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煮酒话太宗 >

第75部分

煮酒话太宗-第75部分

小说: 煮酒话太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上那些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看起来很巧妙,但绝不能仅仅归结于隋文帝、宋太宗的灵感突发,连赵小胖都想得到的前人会想不到吗?只不过他所处时代的社会基础才能承载新的行政体制和组织结构。比如地方政府设置,如果不废除分封建国,又何来朝廷派出地方官一说呢,直接扔给藩王不就行了。秦朝覆灭后,六国贵族拿回了领地。但隋朝覆灭后,萧瑀、陈叔达都在唐朝身居高位,但并没有把他们的故国作为独立辖领还给他们。这不是唐高祖小气,而是社会进步使然。而写夏太宗一章的目的其实就是想告诉您:在缺乏公民社会基础的地方,即便设计与内地一模一样的公共管理方式,也难免沦为封建领主的私业。而宰相的形式尽管越来越完善,但秦桧、张璁这些厉害家伙仍能找到漏洞,架空皇帝。然而社会形态变了,官员们可以听命于首相却再也不能成为首相的附庸,权相们也就不能形成可传承的家族势力。所以当个人寿命结束后,权相也就成了浮云。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随着政府组织结构的完善,权力运行愈发规范,官员们分到每个人头上的权力小了,合力却越来越大,到明朝已经可以轻松架空皇帝——只是单个官员也更难专权。所以,中华帝国的发展趋势是皇位越来越稳固,但皇权其实是越来越虚化。当皇权虚化到一定程度时,您甚至可以发现,这个虚名已经不太可能被篡夺了,这恰是靠让渡权力来实现的。有些人简单地说封建专制越来越强化,其实是只看到了皇位的稳固,没有理清皇位和皇权之间的概念逻辑,这种人当然就无法理解让渡部分权力来换取更加巩固地位的高妙境界了。

而军事组织的变革更有赖于社会的进步,解除人身依附关系才能建起公有军队。这个问题市面上的误解最多,这主要是某些还在妄图拥有私有军队的人进行了大量宣传,他们使劲渲染私有军队是多么强大,公有军队是多么不灵活,进一步还可以扩展为私有的政府比公共管理体系更有效率,这些人总爱说宋明文弱,不如汉唐强盛便是出于这个目的。事实上宋军的战绩比唐军要强得多,不然宋朝的和平发展时期不会比唐朝长。尤其典型的一役便是唐朝的怛罗斯战役,唐朝只派出万余汉族军队,却雇佣了十万异族领主私军。这种撬动力量看似强大,但关键时刻领主临阵叛变,万余汉军顿时被包饺子。宋朝公有化军队便规避了私军的这种缺陷,只不过这种缺陷和唐军诸多类似败绩一样,被选择性失明了。

除了社会进步,科技进步也在暗中起着作用。比如完善的交通网络,印刷、造纸技术,武器制造等也都从根本上影响着社会形态的变革。由于中华帝国形成了学而优则仕的氛围,读书人很多,其中投身科研的人比西方任何一个国家的总人口还多,所以科学技术也远比西方发达。我知道您想说某个时代中国的科技落后了,不过我想我也已经反复提醒过了,这个时代并不在本书所言的主流体系之中。

说了这么多,相信您已经认识到序篇西哲关于中国文明从不进步的说法是何其可笑了。他到底是西方式的偏见,还是对中国历史不够了解?抑或两者兼有,哪个多一点呢?尽管我很想引导您把他看成是人民公敌,但说实话还是后者多一点。

那西方人为什么会对中国历史有如此的偏见呢?恰如基辛格无法理解不掠夺资源和殖民地的大航海运动意义何在,西方人确实很难理解一个在一千年前就实现了公民社会的文明到底先进在何处。如果没记错,序篇西哲入土时西方仍处于领主时代。他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就好比有人对他人学历的看法:小学一年级读完过几年又读初中一年级,过几年又读高中一年级,再过几年又读大学一年级,再过几年又读硕士一年级,再过几年又读博士一年级,“周而复始,原地踏步”——而我已经从刚入园时从一数到十进步到从一数到三十了!

最后,本书虽以管理学为线索,其实仍是缅怀历史。因为这终归是一套已经作古的体系,或许我们能从中借鉴一些有益的成分,但毕竟没有主体性传承。真正重要的是,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过非常伟大的文明,远非序篇西哲这些人宣扬的“东方停滞论”可一言以蔽之。正视自己的历史,树立健康的民族意识,努力学习其他民族尤其是西方的优秀文明成果,但不盲信,不盲从,才能在未来更漫长的发展中,构造适合本民族文化背景的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主要参考资料

1。'汉'司马迁等,点校本二十四史'M',中华书局。1978。

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中华书局。1956。

3。'英'崔瑞德等,剑桥中国史系列'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周宝珠等,中国历史系列'M',人民出版社。2007。

5。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陈彦良,四铢钱制与西汉文帝的铸币改革:以出土钱币实物实测数据为中心的考察'J',清华学报。2009(12)。

7。'法'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M',商务印书馆。2007。

8。'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EB/OL'。http://www。guoxue123/shibu/0101/01dtcy/index。htm。

9。'唐'吴兢,贞观政要'M',黄山书社。2002。

10。'唐'李靖,唐太宗李卫公问对'M',三秦出版社。1999。

11。徐亮,茶镈和罗城战役及唐贞观年间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力量均势,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9(04)。

12。'日'田中芳树,天竺热风录'M',南海出版社。2007。

13。杨鹤皋,魏晋隋唐法律思想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4。杜文玉,五代十国制度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6。

15。'清'毕沅,续资治通鉴'M',中华书局。2008。

16。'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中华书局。2004。

17。'清'黄以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M',中华书局。2004。

18。'日'竺沙雅章,宋太祖与宋太宗'M',三秦出版社。1988。

19。邓广铭,岳飞传'M',人民出版社。1983。

20。黄如一,铁血强宋'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21。杨宪益,译余偶拾(宋代东罗马遣使中国考)'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22。'美'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J',中国学术。2000(03)。

23。'美'ConradSchimkauc RobertHymes。燮理天下:中国宋代通向国家和社会的道路'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24。葛金芳,宋代经济: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首次启动'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01)。

25。'宋'叶隆礼,契丹国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6。'清'吴广成,西夏书事'M',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27。'宋'宇文懋昭,大金国志'M',中华书局。1986。

28。刘浦江,关于金朝开国史的真实性质疑'J',历史研究。1998(06)。

29。'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0。'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1。胡昭曦,宋蒙(元)关系史'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32。'明'杨士奇等,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EB/OL'。http://www。docin/p…121106830。html。

33。'美'何炳棣,中华帝国成功的阶梯:社会流动面面观'M',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62。

34。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

35。'清'赵翼,廿二史札记'M',凤凰出版社。2008。

36。谭天星,明代内阁政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7。'美'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M',中华书局。2001。

38。'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中华书局。2007。

39。陈昆,宝钞崩坏、白银需求与海外白银流入: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考察'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1(02)。

40。'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科学出版社。2010。

41。'德'冈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的东方'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42。'英'加文·孟席斯。1421中国发现世界'M',京华出版社。2005。

43。'美'亨利·基辛格,论中国'M',企鹅出版社。2011。

44。'明'计六奇,明季北略'M',中华书局。1984。

45。'明'谈迁,国榷'M',中华书局。2005。

46。'明'邓凯,崇祯长编'M',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47。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M',中华书局。2006。

48。阎崇年,袁崇焕研究论集'C',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49。'清'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7。

50。'清'佚名,满洲实录'EB/OL'。http://www。guoxue123/shibu/0201/00mzsl/index。htm。

51。姚念慈,满族八旗制国家初探'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52。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M',北京出版社。2007。

5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54。金庸,金庸全集'M',花城出版社。2002。

55。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6。樊勇明,杜莉,公共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7。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8。竺乾威,邱柏生,顾丽梅,组织行为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59。叶振鹏,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60。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01)。

全文完

 ……… 【】整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