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煮酒话太宗 >

第58部分

煮酒话太宗-第58部分

小说: 煮酒话太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功臣。遗憾的是,另一位怪和尚朱元璋真的开创了帝国,却没他的份儿。其实建国后明太祖曾举办过一次僧人专场考试,僧道衍考中一个官,但他无意以如此平淡的方式入仕,居然主动放弃,回去继续当和尚。洪武十五年(1382),马皇后驾崩,明太祖选高僧给诸王,为马皇后诵经,有人就把他推荐给燕王。两人相见恨晚,僧道衍便留在朱棣身边做了贴身幕僚。

那僧道衍为什么选择了朱棣?他错过了明太祖建国的机会,而推翻明朝新建一朝又确实不现实。燕王的出现让他又看到了曙光,如果朱棣不是正常继位,而是打下一座江山,也勉强能算开创王朝,满足他的建国情结。

更重要的是朱棣又为何选择了这位有严重建国情结的非正常人类。很显然,朱棣也是雄心勃勃。当时二十七岁的朱标身体并无贵恙,没人想得到他还会先于明太祖去世,但朱棣已经在招揽僧道衍这样的异士,难道不是深怀异志?

奉天靖难,战鼓之歌

其实明太祖上了自己的大当,普通人给他一些权力他也造不了反,恰恰要加上亲王身份才有机会。

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明朝最后一位巨头级开国元勋——明太祖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次年改元建文,大明王朝准备进入第二代。

建文帝最重用的三位谋臣是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博士方孝孺,他们首先进行了一些行政、经济方面的改革,当然核心问题还是削藩,而削藩的核心是削燕王。但显然不能拿燕王开刀,齐泰、黄子澄提出了类似于王朴“从易者始,先南后北”的策略,从实力弱的削起,最后拿下燕王孤豚。

第一个倒台的是五叔周王朱橚。据正史记载,明太祖前五子为马皇后所生,现在前三位都死了,朱橚就是朱棣唯一在世的同母弟。而据很多考证,马皇后其实没生过儿子,五个都是过继的,其中朱棣和朱橚来自同一位皇妃,总之这两位是最亲的亲兄弟。而朱橚又就藩于天下之中的开封,兵力最弱,所以拿他开刀,借故贬为庶民。

洪武三十一年(1398)底,建文帝派出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密切监视朱棣。

建文元年(1399),削藩行动继续深入,建文帝逼死湘王朱柏,借故废黜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派出二十四位采访使接管各地财政。建文帝还调兵河北雄州、霸州一线布防,俨如唐宋对付契丹的姿态。

朱棣尽管心怀异志,但实力尚不足以对抗朝廷。明太祖规定每藩可自设三护卫亲军,每卫五千兵左右,王府私兵也就一万五千人。至于驻扎王府辖区的官兵,就不是私兵,正常情况下受藩王节制,但要他们随藩王造反好像也不行。其实综合分析,藩王虽不如皇帝爽,但当当土皇帝也够过瘾,造反的成功概率却很低,还要付出这么高的机会成本就很不划算。所以大多数藩王包括朱棣的想法应该是保住藩镇,经过多年的积累再寻新的突破,除非刀架到脖子上不会轻易言反。尽管眼见五个弟弟被侄儿拿下,朱棣仍不轻言造反,使出装病甚至当街装疯子的办法,企图把眼下这一趟削藩的危机蒙混过去。

建文元年(1399)六月,燕山百户倪谅告发燕王府校官于谅、周铎谋反,处死。朝廷下诏责备燕王,甚至逮捕了王府的一些属僚。朱棣继续装病,拒绝正面应答。朝廷派驻北平的地方官张昺、谢贵、张信率兵进驻燕王宫,朱棣继续装疯卖傻,还想蒙混过关。其实此时齐泰已密令张信逮捕朱棣,但张信可能也是僧道衍一类人物,他偏要去向朱棣告密。起初朱棣宣称病重,坚辞不见。张信再三求见,在病床前说明了情况。朱棣“戄然起立”,这下他必须面对一个现实:刀真的架到脖子上来了。不过他也早已在僧道衍等人的辅佐下,做好了一整套造反的规划,现在只是下定决心实施。而这时黄子澄又犯下一个大错:朱棣的三个儿子当时在南京当人质,黄子澄居然说把这三个小子送回去,可以麻痹朱棣,让他察觉不到朝廷要动他的意图。

儿子回来后,朱棣再无后顾之忧,正式开始行动。朱棣先让燕王府亲将张玉、朱能率护卫亲军埋伏在王宫内,刺杀了张昺、谢贵,迅速控制北平九门。然后上书朝廷称齐泰、黄子澄是奸臣,援引太祖《皇明祖训》中朝廷出现奸臣,藩王可以率兵“清君侧”的条文,起兵宣战,自称“靖难”。这一系列行动有条不紊,显然早就成竹在胸,一般认为这些都出自建国痴汉僧道衍的策划。此役史称靖难之役,是一场历时四年分几个阶段进行的浩大战役。

一、朱棣主场击败老将耿炳文

朱棣突然发难,迅速击败了部署在河北的朝廷官兵。由于建文帝的改革尤其是裁汰官吏也得罪了一些人,朱棣本身也有一些号召力,现在旗开得胜,永平(今河北卢龙)指挥使郭亮等长年跟随他作战的地方官选择随燕王靖难,很快聚集了数万大军。

朝廷也并非没有做好准备,立即开战。朝廷军的主帅是开国功臣长兴侯耿炳文,已经六十五岁。有人说明太祖杀了太多开国功臣,导致靖难之变时建文帝无人可用。这种说法简直莫名其妙,我们没有必要辩论“明太祖屠杀开国功臣”这种谎言级野史有多可信,只说不论杀不杀,又有几个能活得到洪武三十一年?您真当明教有九阳神功?除了耿炳文,建文帝大量起用徐辉祖、常升、李景隆等将。这些人不就是开国元勋的官二代么!明太祖真要把开国功臣杀光,留他们的儿子干嘛?有些人还忘了明初首都在南京(不久明太宗迁都北京,所以很多人印象中明朝首都是北京),从而编造出明太祖在航空快递开通前的时代就能从南京赐一只蒸鹅到北京去毒死已经得了绝症的徐达这种级别的谣言。更不要认为建国都已经三十多年了,还得依赖开国的老头子们,历史是要往前看的。

建文帝就要依赖耿炳文,于是他就上当了。耿老爷子的前锋刚刚抵达雄县,就被燕军渡河夜袭,败下头阵。耿炳文主力十三万大军推进至滹沱河(今河北石家庄境内),本来耿炳文的基本功很扎实,他在滹沱河两岸布营,大军各分一半驻在南北两岸。北军背河列阵,燕军无法实施包抄,只能正面进攻;南军隔河相望,可向北军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援;如果北军与燕军厮杀惨烈,南军还可以生力军发起梯队攻势。这种完善的战术设计让朱棣一筹莫展,但耿炳文手下有一个军校张保投靠了朱棣,尽告虚实。朱棣的参谋本部据此制定了方案,先让张保回去当双重间谍,号称目前集结于此的只是燕军前锋,但燕王正率主力赶来,力劝耿炳文把所有军队都渡过滹沱河,以抢头功。

耿炳文上当了,当他的大军一离开河岸,燕军立即分数路夹击,耿军大败,被斩首数万,多名副将被擒。战事第一阶段,燕军主场胜。

二、史上第一大草包

唐宋以来,军队指挥越来越规范,不再靠将领拍脑袋取胜,但这更需经过长期正规训练才能担当指挥岗位,草包上来更容易现脸。

耿炳文输了头阵,但也不惊慌,退守真定(今河北正定)大本营。这下他不露破绽,朱棣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一方是讨逆,一方是造反,时间成本远不可同日而语。小侄子,虽然耿叔是有点打不赢你,但我不用打赢,多拖几天你们这群反贼自然就倒灶了。

这有点像司马懿憋死诸葛亮的计谋,但耿炳文这一次未能得逞。建文帝觉得耿大爷出师不利,决定用年富力强的去替他。当时可选的主要有三人:徐辉祖、常升、李景隆。其实徐辉祖的优势很明显:拼爹,他爹是元明之际第一战神,没人敢不服;拼才华见识,他不但最早断定朱棣会反,甚至料定二十多年后朱棣的儿子朱高煦还要再反(神算哪!当时朱高煦尚未满十八岁)。但朱棣可是徐辉祖的亲姐夫啊!而李文忠是明太祖的侄子,李景隆也就是建文帝的表哥,更亲一些。最后在齐泰、黄子澄的保荐下(也有史料称齐泰反对),建文帝任命李景隆为征虏大将军,负责讨燕。

然而国家大事又岂能以家长里短为依据,打仗更不能论血缘亲疏。后来徐辉祖多次让朱棣陷入险境,李景隆却一次又一次地卖傻,被誉为史上第一大草包,最后打开城门迎接朱棣入京,朱棣当皇帝后他混成了首相。尽管多数人都坚持称李景隆是草包而不是卧底,但我还真的倾向于真相是后者。

那这个被怀疑成卧底的草包到底草到何种程度?说来真有点令人叹为观止。

首先,仅仅是他的上任就能让敌方高兴得跳脚。朱棣兴奋地对部将说:“李景隆这个纨绔子弟,好办得很。”将其比作纸上谈兵的赵括。然后朱棣侦察了李景隆五十万大军的措置,笑道:“自古打仗有五败:军纪不明、气候不适、深入趋利、智勇俱无、刚愎自用,李景隆全占齐了。”再后朱棣改变战略规划,他说:“李景隆怕我,不敢轻易前来。我们不妨放弃真定防线,先去救永平。李景隆见北平门户洞开,必大军进围。我们救了永平回师,内外夹击,可大破之!”

有没有觉得有点眼熟?没错,朱棣的前任就是被耶律休哥一次又一次地用这个战略打成弱智,现在换成朱棣守北平(幽州),也打算用类似战法暴打比他前任还要弱智得多的李景隆,结局可想而知。

朱棣安排僧道衍协助世子朱高炽死守北平,自去救正被辽东军围攻的永平。李景隆见前方朱棣突然消失,很是惊喜,于是向北平推进。过卢沟桥时,李景隆见燕军居然没有设防,高兴地说:“连卢沟桥都没兵守,燕逆已精尽人亡啦!”于是大军进围北平。北平城由徐达筑成,又经燕逆多年经营,城壁坚厚,朱高炽死守不下。但双方毕竟军力悬殊,朝廷军几次险些破门。有一次都督瞿能率精骑突入彰义门,但李景隆怕他抢功,令他等大部队一起进攻,错失了最好的一次机会。时值隆冬,朱高炽在城墙上浇水,一夜之间北平城变成光溜溜、硬邦邦的冰城,这显然学习了宋朝名将杨延昭守遂城的方法。而徐王妃更是组织将校的妻女,穿上盔甲上城楼助战,这显然又学习了唐朝的平阳公主。不过,连妻女都有盔甲,可见这北平城内积储了多少军备,朱棣实在够阴险。但建文帝让藩王偷偷打造了这么庞大的军备,也实在够无能。

朱棣解永平之围其实很轻松,但他似乎特别信任朱高炽——确切地说是信任李景隆短期内攻不下北平,他干脆顺道去干另一件事:攻取大宁(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

大宁是宁王朱权的驻地,从驻地就可以看出其特殊性:他是明太祖派出节制朵颜三卫的。

所谓朵颜三卫,是指朵颜、泰宁、扶余三个卫所,实际上分别是兀良哈、翁牛特、乌齐叶特三个归附明朝的蒙古部落。按理说卫所应跟着朝廷合力剿灭燕逆,但这种部落情况要特殊一点,他们并非真心忠于朝廷,只要朱棣肯出价,未必不肯帮着造反,就算输了,大不了再回草原去放羊。

但朵颜三卫还有宁王节制,宁王也相当狡猾。当时有“燕王善战,宁王善谋”之说,比这么狡猾的朱棣还善谋,这得狡猾到什么程度?建文帝曾召宁王入朝,宁王没有遵诏,但也没有表态支持燕王。最后燕王攻克大宁,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