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第410部分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410部分

小说: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参谋还是找出了一些可以利用的地方。。。。。。

    例如他们发现水滴形潜艇虽然水下航速奇快,但是由于蓄电池容量有限,这种高速状态下根本开不了多远,而通气管虽然可以令水滴形潜艇在水下航行的续航力不受蓄电池容量的限制,但是通气管本身也有很多局限性,完全可以善加利用。。。。。。

    例如通气管承受不了太大的水压,因此通气管状态下潜艇最多只能开到几节的航速,其实与旧式船形潜艇并无太大区别,而且潜艇的潜航深度也受到很大限制,令其最大的优势——隐蔽性大大削弱。

    虽然德国人巧妙地利用安装在通气管顶端的雷达波探测器对飞机的靠近提前预警,但是这种机制在美国海军的技术人员看来,却完全可以好好利用,反过来让德国人自食苦果。

    后来美国海军利用预警机雷达功率远比普通机载雷达大得多的特点,让其在德国潜艇活动频繁的海域来回巡逻,结果吓得德国潜艇全都老老实实地躲在深水区,难得才能上浮伸出通气管来开动柴油机给蓄电池充电,以致于蓄电池用一次就得花上几天、甚至十几天才能以类似聚沙成塔的方式再次充满,导致其作战效率急剧下滑,一度降低到不足此前的十分之一。

    同时美军的反潜机在执行反潜搜索时也都不再打开雷达,纯靠肉眼搜索水下的潜艇,战果反而明显增加。这一方面是因为德国潜艇没法及时规避,另一方面则由于德国潜艇被美国预警机的“电波威慑”而被迫频繁地重复“上浮伸出通气管—收起下潜”,而长时间身处危险的浅水区,被美军飞机发现的可能性自然就大大增加了。。。。。。

    而德国人直到好几个月之后才发现了这个问题,不得不冒险撤除了雷达波的探测器,情况才得以好转,但是潜艇的损失率却由此翻了一番还多,特别是在美国人发现德军战术改变而又重新让反潜机开启机载雷达之后。而即使是邓尼茨,对此也没有任何办法,只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损失大一些也总比不能发挥作用要好一些。。。。。。(未完待续。。)

 第七百八十五章 反潜手册

    ps: 感谢书友“付梁”投出的2张月票^_^

    虽然预警机造价昂贵,即使是美国也造不了太多,无法覆盖所有的海上航线,但是美国人既然知道了水滴形潜艇在通气管状态下航速很慢没法追击、而不伸出通气管的话在水下又开不了多远,同时由于水上航速十分悲剧,水滴形潜艇没法像老式的船型潜艇那样冒险上浮追击,因此美国海军的技术人员认为商船队遇袭后只要自己不慌,调整一下航向加速前进就可以很快摆脱潜艇的威胁,这样虽然还是无法完全避免损失,但每次一般来说最多也就会被击沉一两艘(只遇到一艘潜艇的情况下),总比以前那样的损失率要好得多。

    但是技术人员也警告商船切忌航向不变或者调头逃跑,因为根据他们的分析,德国潜艇最可能采取的攻击方式是在商船队的前进方向上进行伏击,因此如果航向不变,大部分情况下等于是直接撞上了枪口,与找死无异;此外,某些经验丰富的德国艇长可能会选择先放商船队过去再从其背后发动攻击,由于人类的行为习惯,在遭到攻击时下意识地就会往反方向逃跑,这样就正好送上门去给其扩大战果的机会,因此商船队遇袭后如果掉头逃跑,同样是很危险的做法。

    所以技术人员的建议是改走原来航向的垂直方向,开出五十公里后可以确保摆脱潜艇追击,那时再绕个圈子折回原来的航线即可。而且因为通气管怕风浪。因此海况不好的时候相对会安全许多,这一点也是可以利用的。。。。。。

    不过,商船学会逃跑只能治标,想要治本还得把德国潜艇找出来干掉,因此关键还是得靠潜艇猎杀舰队,而同时缴获的德国线导鱼雷也同样被美国的技术人员分析出了缺陷并加以利用,对潜艇猎杀任务的完成起到了不小的帮助。

    美国海军的技术人员发现,与直航鱼雷相比,线导鱼雷虽然命中率要高得多,但是射程较近、而且航速也受到限制。同时潜艇发射前必须上浮到很浅的位置。而且射出鱼雷后潜艇一动都不能动,这就给潜艇猎杀舰队消灭德国潜艇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之前美国反潜飞机一旦搜索时不小心漏过,很可能直接就飞到远处寻找。结果自然不可能找到。反而给了德国潜艇逃逸的机会。而现在知道德国潜艇不可能跑远,飞行员们就只会驾机在较小的范围内反复寻找,德国潜艇再想逃脱可就难了。

    而且普通人在生活中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之前怎么找都找不到的东西。一旦明确在哪个具体范围,往往一找就能找到。”,而美军的飞机和舰艇反潜搜索时也是同样的情况。因此他们知道德国潜艇不会太远后,美军反潜的效率简直是直线上升,以致于德国海军后来只给每艘潜艇配备一条线导鱼雷,平时轻易不会使用,只有无法逃脱时拼命才用,此后美军一度大幅蹿升的反潜效率才明显回落,但是没有制导鱼雷的帮助,德军潜艇的破交效率自然大幅下降,而这就已经达到了美军反潜的最主要目的。。。。。。

    分析出来这么多信息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后,美国海军的技术人员还将其编成了新的《反潜手册》供盟国潜艇部队学习,使得无数本身素质其实并不算特别出色的盟军官兵取得了超乎想象的反潜战绩,尽管由于水滴形潜艇的生存能力毕竟远比旧式船形潜艇要强得多,这个时空的盟军终究没能像历史上那样令德国海军的潜艇战完全破产,但却还是成功地将其作用降低到能够忍受的程度,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德国的潜艇没法充分发挥作用,水面舰队新败之后又不敢开到如今已经基本被美国完全控制了的美洲东海岸。至于日本,且不说之前两国关系并不密切,日本人又一向只顾自己,而且日本联合舰队主力此时还远在新西兰,因此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及时赶来救援。

    也就是说,阿根廷只能独力应付此时主力舰数量已经增加到10艘的美国太平洋舰队,而在美军轻而易举地将阿根廷“收复”不久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攻占后,阿根廷政府迅速丧失了继续战斗下去的勇气,最终屈服于盟军的压力,宣布改组政府并退出轴心国阵营,而美国政府也“大度”地表示不会追究阿根廷前政府高官的责任。而阿根廷这个大国都撑不住,南美的另外一个轴心国成员智利就更是撑不住了,不等美军杀到就马上主动宣布中立,并表示可以给盟军提供港口和补给。。。。。。

    至此,美国完全恢复了对于自己后花园的控制,而且力度更胜从前。这样一来,美军不但腾出了几十万机动兵力,未来还可能从拉美国家获得大量的炮灰,这一进一出,令美国的可用兵力比之前多了不下百万。而完全控制了麦哲伦海峡之后,重组的美国太平洋舰队也打开了通往太平洋的门户,复仇雪耻的日子终于到了。。。。。。

    但对于德军铁蹄践踏下的西欧大陆,即使如今拥有上千万大军的美国也不愿与强大的德国陆军过早交锋,而更多地寄希望于盟友苏联,但是苏联现在的处境却是前所未有地恶劣,至少1944年还看不到半点反攻的希望。

    虽然莫斯科大撤退成功地保存了苏军仅存的机动兵力,并带出了莫斯科及其周边地区数百万的平民,但却导致列宁格勒的侧翼失去了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小胡子虽然认为南线战场更加重要,但终究没能说服国防军的将帅们,加之自己心底里也一直渴望占领列宁格勒这座具有特殊政治意义的城市来向国际金融寡头卖好,利用他们的影响力跟西方媾和,结束这场已经没法收场的战争,因此最终同意集中所有可以机动的兵力围攻列宁格勒,世界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会战——列宁格勒保卫战由此爆发。。。。。。(未完待续。。)

 第七百八十六章 兵力不足

    ps: 感谢书友“爱你心好累”投出的月票^_^

    为了拿下列宁格勒,小胡子一共投入了60万精锐的德国国防军和20万战斗力毫不逊色的精兵,此外还有来自于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的大量仆从军,全部加起来的话,总兵力不少于120万人。而此时戍守列宁格勒的苏联红军仅有30多万正规军,并且无论是飞机、坦克还是火炮的差距都比悬殊的兵力更大,如此不对称的实力对比,令苏联的美英盟友都并不看好这一战的结果。

    然而,正如胡卫东当初预言的那样,列宁格勒的苏联军民对于轴心**队的进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抵抗。完全动员起来的近百万列宁格勒民兵在战斗中表现得异常英勇,经常为了坚守阵地而战斗到最后一人,涌现出了无数英雄人物,他们的卓越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苏联正规军兵力的不足,更给包括德军在内的各个轴心国的精锐部队以迎头痛击。。。。。。

    而苏联红海军那两艘老旧的甘古特级战列舰也果然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305mm巨炮的威慑下,轴心国大军对列宁格勒的包围圈始终没法完成,而进攻部队一次派出太多也必然会引来305mm舰炮的猛烈炮击而伤亡惨重,使得轴心国方面只能以添油战术不断派出小股部队突入列宁格勒城与苏联军民展开残酷的巷战,而无论是德国还是北欧三国。人力都是相当珍贵的,这种打法下惊人的兵员伤亡令它们都深感难以承受。

    为了解决这两艘战列舰的威胁,德国空军派出大量飞机对其进行了狂轰滥炸,很快就将其炸沉在港内,但由于列宁格勒港内水浅,两艘战列舰直接搁浅而不致彻底沉没,结果没过几天就被造船厂的苏联工人想办法又打捞起来拖进船厂修理。而即使在接受大修的时候,两艘战列舰也依然给城内的苏联军民持续提供着强大的火力支援。虽然因为维修期间也频繁遭到德军飞机轰炸的缘故,直到一年多之后这两艘战列舰才总算修好,但这段时间里她们打出的炮弹却比世界上任何一艘完好的战列舰更多。。。。。。

    比起杀伤敌人。这两艘在自己最后的岁月中绽放出夺目光芒的老旧战列舰更对敌军的士气造成了极大的打击。而城内的苏联军民则深受鼓舞,在残酷的巷战中与敌人殊死搏斗,一次次地将敌人的进攻击退。加上随着各种针对性措施的归纳总结与迅速推广,德军云爆弹的作用已经大不如前。虽然交换比仍比历史上进攻列宁格勒时好看一些。但终究没能在这一年的冬天到来之前攻占全城。而随着天气的日益寒冷。德军的战斗力直线下降,而苏军的战斗力则不断增强,至于同样适应酷寒气候的北欧军队。虽然仍有很强的战斗力,但三国都是国小人少难以继续承受巷战的巨大的伤亡,因此轴心国大军最终停止了进攻,和历史上一样转而采取长期围困的战术。。。。。。

    就在北方集团军群进攻遇阻的时候,兵力相对单薄许多的南方集团军群却出人意料地取得了重大战果。曼施坦因在之前强攻苏军高加索防线连续受挫之后,突然意识到在高加索山脉以北平原地区全被德军占领后、高加索山脉的天险其实已经为双方所共享,当即决定转攻为守,在高加索山区的己方控制区建立了一条坚固防线,留下偏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