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巨盗 >

第33部分

明末巨盗-第33部分

小说: 明末巨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奇怪了。在这一点上,杨举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在下唐辙。”
“原来是明性兄。幸会幸会!”杨举没有马上回答唐辙的问题,反而先跟他套起了近乎。他一口道出了唐辙的表字,这等于也是在告诉对方,我对你还是了解的。同时,不直称唐辙的名字,而称他的表字,这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这也是杨举主动释放的一个善意的信号。因为他此次代师前来杭州,不仅仅是为了讲这一堂课,他们还有着更重要的使命。
唐辙却一点也不买杨举的帐。“杨兄就不用客套了。你还没回答我,就眼下辽东的危局,如果是你们东林人当政,你们要做些什么,才能力保京师的安全、皇上的安全?”
杨举想了想,这才认真的道,“如果是我们东林人当政,我们将会向皇上建议,破格重用有军事才能的官员,然后派人在直隶加紧招练新兵。同时对打了败战的杨镐和胆怯逃跑的李如柏进行严惩,以整肃军纪。”
唐辙一声冷笑,“女真人一举击溃我大明最精税的十三万大军,可以说整个辽东已是危如累卵。辽东一旦被女真人攻占,便直接威胁到京师的安危。杨才子的这几句泛泛之言,似乎并不能起到多大作用吧!何况,兵家自古有言,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如今,我大明一下损失了两三名最勇猛的名将,即便是马上可以练出新兵,又能交给谁去带?李家向来是辽东望族,历来是名将辈出。
如果按杨才子的办法,严惩了李总兵,那整个辽东李家虽然不敢怨愤,却也因此而与皇上、与朝廷生出嫌隙。到时候,李氏必不肯拼死为我大明效力。没有李氏的大明,便等同于失去了十万精兵。你让皇上又到何处去寻那可战之将?”
杨举本来对唐辙,是想善加拉拢的。可是在如何对待李如柏的问题上,他却完全不赞同唐辙的观点。虽然他知道,自己此次杭州之行如果能赢得唐辙的支持,便等于是成功了一半。可是,这并不代表他便可以以原则作为交换。
“听唐兄的意思。你是认为只要放过李如柏,让他将功补过,咱们大明便可以打赢女真人了?”杨举的语气不再像刚才那样的客气了。

第四十八章 各执一端
“虽然不能完全这样说, 可是李氏一家在辽东这一局棋中的作用却是任何人都无可否认,也无可替代的。
且不说李老将军镇守辽东三十年,所立下的无数战功,便是李家第二代的九位将军,哪一个不是久经沙场、战功显赫。不能因为一场战没打好,便要问刑吧!如此,岂不寒了天下将士们的心?”
杨举连连摇头。“唐兄此言,杨举不敢苟同。李氏固然为我大明朝辽东的柱石。可是也正因为他李家的显赫,天下人人都盯着李家在看。如果此次李如柏怯战败逃,朝廷不予追究,那么将来,军中效仿之人必多。
如此下去,将来再与女真对战沙场,怯战败逃的将军必会有大把。将士没有拼死沙场之心,这战还怎么打?”
台上的杨举与唐辙就如何处理李如柏的问题,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台下的众人也各执一端,争的不可开交。有人支持杨举的观点,认为对李如柏要严惩。也有不少人支持唐辙的观点,认为对李家的处理要慎重,特别是当下朝廷正是多事之秋,正当用人之际。
俞仁碰了碰一旁的卢象升的胳膊,“卢兄如何看?”
“辽东战场本不乐观,却万万没想已坏到了这个地步。临战之将,必当以勇为第一,李如柏怯战败逃,不战而溃,必不可赦。”
俞仁点头,他大概是所有人中最早知道这个结果的人。可是,对于李如柏的处理问题,说实话,他还真没有深想过。直到现在,杨举与唐辙把问题提出来了,而且双方都有充分的理由。想到大明之后的历史,似乎并没听到李氏的名字,甚至连曾最被众人推崇传为神话的李成梁,在后世的史书中也很少提到。
俞仁估计,这应该是因为辽东李氏从此开始走向了没落,不再是辽东棋局的主角。
“俞兄的意见如何?”卢象升问。
俞仁低头慢慢喝了口茶,这才道,“我认为,辽东战局已是如此,不可改变。当下最重要的是,如何挽救眼下的辽东危局,不让女真人打到山海关来。这才是我们目前最应该关心和考虑的。至于李如柏的处理问题,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缓一缓再讨论?”
卢象升听了俞仁的话,微微点头。
“俞兄所言极是。既然目前大家对处理李如柏还形成不了统一意见,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倒是个错的主意。俞兄的思路果然独特,不眼前所拘泥!”说着,卢象升轻轻叹了口气,似乎是对自己没能及时抓主问题的重点而不满。
俞仁见卢象升方才还慷慨陈词,这会儿却好像又有些不大自信了,也不免有些奇怪。
他哪里知道,这卢象升虽然是位士子,可他却从小善武,自幼熟读兵书。十五岁便曾协助当时到宜兴围剿太湖水贼的南京水军守备,攻破水贼水寨,也因此而名传乡里。
卢象升也因此被常州的同窗好友们捧为,可带十万甲兵的帅才。不仅如此,这卢象升伸手也很不差。他自小家中便请了一位武师长期教他练武,可以说是宜兴城里有名的文武双全的才子。
可是这一次,当他听到俞仁短短的一句话,便感觉自己与其相比,不说别的,就光光这对战争的关键点的把握,便差了一截。他也第一次认识到,自己在军事上,其实并不那么的成熟。
俞仁轻轻拍了拍卢象升的肩膀,安慰道:“卢兄也不必妄自菲薄。我也不过是因为比你早些听说辽东的战况,这才比你们想的更多了些。以卢兄方才未能亲临战场,而能提前预见我军的凶险,光这份眼见,已是非常难得了!”
“那么,以俞兄来看,就当下的辽东,朝廷应当做些什么,才最妥当?”
这一次,俞仁没有多想,因为这个问题早在他与袁崇焕在长乐的多次讨论辽东局势时,便做过这样的假设,并为此设计了应对方法。
“我认为,当此之时,我军新败。又兼精税尽失。要想马上再抽调出一支劲旅北出辽东,与女真人争锋,必不可取。何况,只怕当下,朝廷也抽不出来这样的军队了。
因此,我认为应该派一位老成之将,先在辽东收聚散兵、据城坚守。先稳住辽东局势,再缓图攻进之法。必竟,在辽东,我们还有沈阳、辽阳、广宁这三座重镇在手。辽西走廊的要塞更是丝毫未损。女真人这一次虽然大胜,但要想南下破关,却万万不能。
以我想,女真再强必竟不过数城之地。以我大明万里江山,要打垮女真,不过是个时间问题。重要的是,我们不可急进,也不能怯战、避战。只要耗住女真人,便早晚必能将他们拖垮。”
卢象升听的连连点头,便像是一位学生在认真的聆听着老师的教导。
而此时的台上,杨举与唐辙正争的不可开交。就在这时,就听前排有一人突然拍案而起,大喊一声,“空论无益,不如大家比一场。”
俞仁忙转头去看。说话的人正是李显忠。就见他正面赤耳红的瞪大着双眼,紧盯着杨举,好像跟他有什么深仇大恨,要把他一口生吞下去一般。
杨举显然不知道,这李显忠为何会突然如此,可是唐辙对李显忠的过激表现却是心知肚明。李显忠显然是因为杨举力主要严惩他爹,所以才会如此恼恨。不过,李显忠的话倒也提醒了唐辙。
他忙向台上的杨举道,“是啊!咱们如此空论,最终也辩不出谁是谁非,自古便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之说。既然杨兄你这堂课叫‘经世致用’。而杨兄对辽东战局又是如此的侃侃而谈,想来杨兄对兵事必然十分精通。那么,现在不如就让我们见识一下杨兄致用的手段吧!俗话不也说:是骡子是马,拿出来溜溜嘛!
到底是你东林人纸上谈兵,还是我万松士子枉言虚谈,咱们一比大家也就全知道了。
当然,我也没办法真的给咱们挑起一场战争,分别由你我指挥。但是我们却可以来一场比武。不知杨兄敢不敢接招啊?”
杨举一愣,这个提议实在是太出他意外了。自己与唐辙两个明明都是书生,两个书生间的争论,最终却要以武斗的方式来解决,实在是有些不合逻辑。
杨举是个十足的读书人,他从来没有练过武。对于唐辙提出的比武,他完全没有把握。可是,他也知道这一次对他来说,正是一个机会。要想让万松士子,特别是这个唐辙服自己,看来光用嘴上功夫是不行了。只有在比武中赢下唐辙,才能真正让他心服自己。如果唐辙服了,那整个万松书院也就服了。他如果可以达到这个效果,那就算是超额完成了先生交待的任务。
虽然杨举对于打赢唐辙没有把握,可是看着送到眼前的机会,他仍然不愿轻易的放弃。
唐辙见杨举沉思不言,于是又投下一个更大的诱饵。
“如果杨兄不反对的话。我想我们还可以在比武中加些赌注。如果我们万松士子输了,我们今天在场的全部三十二位万松士子,便全数投入你们东林门下,正式向钱先生拜师。如果你们输了,我只要求至庸兄此生不得再参加科考。这个条件,够优厚的了吧?”
杨举心中又是一惊。唐辙的这个条件太诱人了!他不会忘记,自己与老师前来杭州,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在浙党的大本营里投下一枚重磅炸弹,使浙党内部的士子们思想出现分歧。能够争取一两个到他们东林党的阵营自然最好,就算不能,也要以老师钱谦益提出的“致用”学,来打压浙党门下士子多数尊崇的明阳先生的‘明心见性’的王学。

第四十九章 外援难寻
可是眼下,如果自己真的可以让这三十二个万松书院的的精税,也就是浙党年轻一代的精税改投到东林门下。那么,哪怕这只是一个形式,也会对他们东林党与浙党的斗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效应会让天下士子们更加坚定的认为,他们东林党才是真正正义的代表,所以才会连对手的门人中的精英,也改投到他们的门下。
这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效果?杨举不敢想,要是自己真的做到了这一点,他对东林之功几乎可与偷信阻止沈一贯出山的李三才相提并论了。
面对这样战果的诱惑,一向冷静的杨举激动了。眼前的这件事虽然他也知道,风险很大,可是回报也很大。如果成功,他杨举便会很快成为东林党中领袖级的人员,声名之盛甚至可以盖过他的老师。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杨举把心一横。“好,我答应你。”
杨举连怎么比法都没有问,便直接答应了唐辙的要求。杨举的急切,被唐辙看在眼里。让唐辙心中窃喜。看来,自己的这一招果然有效,鱼儿已经开始上勾了。
“好,那咱们便来比一比。不过,我可事先声明,这次比试,不是为了你我,而是代表着我们万松书院和你们东林党。因此,为了能够比较好的代表咱们万松和你们东林。我想光以我们俩个比是不行的。我提议,咱们双方各出五人,以擂台的方式,分别比试在战场上最实用的两项技能:射箭和马战。不知杨兄意下如何?”
为了抢到这件奇功,杨举早已抛开了个人的科场功名。此时,他尽量事事依顺唐辙。对于唐辙提出的这个比试方案,他感觉也实在没有什么反对的理由,于是便点头同意了下来。
“一言既出四马难追。那我们现在就把人员和时间定下来吧?”唐辙打蛇趁棍上,要一举把此事敲定。等到约定的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