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现代都市电子书 > 反转人生 >

第934部分

反转人生-第934部分

小说: 反转人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十八岁之前,他们更加重视的是对孩子的技术细节,和战术大局观的培养。

而且他们传授足球,并不像国内那样,把什么细节动作都分开,一会儿连半个小时的停球,一会儿练半个小时的传球等等。

他们在最开始的时候是这样交,但是等到孩子们掌握了基本动作要领之后,就会用以赛代练的方式来交孩子们练球。

在十三岁之前,都是散养的模式,等到十三岁过后,才会真正的挑选出一些有天赋的孩子来专门组成梯队进行培养。

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是以赛代练的方式,一周放两天假,每周最少打一场比赛,然后其他时间会练小技术,还有讲解战术等等。

总之人家的课程设计的非常合理,和咱们那种埋头苦练,别的啥都不用管的一窝蜂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

这一套教学模式,要等到十几年之后,羊城阳大俱乐部,真正的把欧洲的那套培养体系,引入到自己的青训培养体系里面之后,才会开始被国内所熟知。

在这之前,咱们国内的那些足球学校,全都跟苦行僧式的,每天除了练,还是练,就是那种把孩子培养成傻子的模式。

这一套教学理念给了李逸帆很大的感触,于是他一方面派人留下来在这些足球学校里学习,一方面还请对方的人过来帮自己搭建合格的架子。

当然这次不过是初步考察,因为他名下没有什么俱乐部,也请不到什么有名气人,和那些世界名牌俱乐部,搭不上关系。

所以他这次去考察的就是一家比利时的俱乐部,海蒂帮忙牵线搭桥的。

请来了也是这家俱乐部的青训人员,虽然不是 什么大俱乐部,可是人家的这套青训体系,和理念可是要比国内先进的多。

而且也不能小看了这个欧洲小国,他们的足球可是相当强悍的,虽然不一定每次都能够进入世界杯或者欧洲杯的决赛圈,可是以他们的实力,要是拿到亚洲来,平趟绝对还是没问题的。

而且最关键的是人家这套青训培养体系,十几年之后,你再看看人家那套参加世界杯的阵容,什么哈扎尔,什么小魔兽,孔帕尼,一个个随便拉出来,那个不是大名鼎鼎的球星?

就算不是世界顶级,也能算是世界一流。

所以虽然现在他们国家队的名头不是很响亮,但是十几年后的成果证明,他们现在的这套培养体系还是很成功的。

当然李逸帆也有对他们的培养体系不满意的地方, 那就是对球员小技术细节的培养。

毕竟他们属于欧洲白种人,身体强壮,但是在敏捷,柔韧性和灵活性方面,不如南美那些国家的球员。

所以对他们的技术要求不能那么高,而咱们的球员,在身体方面,想要在短期内达到人家的水准,那是不可能的。

那就要从技术上找补,这一点日本人做的就是很成功,所以李逸帆另外一方面,也已经派出了不少人手,打算从巴西找来一些技术教练,来教授国内的小球员一些技术技巧。

有时候在球场上,身体素质不如对手,但是技术好,却可以弥补这样的短板,后世的日本队,和宇宙队,就是典型。

他们身体是明显的短板,可是就是靠着自己可靠的传控技术,就可以和那些身体魔兽流的球队 对抗。

所以对脚下技术的追求,一直也是李逸帆所推崇的,最起码他认为这样踢出来的比赛会好看,而且也比较适合目前国内球员的身体状况。

足球学校他打算就开办在北省省内,开两所,一所开办在省城,另外一所就开办在老家滨城。

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地方,一来是毕竟这里是自己的老窝,比较熟悉,而且也容易得到本地政府的支持。

二来也是因为北省本身就是一个出足球苗子的地方,十几年过后,即便是北省的两只顶级联赛的球队已经没落了,可是你再看看当时国内顶级联赛里的球员,几乎有超过百分之五十的球员,都是来自于北省。

这就足以说明了,这块土地的足球根基确实是够好。

而且这年头北省省内的足球学校也很多,好苗子比较容易找。

不过李逸帆不打算到别的学校去挖苗子,他成立的足球学校和那些学校走的不是一个路数。

他定下的规矩是尽最大的可能,去招收那些家庭条件困难,还有就是因为某些原因被家庭遗弃,但是身体健康的小孩子。

毕竟这样环境出身的孩子,自身比较能吃苦,而且也没有太多的牵绊。

这样的孩子,出身很不幸,而进入社会上之后,能够成功的也比较少,甚至能够过上正常人生活的都不算多,很容易就会在 青少年时期就误入歧途。

自己把他们招进自己的足球学校,也是对他们好。

他搞这个足球学校,可不是像其他的那些搞足球学校的人那样是为了钱,他已经做好了准备,每年都往这两个学校里扔一两个亿。

反正他不在乎这点钱,再说青训不就是用钱砸出来的吗?

这些孩子如果成才,有天赋的,他根本就打算让他们在国内踢,毕竟国内的环境就是一个大染缸,让这些孩子在国内踢球,好的也给你带坏喽。

还不如在他们表现出天赋之后,就把他们送到国外去,南美,欧洲都行,哪怕是在人家的低级别联赛里踢球,也比在国内踢要好得多。

就算踢不出名堂,也可以留在那边,熟悉当地的环境,到时候愿意踢的就在足球圈子里混,不愿意继续的,就可以另谋出路,反正这些他都是打算当做后备人才储备的。

养着点人,他还养得起。

而且你不要以为这是在做无用功,当年日本人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可是放了十万人出去,结果才造就了他们足球的今天。

而那些没有踢出名堂的,虽然留在国外继续混,可是再后来也给日本足球的发展,或者是企业的扩张,提供了非常好的关系网络。

这就是一笔投资,在人才方面的投资。

而至于那些早早就只能被淘汰,被认定为,额米有足球天赋的人,李逸帆也同样没打算放弃。

后世他可是打算开办很多工厂的,汽车厂,计算机他也打算有所涉略,这些工厂可是有很多都需要用人的。

与其到时候去到处招人,还不如早早的就组织起学院,来进行人才培养。

1223章 新概念

不用等到十几年过后,几年过后,国内的物价上涨,工资上涨,就会导致很多血汗工厂开办不下去。

就比如那个专门给苹果做外包的台资企业,最后就不得不因为人力成本上涨的缘故,把工厂转移到了内地的人口大省。

李逸帆可是非常反对这样的血汗工厂的,所以他肯定是不会把自己的工厂搞成那样的血汗工厂的模式。

他的工厂,比如汽车工厂,还有他将来打算要搞的电脑液晶屏幕,以及3d打印机的工厂,可都是需要很多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的。

绝对不能像那些血汗工厂那样,光靠着压低工人的工资吸血,来做事。

那样的工厂,注定就是铁打的硬盘,流水的工人,年年找人,年年走人,根本没有长远计划,也肯定做不长远。

而在李逸帆的计划里,他的那些家企业,将来可都是要成为百年名企的,而且他也早早就制定了一套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

这年头很多家长都喜欢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读大学,不管是二流,三流,甚至是不入流,只要挂着一个大学的名头,他们就喜欢把孩子送去读。

而毕业出来之后,马上就面临毕业就失业的状态,更关键的一点是把心态也给学坏了。

很多大学生毕业出来,甭管自己上的是什么级别的院校,甭管自己学的是什么专业,也甭管自己的能力如何。

在找工作的时候,却一个个都把头颅昂的高高。基本都想找那种能够坐办公室。还稳定。薪水还高的工作。

可是哪里有那么多这样好的岗位给他们?于是大家只能一窝蜂似的去靠公务员了。

而另外一个方面,却又有很多企业,面临工人人手不够的局面,尤其是技术工人的短缺,更是达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尤其是那种对技术含量要求比较高的工种,往往是非常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手。

年轻人不愿意吃苦,不愿意做,就算这些公司把工资出的很高。可是却也依旧很难能找到人手。

毕竟国内的思想受孔老二影响太过严重,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大家都认为坐办公室的白领,才是好职业,穿蓝领的工人,哪怕你赚的再多,你在身份上也比人家地上一等。

士农工商这一套,就是儒家留给国内最大的毒害。

当年太祖批林批孔,虽然也有些私心,但是总体针对儒家的这种毒害思想还是对的。

可笑的是。他肯定没想到,就在他之后的几十年。他的这些接班后辈,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居然又把那一套给捡了起来,甚至还开始到处宣扬那一套。

难怪华国,总是走不出那种改朝换代的怪圈。

如果咱们要是还相信这一套,那咱们就永远走不出这个怪圈。

李逸帆当然不信那一套,甚至很讨厌那一套,所以他才会想在培养技术工人方面下功夫。

他知道想靠自己一个人,改变国内的教育环境和状况不现实,但是他觉得自己有能力了最起码应该做点什么。

哪怕是把自己的这套技术人才培养的体系给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们意识到,原来并不是只有读书,上大学,才能谋求到一个好出路。

原来学好了技术,当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而他的人才培养计划,就打算从这足球学校里开始。

毕竟不是所有的小孩都有足球天赋,并不是所有的小孩,最后都能成为球星,或者成为职业球员。

那这些小孩将来如果不能继续踢球怎么办?难道把他们从学校里扫地出门,全部推给社会吗?

这肯定不现实!而且李逸帆办这个学校,其实也是的爱着慈善性质的。

如果这些孩子不适合踢球,那他也打算给这些孩子,找一条合适的出路。

比如让他们学学技术,当然不是学那后世闻名的大蓝翔,而是要把这些孩子培养成自己工厂的合格的后背技术力量。

根据德国和日本对成熟的技术工人体系的统计,成长为合格的技术工人,最后甚至拿到工程师资格的技术工人,其实并不需要太高的学历,其实高中 就够了,甚至初中也可以。

但是你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那么你就要有长期的在一线工作的经验,然后有师傅带,自己也要勤奋的琢磨,钻研等等。

只有这样,最后才能培养出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

当然为了让这些学员们有动力,你还要划分出合理的技术工人的等级,然后让他们,钻研技术,苦练技术,来考证。

而这些级别证书,最后要和他们的工资等级,或者岗位升迁挂钩。

这样你给这些技术工人流出上升通道,他们就会以积极的态度,来钻研技术,学习技术。

这就是德国和日本,能够成为世界工业制造强国的主要原因。

而目前国内的现行体制,就是根本就没有给技术工人留出上升的空间,这才导致了技术工人,人才的不断流失,和人才断档。

其实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是七八十年代,我们国内的技术工人培养体系一直都还是不错的。

可是坏就坏在后来的改革和人心不古上面,想想看一家国营工厂,一个老技术标兵,辛辛苦苦的在岗位上干了十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