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柯云路作品精选 >

第23部分

柯云路作品精选-第23部分

小说: 柯云路作品精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肆意翻着,滚着,各种姿势。太好了。能够这样不拘行迹,这样无拘无束。浑身解放出无尽的热情。 
  仰视着天空,他想起自己平常在社交中的种种礼仪、举止、修辞、风度、涵养、应酬、客套,不禁觉得好笑、可笑。   
  黎明与黄昏(3)   
  那样太做作了,这样多舒畅。 
  他唱起来。 
  风的旋律,云的旋律,水的旋律,各种各样的即兴旋律。 
  他终于放声喊起来。 
  我爱天空——他双臂展开向着天空。 
  我爱大地——他俯身拥抱大地。 
  我爱草——他把脸埋在青草中吻着。 
  我爱树——他伸手向树。 
  我爱你,远处的山。 
  我爱你,亲爱的湖。 
  ——他伸手遥遥抚摸着远处的山、湖。 
  我爱生活。 
  我爱事业。 
  我爱生命。 
  我爱艺术。 
  我爱青春。 
  我爱美丽可爱的姑娘——他伸手向天空,停顿瞬间,又俯身拥抱大地,脸埋在了草中。 
  他冲动了。 
  他感动了。 
  他疲倦了。 
  他平静了。 
  他慢慢站起来,赤脚踏着热的草,凉的草,走着。拾起自己的衣服、书包,来到石桌前,准备穿好衣服,开始工作。 
  今天不需要打太极拳或做气功了。 
  他突然怔愣着两眼惊呆了。 
  他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石凳,又回到了它原来的位置上。 
  没错,昨天自己把它搬到石桌东面,现在它又回到了石桌西面。 
  他呆愣了好一会儿。 
  这么说,这块宝地已经有了主人。 
  自己不过是个后来的入侵者。 
  回到原来位置上的石凳,明明确确说明着先来者的意志,说明着他对这块草坪的“占有权”。 
  人不在,却能看见他留下的宣言。 
  石凳不仅搬回了石桌西面,而且还一丝不差地坐落在原来留下的印迹中。 
  这也分明表现着那位先来者的强硬态度。 
  他是这儿真正的主人。 
  他有权保持旧有的格局。 
  他警告入侵者正视并尊重他的权力。 
  一个人的态度、声明,不是通过语言文字,而是通过对物境格局的摆置表现和宣布出来。自己是第一次遇到。 
  有意思。 
  人回到了没有语言文字的原始思维阶段——大概还是原始思维的最初阶段,连意象的符号都还没有。 
  自己该怎么办呢? 
  公园是公共之园,没错。但谁先发现一个大洋新岛屿并插上旗帜,谁便取得主权,这个由来已久的海洋法则,在其他场合也隐蔽地不同程度起着作用。 
  发现便获得主权,专利权。 
  不管。 
  难道就让自己退出这块宝地? 
  许多法则,你承认它,它便存在,你不承认它,它便不存在。 
  再说,这不是大洋中的岛屿。 
  这是公共之园。 
  谁都有权来。 
  此时谁在,谁便是主人。 
  哼,他看了一下石桌石凳,扔下衣服、书包,弯腰又将石凳搬到石桌东面。 
  他一屁股很重地坐下,很堂皇、很气派地伸开腿,很堂皇、很气派地将右臂放在石桌上。 
  太阳低落到竹丛后面,空间明亮又柔和。远处的山湖树林一片懒洋洋的宁静,大概是晒了一天太阳,暖烘困乏了。 
  这个好地方,谁来算谁的。 
  此时他是主人。 
  咦,那位先来者为什么一定要把石凳搬到石桌西边呢? 
  只是为了警告后来的入侵者吗? 
  是为了警告。但原来为什么要把石凳定在西面呢? 
  很可能,那位先来者是每天早晨来的。坐在西面,是要面向早晨东方的光明。 
  好了,自己现在是坐东朝西; 
  对面,有个人曾在早晨坐西朝东。 
  自己每天下午来,对方可能每天早晨来。他们将每天发生时间交错的面对面对峙。 
  他就是东方。 
  对方就是西方。 
  有意思。 
  可那位“西方”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一个老大的富有魅力的悬念。 
  先说,是男人还是女人呢? 
  不知为什么——直感——他觉得对方似乎是个女人。 
  他不愿意对方是个男人。 
  怎么判断一下呢? 
  他穿上衣服在石桌上写作了一小时后,突然站起来,在石桌周围蹲下身,拨拉着草寻觅起来。 
  没有脚印。 
  他又在整个草坪上赤脚蹚着草,一遍遍察看着,又到竹丛中,槐树下,古庙遗址上到处搜寻着,希望能发现一点可以判断对方性别乃至其他人物特征的线索。 
  一个纸片也没找到。 
  好像没有来过人。 
  但是,他确确实实知道,这儿来过人。要不,石凳能挪回原位? 
  再说,草坪上就浮动着另一个人——那位“西方”——的透明气息。 
  他越来越明显地感到着这气息。 
  他越来越相信对方是个女性。粗莽的男性能这样洁净地不留一丝痕迹? 
  他突然注意到竹丛附近有一片小野花,像红的、紫的、蓝的星星一样,在绿草中多情地闪耀着。   
  黎明与黄昏(4)   
  他连忙过去,蹲下身用手拨拉着,细细察看着。 
  女性——特别是年轻的女性——是不会不被这小花打动的,是不会不伸手摘采的。 
  然而,没有任何被掐摘过的花茎。 
  草坪上也没有被委弃的花朵。 
  巨大的失望。 
  这位“西方”大概不是女性,起码不是年轻女性了。 
  他不相信。 
  他感觉那位“西方”是女的。 
  “她”的柔和气息就在草坪上浮动着。 
  他又在进入草坪的那条枝叶遮蔽的林间小路上弯腰寻觅起来。土质很硬,长着草,也没有脚印。 
  他突然诡谲地笑了。 
  他兴致勃勃地捡起几块石头,互相敲击,破裂,得到几块锋锐的石片,然后拨开树枝,蹲下身,用它们在小路上一下下用力划拉着“耕耘”起来。 
  自己回到旧石器时代了。他一边耕耘着,一边看着自己敲打而获得的工具,露出笑容。 
  眼前浮现出历史博物馆中一幅北京人制作石器的图画。 
  几十万年前赤身裸体的猿人。 
  他们用碰砧法、锤击法、垂直碰法三种方法制造着各种石器。 
  砍砸器,尖状器,石砧,石锤,刮削器,斧状石器,两端刃器…… 
  看看这个石字偏旁的“砍”字吧,它记录着我们祖先最初的砍伐工具是石器。 
  一身大汗。终于耕耘出一段一米多长的松细泥土的路面。他又尽量把它压平,把遮拦小路的繁枝茂叶理弄归位,不留下痕迹。 
  那位“西方”将在这儿留下她(他?——不。)的脚印。 
  他自得地笑了——当他扔下石片,一手叉腰,一手揩汗,低头欣赏着自己的杰作时。 
  他为自己的聪明自得,为把对方做在了自己的“圈套”中自得。 
  他拍了拍手,回到石桌旁,穿上凉鞋——他一直还赤着脚——拿起书包,准备走。 
  他看了看又让自己搬到石桌东面的石凳。 
  这是自己留下的没有语言文字的宣言了。 
  他眯着眼想像着那位“西方”明天早晨看到这个宣言的神态来。 
  她的形象很清晰,年轻,苗条,漂亮,连她的表情似乎都能看到了。 
  难道她会不是女性? 
  3 
  第三天的下午,他又来了。 
  还没到那块草坪,他就感到一种紧张。 
  他耕耘过的那段路面越来越近了。 
  他拨开茂密拦挡的树枝,蹚开着丛树、荆棘,低着头在这条神秘的小路上钻着、走着。 
  再一转弯,就该到了。 
  是什么样的脚印呢? 
  悬念。 
  人为什么有那么多悬念——接连不断的悬念? 
  因为有追求;因为追求中有未知。 
  他现在追求什么? 
  悬念结束了。 
  拨开遮拦的枝叶,问号便成了句号。 
  眼前,松细平整的路面上,印着四个清晰的脚印。两个进草坪的,两个出草坪的。一个人的。 
  女式凉鞋的脚印。 
  他端详着这脚印,不禁轻松地、得意地笑了。 
  智慧的胜利。 
  从这脚印中还能看到什么? 
  脚的长度乘七等于身高? 
  根据脚印的深浅、形状、面积,用和自己脚印对比的方法,再参照一系列公式,去算出她(这次可以确定不移地使用“她”字了)的体重? 
  不,他不想搞这种繁琐的甚至可以说是低劣的智慧。 
  这样做让他厌恶。 
  破坏他美好的情感。 
  他不需要知道这些。 
  他的印象中已经立着一个美好动人的姑娘了(他相信她是位年轻姑娘)。 
  他不需要再去改变这个形象。 
  如他所料。 
  草坪中,石凳又一次被搬回了石桌西面。 
  这次的宣言,显得比上一次更强硬。 
  “真不像话,不许你再瞎搬。”——这就是他在这宣言中看到的。 
  她每天留下她清晨的宣言。 
  他每天留下他傍晚的宣言。 
  她每天留下她西方的宣言。 
  他每天留下他东方的宣言。 
  真有意思。 
  他照例打一遍太极拳。蓝天,太阳,山湖,大地,古庙残垣,槐树丛竹,在周围缓缓移动旋转着。自己才三十多岁,却喜欢打太极拳——这是老年人的运动,这是什么个性呢? 
  是老化,是沉稳,是豁达大度,是安详超然? 
  今天为什么自省起这个问题来了? 
  今天为什么有一种希望生命显得年轻的愿望呢? 
  她,“西方”,多大了? 
  她肯定很年轻。 
  瞧她那一次次倔强的“宣言”。 
  他照例又把石凳搬到东面。 
  他坐东朝西——照例。 
  哈哈。他看着对面石凳在草坪上留下的那个方形印迹,想像着她此时面对面坐在对面的样子——她的冷冷的样子,她的傲然的样子,觉得分外有趣。   
  黎明与黄昏(5)   
  今天,自己还留下一个石凳在东的“宣言”就算了? 
  她搬到西,他搬到东,搬来搬去,有何新意? 
  他应该有点新招。 
  他一边写作——他在写一篇《东西方宗教史对比》的论文——一边想着这个问题。 
  他的新招带有幽默和恶作剧的色调。 
  再绝不过了。 
  他把沉重的长条石桌——这回不是石凳了——搬着旋转了九十度。南北方向变成了东西方向。 
  石凳则相应跟着放到了石桌的南面。 
  好了,不用东西之争了。 
  这个格局是定了。 
  她不可能再把桌子挪转过来。 
  那是一个女人力所不能及的。 
  这就是他对对方的嘲弄、“欺负”。 
  他骄傲地、胜利地坐南朝北地坐下了。两手很舒服地放在石桌上,他扭头望了望西边竹丛后面下沉入地平线的太阳,自己可以很适宜地利用左边来的光线。 
  这与迎面利用光线一样有效。 
  但突然他又怔愣住了:这会不会演变成南北之争呢? 
  她同样为着从左方利用光明,明天清晨,她可以把石凳搬到石桌北面去嘛。 
  他坐南朝北,她是坐北朝南。 
  坐北朝南不是“上席”吗? 
  不管她。 
  反正,他挪动了石桌,她不能再挪回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