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人类的十大考古发现 >

第5部分

人类的十大考古发现-第5部分

小说: 人类的十大考古发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寿”只是被看成例外,是这个始终未能解开的谜的一个著名的例外。   关于图坦卡蒙的种种未知的方面也许还将笼罩在神秘之中,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图坦卡蒙的名字和他的故事会一直流传下去。他短暂的一生,他神奇的陵墓,还有他的诅咒,都使他成为了最为著名的埃及法老。正如古埃及经师所写:“当你的双唇紧闭时,让你的名字继续前行。”


第二部分:远古人类人类的起源之谜(图)

  人类具备了思考能力以后就一直在追问: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无论在东方或西方,无论是希腊人、埃及人、巴比伦人,或是中美洲的土著人以及亚洲的印度人、中国人,各种人类古老文化中都有解释自身起源的故事。这些故事无一例外地将人类的起源归于神的力量。在欧洲和中东,《圣经》上关于上帝“创世记”,并创造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的神话更被奉为颠扑不破的真理。17世纪的厄谢尔大主教甚至耗费大量精力论证出了上帝创世的精确时间,为公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中午。这一论点现在无疑成了笑柄,然而,在19世纪之前,人们对于世界和人类起源的惟一的解释体系便来自《圣经》,且不容有任何怀疑。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旧石器时代的燧石工具、古人类的骨骼化石以及遍布各大洲的史前岩画的陆续发现,人们的疑惑也越来越大。人们开始感到,要想将这些明显十分远古的东西,强拉硬扯地划归到短短6000年的历史中去是多么勉强。于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将《圣经》看作是绝对真理的时代,欧洲学界开始突破“七天创世”的束缚,将目光投向远古的过去。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查理·罗伯特·达尔文的著名《物种起源》终于石破天惊地出版了。他以科学的考察为基础,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紧接着《物种起源》,他于1871年又发表了《人类起源》一书。宣称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达尔文的这个观点对当时的学术界和宗教界来说,无异于一枚当量超强的炸弹,从而掀起了轩然大波。但是,这毕竟是人类史上最重大的进步之一。它让当时的人们接受了世界和人类具有悠久历史的观点。从而将人类的认知水平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达尔文开创了一门科学,其深远意义超出当时人类的想像。  达尔文在《人类起源》这本书中,指出人类和现代的类人猿出自共同的祖先,并进一步推测:“非洲有可能是和大猩猩、黑猩猩有着密切亲缘关系的类人猿生活过的地方……由于它们是目前最接近于人类祖先的动物,所以我们的远古祖先生活在非洲的可能性要大于其他各洲。”达尔文说,如果你想了解人类进化史就去非洲。  非洲是大猩猩、黑猩猩等类人猿的故乡,它们的基本解剖结构与人类相同,它们的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的排列方式、胚胎发育的过程都和人类相似。它们还有和人类相似的血型,这是其他任何动物所没有的。可以说它们是人类的近亲。因此,非洲过去可能生存有我们人类的祖先──原始人。  当达尔文提出“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这一论点时,人们在任何地方都还没有发现早期的人类化石,他的论点完全是根据大量物种演化现象推导得出的。于是人们进一步推导认为,从古猿到今天人类的各个阶段,都应该有其特征的证据,包括各阶段的化石和相应的文化遗址、工具等。也就是说,从古猿进化到人类之间,必然存在着一个进化的过渡环节。科学家称这个过渡环节为原始人。  原始人是一个族系的名字,它包括在相当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所有种属,也包括人类。那些早期原始人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用双腿行走。  关于人类起源问题,存在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是现代人的起源问题;一是早期人类的起源问题,即从古猿到人的演化。  长期以来,科学家为了寻找原始人的足迹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人们在德国发现了距今25万年左右的尼安德特人、海德堡人的人骨化石,在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分别发现了距今60万~40万年左右的爪哇人和北京人的人骨化石。这些原始人的发现无疑为“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并基本解决了现代人的起源问题。但对于古猿到人的演化却还缺少更古老的证据。  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人们在非洲大陆还没有发现过相应的原始人存在的证据。对于达尔文“人类起源于非洲”的推论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学者们热衷于在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的发现,更倾向于“人类起源于亚洲”的说法。当然,这里面还有一种自大的情结在起作用。在20世纪初,那些欧美的学者们是以蔑视的眼光来看待非洲的,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他们是不愿意看到如此高贵的人类起源于他们所谓的“黑暗大陆”——非洲的。


第二部分:远古人类汤恩幼儿(图)

  1924年年底,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的一个普通的庭院里,正在举行一场常规的婚礼。然而不寻常的是,就在这个婚礼上,新郎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这份礼物是两个大木箱,里面则是一堆乱七八糟的化石。当新郎看到这份礼物时,不由得两眼放光。他撇下新娘和宾客,顾不得身着盛装,便打开了满是尘土的木箱……  这位新郎名叫雷蒙德·阿瑟·达特,是一位年轻的学者,是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刚刚到任不久的解剖学教授。那份特别的结婚礼物是达特的一位相熟的朋友差人送来的。据说是由石灰矿工在汤恩村附近的采矿场发现的。采矿场位于南非中北部的沙漠边缘。达特的那位朋友知道他素来爱好研究化石一类的东西,因而将这些发现给他送来。结果达特在这堆化石中吃惊地发现了一个小孩的化石头骨。这个化石头骨虽然碎成几块,并且被裹在沙子硬化后形成的岩层里,但其面骨与下颌骨,包括牙齿都很完整,另外还有一块由于填充在死者颅腔内的沙子硬化后形成的天然化石模型。达特当即意识到,“这是古人类学历史上最有意义的发现。”  达特称他的新发现为“汤恩幼儿”。因为经分析,这个头骨表明它是一个雄性幼儿,相当于现代6岁的或更年幼的孩子。在同一遗址发现的动物骨骸表明,汤恩幼儿的年代大约为250万~200万年左右。  经过几个星期近乎痴迷的工作后,达特完成了这个化石头骨的清理和剥离,并于1925年2月7日将他的发现发表在《自然》杂志上。他将这一化石命名为南方古猿非洲种,认为它是介于类人猿和人类之间的一种原始人类。达特分析说,尽管头骨的面部和脑部近似于猿类,但其颌骨和牙齿却很小,而且下颌骨不如猿向前突出,颊齿咬合面也较平。另外,最关键的一点是,其枕骨大孔的位置表明它是能够直立行走的。通常来说,脊髓通过此孔进入脊柱,由于猿类四足行走,所以其枕骨大孔位于颅底相对靠后的地方,而人因为是两足行走,头是平衡于脊柱顶端,所以人的枕骨大孔处于颅底中央。汤恩男孩的枕骨大孔在中央,所以它是两足直立行走的。  达特的发现一经公布,立即震惊了世界。各种学术杂志、流行报刊纷纷加以报道,宣称“失落的环节已经找到”,或是“这是一个突破,因为转瞬间就有了一种动物能显示我们祖先的模样。”然而,在媒体和大众津津乐道这一发现的同时,学术界却发出了质疑和批判的声音。  在1925年,学术界流行的看法是,所谓类人猿和人类之间失落的环节应该具有容量较大的大脑和类似于类人猿一样的颌骨和牙齿。但汤恩幼儿的脑容量很小,却拥有与人类相似的颌骨和牙齿。此外,学术界说,达特发现的化石属于一个幼儿,很难确定其特征是否为成年人所共有。因此,学术界并不认可所谓南方古猿是人类的祖先的说法。达特所坚持的观点,由此便被学术界压制了。  这种错误一直过了十多年才得到初步纠正。1938年,达特的极少数支持者之一苏格兰人类学家罗伯特·布鲁姆来到南非,与达特结伴,在南非的斯托克方坦、克罗姆德莱等4个地方的遗址进行发掘,结果他们发现了大量早期人类化石,包括成年南方古猿的化石。到了20世纪40年代,更多的人在南非发现了更多的早期人类的骨骼化石,总计多达1000多件。至20世纪50年代人类学家们将所发现的早期人类的骨骼进行了大致分类,认为其至少属于两个物种,它们都是两足行走,像汤恩幼儿那样的似猿动物。两个物种的主要差别在于其颌骨和牙齿:两者的颌骨和牙齿都较大,但一个物种比另一个物种更为粗壮。较纤细的那种(如汤恩幼儿)被命名为南方古猿纤细种,亦即达特所称的南方古猿非洲种;较粗壮的那种被理所当然称作南方古猿粗壮种——不管怎么说,达特当初灵机一动创造的“南方古猿”这一称谓,成为表述人类家族最早成员的统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达特1924年在南非发现的汤恩幼儿,对理解人类起源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一人种结合了原始类人猿的特征,以及现代人类相貌的特征。尽管它后来被证实还不能算是确定意义上过渡环节,但它已经接近我们所要寻找的了。


第二部分:远古人类研究古人类学的“第一家庭”

  “每一个人类学家都梦想能发掘出人类远古祖先的一副完整的骨架。可是,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个梦想还没有实现。死亡、掩埋和石化等变化莫测的因素导致了人类史前时代记录的贫乏和破碎。离体的牙齿、单块的骨骼、破碎的头骨片成了重建人类史前时代故事的主要线索。尽管这些线索的不完整使人灰心丧气,但我并不否认它们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这些线索,我们就无法叙述人类史前时代的故事了。当我见到那些并不完整的人体遗迹时,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无法抑制的兴奋,它们毕竟是我们祖先身体的一个部分,虽然经过了数不清的世代,仍与我们有着血肉传承的联系。”这是被誉为研究古人类学的 “第一家庭”中,儿子理查德·利基在他的著作《人类的起源》中所写下的一段话。它道出了这样一个事实:虽然有太多的人在为寻找人类祖先的化石努力着,但其能够找到的概率就像是购买彩票。利基家族的执著令人敬佩,同时他们的幸运也令人羡慕不已。  理查德的父亲路易斯·利基出生于英国传教士家庭,随父母出生在肯尼亚的内罗毕。1931年,在剑桥大学学习完非洲史前史之后,路易斯决定到东非寻找人类起源的化石。他的这一想法遭到了他的学术导师——一位当时的学界权威的否定,他的导师认为他选择去非洲而非亚洲是愚蠢的,因为当时关于原始人的发现大多集中在亚洲。  然而路易斯还是带着坚强的信念回到了他的出生地——东非。他将工作地点选择在坦桑尼亚的奥杜威峡谷。这是一条长40公里、深100米的干燥峡谷。30年来,只要时间和资金允许,他就会和第二任妻子玛丽·利基来到这里进行考古发掘工作。除了妻子玛丽外,他们的孩子也被训练成了考古专家,儿子理查德后来的成就甚至超过了他和妻子。  数十年来,利基家族两代人在资金缺乏,也得不到外界认同的条件下,艰苦地工作着。在1959年那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