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中国式继承 >

第8部分

中国式继承-第8部分

小说: 中国式继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瑶的。但是随着创始人的离去,这种磁石效应可能会递减。因此,应该尽快地使企业经营制度化。王均豪这段时间在想,职业经理人应该过渡得更快些。 
  “三三制”难题 
  王均瑶对现代企业制度的设计是在企业内实现股权“三三制”,他临终前还在跟自己的兄弟谈要尽快实现它。“三三制”从提出到现在已经过去四年,并未能够如愿。 
  王均金对此的解释是,“我们是要它能百分之百成功才推出,不会轻易地推。现在还在酝酿,考虑怎么才能做得最成功。现在有一些预案,还要推敲。” 
  “我们做过一些尝试,”许彪说,“比如我们以前在旅游板块,在地级市推行由公司控股,下面的人来参股,包括航空等,都往这个方向去靠。从目前来讲,成功的例子不是很多。”许彪说,均瑶集团中高层职业经理人大概有50个,自己在公司没有股份。本来王均瑶曾打算可以给他股份,但他表示不要。“我很感谢他,但是我还是拿我的年薪吧。”看来,在企业内部股权的分配较为复杂,如果分配不当可能会引起剧烈震荡。这大概是均瑶集团迟迟未能在这方面有所动作的原因。 
  王均豪说,这些天他每天晚上做梦都梦到大哥。“王均瑶觉得这个世界很大,有很强的好奇心,也很执着。小的时候他第一次坐火车,回来跟我们讲,火车嘟地一声村子就看不见了。” 
  王均豪决定去打一场高尔夫球,来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如果企业没有平稳过渡,他缓解悲伤的方式不会显得这么轻松。 
  后记 
  2005年3月,王均金在上海的一个媒体见面会上表示:“作为均瑶集团的掌舵人,我有信心在民企中走出一条新路,带领均瑶集团迈向新的台阶。” 
  王均金在见面会上细数了自己上任以来的一些成绩,比如均瑶国际广场在2004年正式投入使用后,成为上海第一座以民营企业冠名的甲级写字楼,并被评为中国写字楼百强第23位;成功收购无锡商业大厦集团获得成功;积极推进股权“三三制”结构改造等。 
  而外界对王均金在接手王均瑶之后的评价则是,2004年,王均金在兄长王均瑶去世的危难之中,沉着应对,共济危时,带领均瑶集团平稳过渡,确定了建设“百年老店”的经营战略,以稳健增长的经营方针推进企业发展。   
  二、均瑶集团:继承无悬念(3)   
  附录:王均瑶的生前身后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一首挽歌,但是它不够哀伤。 
  2003年7月,《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与均瑶集团在上海举办了一次沙龙,讨论上海的企业群落。光明乳业董事长王佳芬跟王均瑶开玩笑:“我觉得今天在上海开这样的会议,由王均瑶主持有点问题。”话音未落,王均瑶失手把话筒架碰到了地上。“王大姐一开口把架子都讲掉了。”王均瑶说,“我感觉自己是新上海人,为什么不可以尽地主之谊?我已经被纳入上海。” 
  2004年11月7日,王均瑶因肠癌在上海病逝,终年38岁。 
  早逝:越来越快,冲入极限 
  “38岁就有35亿资产?这得是个什么样的人?”一位40岁左右的北京出租汽车司机说。 
  “真的想不到。”均瑶集团董事长助理胡龙雅眼中含泪,不能再说下去。这位年轻女子跟随王均瑶多年,从温州一路来到上海。 
  38岁。对于一个在此年龄结束生命的普通人,我们尚且惋惜难抑,现在,这个人是王均瑶,一个被称为树立了新浙商形象的企业家。 
  从1991年首开中国民航史私人包机的先河后,王均瑶就以大胆和有创新意识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也进入了笔者的视野,王生前也多次参与笔者举办的各种活动。 
  2003年2月王均瑶在收购宜昌机场的事情有了眉目的时候,曾经打电话给笔者,喜悦之情溢于言表。2003年《中国企业家》在上海举办的一个沙龙上,王曾非常动情地回忆了自己与湖北和宜昌的关系,并开玩笑说自己是一个福星,他投资宜昌后,当地的一些地方官员升迁快了。笔者在几个月前还与王均瑶本人联系,想做有关他的“一个人与一个城市”的报道。但现在,王留在宜昌的机场和一座38层高的均瑶大厦突然就失去了主人。此景此情,令人不胜嘘吁。 
  7岁因家贫寄养大姨家,16岁始随姨父走南闯北做生意,25岁成为中国民航史上私人包机航运第一人,28岁进入乳品制造业,均瑶牛奶天下知名,33岁进军上海,36岁参股东方航空武汉责任有限公司。2004年,均瑶集团入主大厦股份,迈动上市步伐,时年38岁。 
  可以感到这样的节奏:它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就要冲入极限。 
  更多的人在说:珍惜健康吧,不要这么超负荷地工作吧。现在有理由怀疑这善意的劝告究竟有多大意义呢?一个处身中国远未成熟的商业环境里的创业企业家,如果他能按部就班,如果他能随时停下来,人们对他的问题可能会变成:你为什么做不大呢? 
  浙江001电子集团项青松说:“王均瑶太劳累了,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企业家的命运。大家都是白手起家,每天工作都在18个小时左右。现在我自己都是凌晨一两点就起床,最迟也不超过早上5点钟,晚上要到10点钟以后才睡觉,但是又不得不这么干。现在浙江的民营企业家,至少有30%的身体状况很不好。” 
  或许,王均瑶的早逝在中国企业家里会引起短暂的震恐。但更可能的是,他们随即想到生命如此无常,自己更该加倍努力。他们将怀抱更大的工作冲动。 
  “这是我们这一代企业家的命运。” 
  这样,你看到他们在王均瑶的遗体旁涕泗滂沱,甚至会感到一丝庆幸: 
  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挣那么多钱,一辈子也花不完,有什么用呢?”上面提到的北京司机的上海同行这么说。 
  “如果有一天,我们企业做大了,到那时候,均瑶集团可能就不是我王均瑶的了,它将是社会的均瑶集团。这是我最终的目的。”这话来自两年前,一个大眼睛、小个子、在各种论坛上总想讲些笑话但效果一般的企业家。他叫王均瑶。 
  现场:王均瑶没有看到这场大雨 
  “上海很久没有下雨了。”2004年11月13日,一位上海出租汽车司机说。他没有听说过王均瑶。 
  雨从13日凌晨下起,时小时大,但从未停止。从早上开始,进入上海龙华殡仪馆的人流不断。他们中,有更多的人拐上了那条两侧立满花圈的小路。怒放的白玫瑰扎就的花圈。那条路距告别厅大概有200米。尽管挽联都被雨水打湿,上面的名字仍然不断地闯入你的眼睛:王均瑶,王均瑶,王均瑶…… 
  “他认为自己没事,扛得过去。”从温州赶来参加遗体告别的王均瑶的表哥说。2003年9月,王均瑶已被查出患有肠癌并做了手术。“他经常吃的是方便面。”表哥的眼睛已经哭红,其中一只充血严重。他的说法得到了一位2002年离开均瑶集团的中层干部的证实:“每次从机场接他回来,一路上他都在不停地看文件批文件,所有的事情都要亲自过问。食堂本来有饭,但他怕自己去了员工会感觉不自在,往往就泡碗面吃了事。”像这位中层干部一样,很多均瑶集团的前员工都自愿赶来参加王均瑶的追悼会。   
  二、均瑶集团:继承无悬念(4)   
  “现在,人死了,有些话也不好说。”王均瑶的另一位表哥说,“我们这些表兄弟表姐妹,没有一个进入均瑶集团工作。我有工作,无所谓,但是像我二哥,做得一手好菜,没有工作,进去应该没有问题吧,他有那么多的宾馆、饭店。但是没有。他那些堂兄弟好多都是渔民,字都不认识,却能在集团里挣工资。”他的二哥有些眼睛充血,他说,王均瑶自小家里困难,寄养在他家,他的父亲即王均瑶的大姨父待王甚至比对他还好。“我们从来没向他张过口。他做生意就是先跟着我父亲学的。” 
  王均瑶的这位表哥说,2003年9月,王均瑶做完手术,回乡去“做好事”(大概是出于“冲喜”的需要),遭到了亲戚们的拒绝,因为他之前没有“带”(提携)他们。最后还是王的大姨父替他解了围。 
  “但是他对朋友绝对够义气,这一点没说的。”王均瑶的表哥说。 
  临近下午1点,进入告别厅的人越来越多,均瑶集团的工作人员开始控制人数。王均瑶的遗体停放在大厅正中,周围仍是鲜花扎就的花圈,除白玫瑰外,还有百合和康乃馨。王的头发被剃光,身上盖着印有“均瑶集团”字样及其徽标的白布。尽管脸色灰暗,这个人还是有些像躺错了地方。 
  遗像旁悬挂的挽联是:忆当年胆大包天名震四海成改革英雄,看今朝英年早逝声憾神州得百年美誉。词句虽不工整出奇,却也属实。中间那张英姿勃发的巨大遗像让人看了心惊。 
  在领导致辞的过程中,许多年轻女性不住擦拭眼泪。据悉,她们或者来自均瑶集团,或者来自上海青年企业家协会。 
  王均瑶生前是上海市浙江商会会长,参加追悼会的企业家很多都是浙江籍。追悼会的前一天,由浙江商会发起的千人公祭王均瑶活动在上海光大酒店举行。 
  王均瑶的二弟、均瑶集团新任董事长王均金致了答辞后,遗体告别仪式开始。随着哀乐声起,哭声开始放大、汇聚。这时候,记者偶尔望向厅外,越过暂时被拦阻在门口的人群,发现雨势已然转急,让人不由不产生联想。当然,这种说法已不新鲜,但在某些时刻,很多人更愿意迷信一些。 
  王均瑶躺在那里,没有看到这场上海久违的大雨。他的安静让人想到他在生前对自己的后事所做的安排,还在两年前,王均瑶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中国企业家》杂志举办的领袖年会上,就表示自己已经在交接班上做了安排,他的两个弟弟王均金和王均豪将继承其衣钵。这使均瑶集团在他去后没有产生大的震荡,运行状况如前。“我成天飞来飞去,已经习惯了。”2003年7月,王均瑶曾面带疲惫对记者说。 
  王均金和王均豪(王均瑶三弟)站立于母亲两边,接受人们的慰唁。王均瑶的妻子手捂胸口坐在婆婆身边,已成泪人。 
  “盛殓开始!”随着司仪的大声宣布,告别厅里哭声陡然再次增高,更多的人扑向王均瑶的遗体。而此时,厅外的人还在不断地向厅里涌入,守门的人已无法拦止他们。 
  棺盖终于盖上。棺木很小,但众人的攀扯使它久久不能被抬起。情急的司仪不知大吼了一声什么,棺木周围的人群忽然朝后退开一步,齐齐跪在地上。起棺了。 
  王均瑶的母亲坐在椅子上,眼泪已经哭干,不住地用难懂的温州方言叨念着。持久的巨大悲痛让她的身体四肢沉浸在一种晃动的状态中而不自觉。68岁,痛失长子,天可怜见。 
  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已经开始迅速摘下遗像、挽联,他们将要迎来下一位客人。死亡从来没有停止过。 
  地下鲜花狼藉。 
  雨还在下。 
  王均瑶生平 
  1966年9月15日出生于温州市苍南县大渔镇。 
  199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