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核聚变风云 >

第10部分

核聚变风云-第10部分

小说: 核聚变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时候的村民们还是很淳朴的,对于这个带领大家发财的乡长,大家是打心眼里喜欢。尤其是他还天天在田地里指导大家做事,有什么疑问,很快就能得到解决,这样的好官在哪里都难找,谁不喜欢?

对于老爹的做法,曾凌风很是不以为然。现在只是几个村子,他还能够勉勉强强的忙活过来。要是以后规模继续扩大,或者是高升了,管理更大的地方,他要是再这样做,那就是人累死了也不会有什么成果。

曾垂普对曾凌风的抱怨付之一笑,他说道:“小子,你还是太嫩!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也正是因为我现在还忙得过来,所以我才这样做的。至于以后,那就得看情况了。现在大家对搞大棚菜都没有什么经验,疑问很多,我这样每天跑跑,能够及时解决问题。我是刚刚上任的新官,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我怎么也得表现表现吧?做官,虽然上面的认可很重要,但是在这共产党的天下做官,民心官声一样很重要。……”

看着侃侃而谈的父亲,曾凌风发现自己的老爹的确有这方面的天赋。看来自己是多虑了,曾凌风在心中想道。

从那之后,曾凌风就再也没有说过什么,只是任凭自己老爹一天到处乱飞。他将注意力转到了自己的事情上。

他相信,当自己的这些东西被重视的时候,发挥的作用将出乎人的意料。

自己的老爹已经踏上了官场的第一步,而且这第一步迈的很不错。可以想见,自己的老爹在这两年里面,肯定能够混的如鱼得水。

不过,曾凌风很清楚,做官想要往上升,必须得有后台,有强力的支持,否则,你永远只能在低层徘徊晃悠。

自己家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草根,自己的老爹本身就是一个农民,要是有一天混到一定程度上了,那他将变成一个无根浮萍,再无上进的可能。这不是曾凌风所想见到的。

由于出身的原因,想得到上层甚至是高层注意,那就必须得采取一些非常手段。

而曾凌风正好有采取这样非常手段的本钱。

作为“燧人氏计划”的负责人兼首席工程师,曾凌风在重生之前所掌握的信息与资源还是很可观的。这绝大部分都是涉及科技成果方面的。这也正是如今中国最急需的东西。曾凌风相信,自己提供的东西,绝对能够得到高层的重视,特别是现在的中国还是由那位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老人在掌舵的情况下。

老人将中国的经济盘活了,但是中国的科技发展却是没什么太大的进步。甚至因为将党和国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经济建设上面,导致科技研究投入的大幅度减少,中国的科研甚至一度陷入停滞状态,这是老人心中的一个痛。

只是,这个时候的中国实在是太穷了,没有那么多的金钱投入到广泛的科研活动中。所有人都很清楚,科研是一个烧钱的项目,而且很多时候你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其结果甚至可能是失败。

而曾凌风打算提供的东西,即使是在四十年后的时代也算是世界上的顶尖技术,是让无数国家觊觎眼红的技术,曾凌风不相信这不会引起高层的注意。

这个时候中国的科技领军人物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科技人才,都是一些真正的科学巨匠。虽然自己提供的材料是几十年之后的东西,但是曾凌风不相信这些科学巨匠不会识货。只要得到他们的认同,一切都很好办了。

这是一个对所有人都有好处的事情,曾凌风并不觉得因此为自己牟利有什么不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共产党人也是认可劳有所得的,自己提供的东西,当然应该为自己带来一定的好处,曾凌风对此是认为理所当然的。

曾凌霜已经上中学了,她在今年的小升初考试中,取得了丹兴第一名的好成绩,如愿考入了丹兴中学。

曾凌霜上学的时候,曾凌风也跟着她去了丹兴城里。进城之后,他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了一些专用纸,将他前期整理出来的零散的资料全部分门别类的收集。这些是要寄出去的,自然不能是乱糟糟的。

看着眼前整洁的一摞材料,曾凌风很有成就感。这可是花费了他差不多半年时间才打整出来的东西。

这份材料有整整三十万字,虽然看上去不少,但是其实所涉及的东西并不多,就是两种高新材料的资料了。不过,曾凌风将这些都写的很详细,可以说,有了这份资料,只要有足够的设备,以及足够的时间,只要是能够看书识字的人都能够将这两种高新材料做出来。

简单的说,有了这份资料,只要不是傻瓜,都是能够将这两种高新材料做出来的。

趁着马上要放国庆假的机会,曾凌风借口说是进城接大姐回家,又去了一趟丹兴城。他要将这一份资料邮寄出去。

酒再是好酒,但是你必须得将其展现在董酒的人的面前才行,如果你将它用坛子装好,深埋地下,那么,即使是神,也很难知道有这么一份好酒的。这是曾凌风所深知的。

第一卷 第十三章 兴奋地钱老(新一周求各种支持)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都是很美很美的。

在大江南方,秋天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零的慢,天空中总是淡淡的,又时常多雨而少风;老家杭州,只能感到一点点的清凉,那秋天的味道,秋天的颜色,秋天的意境,总是差那么一点点,使人无法领略到秋天真正的风采。秋天并不是名贵的鲜花,也不是高档的美酒,用赏花及酒醉的态度去领略秋秋天是不合适的。

北京的秋天,陶然亭旁边的芦花,钓鱼台的垂柳,玉泉的月夜,潭柘寺的钟声。在北京即使不出门,早晨起来,沏一杯香茶,坐在四和院里。一抬头就能看到蓝蓝的的天空,坐在槐树下,看着那透过树叶而穿出的一丝丝阳光。要么在后院的小小的菜地里,看那喇叭似的牵牛花。想来也能感觉那一分怡人的秋意。

北京的老槐树,也是一种秋天的点缀。似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只能感出一点点的柔软。经过扫大街的大闺女们的清扫之后,土地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清闲,细腻。如今想起来竟然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也许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还有秋蝉的啼唱,北京原先到处是树,屋子也低,无论在哪里都能听得见。要是在在南方只有在郊外或在山上才能听得到。北京的秋天,雨也似乎比南方的秋雨下得有味,下得更象个雨的样子。灰蒙蒙的天空中,就那么来了一阵凉风,然后便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一阵雨过后,云渐渐地向西飘去了,天又变的蓝蓝的了,太阳的面容又出现了。记得那时侯,老伙计们咬着烟袋锅,上桥头树底下一聚,聊聊天,溜溜鸟。日子到也悠闲。

北京的果树到了秋天也是一种秋意到来的象征。就拿枣树来说,你看那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长大起来。象鸽蛋似的枣子,在小而且是椭圆型的细叶中间,显出淡淡的绿,微微的黄颜色的时候,也就到了秋的全盛时期,在这枣、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时候也正是北京的秋天中最美的时候,也是一年之中最美好时候。

这种种的美景美事在今天之前都是老人喜爱的,虽然老人一直忙碌无比,但是年纪大了,总是更喜爱贴近自然、享受自然。

但是今天一切都不同了。早上推掉了昨天和几个老伙计约好的散步计划,之后又对两个研讨会议说了“不”,在之后老首长打电话来询问也仅仅是草草应付了事……这一切都是因为老人眼前的这个大大的信封,以及里面的这封信,或者说是一篇论文。最先老人对收到的这封信不以为然,认为又是哪个不干正事的年轻人想一夜成名,并说了一句:“现在的年轻人啊,就是浮躁的很,不比以前了,想当年……”

但是鬼使神差之下,老人还是打开信看了起来。

老人刚看了前面的很少一部分就被完全的吸引住了。

这篇论文所写的正是老人现在最关心的事情。老人依靠自己的一人之力,硬生生地将中国的火箭和原子弹的研制成功时间提前了至少十年。虽然在老人眼里,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决不是单个人所能取得的,他所干的不过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而已。在老人与别人的书信中,也反复强调: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的研究、设计、制造和实验,是几千名科学技术专家通力合作的成果,不是哪一个科学家独立的创造。他只是“沧海一粟”,但是说心里话,老人对自己几十年的努力还是很自豪的。

这些年来,特别是最近十年来,老人对一件事情一直是耿耿于怀。你说吧,我们搞成了导弹,搞成了原子弹、氢弹,但是为什么就偏偏搞不成一个大飞机呢?那真的有那么难吗?

老人对此相当疑惑,但是大飞机项目一直受困于复合材料的难关,寸步不得前进。前几年甚至于放弃了自主研制,和美国人搞什么联合开发,这不是大虾拉蛋——瞎扯淡吗?美国人是什么玩意?他会安那好心?

对美国人,老人其实是有很深的认识的。毕竟在美国呆了不少的时间,甚至在回国的事情上也是费尽周折,还是在老总理的多次周旋之下,最终才顺利回国。

从此老人对美国人是抱有很深的戒心的。况且事关国防大计的事情,怎能假手他国?虽然这两年美国人看似对中国友好无比,但是稍微清醒的人都能看清其中的猫腻。只是老人对国家的决策还是不能做出太大的影响,而且他也没有干涉国家决策的打算。老人认为自己就是一个纯粹的科研者,一个非常传统的中国人,所以尽管老人对大飞机的事情有不少怨言,但是也一直没对此发什么激烈的言论。

只是这一段时间以来,他听说国家和美国麦道公司就合作的问题出现了不小的分歧,甚至有合作破裂的可能。对此老人心里急切无比,但是对此也无能为力。要是受限于力学等自己擅长的方面那是绝对没什么话说,自己拼了命也要解决,但是这是受限于材料,虽然自己这些年一直关注,并且看了不少相关的书籍资料,但是仍是可谓不得其门啊!真可谓是隔行如隔山了。老人在心中哀叹。

但是多年的涉猎还是让老人的眼光非同常人,这也算是另类的久病成良医了,老人无奈的一笑。

老人一看了眼前的论文,就发现了其中的奥妙。老人不禁暗自庆幸,要不是这些年的涉猎,自己恐怕一见这东西就会把它塞进门口的垃圾篓里吧?!

这篇长长的论文主要写了一种被命名为GS(*-*)MG的复合材料和一种被命名为GSRB的添加剂。老人对这两个奇怪的名字是如何命名的毫无头绪,怎么看都看不出是依据什么命名的。抱着名字只是一个代号,关键在内容的想法,老人就没在这样的细枝末节上纠缠,继续看了下去。

出于多年涉猎炼就的眼光,老人对这两种材料感到非常震惊。也许这两种材料分开的话并无多少特别之处,但是当二者结合时,却会发生奇异的反映,从而具备非同一般的性能。而这种性能用于飞行器上时真可谓是绝配了。

老人也不得不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所倾倒,这简直就不应该是人能想出来的,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更为让老人注意的是论文中还加入了几种飞机的设计模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