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藏獒的精神 >

第59部分

藏獒的精神-第59部分

小说: 藏獒的精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展的原始动机和人物行动的支点,它们明确了帕慕克完全西方化的创作态度,无疑中消减了小说在其他方面的缺憾,帮助他走向了极大的成功。不尽如人意的是,艺术和历史拉扯得太多,繁缛而尽显枝蔓,尤其不该的是,对艺术和历史的过度迷恋妨碍了宗教情感的呈现。宗教不是人物的灵魂自然也就不是作品的灵魂,在标签似的游离状态中显得可有可无,这对一部以宗教文化为背景的小说来说,显得少了一些精神的根基和拓展思想的条件,最终让《红》变成了一部技巧多余、思想贫乏的作品。

在这里我想推荐给读者三本我喜欢的同样写宗教或沉淀着宗教情感的作品,一本是波兰作家显克维奇的《你往何处去》,一本是瑞士作家赫尔曼·海塞的《纳尔齐斯和歌德蒙德》,两位作家都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第三本出自西藏的《伟大的医圣宇妥·云丹贡布传记》,此书其实就是一部纪实小说。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西藏人的信仰写作是多么自然天成,那种天衣无缝地把自然、宗教、科学、人生以及历史和现实交融在一起的能力,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它体现了一种把灵魂与肉体、自然与人文、世俗与宗教浑然于一个头脑、一种情感的魔幻式写作姿态。

行文至此我想提到给我带来极大阅读快感的丹·布朗,尤其是他的《天使与魔鬼》和《达·芬奇密码》。丹·布朗在作品中和我们探讨了关于宗教与艺术、宗教与科学、无神与有神、思想与实践、信仰与专制、罪恶与人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困扰了人类几千年,始终都处在人类的精神前沿而成了每一个普通人无法回避的心灵话题,它既是本源的又是终极的,既是高深的又是浅显的。丹·布朗娴熟地运用了一种为更多读者喜闻乐见的手法,也就是小说的悬念推进法,富有魔力地让我们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中毫不吝啬地投入了全部兴趣,然后再去思考。我们发现本源就是终极、世俗就是宗教、浅显就是高深、故事就是思想、人物就是主题。丹·布朗把感性发挥到了极致,用来承载他超凡脱俗的理性世界。他的成功是把思想嫁给小说的成功。他又一次告诉我们,纯技术的好小说是不存在的,泛滥成灾的纯技术的小说都是糟糕的小说。

大家都说现在是娱乐时代,但很少有人知道真正以坚顽的生命力流行天下、穿越时空的却不是娱乐,而是思想。丹·布朗的流行是思想的流行,不是悬疑色彩、惊悚手段的流行。不管你是认可还是反感,是接受还是批判,他对时间和人心都有着很强的穿透力。相比之下,以叙述技巧见长的帕慕克就有些相形见绌了。技巧让帕慕克贫乏,思想让丹·布朗富有,小说的世界里最容易淘汰的就是新颖的技巧,而永远不会过时的恰恰就是被当下的许多作家和读者弃如敝屣的心灵的表达和思想的穿越。

好在现在的流行阅读百分之八十是偶像阅读,当诺贝尔文学奖已然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文学标杆的时候,帕慕克就成了倾倒在河床里的水,无论是什么水,他都会顺势往前走,而且是以偶像的姿态大步往前走——帕慕克还会流行。更何况帕慕克还有其他作品,也许他的另一些作品能让他在丹·布朗面前高出一头,能继续坚定我对诺贝尔文学奖的信心,能支持我多少有点苛求的文学标准。

鞭醒我们,然后自己救自己

——有感于一个德国学者对中国作家的失望

前些日子在接受某报记者采访时我说:“对德国汉学家顾彬就中国文学现状的批评,我以为还是应该袒胸面对,反躬自省。就整体而言,我们中国当代作家是利益写作,而非信仰写作。精神残缺、思想空洞、缺乏建树是普遍现象,我指的是对真理、理想、信仰的建树,甚至连基本的道德人格的建树都没有。没有了这些,就等于没有了骨头,没有了意义和思想价值。当我们无法给人类日益空缺的心灵填补什么的时候,我们的作品自然会被时间和社会淘汰。被时间和社会淘汰的东西,不是‘垃圾’(顾彬语)是什么?”

是的,面对我们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群体,面对日以百计、年以万计的文学作品,我有痛彻肺腑的感喟,我有密云不雨的失望。

我们大都是技巧性作家,鲜有思想性作家。我们言必称“叙述”、“语言”、“结构”、“细节”、“人物”、“手法”等等,而很少谈及“哲学”、“思想”、“精神”、“灵魂”、“道德”、“宗教”、“理想”、“终极关怀”等等。最多也只是有一点高高在上的悲悯,甚至连这一点极其有限的悲悯,也受到了某些作家的公开唾弃。关于“作家都是思想家”的一般规律,在当下的中国成了无稽之谈。

人类信仰的守望者到哪里去找?人类精神的导师到哪里去找?荒漠的甘泉、夜航的灯塔、指路的明灯到哪里去找?也许他们诞生在中国人群的其他部落中,却唯独不会诞生在以生产精神产品为目的的作家群落里。

作家一要忠于社会良知,二要忠于人类理想,干净、善良、正派是最起码的要求,便是这一点就很难做到。我们比普通老百姓更不知道什么是高尚、纯洁、美好,我们忠实于名气、金钱、利益、虚荣,却忘了做一个真正的“人”才是最最重要的。文学据说是“人学”,但我们对人、对做人、对好人和坏人以及中间状态的人又有多少了解?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是争名逐利者、夜郎自大者、写一套做一套者、不知荣辱者、尸位素餐者、持禄养交者、冷漠无情者,很少有建树理想者、信仰真善美者、为民代言者、赤子之心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俯首甘为孺子牛”者。

我们没有表里如一、诚实表达、献身真理的勇气,没有感情高尚、身体力行的色彩,甚至都没有一个是愿意独善其身的。当我们在不可遏制的自我放纵和精神滑坡中,在失去理想和信仰时,也就理所当然地失去了关注者的信任,失去了社会价值,更失去了俗称广大读者的民众。

文学精神说白了就是具有普世意义的道德精神。道德和信仰的一体化创造了人类的普世伦理,也成就了先哲们的思想,成就了所有的文学大师。但我们已经不懂得这个基本道理了,我们忽视了文学史的常识。我们在贬斥信仰、践踏道德、掩饰丑恶。我们需要启蒙,谁来启蒙我们?

人类的先驱、伟大的作家们早已经建树了足以让我们终其一生向风慕义的理想精神和理想人格,但我们却轻而易举地丢弃了。建树理想对我们来说几近天方夜谭,当别人精神堕落时我们抢着堕落,当别人灵魂污染时我们唯恐有一丝干净,当别人生活腐败时我们垂涎欲滴。我们多数人只不过是个码字匠,哪里是精神产品的制造者,哪里有一点点高风亮节让我们的读者心折首肯呢?

我们勇于投入现实,却乏于表达现实;善于成为现实的一部分,却更善于让自己和自己的作品成为批判的对象,而不是批判的武器。我们越来越远地背离了生活,也就背离了作家这个称号。

我这样说首先是说我自己,我在指责自己的时候,无意中也捎带了那些我素来钦佩的师长前辈、同道方家,这让我惴惴不安。但有一个真理我们大家都应该明白:一个作家只有不断否定自己、批判自己,才能不断丰富自己、强调自己。我们没有理由、没有任何资格固步自封、得意忘形。

遗憾的是,我们最最缺少的,就是自省精神,就是自救意识。

我坚信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作品。一个灵魂卑污的人永远写不出品位高尚的作品来,假仁假义是一眼就能看穿的。虚伪的美酒、庸俗不堪的美酒、腐败堕落的美酒,我们到底喝了几壶?

我们常常把写人性挂在嘴上,搞了半天,原来我们把吃喝拉撒、满足七情六欲当成了人性,其实这不是人性而是动物性。人性指的是作为有道德的社会人的基本属性,指责某人“没有人性”,就是说他没有道德性。忽视了伪道德的批判和真道德的建树,我们的文学也就是“人学”,便成了“行尸走肉学”。

一个德国人说,德国每一个作家都代表着“德国”,代表着“德国精神”。可是我们呢?精神残缺、思想空洞、道德低下、感情苍白,哪一个能代表中国?能有我们期待的“中国精神”呢?什么是中国精神?知道吗?我问过几个作家,他们瞠目结舌,坦然告之: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

我们都在谈诺贝尔文学奖,殊不知任何文学奖都不能把一个低劣的作家创造成一个好作家、大作家;缺少了对社会良知和人类理想的建树,时间的淘汰并不在乎它获得了什么奖。所以我们还是不要谈什么诺贝尔文学奖了。怎么做一个诚实、善良、勇敢、忠于生活、富有精神气质的人,写出诚实、善良、勇敢、忠于生活、富有精神气质的作品,才是作家们应该谈论的话题。

我们中很多有才华的作家,写着写着就改行干别的去了,把九鼎大吕的才情令人惋惜地浪费在了灯红酒绿之中、蝇营狗苟之上。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有信仰的支撑,没有理想的提升,没有道德精神的再造和鼓励,更没有明晰真理和创造真理时的陶醉,甚至都没有同情弱小、怜悯苦难的感情驱动。

时至今日,我们为什么写作,仍然是一个无法面对的问题。中国作家和世界优秀作家最大的区别在于:人家为理想、为真理、为信仰而写作,而我们基本都是为名气、为利益、为地位而写作。其结果是:名气越大,精神越低下,精神随着名气锐减,堕落随着名气递增。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产生不了大作家的根本原因。

为名气写作的我们,名气有了之后就一落千丈;为地位和利益写作的我们,地位和利益得到之后,就会随着利益进入暮年,而不管他的年龄有多大——老掉牙的“60后”、“70后”、“80后”不是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了吗?无信仰、无思想、无道德、无感情的四无状态,严重妨碍了才气的发挥,抵消了本来就没有多少的表达的欲望和感动的力量。我们的精神气质走向衰败,文学的力量也就微乎其微。而迷惘的民众却还在等待,他们需要作家们奉献的,并不只是文字和故事。

尽管苦苦等待了许久的民众还必须苦苦等待,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作家泛滥的年代。作家泛滥了,好作品却越来越少了。我们制造了无数美丽而有害的泡沫,就在这种有害泡沫的包围中,有人期待着太阳在冉冉升起的刹那照亮我们昏暗的心。是的,我还是不甘心地期待着,期待好作品的出现,期待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出现,期待人类的精神导师引领我们攀援上升,向着高高的彼岸,向着悬在天国门口的彼岸。

诚然作家不是救世主,但也不是毁人的鬼、坏世的魔,所以还是要说一点佛。佛法就是思想之法,斗法就是比拼德行,藏传佛教菩萨道里使人彻悟的基本四法便是德施、善语、美行、无私,哪一项都关乎我们凡俗人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准。精神残缺、思想空洞的我们,难道连信仰真善美的勇气都没有了吗?创作就是展示思想和德行,思想和德行的高低好坏就是作品的高低好坏。

——是时候了,我们的自我鞭醒和自我救赎。如若不然,精神将淘汰我们,民众和社会将淘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