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神龙之殇 >

第110部分

神龙之殇-第110部分

小说: 神龙之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能不顺杆上爬吗。

孙为民一听太子开口问话,忙立身而起,指着苍天正气凛然道“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皆受命于天子也!”。

“此话怎讲!”太子就像是抓住了一跃龙台的马缰绳,着急的追问着孙为民,孙为民的话已经让太子完全疯狂了,太子明白要是真如孙为民所言,他将被推上一个历代帝王都没有达到过的高度,惟君则贵。

“正所谓,天下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已三纲为纪,五常为律。君应为天,为人王,为首也。君王者应已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行有为之道、创不世功业。臣者应已君为纲,行忠君之道,尽忠君之事,君为贵,臣为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民者应已仁、义、礼、智、信,为念,君臣之理不可破,父子尊卑不可乱,夫妻之别不可违也!天下升平,系君一身,望吾皇明见!”孙为民今天就像疯了一样完全不理会其他朝臣的异样眼光,而是把三纲五常的大道理都搬了出来,说的口沫横飞慷慨激昂,大有董先生当年的风范。

“不可!”孙为民的话音刚落老丞相刘至可跪不住了,颤抖道“自然为道,人应依循道,无为便为大道。你怎可。。。。破无为而兴有为?”

老丞相刘至口中的‘无为’之说,其实就道家的更本所在,也是前秦时所盛行的老黄学的根基。

《道德经》中就有十二处提到过‘无为’,第三章中就这样称“为无为,则无不治”。总的来说,‘无为’就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讲究一切顺其自然,人要去懂得接受不要强求更不要有太多的欲望。

《庄子》中言: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矣。

说也是无为之道,意思是说当君王的人要有一颗无为的心,一切都顺其自然就好,所以帝王应该是清闲的。汉代以前确实是这样,君王的权利和威严远没有后世那么大,也不可能是一言九鼎,一手遮天的,这一切都是因为老黄文化和无为之说的影响。

说白了,无为这种境界讲究的就是规模自然,一切都是早已注定的好的,人不应该有什么奢望的想法,必须要遵循规律。

无为这种观点在前秦时很盛行,汉初也在延用,秦始皇推崇‘道家’文化就是为了宏扬‘无为’之说。所以他才焚书坑儒,因为儒家是提倡‘有为’的。也就是孙为民刚才所言的,三纲五常,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有为之论。已君为尊,把君王提到了和天地共重的高度。

自先秦以后,‘无为’这种观点一直到了汉武帝时期才被废止。

话说后元三年(公元前140年)信奉‘黄老之学’的汉景帝驾崩了,太子刘彻继承了皇位,既为汉武帝。汉武帝可以说是历史上的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利用汉初七十年所积聚起来的雄厚物质实力的基础上,再也不愿象其父、祖两代那样‘恭俭无为’了,他总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于是,汉武帝首先要把大权独揽于自己手中,要树立作为皇帝的最高权威,同时他还要试图消除郡国力量过于强大这个内患和匈奴侵边这个外患以建立‘大一统’的汉帝国。说白了他是想要把权利集与一身。

因此,汉初以来长盛不衰的道家“黄老”“无为”学说便成了武帝“有为”政治的障碍,而汉初以来以鼓吹君权至高无上为己任的儒家则开始受到了武帝公开的支持。

史载,武帝刚即位不久,便表示:乡儒术,招贤良。有此可见,他很早就开始准备这一切了。但由于当时窦太后是个治黄老言、不好儒术的人,所以武帝一直没有能如愿。直到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道家“黄老”的最大支持者…………窦太后终于命赴黄泉,武帝在政治上失去了掣肘的人,他才一改汉初以来“黄老”治国的传统,开始大批地起用儒家学者,并以行政干预的手段罢黜了“黄老刑名百家之名”的规矩。

后来,汉武帝虽然想冲破传统的道家政治的束缚而开创一个新的局面,但他又认为儒家现有的理论学说尚不太完备。直到元光元年(公元前面134年),一代大儒董仲舒出场了。

董仲舒以其滔滔不绝的口才和充足的理论准备,借助于可以自由阐发的“春秋公羊学”,投武帝之所好,公开援道入儒,终于在融合儒道、用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资料充实、发挥儒家义理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让武帝心醉的既有儒家的三纲五常又有道家的“天地”、“阴阳”、“四时”,既有儒家的“改正朔、易服色”的“有为”又有道家的“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宝”的崭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这便有了后世影响中国数千年的‘独尊儒术’的大变,从此便开创了‘君与天、地并重’的新观念。从此以后君王才真正的称的上是‘万人之上,唯我独尊’。

其实,有为和无为的最大区别就在与,‘无为’提倡的是已道为尊,什么都要求自然。已道家看来,作为世界万物产生的总根源就在其变化的规律这就是“道”。

所以,道家思想认为,世界是个没有意志、没有情感的实在本体,“道”生成万物也是没有目的,只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罢了。这样的观点大大的动摇了原来主宰世界的上帝、鬼神等的权威,使得他们失去了光彩,这在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是一次很有突破性的尝试。

而‘有为’则是把人和天、地提到了同一个高度上。所以,董仲舒这样说过“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意思是让我们突破自然规律去尝试改变,要有梦想和猜测。这也是高低之分和神凡之论的根基所在,因为人要是都没有奢望没有追求的话,又何来高低的比较,尊卑的差别呢?就是因为人人都想当皇帝,都想成仙。所以,皇帝和神仙才会是高高在上的。

就拿文昌大陆来说,现在所沿用的就是道家思想,追求自然规模、不崇拜鬼神。所以,在这里的即便是修炼成仙的人也一样游离在世,和常人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说白了文昌大陆就不存什么神仙和凡人之分,君臣之理也不是很正统。

孙为民暗暗的感到,文昌大陆要想让三界圆满就必须要摆脱道家老黄学的影响,恢复已天为命的观点。君臣之分、仙凡有别必须要提倡。这也是他今天要大谈天道,推崇儒术的原因。

因为,道家的观点是已讲究规律和自然,可以说有点‘唯物’主义色彩。但三界之分,神凡之别却是必须建立在‘唯心’观点上才可以。所以,必要让人们产生‘唯心’的观点。(老头觉得,正所谓:心中有神明,心中有鬼。现在想想其实这一切不管怎么说构架的基础都是在人们的心里。至于再深的东西,老头也不好说了大家自己思考吧)

孙为民今天不想做别的就是想学董大儒,他要把太子捧的高高的,要让太子饥渴到无法拒绝的程度。也只这样孙为民才能活命,才能借天子之名好好收拾一下城中这些散碎势力。同时,他也是在为开创三界秩序做着准备。

其实,孙为民想要的就是名正言顺,他想借助天子的威严打压其他人,就必须要先把天子捧到一定的高度才可以。天子的权利越大,他手中的权利也就越大,因为‘人与天、地并立’的观点可是他孙为民提出来的,太子做为未来国君,人中君王的他也不得不支持孙为民的观点。

所以,孙为民才要破‘无为’立‘有为’,大力倡导三纲五常之理。把人和天、地并立的言论散播开来,他要让京城彻底翻天,要让文昌大陆翻天,他想要一手遮天。。。。。。。

(就到这吧,今天讲的东西可能太深了。其实这也是本书的根基所在,因为这本书是以开三界为引故事的。所以,就不得不提提这儒家思想了。儒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远远不止如此,就是到了如今我们还是没有完全跳出董大儒画的那个圆圈。三纲之理仍在、尊卑长序尤存,仁、义、礼、智、信还是我们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有时候老头也在想,要是当年没有董大儒的‘有为’之说的出现,我们现在的信仰会是个什么样的呢?其实,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一直都是在画圈,就像五行生克一样转个不停。从洪荒时代的“天”到道家的“道”再到董仲舒的“天”,这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我们的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圆圈”。还有,老头今天写章也是想让大家了解下对中国影响最深重的一次文化变革,大家也许都知道‘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它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呢?看了这章希望大家都能了解一些吧。要是按照道家的思想流传到现在的话。。。。那老头不敢想象。好了,今天有看不懂的书友老头向你们道歉了,很快就会打的天翻地覆、热闹非凡了,不要急。最后说下,本章很多东西是引用自《中国全史》。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好书。晚上没有更新了,今天写的太累了这些东西老头看多了也头大,真的。)

第一百二十九章 中庸为君

丞相刘至的出口反对彻底打破了朝堂上了祥和,众臣不自觉的分成两派左右对立起来,一派说什么也不同意孙为民提出的‘人与天、地并立,尊君为天的做法’。

他们说什么“自古万物皆有道,怎可破道为之”。意思说什么事都要顺其自然不应强求,即便是君王也要遵循亘古不变的渐进之道,万不可打破道其中的‘无为’大成的规律,否则必遭天谴。

也就是说,这派人觉得做人就是应该默默无闻、寻规导矩,什么事都顺其自然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因为他们觉得,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规律和痕迹,人必须要遵从这种规律。此一派人已老丞相刘至为主,多是文臣。

而另外一派则是完全同意孙为民的观点,觉得为人在世就应该受命立命、创不世功绩。要修身、治国、平天下,要以人的观点去改变这个世界。

西城督卫雨尘甚至还大胆的提出,数千当年来本有很多次机会可以解决掉南境尤族的隐患,但就是因为过于遵循‘无为’‘自然’规则之道,才错失了大好的机会。他明言,应该遵循右将军的高论,已君为天,大行治国,强军,富民,扩土等举措,不出数十年定可杀过界河永绝后患,万不可再坐等尤族来攻。

雨尘的观点得到了多数将领们的支持,这些人自然就完全站到了孙为民这一边。如此,朝堂之上真是乱如闹市,大有挥拳相向的架势,不管老少文武,各各老当益壮、人人呲牙咧嘴。

“够了!”太子显然是让这混乱的气氛扫了兴致,一声怒呵后他面色不善的看着刘至一党。所有人都意识到太子已经让孙为民的‘高论’打动了,众人纷纷侧目看着跪地不起的孙为民,有人狠之入骨、有人钦佩有加。

此时的孙为民正在偷乐呢,心想“太子能不支持我吗?这里面受益最大的可就是他啊。。。。。”。

但同时孙为民也明白,如此大事想在朝夕之间完成是不可能的,他今天搞出这么大动静只是为了造势,要把他自己和皇位绑在一起,也只有这样他才能最安全。

总的来说孙为民还是很有脑子的,他只是把自己和皇位绑在了一起而不和皇上绑在一起,这其中的差别可就太大了。孙为民支持和提倡可是皇权威严,而并不是在特定指某一个人,这样的话只要是想当皇上的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