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黎明-第2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青年看着文质彬彬的,他冲着船队上的人一拱手,大声喊道:“在下朱三水,是腰庄人。请问哪位是人民党的头领。”
这次军事行动的指挥官依然是章瑜,船队指挥官则是严复。两人就在最前面的那支船上,这次行动之所以选择在这里靠岸,一个原因就是朱三水自愿带领当地人参加攻打凤阳府的战斗。
朱三水的加入完全不在预料之内。新的根据地不愿意太招摇,尽管最远的根据地都已经打到了洪泽湖去了,却暂时没有对凤阳府过分逼近。朱三水是主动跑到天河根据地要求加入的。人民党发展根据地的一个选择要点是要在水边。因为洪水的原因,各个湖边的百姓们最为悲惨,
各个根据地的负责人到了根据地之后,都发现自己面对的情况与凤台县完全不同,最重要的区别之一,现在已经没有抢种抢收的时间。虽然打了围子,却没有立刻能够开始凝聚百姓劳动的理由。种地必须明年才能开始,百姓的肚子现在就开始饿了。唯一的应对方法就是组建起“垦荒旅”,采用集中居住的方式来节约粮食供应数量。
对于人民党各个区的书记来说,这是不得已的办法。对于百姓来说,这则是救命的唯一门路。于是各种谣言以极大的速度开始传播。人民党这里有无数的粮食,只要肯依附了人民党,大家就有吃有住。以前在凤台县的时候,百姓们已经被集中居住,消息传的不快。现在根据地扩大之后,接触灾民的范围极大的扩大了。
朱三水是个读书人,却没有能够在朝廷废了科举之前考上秀才。所幸家里头也有点薄田,功名无望,种地总行吧。结果水灾一来,种地也没了希望。听到了人民党的传言之后,朱三水立刻感觉这股新崛起的力量绝非是“善男信女”。这年头官府都不救灾,民间力量自发的搞的这么大,其心绝非为了报效朝廷。
自己读了这么多年书都没有能够混上功名,朱三水对于朝廷已经彻底绝望。发现了人民党这个“可疑”的政治力量之后,朱三水的选择是立刻投奔。他先是去天河根据地实地查看了一番,看到那些蓝衣的队伍,也尝试着领了两次饭。他就确定这帮人与朝廷根本不是一码事。
朱三水好歹是读过书,知道空手投奔根本没用。家还有些余粮,他干脆就要求见天河根据地的领导。天河根据地的书记是秦武安。出身复旦公学的秦武案是陕西人,有着关中人特有的个性,往好了说是爽朗,往不好说是急躁。对朱三水提出的“入伙”很有兴趣。言谈中,朱三水对秦武安提及的人民革命并不理解,朱三水本来在乎的仅仅是人民党要不要造反。既然人民党要“革命”,朱三水干脆就提出,自己可以倾尽家产组织龙子湖的百姓参加“革命”。
如果不是人民党已经决定要攻打凤阳府,朱三水的下场很可能就是被“监管”起来调查。现在时间这么紧迫,秦武安性子也急,他干脆就亲自和朱三水一起去了趟龙子湖地区进行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是当地完全有革命基础。
此时,进攻凤阳府的计划已经制定完毕,党中央研究的结果是,朱三水投奔革命应该是真心的。现阶段姑且同意。但是前提在于派人看看朱三水能否服从命令,散尽家里头的余粮组织当地百姓。观察的结果是,朱三水的确是服从了命令,在特派员的指挥下,组织起了饥饿百姓的队伍。
最终,朱三水被暂时允许加入革命队伍。
出发前,严复就表示对这种贸然加入的队伍并不怎么放心,章瑜倒是没有那么多担心。百姓们活不下去了,如果造反能活下去,百姓并不在乎攻打官府。根据数次联络,联络员带回的消息是,当地的百姓们不少自发的选择加入战斗。如果朱三水只是一个人表示投奔,那还有些骗局的可能,当地百姓们大批选择加入的话,他们是朝廷走狗的可能就微乎其微了。
见到朱三水前来迎接,章瑜大声喊道:“我是人民党的指挥官。请问这位朋友是朱三水么?”
“我就是朱三水!谢天谢地,可是把王师给盼来了。”朱三水大声喊道。
部队下船之后,按照事前的安排,送给这些“起义百姓”的粮食也运了下来。根据地也没多少稻米小麦,运来的粮食都是土豆。大家也不说别的,凡是自愿来参加战斗的百姓,一个人先分二十斤土豆再说。
朱三水万万没想到人民党做事居然如此仗义,他当年没有考上秀才的原因之一就是喜欢听戏,喜欢看各种小说。这等要造反前,先给百姓发粮食的做法实在是收买人心的绝佳策略。心里头在感动的同时,朱三水又隐隐生出一种畏惧,人民党的这批人行事可是有条理的很。通过分粮,直接把百姓的好感给拉走了不少。朱三水号召起来这么多百姓,原因就是朱三水散了家里头的余粮。现在能看得出,人民党手里的粮食远比自己的多,加上蓝衣的队伍人数竟然超过了上千人。人家有枪有粮,哪里会把自己这个贸然投奔的人放在眼里。
这个念头并没有维持太久,朱三水很快就想开了。背靠大树好乘凉,现在这些百姓根本不是真心要造反,而是活不下去被裹挟了而已。凤阳府能有多少粮食?打下来之后也吃不了多久,更别说打下来凤阳府,百姓们哄抢完粮食财务之后就做了鸟兽散。自己根本也聚集不了多少人。
“怎么了,三水同志,看你好像很不理解我们这么做的样子。”秦武安不知道何时出现在朱三水身边。
朱三水连忙说道:“秦先生,哦,秦武安同志,我只是觉得咱们人民党实在是有太多的粮食。由衷佩服而已。”虽然对人民党处于一种完全不了解的状态,但是在人民党里头,大家都不分尊卑,只是以同志相称,这个特点倒是让朱三水很是喜欢。哪怕他是新加入的,外人却也听不出来。
秦武安语气里头都是自豪,“我们要的是政权,而不是财务,更不是为了学着满清剥削百姓。所以我们自然是地盘越大越好。这些粮食都是凤台县的百姓们在水灾后种出来的,地盘越大,我们就能给更多百姓造福。”
这些事情朱三水是听人民党的其他同志说过的,不过他自己倒是将信将疑。直到看了这还粘着泥土的土豆,特别是土豆个头都不大,他这才算是真的信了。既然秦武安如此有信心,朱三水倒也半真心半假意的赞道:“若是人民党的同志早点来就好了。凤阳府得少死多少人啊。”
“我们现在不是来了么?”秦武安大声说道。
朱三水连忙点头称是。
而人民党接下来的行动更是大出朱三水意料之外,在他想来,既然人民党已经给了百姓粮食,可以说入伙的卖命钱已经支付了,那能聚集多少百姓就该聚集多少百姓。却没想到人民党的干部居然先把龙子湖附近参加“造反”的百姓给聚集起来。这次来的人有三百多人,都是活不下去的穷人。
“相亲们,我们现在要去打凤阳府。我们攻打凤阳府的目的一不是为了杀官造反,二不是为了抢粮抢钱。我们攻打凤阳府是为了给百姓们一条活路。水灾到现在,大伙吃过一口官府救济的活命粮食么?水灾之前,官府除了收税之外,给过大家一点好处么?我们打下凤阳府,以后就是我们人民党来组织官府,大家再也不会被欺负了。因为我们人民党就是百姓的队伍。”
百姓们一个个紧紧抱着分到手里的土豆,听着这莫名其妙的话,却不知该如何应对。这些百姓们大多是年轻人,也是铤而走险之辈。之所以来参加这次造反,本来就是被逼得活不下去了。准备攻破了凤阳府之后抢些活命的粮食和钱财。没想到这帮人居然不让。
莫道前路无知己新开始(十三)
如果不是为了吃上饱饭,谁肯去造反?人民党对要求入伙的百姓们不允许抢掠,登时就有人心生退意。对着百姓发言的李照在部队这么久,对于人的心态摸得很透。肯跟着队伍向前的人有一种向前的那种态度,这是遍布每一个细节,准备随时向前的专注态度。看着“起义百姓”里头那些眼神开始左顾右盼的百姓,李照知道这些人已经不愿意单纯的为了革命而去打仗。
人民党自从在凤台县建立武装力量以来,招收的军人基本都是良家子。良家子们虽然在一开始未必有那些流氓混混能打架。但是经过半年多的训练,战斗力飞速提升,而且特别能吃苦耐劳。在凤台县分房之后,部队的精气神更上层楼。“为了解放老百姓打仗”,这句几乎是口号的宣言,已经成了战士们的一种信念。'。'
如果在根据地的时候,大家仅仅是在服从上级的指挥。见到了周边的灾情后,战士们实实在在确定了,全家人是靠了人民党从死亡线上活了下来,是靠了人民党才有了今天的生活。人民党的政工体系反复强调,要让战士们知道,这不是人民党的力量,大多数工作都是战士和百姓们干的,人民党所做的仅仅是站在人民这边,为人民服务。但是出乎政工体系同志们的意料之外,这种宣传反倒让战士们更加团结在人民党周围了。
战士们并非不理解自己和百姓们承担了最沉重的工作,恰恰是因为理解了这点,恰恰是因为人民党不遗余力的这样宣传,战士们才真正觉得人民党是真心要领着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的。因为以往百姓们同样辛苦,可这样辛苦换来的利益与现在相比却是微乎其微。
百姓们以往遇到的都是把百姓们贬低的一文不值,把自己的存在意义吹嘘的神乎其神的那些人。跟着这些人,百姓们顶多捡点残羹剩饭。只有跟着人民党,大家才觉得自己真正的得到了利益的大头。到现在为止,战士们其实也不懂什么叫做革命,什么叫做工业化。战士们唯一懂得的,就是自己所有的劳动,劳动成果大都数都很平均的落到了和自己一样的百姓手里,而不是落到了人民党的那些当官的手里。只要人民党在,大家都不会饿死,没有人能欺负别人。基于如此朴素而真实的原因,战士们就肯真心实意的跟着人民党走。
哪怕是要面对战争,要面对死亡。战士们依旧愿意跟着党走。
实际上李照本人最早的理想与其他革命青年别无二致,打走洋人,建立强大的中国。跟着陈克一起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上海呆不下去了,而且听说在凤台县有县令当靠山,革命应该是非常容易的。李照原本并不理解人民的需求,他辛苦工作的原因挺简单,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大家团结在一起,通过共同劳动才能活下来。既然陈克主席自己都亲自冲锋在危险的第一线,李照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当李照也有了部下,当李照也得为别人负起责任之后,李照原本觉得同志们跟着自己走,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只是他身为政工人员,不得不学着去理解基层同志的想去。当他经过艰苦工作的终于理解到这点之后,当李照真正的理解了基层战士的真正心态之后。那份感动超过了他自己的想象,李照找了个无人的地方哭了。
只要劳动就能活下去,大家谁都不能欺负别人。这本来应该是一个很简单的制度,身为跟着陈克主席一起创立这个新制度的老党员,李照原本不知道人民的要求其实就这么一点点。李照甚至一直认为,让人民跟着自己去革命,是需要花大价钱去收买的。陈克反复在政工培训中强调,只要建立一个公平的,有盼头的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