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山河英雄志 >

第390部分

山河英雄志-第390部分

小说: 山河英雄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捉迷藏“的游戏仍在继续,但是寇匪们兵力一收缩,漏洞更多,被徐汝愚一行耍得团团乱转。张续率领的七百援军也加入了进来,一千三百青焰军集中出击,连吃两股近千的大股匪寇,围捕徐汝愚的各路寇匪陷入恐慌。 
  公良小天谋徐汝愚不成,反而损失了三千战力,恼羞成怒。不顾普济军整合流寇之事暴露出来的危险,亲自前往雁潭统一指挥各路寇匪作战。 
  徐汝愚诈作被逼得走投无路,率军进入预先安排好防御工事的老人峰,被上万流寇联军团团围困。 
  流寇联军数攻老人峰不利,损兵折将,更是将公良小天气得暴跳如雷,誓要将徐汝愚困死于老人峰。 
  此间种种,早已惊动了樊家,令樊家有所警觉,再接徐汝愚所献之计,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天赐良机。 
  流寇联军先是被徐汝愚带着在山里兜圈子,又被青焰军零敲碎打杀得心惊胆战,连续作战之余又要抢修防御工事,防止徐汝愚突围而出,早以身心俱疲。 
  樊家精兵突然杀到犹如晴天霹雳一般,流寇联军立刻在心理上全面崩溃了。在樊家精兵、山上青焰军和民寨民军的三面夹击之下,流寇联军损失惨重,余众纷作鸟兽散。普济军精心准备的潜伏兵力就这样被公良小天所断送。 
  下面再接作者的原创情节。 
  这个设想借鉴了主席的游击战思维,尤其是刻意模仿了主席和彭总配合呼应,在陕北与剿共军一战的战例,我想明眼人一看便知,还是主动承认抄袭的好。 
  六、暗日之战 
  1、进程简述: 
  此战在许景澄离开宣城,徐汝愚统合襄樊会之后。 
  雁潭之战虽然小有所得,但是并没有改变抚州的整体局势,青焰军要出兵抚州,必须先解除北方十二寇盟和清江江匪的威胁,去此心腹大患。 
  虽然溧水河谷的青焰军在整编后有七千五百步卒,而且都是精锐强军,对上十二寇盟万余匪寇占有质量上的优势。再加上三千百夷战士可以驻防河谷,青焰军可以全力出击,在战略态势上,青焰军占据了主动出击的地位。 
  十二寇盟各山寨在北陵堡防线以北,几乎呈一条直线横在面前。敌人猜测徐汝愚将攻天魁寨,因为在溧水河谷北岸之战中投降的黑武士营就是天魁寨的,而且天魁寨还是十二寇盟与清江江匪联系的枢纽。 
  徐汝愚不攻天魁寨,反而奇袭暗日寨得手。暗日寨在各山寨的中央位置,暗日寨失守,青焰军将十二寇盟分割为两大块,互不相连。 
  青焰军出兵六千,迂回到十二寇盟背后,扫荡暗日以东各家匪寇。若扫荡完成,暗日以西匪寇将被困死于暗日和清江之间,再无还手之力。 
  为破此局,十二寇盟匪寇拼死一博,暗日以西匪寇出兵八千,五千匪寇围攻暗日寨,三千匪寇计划伏击宣城方向的援军。而暗日以东匪寇则以五千人马则尾随已经迂回到十二寇盟背后回援的六千青焰军,计划在暗日寨的预定谷地以优势兵力与之决战。 
  而驻守在暗日寨的则是徐汝愚本人和八百守军,这就是匪寇计划伏击宣城援军、决战迂回的六千青焰军的原因。 
  但是青焰军没有上当,北方的六千青焰军佯装紧急回援,却在途中反伏击了尾随的五千寇军,歼敌二千人;又杀了一个回马枪,再歼敌一千余人,五千寇军彻底溃散。 
  宣城守军则干脆不援暗日,反袭破天魁寨,从另一个方向杀向暗日。 
  徐汝愚历尽危难,死守暗日寨四日,终于等到援军出现。近万青焰军反包围了攻寨的五千寇军,寇军全军覆没。 
  十二寇盟寇军此役折兵八千余众,丢失暗日、天魁两寨,再也无力与青焰军抗衡,暗日之役结束。 
  2、分析点评 
  略。 
  3、挑刺 
  1)战术依然陈旧 
  一个高明的战术,第一次出现是高明,第二次出现是缺乏创意,第三次出现只能说是恶俗了。尽管有所不同,但是这么说也还是同一战术的重复运用。 
  2)徐汝愚守寨是另一大恶俗 
  作为一军统帅,作为一个势力的领袖。应该做的是在大本营指点江山,在统帅部运筹帷幄。那有一天到晚跑到对敌的前线与敌人生死相搏,一天到晚自入险地的道理?前面两次还有点说道,这一次就纯属胡来了。 
  如果不是徐汝愚守寨,那后面发生的一切都是胡扯;但是万一徐汝愚没守住寨子,那青焰军不是就要玩完了? 
  都是黄易大师带的坏头,老是把领袖、统帅YY成武功高手,所以搞出来都是最高统帅们出去执行任务,把领地军队全给仍到一边不管。要知道只有大本营和统帅部才是情报和信息的中心点,离开了中心,连情报都收不到,怎么进行决策?要知道,黄大师写的那是武侠核心的小说,写政治军事的小说跟着学不是瞎搞吗? 
  像前面东海战役中,公良友琴自己入雍扬城刺杀徐汝愚也是一例,雍扬世家干脆集结高手把公良友琴干掉拉倒,还和他谈判个什么劲? 
  3)战略意图和战略构思有些看不明白 
  青焰军突破暗日寨后做了什么?六千大军深入敌后。深入敌后干什么去了?扫荡暗日以东各家匪寇。既然是扫荡,那么从敌后扫荡和从正面扫荡有什么区别吗?作者能不能给个好一点的解释。 
  按作者的描写,十二家山寨一字排开,并无纵深或者后方可言,各家山寨均有物质储备(作者写的补给可以支撑到来年),有守寨的战士。 
  假设贼寇不管不顾,凭寨坚守,根本不考虑反攻暗日回怎么样?六千大军要扫荡五千匪寇(不考虑暗日寨另一侧的八九千匪寇)盘踞把守的险要山寨,逐一山寨攻伐,还要防范临近山寨的援军和偷袭,就算是青焰军占据暗日寨,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补给又如何?能够轻松速胜吗? 
  更何况,匪寇军在青焰军扫荡山寨时,不与青焰军正面对抗,而是扰其粮道如何?六千青焰军的补给线全在原敌方控制区内,青焰军要用多少战力才能保证其补给线的安全?这样算来,还不如老老实实地从正面进攻。 
  其实这里我觉得作者的设定本身就存在问题。山寨贼寇也一样是人,他们也有老婆孩子,山寨里也有老弱妇孺。山寨与民寨仅仅只是生存的方式和手段不同罢了,民寨依靠自己的劳动求得生存,山寨依赖抢掠他人的劳动成果求得生存。要维持一个山寨的生存,要不就是临近交通要道,抢劫过往商客,要不就是由周边的一批民寨供养起来。 
  像作者所写那样的地理环境,交通要道自北向南(宣称至新安再历阳),民寨集中于西北方向的清江邑一带,而十二家山寨却自东向西连成一线,怎么看怎么觉得莫名其妙。 
  而且如果按作者的设定来分析,青焰军所袭破的暗日寨中全是战士,没有妇孺也是一大败笔。 
  4、总评:恶俗之战——30分 
  5、我的修改意见 
  此战完全没有必要以徐汝愚为主角描写战斗过程,写一写徐汝愚在统帅部怎么进行战略部署,下达指挥命令,看着青焰军清剿十二寇盟就够了。 
  更改作者的设定,十二寇盟散布于北陵堡以北的广大地区,在青焰军实力暴涨,足以向十二寇盟发动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十二寇盟决定仿照襄樊会的防御模式,在北陵堡以北选择了数个战略要点(6、7个足矣),利用原有的山寨或民寨设施,进行完善加固,驻扎重兵(70%的兵力)组成南方防线,防止青焰军突入十二寇盟控制区,并对各山寨予以各个击破。 
  由于整条防线地势险要,敌人众多,又实现了统一指挥,相互呼应。青焰军强行突破防线难度很大,且损失惨重。 
  因此徐汝愚制定了如下战略计划,首先绕开敌人重点防守的防线,从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发动攻击。青焰军四千精锐轻装简从,翻越乌伦河源头的崇山峻岭,绕过敌人防线的最东头,突入敌方纵深地带。 
  青焰军的四千精锐自东向西,突袭十二寇盟各贼寇的兵力空虚的本寨,并采用以战养战的方式解决后勤补给问题。 
  青焰军的纵深突击引起前线防守的各路贼寇的激烈争吵,本寨被袭或受到威胁的贼寇要赶回去守家,暂时没有受到威胁的贼寇则强调防线的重要性。一番争吵无果后,几路性急的贼寇不听调遣,擅自回军,完整的防线出现漏洞。 
  青焰军主力等待的就是这个时刻,发动了全面攻势,十二寇盟防线被打成了筛子,贼寇联盟土崩瓦解,各路贼寇纷纷夺路而逃,再无战心。 
  青焰军抓住战机,大军分进合击,纵横穿插,再加上迂回在纵深的四千精兵的围追堵截,击溃、歼灭、俘获贼寇无数,防线上近万贼兵只逃走了两千残兵败将。十二寇盟实力大损,腹地全开,只等青焰军逐一清剿拔除。 
  多路贼寇见大势已去,举寨投降,少数负愚顽抗者的末日也指日可待了。青焰军彻底解除了十二寇盟的威胁,稳定了后方。 
  清江水匪实力不济,怎么写也不难达到作者所需要的效果。 
  下面再接作者的原创情节。 
  七、抚州会战 
  1、进程简述: 
  公良友琴的普济海匪一直被越郡樊家压制于温岭地带,一直计划着向外扩张,东海之战就是一次几乎成功的策划,现在公良友琴的主要扩张目标放在了越郡抚州一带抚州、崇义、清江三府。除了地域之外,三府近五万山寨流寇,近五十万民寨流民更是公良友琴志在必得的目标。 
  普济海匪的七万兵力集中在两城三地战场上,金华城外三万五千,面对樊家二万五千守城兵力;乐清城外二万五千,围困着乐清城中樊家一万五千守军;加上抚州战场一万,监控着抚州方向的青焰军,掩护着乐清围城大军的侧翼。樊家另有三万大军守在大本营余杭,提防着普济海匪纵横海上的水营。 
  徐汝愚青焰军的发展方向也是三府,终将与公良友琴来一番对决。更重要的是,压制了普济海匪的发展,也就是破坏南平复辟旧朝的计划,延缓天下大乱的来临。 
  徐汝愚定计先示敌以弱,迟迟不彻底消灭十二流寇残余和清江江匪,造成青焰军兵力被大量牵制着的假象;另一方面,联合民寨民军,积极打击清剿三府境内山寨势力;最后,派出兵力打通抚州至溧水河谷通道,令各民寨流民向通道靠拢,作出将三府流民尽迁入溧水河谷的姿态。 
  三府境内山寨势力大量消亡,使公良友琴计划中的五万兵源越来越少,更重要的是若数十万流民被迁走,公良友琴即使得到三府的土地也将一无所获。 
  徐汝愚的计谋已经把公良友琴逼到了不得不应战的地步,而此前徐汝愚作出的种种表象也令公良友琴错估了徐汝愚的真实实力——迁民本身也是退让示弱的计谋。公良友琴被迫从金华、乐清各抽掉一部兵力,组成大军进入抚州,不惜与青焰军一战,也要截断流民迁徙之路,将数十万流民留在自己的治下。此时普济海匪的兵力分布是金华城外两万,乐清城外一万五千,公良友琴自统大军三万五千,另外还裹胁了八千流寇随军参战。 
  徐汝愚摆在台面上的兵力看似不多,正面迎敌的只有八千宿卫营、二千宣城步营,一万正规军,加上一万五千民寨民军的辅助,共两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