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永乐风云 >

第257部分

永乐风云-第257部分

小说: 永乐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举有益大明,有益华夏,那朕自当尽力行之,纵担得些许骂名,又有何妨?何况,只要开拓功成,朕英名之盛,自可远盖骂名!故于公于私,朕都当坚持到底!”

一阵朔风吹过,永乐将身上的裘衣紧了紧,继续道:“再说这次出征漠北吧!夏元吉说当下应该生息,过几年大明国力有所恢复后再北征不迟。这道理确实不错,但他也不想想,几年之后,又是何人在位?”永乐反问一句,又神色黯然地回答道,“朕年事已高,精神也大不如前,恐怕阳寿不久。一旦朕大行,尔父便将继位,他虽体弱多病,但毕竟春秋正富,或可当一二十年皇帝。偏偏他又是个因循守旧之人,登基后即便国力恢复,多半也无心开拓,只知休养生息。可如此一来,经略漠北的良机必将丧失!”说到这里,永乐提高了声调,颇有些激动地道:“休养个三五年自无不可,但一二十年呢?这么长时间,足以使鞑靼气候大成,重现当年蒙古之盛,真到那时,其便再难以遏制!届时他们驱马南侵,中国所受灾难将愈发深重!正因此虑,朕才要坚持出征漠北!而且此次不成,朕就再征!再征不成,朕还要再征!必须在有生之年,重创鞑靼!如此方能保得天下长久太平!即便此举会加重民生之苦,但与将来生灵涂炭相比,总是要好得多!这就叫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才是可以长久的中庸!这便是小不仁以为大仁!”最后,永乐深吸口气,苦笑道:“只是,世人皆一叶障目。朕可断定,后人回顾朕此番北征时,多半会大骂朕好大喜功;而将来尔父因休养生息,反会被他们赞为仁厚之主!其实,他们哪里晓得朕的苦心?朕要是不做这件好大喜功之事,大明就会被尔父的一味生息耽误,就会惹出更大的乱子!朕无法改变尔父心志,所以只能自己担这骂名。唯有如此,才能使这升平世道得以长久,使这繁华盛世延续千秋!”

瞻基肃然起敬!此时再看这位皇爷爷时,他眼光的崇敬之情又更增几分。

这时,永乐忽然将手按在瞻基的肩膀上,郑重地道:“基儿,朕与尔说这些,是要尔知道为君之难!更是要尔清楚天子之职责!既为天子,当目光长远,勇于担当。既要求名,但亦不可为虚名所累,如此方能成为真正的圣主!尔是朕一手选定的衣钵传人,志向抱负与朕仿佛,朕的功业需要尔来传承,需要尔来发扬光大!尔绝不可辜负朕的期望!”

瞻基觉得浑身上下的血液都沸腾起来!见永乐充满期待地望着自己,瞻基庄重地拱起手,坚定地道:“孙儿定秉承皇爷爷之志,绝不使开拓大业半途而废!绝不使千秋基业中道崩殂!”

在万岁山上,当着永乐的面,瞻基做出了自己的承诺。但可惜的是,在后世的历史中,永乐含辛茹苦开创的千秋基业仍未能摆脱中道崩殂的命运。永乐千秋功业所系,主要是收复交趾、钳制漠北、修《永乐大典》、建都北京、经营东北、下西洋六大项。其中,交趾在朱瞻基继位后局势彻底失控,明军屡战屡败,已成为宣德皇帝的朱瞻基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放弃,从此交趾再也未回归中国。而在瞻基去世后,其子正统帝朱祁镇率军讨伐瓦剌,在土木堡全军覆没,其本人亦做了俘虏。土木堡之败彻底改变了明朝乃至华夏的命运。从此以后,大明国势日衰,开拓国策无力为继,钳制漠北与下西洋两大功业也相应半途而废。再后来,《永乐大典》屡经磨难,散失几近,未能真正起到传承文明之功效。而经营东北,倒是终明一朝得以延续,到明朝末年时,其中辽东部分已归入华夏文明。但彼时的满族尚未融入华夏,其崛起之初,摧毁辽东之华夏文明几尽,待清朝入关后,中原满族虽化夷入夏,但清廷却以山海关为界,阻拦中原文化播及东北,故直到清朝中期,中原文化对东北之影响依旧微弱,进而制约了华夏文明对东北的控制,东北较完全意义上的融入华夏,当是从晚清闯关东开始,与明代的经营东北并无直接关联。所以,永乐六大功业中得以延续千秋的,唯有建都北京一件而已。尽管以作为论,永乐完全当得起千古一帝之谓,但由于其功业未对华夏文明进程造成重大实质影响,所以在后世眼中功名不显。

以明太宗朱棣与唐太宗李世民相比较,二人皇位皆是篡来,自身之功业成就亦都相仿,只是唐太宗子孙有为,继承其志打造了一个前后将近百年的辉煌盛世,并积极推动了华夏文明的进程,故唐太宗成为千古一帝,他杀兄逼父的玄武门之变也成了千古美谈。而明太宗后人不如唐太宗,使永乐开创的千秋功业半途而废,未能有效推动历史发展,所以明太宗便遭埋没,他的靖难之役尽管与玄武门之变性质相同,但也就只能含冤背负篡权夺位的骂名。这,就是历史中的又一种“成王败寇”!

……

瞻基的态度让永乐十分欣慰,他满意地点了点头,道:“朕刚才说,对夏元吉大发雷霆,是因炽儿之故,其理由便在这里。夏元吉请罢北征,理虽甚正,但目光却有局限。他只看到朕决议北征是冒进,但未能预见炽儿会固步自封。他不明白,朕现在的背离中庸,是预先纠正炽儿的偏失,是为了使我大明的国策更加长久的符合中庸之道!”

瞻基发自内心地点头。

“朕还说,尔与夏元吉身份不同。便是因为尔是储君,将来要继承朕之志,故朕当将此理与尔说明白,以免尔治国有失!但夏元吉不同,他是外臣。如果当时朕把这些话当众说了,那炽儿在外臣面前的威信将荡然无存!炽儿将来还是要当皇帝的,虽然朕不指望他将能将开拓大业发扬光大,但至少也应做到守成。如果因为朕的冲动,给将来埋下君臣失和的隐患,那对大明,对天下都无好处!”

当永乐解释完,瞻基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而祖孙间的这一次畅谈,不仅化解了瞻基一直以来对皇爷爷施政的些许误解,更使这位皇太孙对治国之道的认识有了本质的提升!而在回味永乐之言的过程中,瞻基忽然发现一个情况:皇爷爷似乎并不反感夏元吉!这让他心念一动。

“皇爷爷!”瞻基抱着一丝希望道,“夏元吉虽放肆狂妄,但亦是一片忠心!虽不可纳其言,但也无必要一罚到底!”

“谁说朕不纳其言了?”永乐反问一句,又道,“朕只是不纳其罢废北征之议罢了!至于其所言之财力不支、民力不敷云云,俱是实情,朕岂能无动于衷?”

“那皇爷爷的意思是……”

“明日朕便下旨,郑和此次回朝后,便中止下西洋之举;大报恩寺中宝塔亦暂停修建,挪出钱粮供应北征。至于夏元吉……”永乐稍作犹豫,道,“他虽是出于公心,但目无君上,不可轻纵。不过就不用再关在北镇抚司了,那里不是人待的地方!命狗儿在内官监监狱里收拾个干净的窝,让他在里头歇几年吧!”

前两样举措是为保证北征所必须做的变通,对此瞻基并不意外,但关于夏元吉的处置,却着实出乎瞻基预料。虽然从诏狱到内官监监狱,只是挪了个地方,但永乐明言让夏元吉歇几年,这就是说,他不仅不会遭到真正的处罚,过几年还有可能起复!联想到当日夏元吉的“悖逆狂妄”,和永乐越来越暴躁的脾气,瞻基对救夏元吉几乎都已不存幻想,只不过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念头,想碰碰运气。孰料自己刚一开口,永乐就答应网开一面!

似乎感觉到了瞻基的诧异,永乐对他一笑,道:“这也是为尔着想!夏元吉毕竟是难得的干才,且其也是支持开拓之道的,只是见识稍浅了些而已。人才难得,杀之可惜。虽朕不能再用之,但却可留与尔用!”

“孙儿谢皇爷爷!”瞻基大喜过望,立刻致谢。

此时永乐的内心十分舒畅。这两年,他逐渐感觉到,瞻基在对待开拓国策上出现了些许犹疑,尤其方宾的死和夏元吉下狱的双重影响,使瞻基隐约透露出对自己连兴大举的质疑。这让永乐十分着急。如果连被当做衣钵传人的瞻基也转变立场,那自己多年的苦心经营必将毁于一旦!经过反复斟酌,他精心设计了这次祖孙间的这次谈话,一方面确认了瞻基对开拓国策的认同,另一方面又通过推心置腹的解释,在教诲瞻基的同时,也打消了他内心的犹疑。现在,所有目的都已达到,永乐也长出了口气,终于觉得有些累了,他挺身而起,拍去身上的尘土,精神抖索地道:“走!下山回宫!”

“阿!”瞻基干净利落地一应,随即上前搀扶住永乐的右臂……

当晚,永乐睡得十分安详。这位老皇帝,已经用二十年的帝王人生,为大明的开拓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铺好了宽阔的大路。接下来,他只剩下一件事情,就是日落西山之前,为自己的千秋基业扫清最后一个绊脚石。这个最后的对手,就是鞑靼!

第六章 塞外悲歌



永乐二十一年的整个夏天,赵王朱高燧都处在深深的焦灼不安中。去年,永乐率军三征漠北,鞑靼不敢应战,部族分裂,阿鲁台率余众逃遁。王师未逮获鞑靼主力,遂掉头南返,大破与鞑靼勾结的朵颜三卫,奏凯班师。回朝后,永乐厉兵秣马,准备今年再次出征。可是,多年的戎马生涯,已经在永乐的体内埋下了诸多隐疾,三征途中的风餐露宿,更进一步地侵蚀了他已日渐衰老的躯体。大军返回北京后不久,这位已六十四岁高龄的老皇帝再也经受不住疾病的折磨,终于卧床不起。今年开春后,永乐便再也没有上过朝,大小朝政全部由太子朱高炽主持,军务则交给了皇太孙朱瞻基。而由于皇帝的病情,原定于三月开始的四次北征,一直拖到六月,仍没有动静。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高燧也愈发寝室难安。

其实高燧的忧虑并不是永乐患病后才产生的,自打朝廷迁都北京以来,这位赵王就一直生活在紧张和彷徨当中。

作为皇三子,高燧和他的二哥汉王朱高煦一样,一直存着野心,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君临天下!而与高煦的明火执仗不同,高燧选择了暗度陈仓的路子。经过二十年的苦心经营,高燧已经有了不俗的实力,只待时机一到,他就要直入青云!在朝廷迁都北京后,高燧一度觉得机会来了。凭自己在后宫内官和北京京卫中的庞大势力,只要父皇一驾崩,他就可以发动兵变,诛杀太子和太孙,夺取那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

可是,高燧的美梦并没有持续太久。这两年里,一个个变故接踵而至,让他始料未及、晕头转向。

首先是宫中势力被剪除。迁都后没多久,永乐偶然察觉内官和都人的“对食”淫风,并由此牵出中外勾结的违禁勾当。一怒之下,永乐创立东厂,缉捕不法宫人。本来,此事与赵府并无直接关系。孰料,在太孙朱瞻基的安排下,东厂竟借着侦缉对食的机会,大肆搜捕暗附赵藩的宫中内官,一时间,大批附赵内官纷纷落网,余下的也都成了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幸亏史复当机立断,叫黄俨指使内官趁雷雨之机焚烧三大殿,使永乐以为这是上天示警,惊恐之下不得不中止了在宫中的缉捕,这才使他们逃过一劫。但犹是如此,赵藩仍元气大伤。经过此事,那些漏网之鱼都噤若寒蝉,再加上东厂的严密监视,他们逐渐与赵藩拉开了距离。到现在,除了黄俨、江保等少数几个死党尚还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