别只在蘸墨的多寡,而不是墨的浓淡。
    倘若墨汁含水过多,笔一下到纸上便迅速扩散,形成一团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墨团,哪里还有意境可言?
    当然矫枉过正也是不行。
    若拿浓到像半凝果冻似的墨来写字,也是非常可怕的。必须是洁白纸配浓墨,有色纸则墨汁可以稍淡些。
    而且墨必须要随用随磨,只因墨汁放置过夜,便会产生墨光无彩,还不能持久的缺点。以过了夜的宿墨书写,特别容易褪色。
    因此常见古人无论书写还是作画之前,都会专门用心的去研墨。
    研墨完毕后,必须随即将墨取出来,万万不能放置砚台里面。否则等墨汁干了,就不容易取下来。墨丸的保存,古人也是有着非常严格的程序和规则标准在。
    丁阳在决定穿越之前可是从韩震的口中,听到了太多太多的相关知识。
    正因如此,才对韩震所推荐的贺兰砚非常赞赏,认为可以卖大钱。
    韩震曾经给他介绍过,从宋代人的笔记里面可以看出来,一方顶级好砚——诸如歙砚,至少是可以卖到1万钱——以宋代770文为一贯,这就足足是差不多13贯钱了。
    以熙宁初年开封府400文一石的米价,这些钱差不多能够买下足足1。48吨的大米了。
    差不多3000斤的米,随便哪个五口之家也能饱饱的吃1年了。即便放在东京城里,把柴米油盐酱醋茶和衣料鞋子都算上,至少一个五口之家能够用3个月是没跑了。
    这还都是按照凡所用之物尽数买回来的标准计算,实际上小农经济时代的家庭单位很多东西都能够自己去做,而不用专门上外面花钱买。
    因此这笔钱,足足可以让一个五口之家花销半年也是有的。
    前代宋仁宗皇帝吃家宴,也就是招待皇室直系亲人。宫中给上了28只螃蟹,仁宗皇帝问了问价钱,得知每只螃蟹价值1贯钱。
    仁宗皇帝心疼的不得了,当下就舍不得下筷子了。
    皇帝尚且如此,遑论寻常人了。
    宋初和宋代中期的铜钱,可见是多么的值钱了。
    为此丁阳经过详细的计算之后,又盘算着贺兰砚此时尚未有存世产品。世上的东西总是物以稀为贵,假如全天下仅仅只有他这几方砚台,何愁价格不比顶级好砚更贵呢?
    不过在此之前,先要好好的忽悠一番,把贺兰砚的与众不同名贵之处讲出来给众人知道。
    “我这砚台唤做贺兰砚,乃是开采之贺兰山顶的贺兰石所特制而成!贺兰山顶终年积雪不化,笔架山小滚钟口,三峰矗立,宛如笔架,下出紫石,方可为砚。举世之间,也只有我这砚台才有稀世特性!”
    耳听丁阳夸得厉害,潘谷难免心中不太服气。
    他的家乡不光制墨很厉害,制砚也是全国顶尖水准——谁不知道歙砚的大名鼎鼎!
    “哦?举世无双?这某家倒要听听,你这贺兰砚有什么厉害?”
    他关注这个,黄庭坚却皱起了眉头来:“贺兰山?难道南山兄这方砚台,竟是从西夏得来不成?”
    听他提起西夏之名,丁阳就倒也没太大忧虑。
    虽说早先西夏为了建国称帝,曾经狠狠的和宋朝打了几仗——其实之前西夏在宋太宗时期就已经处于半割据状态,连续击败宋军,收取了大片的土地。后来辽国和大宋也都承认了西夏的事实割据地位,形成实际上的三国鼎立。
    可到了李元昊时期野心膨胀,已经不满足于割据政权,而想要和宋辽平起平坐。
    于是在不断试探后终于起兵称帝建国,结果惹来了大宋的强硬干涉。可惜宋军在连续的几场会战——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当中败北,连番折损大将和数万精兵。
    辽国也进行了军事干涉,辽兴宗率十万精兵御驾亲征,结果也在河曲之战败给了李元昊。
    正是凭借着接连击败大宋和辽国,西夏才取得了事实上的对外平等地位。
    虽说后来处于战略劣势,不得已再度向宋辽称臣,可如今和以前的称臣地位却不相同。
    西夏也就成为了一块难啃的骨头,无论宋辽都将之视为鸡肋。
    对宋朝而言,西夏的存在远比辽国还要难受许多,西夏攻占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