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荣宝斋 >

第60部分

荣宝斋-第60部分

小说: 荣宝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的恋人、马来亚华侨巨富陈耕基之女陈璧君小姐也来到了京城,他们经过周密的策划,决定在前门火车站刺杀摄政王载沣派到欧洲访问归来的特使——摄政王的弟弟载涛贝勒和载洵贝子。
  一大早,汪兆铭、黄复生和陈璧君就坐上马车,向前门火车站出发了。马车一路上颠簸着,陈璧君担心地看着装有炸弹的皮箱,用日语悄声问黄复生:“这里面的炸弹不会颠炸了吧?”
  黄复生用日语回答:“这种振动,不会。”
  马车继续向前行驶着,汪兆铭吩咐:“璧君,到了车站,你在车上等着接应,我们两个过去。”
  陈璧君点点头:“好,你们注意安全!”
  他们等待的那列火车不久就进站了,出站的人流开始向外涌动,汪兆铭和黄复生装做接站的人站在一旁,皮箱的皮带已经解开,随手就能取出炸弹。他们的目光在人群中搜索着,重点放在了戴红顶子官帽的人身上。他们反复多次看过载涛和载洵的照片,只要这两个人出现,他们立刻就会寻找时机引爆炸弹。
  那时,摄政王载沣代替自己的儿子、年幼的宣统皇帝行使国家领导权,他派出的特使是代表大清国的,但出乎意料,载沣对自己这两个年轻的弟弟要求异常严格,这次出使不但没有安排隆重的送、迎仪式,甚至连随从、侍卫也没有派,他是有意要锻炼他们,同时由于每年大量的赔款等,朝廷的国库早已空虚,载沣要从自己的亲属做起,给世人做个榜样,以此来推行他的缩减开支、整顿朝纲的远大抱负。
  载涛和载洵身着便装,自己拎着皮箱随着普通人一前一后下了火车,载涛回过头招呼弟弟:“你快点儿!”
  载洵紧走几步跟上来:“来了!这箱子太沉了,我得叫个人拎箱子。”
  “不是早说好了吗?这次出门轻车简从,凡事都自己来,眼瞧着就到家了,怎么最后这点儿苦倒吃不了?”载涛不满地看着他。
  载洵赶紧认错:“哥哥教训得是,我以后改,其实这事儿怨我,我在巴黎从一个摆地摊儿的艺术家手里买了座雅典娜女神的青铜雕像,这东西好是好,就是太重了。”
  “你呀,就是喜欢这些洋玩意儿,这叫玩物丧志,懂不懂?”
  “人家洋人的玩意儿咱也得学学,在有些方面,咱就是不如人家。”载洵辩解着。
  “什么时候都别忘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终还是老祖宗的东西可靠,洋人的玩意儿嘛,不过是用用,不可走火入魔……”
  载涛和载洵夹在人流中向外走,这边,黄复生等得心急:“他们应该有人护送,怎么还没出来?”
  “别急,也许还在后面,我们的消息绝对可靠。”汪兆铭悄声安慰着。
  终于见到前门楼子了,载涛长叹一声:“总算到家了!说了半天还是家里好,那洋人的鬼地方没什么意思,我可是再也不去了。”
  载洵仿佛还没过够瘾:“去过的地方就算了,没去过的,大哥再有安排,我还去。”
  “那往后,你替我得了……”
  他们二人从汪兆铭、黄复生面前擦肩而过,革命党精心策划、准备的一次刺杀行动就这样因为摄政王的廉洁而流产了。
  这当口,张幼林带着母亲、妻子,还有他们刚满一岁的儿子小璐来到守真照相馆照“全家福”,只见铺面上着板儿,大门紧锁,张李氏皱起了眉头:“今儿个是什么日子,怎么没开门儿呀?”
  “妈,别着急,洋学生都起得晚,没准儿还睡懒觉呢,咱们得等会儿。”张幼林安慰着。
  庄虎臣从荣宝斋里出来,看见他们,紧走几步迎上去:“老东家,您怎么在这儿站着呀?”
  张李氏看了看照相馆:“我们来照相,可都这时候了,还不开门儿。”
  庄虎臣摇着头:“唉,这些留过洋的,没法儿说,夜里挺老晚的不睡,早晨不起,要不是他们照相的技术好,我看这买卖早该关张了,要不,您铺子里等吧?”
  “师傅,不用了,他们来了。”张幼林指着远处。
  马车停下,汪兆铭、黄复生和陈璧君先后从车上下来,张幼林迎上去:“汪先生,你们出门儿啦?”
  汪兆铭阴沉着脸:“嗯。”
  张幼林觉出气氛不大对头,小心地问:“你们这铺子,今儿还开门儿吗?”
  “开门,请稍等。”黄复生说着把皮箱放在地上,掏出钥匙打开了大门。
  陈璧君招呼着:“老人家,请进吧。”
  张李氏抱着小璐端坐在前排,张幼林、何佳碧站在他们身后,摄影师黄复生给他们纠正姿势:“张先生,头向右歪一点儿,再来点儿,好,行了!大家都别动,小朋友,看这里。”黄复生手里摇着一个拨浪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啪”,闪光灯一亮,相机快门按下,一张“全家福”拍完了。
  “相片儿什么时候取?”张幼林问。
  黄复生略有犹豫:“这两天我手里有点事情,您要是不着急,过几天怎么样?”
  “没问题,相片儿洗出来,你放到荣宝斋就行,省得万一你们有事出去,我白来一趟。”
  “好!”黄复生把张幼林全家送走后,挂出了“暂停营业”的牌子,关上了大门。
  三个人围坐在桌子旁,沉默了良久之后,黄复生才感叹地说道:“真没想到,这两位王公贵族还挺廉洁,居然没有随从前呼后拥的,自己就出来了。”
  “是啊,要从他们的身份、地位来说,木应该随着一般的平民百姓出站。”陈璧君附和着。
  汪兆铭坚定地挥挥拳头:“这次行动没有成功,我们再谋划下一次!”
  数日之后,张李氏惦记着全家福,催儿子去取,张幼林在路上买了份《帝国日报》,进了荣宝斋后就坐在椅子上津津有味儿地看起来。
  新来的伙计王仁山恭恭敬敬地奉上茶来:“东家,您喝茶。”
  张幼林应了一声,漫不经心地问:“隔壁他们把相片儿送来了吗?”
  王仁山摇摇头:“没听说,我给您去问问掌柜的。”
  不一会儿,庄虎臣从铺子后门进来:“幼林,相片儿还没送来。”他在张幼林身边坐下,压低了声音:“不知你听说了没有,这些日子,革命党……”
  庄虎臣才开了个头,汪兆铭手里拿着“全家福”走进来:“张先生,你的照片洗好了。”
  庄虎臣站起身迎上去,接过“全家福”,赞叹着:“照得真不错!”说着递给张幼林:“你瞧瞧。”
  张幼林依旧埋头看着报纸,接过“全家福”瞟了一眼,随口支应着:“是不错。”
  汪兆铭凑过去:“张先生,你看什么呢?”
  “《帝国日报》。”
  “哦,这是同盟会的白逾桓白先生他们办的报。”汪兆铭显然对这份报纸很了解。
  张幼林用手指弹着报纸:“这上面讲得太好了!”
  “是啊,中国要自强自立,就得实现孙中山先生倡导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立民国,平均地权’。”
  “要是建立民国,那眼下的大清国怎么办?是改制,还是另起炉灶?”
  “当然得另起炉灶!”汪兆铭有些激动,“不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中国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和自由,自强、自立也是空谈!”
  庄虎臣听着不对劲儿,见铺子里没有别人,这才没制止他们。
  张幼林注视着汪兆铭:“汪先生,你这一番高论,很有点儿革命党的味道。”
  “就是。”庄虎臣附和着。
  汪兆铭笑笑,没有答话。
  沉默了片刻,张幼林又问:“听说,革命党在南方前前后后搞了六次武装起义,不是都败了吗?这条道儿,恐怕是行不通吧?”
  “革命嘛,哪儿能没有流血牺牲呀。”
  张幼林思忖着:“可这流血牺牲,换来的是什么呢?”
  “民众的觉醒啊。”汪兆铭不假思索。
  庄虎臣不以为然:“汪掌柜的,我瞧着,民众还是该干吗就干吗,离您说的那个‘觉醒’还远着呢。”
  “那就是流血牺牲的还不够。”汪兆铭又挥起了拳头。
  张幼林站起身:“六次武装起义都失败了,多少是个够呢?”
  “我给你做个比喻,烧熟米饭,需要两个条件,一要有柴火,二要有做饭的锅,柴火燃烧自己、化为灰烬,把热量传给米,才使生米变成了熟饭;锅呢?是默默地忍受水煎火烤。革命党人的奋斗,一是作为柴火,奉献自己,甘心把自己化为灰烬;二是作为锅,以坚忍不拔的耐力,煎熬自己,煮成革命之饭,中国需要多久,革命党人就会奉献多久,直到推翻封建统治的那一天!”
  汪兆铭慷慨激昂,张幼林听得津津有味,庄虎臣皱起了眉头。
  汪兆铭注意到庄虎臣的表情,于是住了口:“张先生,你对这些有兴趣,欢迎过去坐坐,咱们还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汪先生学识不凡,改日我一定登门拜访!”张幼林把汪兆铭送到门口,掏出怀表看了看,“师傅,我还有事,麻烦您让伙计把全家福给我妈送过去。”
  庄虎臣点点头:“你去吧。”
  张幼林办完事就约见了潘文雅,他们沿着护城河边散步,张幼林开门见山:“潘小姐,汪先生到底是什么人?”
  潘文雅对这个问题感到诧异:“守真照相馆的掌柜啊。”
  “你要是不说实话,就是没真拿我张幼林当朋友。”张幼林的口气严肃,不像是开玩笑。
  潘文雅也认真起来:“看你说的,我和陈璧君很熟,对汪兆铭应该说也不太了解,只知道汪兆铭十八岁参加科举考试,以广州府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秀才,后来又考取官费到日本留学,汪兆铭是个才子,在东京的时候是《民报》的主笔,我读过他写的文章,非常有感染力。陈璧君在马来亚认识了汪兆铭,从马来亚追随他到了日本,又来到北京。”
  张幼林思忖着:“《民报》是同盟会的报纸,那汪兆铭就是革命党了?”
  潘文雅不置可否。
  其实,用不着她再说什么,张幼林已经证实了自己的判断。凉风袭来,水面荡起阵阵涟漪,张幼林愈加清醒了,他轻声说道:“我觉得汪先生不是个一般的留学生,他身上有一种很特殊的东西,具体是什么我还说不清楚,总之,我觉得他是一个可以干大事的人,一个小小的守真照相馆可是搁不下他的。”
  话题有些沉重,俩人一时都没了话。过了半晌,张幼林转了话题:“潘小姐,有件事我还忘了问,你明明是个中国人,怎么跑到美国去了?”
  潘文雅又兴奋起来:“我家祖籍是福建,我曾祖父那辈就飘洋过海去了南洋,在那边开橡胶园,做生意,到了我祖父那辈又去了美国,一直到现在。我家虽说几代人都生活在国外,可我曾祖父留下过话,潘家子孙世世代代要学习中国文化,在家族内使用汉语,而且鼓励孩子们多回中国看看。”
  “哦,在海外已经三代以上了,还没忘了中国,真不容易啊。”
  “我爸爸说过,文雅,将来你嫁人也要嫁个中国读书人,少搭理那些洋人,浑身的狐臭,我们潘家又不是黄鼠狼窝,洋人一律不许进我们潘家的门。
  张幼林大笑:“你爸爸说话真有意思,怎么样?潘小姐,出嫁的问题要我帮忙吗?”
  潘文雅望着张幼林:“谁帮忙都行,唯独你不行。”
  “为什么?我们不是朋友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