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唯一战胜国 >

第483部分

唯一战胜国-第483部分

小说: 唯一战胜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时中华帝国还开始装备了一种‘巡游者战车’,这是一款重25吨的轻型战车,最高时速达到70公里,越野达到40公里,最大行程为500公里,是一款用来巡逻、对付游击队的高速战车,但装甲厚度也不差,单兵反战车武器对巡游者战车没有任何效果。
  三种战车的生产线都已经开始大量建设,产能也在不断的增加。不过这些战车目前只是小规模的秘密装备陆军,大部分生产出来后堆进了仓库。
  很多汽车生产线被改造成了战车生产线,扩大产能的速度非常快。
  空军方面,则开始装备十多年前研发出来的军用飞机,而且是开始大规模的换装。
  ……
  此时的夏钧,已经有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大儿子夏平崎已经24岁了,大女儿夏筱婷也已经23岁了。
  夏平崎十八岁时,就被夏钧安排去地方上当普通公务员,频繁的接触了普通民众,二十岁时被夏钧调入军中当小兵,都是以隐藏身份的方式。
  进入军中之后,夏平崎很快依靠父亲为他打下的坚实基础,当了排长,现在已经成连长了。
  夏平崎身体素质很好,全赖小时候父亲每天监督他锻炼,同时夏平崎自小跟着父亲习武,武力水平较高,并且有打坐冥想的习惯,虽然不是很专业的,但也提高了洞察力等方面的素质,并且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使得全面素质很高,因此当了连长。
  在这一时期的中华帝国陆军,普通士兵要想当军官是有可能的,但可能性已经不是太大了。
  夏平崎不论是内在还是外在,都在夏钧的安排下磨练得十分坚韧了。同时夏平崎受过良好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高空教育,而是很贴近普通民众的教育,因此夏平崎已经具备了成为继承人的资格。
  至于大女儿夏筱婷,夏钧则是为她的婚事着急,都23岁了,还没有中意的对象,帝国这么多青年才俊,夏钧选了不少,没一个中意的。
  而且这丫头性情恬淡,又比较宅,最喜欢待在家里遛马,经常十天半个月不出门的。
  无奈之下,夏钧把儿女的照片发了一张出去,顿时引起了轰动。夏筱婷继承了夏钧和她母亲塔娜的基因,长得十分美丽动人。这种美丽不是那种大路货的美,而是让人看了一眼忘不掉的美,属于那种眉清目秀的类型,或者说是神秀,棱角分明又不失柔美。
  中华帝国各地的相师都断言,大公主神秀无比,乃是贤妻良母之面相。
  加之大公主身与皇家,有良好的家教,身份又尊贵,顿时成为帝国青年朝思暮想的对象,迷倒了一大片人。
  至于夏钧的小女儿,是李诗婧所生,名叫夏筱嫣,今年已经十五岁了。这个小丫头虽然才十五岁,但美丽动人的程度不下于她大姐,性情十分天真烂漫。
  另外两个儿子,一个是夏钧与梅儿所生的,另外一个是和安娜斯塔西娅所生。
  梅儿与他生的儿子名为夏平宇,今年十四岁。而与安娜斯塔西娅所生的儿子名为‘夏平海’,今年才五岁。
  五年前,夏钧与安娜斯塔西娅生下这个儿子,尼古拉二世有些不高兴,此时俄国皇储十分虚弱。
  不过当尼古拉二世听说这个外孙有诸多先天遗传病时,顿时放心不少。
  实际上,夏钧的小儿子,一点毛病都没有。因为这个小儿子是用代孕手段生下来的,血友病没有遗传下来。
  生这个儿子,是为将来把俄国彻底打造成傀儡而准备的。
  等尼古拉二世一死,再断掉皇储的治疗药物,夏钧的小儿子就是最嫡系的俄国皇位继承人。
  这个儿子虽然拥有俄国人的血统,但父亲的基因是夏钧的,而生母却是中国人,加上夏钧对这个儿子并非是冷淡的态度,因此未来绝对不会变成一个认为自己是俄国人的俄国皇帝。
  将是一个认为自己是汉人的俄国皇帝。
  至于二儿子夏平宇,夏钧在教育上也很上心,同样将他当成一个继承人来培养,唯一的区别就是后备继承人。
  作为一个父亲,夏钧还是很平均的给出了他的父爱,但继承人只有一个,不出什么差错的话,长子继承依旧是首选。
  夏钧考虑着,等以后子孙多了,是不是也搞个国民皇帝选举?
  皇帝到时候要做的,主要一个就是体察民意,并监督行政内阁与执法力度,从而让皇权对官僚进行持续的制衡。
  选举制度又制衡皇权。
  因为未来是君主立宪,所以皇帝轮流做也是可以的。跟当总统一样,不过可以延长到五年一任期。
  到时候皇家子弟,先比才学,然后选出几个最优秀的,再进行民意选举。
  只不过这种想法目前夏钧也只是想一想,具体怎么搞再看了。
  ————
  今天就一更……
  第一卷 第410章 北海道海军对峙,战争临近
  第410章 北海道海军对峙,战争临近
  1936年,中华帝国的陆军和空军开始大规模的换装,德国陆军也在大规模的换装,德国从中华帝国那里获得了不少军事技术,使得德国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
  德国的军事技术强大之后,希特勒开始按捺不住扩张的野心,在1936年底,在奥地利亲德份子的帮助下,兵不血刃的就占领了奥地利。
  英法显然不愿意为奥地利承担战争风险,因此英法依旧只停留于抗议的层次。
  德国开始采取军事行动之后,中华帝国的陆军换装速度明显加快,存放在仓库里的战车悉数都调出仓库,运往部队。
  而那些换下来的13式战车,则交给了那些第三世界联盟成员国使用,帝国还派出了专门的教官团帮助第三世界各成员国建设和训练装甲师。
  未来,加入第三世界联盟的国家将会越来越多,中华帝国的这些淘汰的装备,也有用武之地。
  另外,从正规军中撤换下来的战车,还有一批装备到了二线部队。
  ……
  1937年,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头,德国又先后攻占了捷克斯洛伐克,并在波兰边境制造了数起边境冲突。
  德国与第三世界联盟的关系顿时变得十分紧张起来。
  第三世界联盟当即做出反应,中华帝国华西野战军在波兰边境调派十个装甲师,并与波兰签订了长期驻军的协议。
  中华帝国帝国的反应,让德国开始有了扩军的理由。
  德国在1937年将30万陆军扩充到了80万,为此英法默不作声,美国同样如此,显然是在鼓励德国,让德国胆子再大一点。
  为此德国在美国那里还获得了不少好处,国际资本同样也将先进的军事技术不断往德国输送,大大加强了德国的军事实力。
  原定历史上,美国也是这么干的。
  美国在二战爆发前显然是想扶持德国,然后让德国和苏联先拼个你死我活,然后将苏联先灭掉,再挑动英法与德国的矛盾,再支持英法,从中大发战争财。但希特勒显然没有按照美国的意图去做,美国只好采取第二套方案,即是扶持苏联来对付德国。
  美国在原定历史上一点都不帮德国人,那是因为德国人太难对付了,就如此时美国敌视中华帝国一样。
  苏联则是体制完全不同,美国自然也不会容许。
  而此时美国的首要敌人变成了中华帝国,因此德国和苏联都成了美国笼络联合的对象,想以此来与中华帝国抗衡。
  然而让美国和英法都未察觉的是,德国正在迅速的积蓄军事实力,希特勒自然不会傻到去进攻波兰,而是将屠刀对准法国。
  波兰边境的紧张局势,只是一个障眼法。
  不过希特勒还算是有点理智,知道不能太过火,否则惹怒了第三世界联盟的话,德国极有可能会被第三世界联盟胖揍一顿。
  而此时的美国则是在不断的给德国打气,以给与德国足够的勇气去和第三世界联盟硬火拼。
  美国政府甚至还给德国运去了许多的工业原材料。
  希特勒爽了,此时德国左右逢源,自然爽得一塌糊涂,也让他产生了一种错觉,那就是德国对于当前世界两大军事联盟来说至关重要,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1937年,中华帝国的经济总量增长速度依旧保持之前的势态,增长速度进入一个十分快速的阶段,全年增长速度为20,经济总量恢复到了7900亿亚元。
  看似已经快恢复到了繁荣时期的程度,并且还超出了400亿亚元的程度,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尽管工资开始不断上涨回升,但物价也涨了。
  繁荣时期主要是民用发展繁荣,因此民用产品产量大,价格自然便宜了。而此时中华帝国将印出来的票子拿去建设工程和当军费了,调用了很多人力、物力。
  虽然物价上涨水平是自华东政府成立以来最快的一年,但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是不错的。
  因为此时中华帝国的生产力水平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十分不错的程度,实际上用几千万人去生产农业和轻工业,就能够生产出足够六亿人使用的生活物品。
  因此在农业产品和轻工业产品方面价格上涨不大,其中轻工业产品的物价水平上涨程度最小。
  那些无法靠机械来提高劳动力的行业,价格上涨速度最快。
  中华帝国虽然不复当初的市场经济繁荣程度,但人民的生活质量依旧不错,相比美国人的日子来说,却是好了很多。
  为了与中华帝国抗衡,美国加大了对工人的压榨程度,也在学着中华帝国疯狂的建设工程。
  简直恨不得把一个人当成两个人来用。但这样也使得美国工人对政府产生了很大的不满,经常爆发抗议。
  美国在1937年的经济已经恢复到了1400亿亚元,美元同样在大幅度的贬值。
  但美联储能增发1美元,中华帝国就能够增发最少4美元,因为中华帝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同时俄国使用的也是亚元。
  中华帝国的经济恢复水平远比美国快得多,因为中华帝国印了比美国多最少四倍的票子,甚至是接近五倍。
  票子多了,国民劳动成本不断上升,实际上人民的生活质量并未便差,只有那些不去工作的人才会觉得日子不好过了。
  也正是这种贬值速度,加上投资环境不景气,使得那些在繁荣时期赚了很多钱的投资者的资产不断缩水,从而又降低了贫富差距。
  很多民企在这一时期,都觉得生意不好做,因为市场经济不繁荣。但生产建设又并不比繁荣时期少,而这种建设是国家行为,建设起来的东西也是国家资产。
  而工人同样是拿工资,而且拿得比繁荣时期的工资基本一样了,因此只要是有工作的人,生活质量都不会下降。
  政府则在这一时期非常有钱。
  个人所得税加上对企业的税收,同时还有铸币税,更有华东集团这个国有大集团的高度垄断。
  同时在这一时期,中华帝国开始有意识的提高国民生产效率。
  例如那些繁华地段的小商小贩,一律砍掉。这些小商小贩的个人劳动产值太低了,虽然能够创造很多就业,但现在不缺的就是就业,国家那么多的工程在建设,还会愁没有就业岗位?
  华东集团和中盛集团、华盛集团合资成立了一家‘帝国零售公司’,华东集团占总股份的75,中盛集团占10,华盛集团也占10。
  因为这不是重工业领域,因此将主要由中盛集团和华盛集团的管理团队进行管理,负责管理的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