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现代都市电子书 > 重生那些年 >

第28部分

重生那些年-第28部分

小说: 重生那些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个人管上万人,而且还是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混居地区,琐事几乎是数不清的。
  王恒潇从于文成的话里了解了他的很多事情,心中不由地对这个话很多的年轻民警升起一股佩服的情绪。
  “在这里,偏僻,远,没有什么物质享受,是有一种精神在催动着这些人在这里扎根下来,一代一代……”
  和于文成分开,王大国才放松了一些,拉着王恒潇快步朝着砖厂走去。
  现在的这些路,都还是土路,这里是大队,是整个乡的中心,稍微好点的是,附近的一截路扑了一些石子,灰尘不是很多。
  远处就可以看到砖厂烧砖的窑中间立着的高大烟筒,足有二十米高,方圆几公里都能够看到,除了冬天,平时都是冒着烟的。
  冬天,就是砖厂的休息时间。
  所以王大国才有时间去老家接儿子回家。
  老妈现在可能就是在家闲着,没事带着两岁的妹妹串串门。
  很简单的生活,也是很舒适的生活。
  前世,王恒潇一直就是非常的怀念这段时间的生活。此时想到马上就要到家了,马上就要见到母亲和两岁的妹妹,心中一阵激动,拉着父亲的手都有些颤抖。
  近乡情怯,虽然这里不是故乡,可是家之所在,就是归乡之处。
  “呵呵,你妈肯定都煮好饭了,就等我们回来。”
  王大国步履轻快。
  王恒潇露出笑容。
  不出二十分钟,就来到了砖厂,一路穿过放置烧过的红砖的广场和砖窑,以及放置土砖的广场,最东边靠近戈壁滩的地方才是砖厂的工人住的地方。一排排低矮的土砖房很有规律。王恒潇的家是最东边那栋最好的房子,是三年前砖厂的厂长走了之后留下来的房子。厂长走了,砖厂就成了乡政府的。
  这栋房子是典型的川蜀之地的户型,因为原来的厂长就是四川人,距离王恒潇的老家不远,和王恒潇家里的关系很亲近,所以走了之后才会把这栋房子留给他们家。
  这一点,王恒潇的赵家大伯很是嫉妒。
  赵家大伯,据说是三代之前和王家有直系的亲戚关系,所以王恒潇喊大伯。几年前,赵家大伯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和王大国一家,一起从老家出来,直接坐火车来到新疆。
  王恒潇记得父亲和赵家大伯都给自己讲过当年的经历。
  两家人,一共七口人,下了火车,不知道去哪,因为都是第一次来新疆,于是就将身上的钱买了最远的汽车票,就来到了硕兴县,本来是想去县城,可是钱不够,司机就让他们两家人在和惠乡下了车。于是就在这里扎根下来,至今就要有五年了。
  “撇娃儿……”
  到家里这边的时候,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王恒潇还是能够看到家门前立着的一大一小的两个人影,还有母亲的呼唤。
  
  第四十八章 小时候的家
  
  母亲就如王恒潇记忆中年轻的样一样,个子不高,稍微有些胖,脸上总是时不时的带着一些焦急,此时明显是焦急丈夫儿子还没回来。
  母亲和外公一样的急性子,一出事情,就着急,一着急,就会哭。当年父母结合,外公家是很反对的。父亲比母亲大八岁,在那个年代,算是比较不合适的了。而且当时父亲家里真的是一贫如洗,家里的米缸都时常是空的。
  “妈……”
  王恒潇站在父亲身边,喊了一声。
  两年没见儿子,母亲显然很激动,上前来双手搂着王恒潇,一下笑起来:“嗯……冷不冷,快进屋里来,还没吃饭嘛,我下午炖了鸡肉和排骨,在锅里好久了,就等你们!”
  对儿子的病情,只字不提。
  母亲家里五兄妹,母亲是排行第二,和三姨都没上过学。所以似乎是不懂得多少大道理,只是希望自己的亲人和家里都好好的,对于不好的事情,不愿意提。
  王恒潇记得,前世回来新疆之后,母亲就给自己定下了规矩,就是永远不能回老家四川。说是那里和我们家相克,王恒潇未出世前,有个哥哥,两岁的时候生病去世了。到了王恒潇回老家的时候,也生病差点抗不过来。
  母亲一提到老家就会怕。
  用母亲经常说的话就是,在老家都是把眼泪流干了的,提起老家,全都是伤心事。
  老爸则是顺手牵起了妹妹的小手,四人走进了屋子里,一股热气扑面而来,炉子烧的红红火火的,一个热浪扑向四周,上面有一口锅,里面炖的鸡肉和排骨,咕咕咕的冒着白色的热气。
  打来热水洗了脸,母亲已经将鸡肉和排骨都盛了出来。
  老爸牵着两岁的妹妹的小手,指着王恒潇笑道:“幺女儿,来……喊锅锅……”
  其实,是哥哥……只是川音说出来,就是锅锅!
  妹妹也和王恒潇前世小时候的记忆中一样,头上用两根红绳扎着冲天辫,红发还比较稀,也是微黄色,看着王恒潇,有些怯怯,脸蛋红扑扑的,轻声喊道:“锅锅……”
  王恒潇笑了起来,从口袋里拿出几颗水果糖,塞到妹妹的手里,道:“哎,妹妹乖!”
  记得,老爸曾和自己说过,三四岁的时候,自己在新疆砖厂里和其他的小孩子玩儿,经常打架,自己就一个人,所以打不过别人家两三个孩子的,于是回来哭着说,别人都是几个娃儿,打我一个人,我都打不赢人家。
  于是,就有了妹妹。
  是专门要的一个妹妹,当时妹妹出生的时候,老爸联系了东边的部队上的一个领导,那个领导想要领养一个小孩子。老爸说,如果出生的是个弟弟,那就交给部队的领导去抚养,如果是妹妹,就自己养。
  幸好,是个妹妹。
  儿子,在这个年代就是负担的象征,要养大,要培养,要读书,要找媳妇,要修房子!女儿就很好养了,养大了,嫁出去就是了,没有丝毫的负担。可也有些老一辈觉得养女儿是亏本,因为是给别人家养的。
  母亲说小时候,在老家外公有时候生气骂她们三姐妹的时候,是这么说的,读书,读书干撒子,长大了还不是去给人家屋里煮狗饭!
  养儿防老,养女赔本。
  总之,父母抚养子女都是不容易的。
  妹妹从小就一直跟在自己后面,砖厂里就七八个小孩子,没事就四处跑,这里能玩儿的地方还是很多的。
  沙包,土坑,戈壁滩……
  吃饭的时候,母亲一直不断的给自己碗里夹鸡肉和排骨,一只鸡的两根鸡腿都放在了自己的碗里。
  “呵呵,在老家,你未爷给你煮鸡肉吃过米?我们小的时候,一年才吃的到一回鸡肉,好的肉还是给你幺舅舅吃了的,我和你两个夭夭,都只有喝点点汤……”
  母亲不知道是开玩笑,还是提起了老家的事,说了这些。夭夭,就是姨姨的意思,母亲是五兄妹,两个舅舅,三个姨姨。
  王恒潇急忙道:“未爷和未婆都给我煮过鸡肉和排骨来的。”
  母亲点点头,沉默下来,开始吃饭。
  妹妹眼馋地看着王恒潇碗里的两根鸡腿,王恒潇笑了笑,夹起一根鸡腿,放在妹妹的碗里,道:“多吃些,吃了鸡腿干,跑的快些……呵呵……”
  妹妹开心地笑起来。
  母亲和老爸看到哥哥关心妹妹,也都笑起来。
  吃了饭,老爸就上床去睡觉了,做了几天的车,真的很疲惫。
  在里面的小屋里,专门给王恒潇扑了一个钢丝床,靠着炉子的火墙,很暖和。母亲亲自送王恒潇上床睡觉,帮他脱衣服。
  似乎,一切都是如此的理所当然,如此的温馨,如此的真实!
  王恒潇躺在被窝里,妹妹站在门口,手里拿着电灯开关的绳子,脆生生地道:“锅锅,我关灯咯……”
  王恒潇点头:“嗯,关嘛。”
  啪……关了灯!
  吱呀……妹妹将门关上出去和父母一起睡觉。
  王恒潇躺在床上,精神出奇的好。
  心中很是激动,他不知道自己这是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中。
  自己真的回到了小时候,真的将要重新经历一遍自己的人生……那么,自己能够改些什么呢?
  想了很多,不知道什么时候睡去的。
  第二天一早,王恒潇就醒了过来,被窝外面有些清冷,因为晚上炉子熄了的原因。
  不过,王恒潇没有赖床,直接起床,轻轻的打开门,外面的屋子里,父母和妹妹都还在睡觉。
  冬天,砖厂的人都没事,除了睡觉,就是打麻将,打牌等等的娱乐。
  而且,这里的工人都是从四川那边过来的。因为当年建这个砖厂的老板就是四川人,建好之后就从四川老家带来了大批的工人,后来的几任老板都是如此,这里的工人也就一直是四川人。
  “咚咚咚……”
  敲门声响起,王恒潇好奇这么早会是谁过来,低声道:“哪个?”
  “呵呵,撇娃儿撒,我是你大爹……”
  王恒潇恍然,这是赵家大伯,在四川,大爹就是大伯的意思。想来是知道父亲和自己昨天回来,所以今天过来看看,串串门。在这西北之地,两家人是亲戚,平时都是互相扶持,互相帮助的。去年王恒潇治病花了那么多钱,有一小部分就是从赵家大伯家里借的。
  
  第四十九章 迷茫的未来
  
  (哈雷1969,这催更有些重……这本书我知道许多人可能不喜欢……三江的成绩比较扑,这一点我想到了,因为一开始就不是主流小说的那样,我的开篇猪脚没有显赫的身世,没有一开始就受到某某美女的侮辱然后要找回场子矛盾期待,也没有什么大杀四方,从小小的年纪就开始布局世界……这些,我不是不会写……我也能写出来,就是那么回事,大家都能明白。开始写的时候,我也想过是不是要写这样的,可是我开始敲键盘的时候,就不由自主的写成现在这样的了。或许这才是我真正想要写,有许多事都是我的亲身经历,还有就是我从小就幻想的江湖梦想了……情节推进也比较慢,因为我喜欢把每个人都写的清楚些。不管怎么样,三江上去了,编辑支持了,读者也支持了……我就会写下去的,慢慢的把我心中想写的写完……谢谢大家的支持……)
  西北的冬天是什么样的?
  冷冽的风,干燥的气候!
  王恒潇打开门,门口站着一个中年男子,面孔黝黑,身材有些臃肿,正是赵家大伯。王恒潇喊了一声:“大爹,这么早就起来咯!”
  大伯伸出手,在王恒潇的脑袋上摸了一下,笑道:“是呀,过来看看你和你爸爸,老家好不好耍?看你娃儿的身体瓜好的样,你未爷没有亏待你哈。”
  屋里,父母已经起床了,只有妹妹还赖在床上。
  王恒潇给大伯端来凳子,道:“老家有个李医生给我开了一些中药,吃了才好起来的,原来去县医院都不管用。”
  在王恒潇的印象中,这位赵家大伯就是一个胖胖的,嗓门大大的人,爱吹牛,爱忽悠,年轻的时候爱喝酒。
  前两年在大队街上和几个山东人拼酒,有过一次喝二十二瓶啤酒的记录。
  不过,整个和惠乡,有门有户的人,大伯都认识一些,也就是说,门路比较广,去年被厂长指派当了砖机上的领班,手底下管理者二三十个人,所以平时说话很有底气。
  相比于大伯,王恒潇的父亲就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了,就是做自己的工作,上班下班,月底领工资,很规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