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同人动漫电子书 > 夜阑静 有谁共鸣 >

第211部分

夜阑静 有谁共鸣-第211部分

小说: 夜阑静 有谁共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旁边的一堵墙上摆满了歌迷送的各种花圈,多由白玫瑰、百合花和康乃馨组成,精心制作写给哥哥的贺卡也摆放其中,一个叫连超的大连姑娘花了五个月时间,还带来了自己用一针一线缝制出的Leslie画像。
  让这些“荣迷”不惜千里迢迢赶来的原因,不仅因为今年是Leslie的周年祭,同时也因为香港杜莎夫人蜡像馆在国际上声名显赫,因为这里的“伟人殿堂”汇集了全球杰出人物,其中包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现任总统布什,英国戴安娜王妃,圣雄甘地等人的高度仿真蜡像,Leslie能和这些伟人并列在一起,的确可以看出他在港人心目中的地位。
  下了电梯,只见左侧站满了密密麻麻等候和Leslie蜡像合影留念的歌迷。
  我们好不容易挤到前面,不禁吓了一大跳,眼前这个身穿黑色丝绸马褂,玉树临风,面似白玉的俊美少年郎不正是《胭脂扣》里的“十二少”吗?Leslie就活生生地站在面前。
  现场正放着他唱的《霸王别姬》的主题曲那段最经典的一段歌词:“你不曾真的离去,你始终在我心里。”此情此景,让人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令现场歌迷唏嘘不已。
  Leslie的蜡像旁还专门制作了四扇印有他电影造型的屏风分列左右,屏风下摆放着一排红烛,十分庄严肃穆。
  蜡像馆的负责人表示,这个地方以前是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一家的蜡像,但“哥哥”的蜡像抵港后,亨利一家便“让位”给这个在华人歌坛纵横睥睨的一代巨星。
  据了解,由于雕塑的时候哥哥已经离世,所以只能根据照片参考,因此这尊Leslie蜡像耗时五个月,花费七十万港币,主体在英国完成,当之无愧地成为蜡像馆中最有纪念意义的一尊蜡像。
  Leslie生前经纪人Florence Chen为纪念故友,曾经亲自填写了一首新歌《烟花烫》,她不但自掏腰包制成唱片,还出资拍摄MV。
  日前,这曲如梦似幻的MV在香港各大电视台首播。哥哥在Florence Chen心中的位置正如歌词所说:“在人间,在天上,还是你,我一生中最爱。”
  据了解,Florence Chen为《烟花烫》赶制了两个版本,一个是免费送赠出席今日悼念活动的歌迷的单曲CD,另一张是售价十五港币的CD,后者还附有《烟花烫》的MV和卡拉OK版,香港CD普遍价格都在百元以上,而此举是杜绝盗版和炒卖,所以不计成本以平价发售。
  在音像市场方面,香港最大的HMV音像连锁超市还特别划出了一个专门发售Leslie历年唱片专集的区域,而旺角信和中心专门贩卖明星海报和贴纸的店铺,也把大量哥哥生前照片摆放在显眼处。
  香港的华星会唱片公司近日还为Leslie推出纪念专集《HISTORY》,碟内收录了哥哥三十八首不朽金曲,大碟封套是全黑色的,上面印着“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环球唱片公司也推出了《钟情Leslie》新歌精选大碟,里面收录了哥哥生前灌录的遗作《冤家》。
  转瞬间,又是花开时节,那一颗曾经璀璨辉煌的巨星,也已陨落一年了。
  年轻,俊秀,优雅,落寞,痴迷,执著,深情……不能想像,蝶彩斑斓的Leslie,终于有一天,会像《胭脂扣》中的“十二少”般,终将年华老去。
  他以最惨烈的方式,永远把他的形象定格在了男人最黄金的时代。对于他的逝去,哀痛,伤心,同时也了悟:再没有他会老去的担心了,我们永远不会看到他垂垂老矣的形象。
  我们知道,那一刹那,即是永恒。
  这“永恒”又何其残忍,一颗巨星抛下大家独自走了,但回首来路,路过人间,他最美丽。
  




454

454、454一名具备共生美德的伟大演员 。。。 
 
 
  一名具备共生美德的伟大演员 ——Jeon chenll教授
  尽管我是一名影评人士,但这篇文章我并非站在专业的角度和视点写就,因为其中饱含了太多我个人的感情。
  而同时也不能说这是一名极度熟悉和了解Leslie的人写的,因为以我对他的一点了解实在担当不了这种荣誉。
  我对他所有的了解,皆源自对我所看过的由他演绎的二十部电影的理解和把握。
  而令我尤为惊异的是,他的才华不仅仅只局限在演技方面,他同时竟也是香港粤语流行歌坛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天才横溢的歌手之一。
  这一发现令我觉得由我这样一名专搞影评的人来写一篇关于他的评论实在不太合格,因此,犹豫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我才将此文交给电影双周刊。 
  二零零三年四月一日晚上,我在英特网上获知了他的死讯,当时略感震惊,但尚算平静,只是在这最初的平静中有一种模糊的悲伤,不知为什么,这种悲伤越来越具体,最终成了一种确确实实的哀痛和惋惜,我的脑海里闪现出他在我最喜欢的一些影片中所扮演的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中的不同的角色。
  随后,我进入我加盟了的一个网络社区,看见了我以前的一些学生在论坛里的留言后,那种困扰的感觉有负所望地愈来愈浓烈。有的留言都表达了对他死亡的极度悲痛。
  但既使在这个时候,我的情绪都还没有失控,直到我的手机上收到一条文绉绉的留言。
  留言给我的是我一个四十五六岁的学生,他是一位高校教师,也是一名诗人,他写道:“我知道生命是怎样的一种负累,要承受的总比能承受的沉重得多,所以,我要祝贺你,因为你知道什么时候向它告别,也知道如何过得纯真且青春,这种纯真,如此纯净,连时光都不敢毁损它。”
  至此,深深的伤悲攫住了我,我开始想知道:为什么这个人的生命,这个人的死亡,能够给这么多不同年龄、不同背境的人带来如此的震撼。
  好奇心促使我开始研究他。正如我们所见到的,在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中国以及他生长的香港,从来没有其他任何一位国际巨星,无论是其生前还是身后,能受到如此纷杂庞大的注目,围绕着他的,有宠爱,有嫉妒,有批评,也有争议。
  某电影杂志向我约稿,要我写一篇对他的评论,为此,我将他演得最好的十部影片的片名编辑出来,仔细对这些片子进行了又观摩研究。
  当我做完这一切后,我对他的看法提升到了更高的高度——他是一名“传奇的明星”,是大师中的大师。如果不这样正确评价他,将是一种遗憾。 
  从“英雄本色”至“异度空间”,我研究了他近二十年的银幕镜头,在他所有的作品里,我竟没有找到一丝过火的演绎。
  哪怕是在绝对突出他的影片“阿飞正传”里,尽管他演绎得非常有力度,但仍显示出了极强的自我控制力,给其他人留下了足够的发挥空间。
  他没有把舞台当作同行在上面斗得死去活来的竞技场,也没有认为那是一个按势力强弱划分等级的地方,他只把那里作为一个和他人共享的空间。
  我们可以在几乎所有的影片里看到他的无私,不管是什么角色,他总是能让其他演员出彩,哪怕那些演员是没什么经验的新人。
  他之所以不独占光彩,不是他不能,而是他认识到了电影艺术的共存性与和谐性,相信这些特性对影片的成功至为重要。
  他的演技类似于爵士音乐演奏者,他们深谙如何与其他人配合,给他人留出共同演奏,和声以及交流的空间,由此共同创造艺术。
  这是相互交流和自我表达的一种创造性的自发形式。这种令人羡慕的能力不仅是高层次的表演艺术所必需的,而且我们在一些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们身上都能找到,如查理。卓别林、斯潘塞。翠茜、马龙。白兰度、罗伯特。德尼奥以及艾尔帕西诺。
  Leslie的才华在于他本身的内涵,他所具备的这种技巧只不过是释放其内涵的一把钥匙。因此,他统驭舞台并享誉影坛这么多年毫不足怪(即使是过世后这种情况仍在延续)。
  他永远地改变了电影世界历史,将它分成两个阶段:前Leslie时代和后Leslie时代。哪怕读者们现在不同意我的观点,我仍坚信将来我的学生会做出和我一样的结论,他们会证明我没有夸大其辞。 
  就我个人来说,做这样的一个研究使我产生了一种挫折感,因为它令我对我的一生做了一番新的审视,让我意识到以往我的很多观念都是建立在一种傲慢自大,默守陈规的基础上的。
  我坚信,如果我将Leslie作为学生在电影研讨课程中的研究重点之一,在考试时将他作为主要的探讨对象,将会使我的学生获益良多。 
  没有任何一个艺人的死,能象张这样给我的生命带来如此大的冲击,哪怕是我极其钦佩的Mauric Pialat ,Stanley kubrick以及Robert Bresson都不能。
  




455

455、455忘不了他 。。。 
 
 
  距他谢世至今差不多已有一年,我仍陷于他的魔力之中不能自拔,仍沉浸在他的才华所发出的熠熠光辉之中,这种光辉,温暖有力,却又柔和持久,具有说服力,一如这位优雅温和的巨人一般谨慎。
  我相信,处于这种状态的人,绝对不止我一个。
  在香港乐坛,有些歌手,天生丽质,貌比潘安,也曾颠倒万千众生;有些歌手,歌影视三栖,声色艺俱佳,也曾红遍大江南北;有些歌手,不堪重负急流勇退,很快就遭人遗忘;有些歌手,虽恋栈乐坛,不轻言退,却又遭人嫌弃。 
  唯有Leslie,那个绝色美男子,无论生时逝后,都活色生香地活在歌迷心中,经年不改。 
  他,风华正茂时,曾力压Chow Yun fat、AndyLau,名列香港八卦杂志遴选出的香港美男子首位;
  他,叱咤乐坛,曾与另一位流行乐坛掌门人Alan Tam鼎足而立;
  他,风流倜傥,曾经饰演塑造的程蝶衣、何宝荣,以独特感性的艺术形象,永远光耀舞台。
  他,在事业巅峰时刻曾经功成身退,也曾经自食其言选择再次复出。歌声魅影犹在,斯人已远去,保持原色的只是留存在人们心中的记忆。
  无论Leslie选择了什么,歌迷对其都痴心一片寸心不逾。对Leslie,人们表现出了特别的宽容和接纳,乃至可以容忍他选择了一个同性作其人生的伴侣。 
  有谁,可以让那些最善于跟红顶白的歌迷对自己矢志不逾地钟爱一生?
  有谁,可以让歌迷们对一个人有双重的评判标准?
  有谁想到,一个人以决绝的方式扼杀掉自己的生命和歌迷的梦想后,竟引发了好些人追随而去?
  有谁,可以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其仙逝多年以后,仍以各种方式缅怀心目中的偶像,以至被人神化。
  屡屡有传言称在人世间仍能寻到他的行踪,在大洋彼岸,在南美大瀑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那些海滩、沙漠、丛林、车站、公园,还有一些稀奇古怪的地点,不同的地方,都有人声称看见过Leslie,而且还是神情、打扮不一样的Leslie。绘声绘色,言之凿凿,根本拒绝接受他早已仙去的真相。 
  唯有Leslie,成就了这种种神话。他,成了香港八十年代流行乐坛的一个符号,一段传奇,一座令后来人仰止的高峰。 
  Leslie如耀眼的明星在人间的长河响亮划过,他之后,还有谁共鸣?
  我不是追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