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春秋小领主 >

第265部分

春秋小领主-第265部分

小说: 春秋小领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咖一声,一名齐国车士手中的战戈坠地,这个坠地声仿佛首张多米诺骨牌倒下,立刻引起了连锁效应,齐军纷纷松手丢弃了手中的武器。跪倒,向赵军投降。渐渐的,赵军停止了射击,头排戟手停止了与齐国人的缠斗,逐渐与齐人拉开距离,稍停,整个残余的齐军一起放下武器,向晋军投降。
赵武的战车进入战场,他走引”扛的战车旁边看到战车上二名甲士凝固的姿态。他轻躯嫩口气。冲着死去的智起发问:“智起,我知道国君逃跑了,我知道齐军的主要将领都走了,但你为什么留下来,或许你想拖住我赵军的脚步,但你没想到吧,齐国人根本不经打。我的骑兵还没有投入战斗,战斗已经结束了。
你或许没有想到,我根本不在于齐国君主的逃亡,我看中的是这二十万壮丁。你没有想到吧,你的牺牲毫无价值?”
远处,田苏与齐策一左一右匆匆赶来,他们身后尾随着潘党与卫敏。这两人后发先至,抢先赶到赵武面前,一左一右的呈上弓,得意洋洋的炫耀:“幸不辱命。”
赵武赶紧冲这二位摆了摆手,大声说:“赏,重赏!你们二位赶紧帮我清点俘虏
田苏奇怪的看了一眼潘党与卫敏,眼珠一转,抢先说:“齐军的中军与后军还保持完整,想必很好统计。只是前军打残了,伤亡在八成之上。”
赵武转向齐策,下令:“执行什一律
田苏惋惜的说:“估计有十一万齐军俘虏,什一律执行下来,我们要杀一万一千人。”
齐策哼了一声,不满的斥责:“我晋国前前后后被这些人屠杀了两千人,当然要见十抽一,抽到死签的齐国降兵当场宰杀,以震慑降卒,报复齐国人的偷袭与屠杀。
田苏嘴唇蠕动了一下,齐策马上用话堵住田苏:“我们已经开了杀戒,别管什么仁德了,霸主的威严接连二三被人冒犯,我们就是要让人知道,仁德的霸主在被冒犯的时候,也是有雷霆般的愤怒的。”
不一会儿,鲁军三位正卿,也就是三桓,兴冲冲的跑了过来,叔孙豹当先乐呵呵的说:“副帅,我们鲁军没有来晚吧?”
赵武点点头,夸奖说:“鲁军当然没有来晚,这次鲁军可以分享三分之一的战俘。”田苏马上插嘴:“我们韩氏、魏氏愿意与鲁国人同等待遇。”
赵武轻轻摇摇头:“鲁国拿走三分之一俘虏,大约是三万人,魏氏、韩氏分享一万吧,如果还有些零头,我愿意再给韩氏分一点,剩下的。全属于赵氏。”
正在这时,许军统帅也乐颠颠的跑了过来,听到赵武的话,他不见外的说:“没问题,赵氏把剩下的俘虏全拿走,我们许国没有异议。只希望赵氏能给我们留一点汤水。”
田苏干笑两声,眺望着郜国方向。随口问:“我们还要追击齐国国君吗?”
齐策马上插嘴:“现在追击齐国国君,已经毫无意义。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把这庞大的战利品立刻押运回国
赵武望着齐国临淄方向,若有所思的说:“我听说有个词,迅雷不及掩耳”我赵氏连续作战,远远超过了一个服役年度应该作战的极限。现在也该回去休息一下了,我们立刻从卫国渡过黄河,穿越甲氏直接明国
赵武说的话前言不搭后语,但齐策明白了,他顺势补充:“从甲氏走陆路,还不够快的,不如挑选精兵。直接坐上卫国的战船,再到甲氏汇合赵氏战船
田苏是阴谋家,他也听懂了赵武的话,担心的问了一句:“有把握吗?。
赵武摇了摇头,诚恳的回答:“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于是,晋国的大军开始撤退,齐国国君顺利的逃入郜国,紧接着通过郜国返回国内,
赵武的军队回国途中,途径鲁国国都,鲁国国君盛情款待赵武,这次。鲁国人出的力少,在战场上只是扮演了一个打酱油的角色,事后却获得了大片的土地以及远远超出他们预计的战俘数量,鲁襄公非常开心。他盛情款待晋**队,态度可谓前所未有的谦恭。招待赵武的宴席上,鲁襄公命人唱颂诗经中的《召南野有死麋》。其诗词为:
“野有死着,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概二野有死麋,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撼我悦兮!无使龙也吠!”
这首诗歌中最后三句,描写亲热时女子发出的断断续续的三句请求的话:“慢着点轻看来”“别掀动我的围腰”“不要惹得狗叫。
鲁国这是以男女之情比喻邦交关系。用青春女子的婉转求告表示鲁国对于晋国“行“妾妇之道意思是:你们晋国大邦应该以仁义抚慰我们诸侯小国,对我们温柔点。
面对鲁国的谦恭,赵武赋了棠橡》,意思是:咱们还是以兄弟相安吧。
由此。鲁国君臣大为感激赵武,招待会结束之后,三桓出面,郑重拜谢赵武,执政叔孙豹开口颂扬说:“武子真是仁义呀,对我们鲁国关怀备至,简直让我们鲁国不知道该如何感激
赵武正在跟田苏与齐策窃窃私语。听到叔孙豹的颂扬,赵武打断对方的话,满脸的不高兴:“谁说我仁义了,我那么凶恶的一个人,怎么会仁义?卫国杀了我三百戎卒,我斩杀了卫国贵族三百家;齐国斩杀了两千晋国士兵,我斩杀了齐国士卒超过五万,我这样凶恶的人也能算是仁义吗?”
叔孙豹咳嗽一声,义正言辞:“古之贤人常说“忠、孝、一慈爱,所谓就是履行自只的职责,做事咋涨口只本身的身份职业。晋国是大国,是我们的霸主,盟约说“大母侵小”您作为晋国副帅,帮助我们这些弱小者,维护了我们的尊严。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此外,你忠于自己的国君,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从不牵扯晋国卿大夫之间的内斗,这实在是忠诚的楷模”,
所谓“孝”您以弱冠担当起赵氏复兴的任务,从一点一滴做起,使得赵氏家业能够重新崛起,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后裔,这就是最大的孝。
所谓“礼”您任职多年来,从不逾越自己的本分,坚持按照春秋规则对待自己的上司与部下,对待我们到国也总是谦恭,遵守礼仪接待;至于“仁。所谓内外有别,武子您是百战百胜的将领,杀场上认真对待自己的敌人,这是你的“忠”不是你的凶恶;是你的“礼”是你遵守为臣之道,是你在履行晋国副帅的职责,我怎么敢用凶恶来指责你?
武子你征战杀场这么多年,连我鲁国的百姓都知道,跟着赵武子战斗。从来不会吃亏,事后的战利品分割,你总是用功劳大小作为标准,这不就是你的“礼,与“仁。吗?
至于赵武子你对猜自己的奴隶,对待自己的臣属,那也是充满“仁,啊,我们鲁国就是因为你赵武子的仁义,得以侥幸避过灭国的灾难。也因此获得在齐国面前直起腰来大声说话的机会,全是因为赵武子你的仁慈啊,今后寡君还要多仰仗你的仁慈,才能够使我鲁国得以立足。”
叔孙豹是谁,是第一个评论“不朽”的人,他确定的“不朽。的标准是中华民族最终的“不朽”标准。此囊得到叔孙豹如此高的评价,赵武子心中没有觉得特别高兴,他只是觉得奇怪,莫非叔孙豹也是一个穿越人士,他比孔夫子提前数年谈到了“忠、孝、仁、礼”。
赵武子斜着眼睛看了叔孙豹半天。没发觉叔孙豹脸上的表情有什么异样,而对面的叔孙豹看到赵武这番模样,以为这是不胜惶恐的态度。他心中还直感慨:“不骄不躁。赵武子,大仁也!”
其实,是赵武误会了,在现代社会。中山国出土的青铜器铭文里,用它的鸟篆文字,铭文都是“天命、忠、孝、仁、礼、慈爱”之类不合时宜的东西。这说明,在春秋时代已经有了“忠、孝、仁、礼”的说法,孔夫子不过是总结了春秋时代的主流观念。
据说,赵武灵王灭中山国前,派侦察员刺探中山,回来之后这样描述中山王:“中山王喜欢跟知识分子交朋友,见到读书人就平等行礼。他经常送温暖下乡,到穷巷陋房里拜访离退休的老教授,问寒问暖。至于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居之士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专家教授,亦即:专门对领导的主张进行学术性赞赏。及“职业举手同意者。,也都奉为上宾,简直就像侍奉爹一样侍奉他们。”
史书记载,赵武灵王听到侦察者如此说,大惊失色,感慨说:“完啦。这不是贤君吗,这样的贤君,我肯定打不过他了。”
侦察员说:“不然。以我之见,中山王喜欢让专家教授营造自己喜欢的舆论氛围,并召到朝堂上奉为显贵,他已经不知道事情的真假。只知道沉醉于自己制造的虚假气氛当中,结果将士们就没有漏*点在外杀敌。
他上尊那些听他话、帮他编造事实的学专家者,那么农夫就不肯老老实实修理地球,都想着酸文假醋地跟学者学习拍马屁,说一些虚假颂扬的话,农田于是荒怠了,国家就贫穷了。这样的国家,不亡国才怪呢。您赶紧打它吧。”
赵武灵王听从了侦查员的建议。轻轻松松灭了中山国”,
此时的赵武不知道原来时宴的玄虚。他盯着叔孙豹看了半天,没发现任何异样,便摇了摇头,苦笑了一下一叔孙豹以为我赵武从不参与家族争斗,他错了。
告别鲁国君臣后,赵武进入戚的。在孙林父的领地登上了战船,逆流而上,向晋国进发真实的历史上。赵武父辈、叔叔举家罹难,自幼幽闭山中,从他步入翻覆无定的政坛以后,人生惊涛骇浪,几度荣辱起伏,仅仅四十岁的他突然厌倦了险恶的官场。
岁月跪跳,人生虚妄,这今年纪的赵武多想高翔远引,羽化登升。但他一度拥有的殉烂梦想,却建功太晋平公不是励志图精的开明君主,谗邪图私的各家族同僚也不是他的知音。回首往事,他人生一场。蝇营狗芶,“蛆虫相争于粪土,满头白发来偏早,到手黄金去已多。”
所以,赵武与齐国交战后,大获全胜的他面对范自的私欲膨胀,极度心灰意懒地,同年冬天,再返回晋国途中他去河南温县冬祭了祖爷爷赵衰,此后便如垂死老人般,颓废地消耗完了自己梦中寄客般的俗世生涯。不久带着极度精神抑郁症死去了。此时,整个中国正在经历千年未有的大旱,,
此时,现在的赵武怀着一肚子阴谋。行进在归国的路上……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


正文 第一百九十五章 全是音乐惹的祸
嘉一百九十五章全是音乐惹的祸
以:求票。恳求月票支持。拜托了!
关于晋国这一年的大旱,史书上还有另一种记载:传说卫国国君被拘捕押送晋国时,曾在濮水边打尖休息。半夜听到美妙的琴声,就让他的乐师师消把旋律记了下来。到了晋都,晋平公在施夷台款待,酒过三巡,卫献公站起来祝祷说:“我在濮水边上得了首新曲子,请允许为您弹奏。”
爱好音乐的晋平公听了很快乐,不错啊,卫君要用音乐颂扬我,这简直是”太客气了。
于是卫献公请来卫国乐师师消。让他坐在师况身旁演奏。
一曲未终,师况随即制止道:“这是亡国之音,千万不要奏完它!”
平公问:“这个曲子是怎么来的?”
师况回答:“这曲子是商朝的乐师“师延,作的,是给商纣王创作的靡靡之音。后来周武王伐纣,师延从朝歌向东逃命,跑到濮水就投河自尽了。这曲子一定是他们在濮水边听到的。凡是听过这曲子的,他的国家必将削弱,所以您千万不要听完它。”
师旷如此说,一个千古疑问产生古代没有录音带、没有电台。生活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