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煮酒话太宗 >

第49部分

煮酒话太宗-第49部分

小说: 煮酒话太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民间察举人才的好途径。隋唐科举取士很少,官源还是以门阀荫举为主。宋太宗扩大科举录取,最多的一次就录取了五六百名进士。这些从民间选拔出来的知识分子很快就占据了各种官位,形成了一个知识分子掌握行政权力的氛围,拼爹的市场就小多了。尽管宋朝仍有一些人凭恩荫入仕,可如果这些人想在政治上有所发展,还是得先去考个进士。比如名相吕公著、文彦博、范纯仁、史弥远等均出身宰执世家,成年即可获得恩荫的小官,但他们又不吝精力去考中进士,才能获得普遍认可,否则也只能永远领个六七品的俸禄混日子而已。所以,我们看到宋朝的庙堂之上,晏殊、曾巩、欧阳修、范仲淹、庞籍、包拯、司马光、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总是闪耀着一长串熠熠生辉的名字,没人靠家族背景,没人靠资本支持,我相信这是某些整天叫嚣着“民主自由”“普世价值”的国家至今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远远无法企及的政治文明高峰。

这不仅意味着良好的官场风气,更意味着良性的社会状态,宋仁宗(赵祯)《劝学诗》云: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全民都有相对公平的机会参与到高层政治,高层和底层的顺畅交流使社会充满活力。相比之下,西方传统封建社会阶级隔阂固化,千百年来所有家族从不改变阶级身份,整个社会始终被牢牢禁锢在强硬的阶级框架内,直到腐朽成渣亦绝无半点变化。所以,西方自古罗马、古希腊时代先于中国数千年建立起的领先优势,在唐宋时代被中华帝国远远抛在身后,岂是偶然。

当然,社会形态是上层建筑,生产力发展也起着更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比如四大发明中的三个成熟于宋代,正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成熟,书籍才能普及民间,形成全民读书的文化氛围。《汉书·韦贤传》云:“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这不是夸张,在宋代造纸、印刷术成熟前,满籝黄金真还买不到一部经书,所以宋代以前全民识字率一般不超过3%。尽管隋唐也有科举,但97%的穷苦百姓就算走上考场,也只能望着那一个个方块字发呆,要参加科举首先还得靠爹妈有钱。而宋代由于书本价格降低,全民识字率骤增至35%,才让穷人有了读书的物质基础,才真正让亿万“田舍郎”买得起“登天子堂”的门票,从此才让这个社会“将相本无种”,也才能激起全民族“男儿当自强”。

当然,有人说科举禁锢了中国人的思维,让聪明人都去钻官道,导致科学不发达。这真是个天大的笑话,正因为有科举的激励,才有大量中国人捧起书本,考上当官的毕竟是少数,就算还有很多考不上还继续钻牛角尖的人,剩下的哪怕有一小半投身科研,都比欧洲的总人口多。所以宋明科学昌明,让既没有人读书考官,更没有人读书献身科学的野蛮欧洲远远落在了身后,岂是偶然。

而航海技术的发展让中国人开辟了印度洋航线,将商业的触角伸向了更加辽远的海洋,更广阔的市场又反过来促进了国内经济。汉唐巅峰时期,中原王朝实际控制的人口最多约至五六千万,宋朝由于长期国内和平、水利和耕作技术进步、热带稻种引进等因素,终于突破一亿。这就造成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与之相应的却是高速城市化和工商业劳动力紧缺。宋代的煤炼钢、灌钢法和深井钻探等工业技术得到发展,形成了一波强有力的产业革命,经济史学称之为“煤铁革命”。据估计宋朝钢铁产量最高可达十五万吨,接近18世纪工业革命后欧洲十八万吨的水平。这显然又会带来煤炭、有色金属、化工催化剂等各种工矿开采业和下游加工行业的大发展,这对工业劳动力提出了极大需求。信州(今江西上饶)曾出现过一个铜铅矿,雇佣了十万工人,分成三班日夜不停地开采。大量的工矿企业又造成大量产业工人集中居住在城市中,这对城市服务业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清明上河图》中不仅有享受都市繁华的东京市民,更有为招工而焦急的掌柜。

面对这个前无经验可借鉴的重大社会问题,宋太宗给出了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解决方案——不抑兼并。

小农经济时代,耕地配发给农民进行生产,而随着时间推移,有些人不断兼并土地成为大地主,有些人失去土地成为佃农,当少数人占有多数土地的比例失衡时,就容易减产从而引发社会动乱。失地农民最易加入义军,所以历代最怕兼并,绞尽脑汁维护田制。宋朝农业劳动力过剩,按说应该更怕这个问题,宋太宗却反其道而行之,不设保护性田制,任由兼并。据估计,到徽宗朝,1%的地主占有了70%的土地。不过,失地农民也并未大量参加叛乱,就算是水泊梁山,也只收一百零八人而已——而且那只是明朝人编的小说。大多数失地农民拥入城市,因为城里正好有大量的工作岗位等着他们。

当然,也有研究认为宋朝并非真的不想抑制兼并,而是没抑制住,给了《宋史》作者一种不抑兼并的错觉。但无论如何,宋朝体现出这种大量兼并土地、劳动力进城的发展趋势却是无疑的。相比之下,西方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时,却是通过强制性的圈地运动,以羊吃人的方式强迫农民进城,甚至发明流浪罪将他们强行送入血汗工厂接受更加残酷的压榨,不由得让人感叹东西方的公共管理水平和伦理方式真是判若云泥。

由于人口的大量流动,旧的人身依附关系已经从理论和实际两个层面都解除了,一个完全的公民社会就此成立,中国特色封建社会在此代终于达到最初的理论设想。

而这样的社会必将是前代和其他国家无法想象的繁华,恰如秦国是山东六国无法想象的强大。现代有人想宋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比例是多少?50%?80%?90%?很怀疑这些数据在当时是否依可靠的统计渠道而得来,毕竟我们也只能通过某些记载来管中窥豹。比如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说:“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他的本意是批评民风奢靡,但客观上也描述出一副全面富裕的盛世景象。什么叫全面富裕?汉唐所谓盛世,只是门阀贵族的盛世,百姓仍处于剥削殆尽、唯余筋骨的境地。或许汉唐百姓起早贪黑创造的产值并不低,但当他们交完租税、还了房贷、穿上麻衣、吃饱粗粮后,应该剩不下几个铜板。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娱乐可言,早点上床睡觉,养好力气明天继续卖命吧。偌大的长安、洛阳,一旦入夜便陷入沉寂,唯有皇宫和豪门闪耀着点点灯光,极少数人在秉烛交杯,这恰又与厚墙之外寂寥的街市形成海水与火焰的对比,难怪诗圣杜甫不禁要吟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而反观宋朝,当市民们完成一天的工作后,华灯初上,生活才刚刚开始。人们身穿士族的华服,足蹬丝织的云履,在汴河两岸连绵不绝的勾栏瓦肆中极尽耳目之乐。宋朝的市民阶层极速发展,成为社会的中坚,中华帝国的文化氛围也开始由汉唐的贵族文化向宋明的市民文化转变。这种转变甚至体现在仅存的贵族——皇族身上。还记得为了看一眼汉文帝,结果惊了御马,若非张释之早就丢了脑袋的那位飞人吗?假若生在宋朝又何须冒此险?按惯例,赵官家会在上元佳节率宗室上街观赏灯会,与民同乐。别误会,绝对不是清场后再来玩的专场,真的是全体皇室成员混进人群同乐。别说皇帝老儿,太后、皇后、皇妃、王子、公主,您想看谁都可以——至于能不能泡到那又另当别论。史载宋仁宗有一年上元佳节便在宣德门广场与市民一起观看色情表演《女相扑之黑四娘大战一丈青》,而且好像皇后还没提什么意见,只是第二天被司马光骂了一顿。可能有人会很奇怪,玩得这么高兴,皇室的安全有保障吗?就算有大内高手护卫,人群中也很危险啊,不怕恐怖袭击?宋朝的皇室就是这样大摇大摆走在街上,何曾听说有谁想去谋刺的?我只能说,那个时代确实已经离去太远,所以您才会觉得如此陌生。所以我也不敢确定您是否真的明白,宋明的市民盛世和汉唐的贵族盛世——以及西方的资本主义盛世真正的区别到底在哪儿。

如果说宋朝的经济建设还有什么遗憾的话,主要有两点:

第一,全球气候变冷。隋唐是一个地球温暖期,而自宋至明却是一个小冰河期,宋朝的平均气温大约比唐朝低二至三摄氏度。史载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地处江南的太湖全部结冰,可以行车!而神宗朝宰相王安石曾作诗取笑北方人将梅树误认为杏树,可见华北已多年不长梅树了。至于竹子、柑橘等多种经济作物都已全面退出华北。气温对农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宋朝已经不是农业国,但农业永远是第一产业,从源头影响着整体国民经济。如果气温再高一点,可以空出更多的劳动力满足工商业,降低经济作物成本,向北拓展农耕区域……

第二,北宋没有打通大陆桥。宋朝以前海运不发达,亚欧大陆的贸易主要靠陆路。但中国西向的咽喉被西夏所扼,陆上的商旅不得不忍受着奇高的关税和无法预料的闭关,极大地限制了国际贸易全球化。直到南宋,中国人才放弃从陆路打通的想法,从印度洋开辟了海洋商路,但丢失的一个多世纪已无法挽回。

毫无疑问,宋朝的经济建设堪称人类在前蒸汽机时代最伟大的成就,不过盛世不仅在于经济成就,更在于它影响世界和传承后人的伟大文明。宋朝塑造的这种文化氛围对人类文明尤其是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华文明造极于赵宋之世

汉文帝、隋文帝都为华夏文明走出瓶颈后的飞跃作出过重大贡献,不过秦末乱世和南北朝的问题只是文化程度低,残唐五代却将这个民族拖向了道德逐步崩溃的方向,所以不要小看了宋朝的太宗在这方面有多么重要。

其实,宋太宗很有文化追求,每次打完仗都要写首诗来抒情,比如前文提到的《平晋诗》《悲陷蕃民诗》,不过自从他用剑神营攻克太原后就再也没打赢过,估计这类诗就不怎么写了。《宋史》记载宋太宗著有《太宗御集》一百二十卷,遗憾的是该著后来散佚,所以不太好确切评价他的水平。不过宋太宗的学习精神很值得学习,他曾要求史馆每天给他三卷书,他要用一年读完一千卷。很多人认为这个学习负担过重,至少冬季应该减负。宋太宗却说:“开卷有益,不为劳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了学习任务,这一千卷书便被编为著名的《太平御览》,与《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并称为“宋四大部书”。

宋太宗还勤练书法,师从后蜀著名学者王著。刚开始王著对他的书法评价不高,于是宋太宗发奋练习,笔力精进,但王著的评价一如既往。很多人看了新作,认为水平很高,王老师的评价有失偏颇。王老师解释道:“皇帝现在的水平确实已经很高,但如果一表扬,就会懈怠。”果然,好强的宋太宗继续发奋,终于更上一层楼,达到一代名家的程度,宋太宗学书的故事也成为教学方法的典范。宋太宗还令王著搜集历代墨迹,编为《淳化阁法帖》,是现存最早的法帖,被誉为“法帖之祖”,对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