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二卷-中原逐鹿 >

第59部分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二卷-中原逐鹿-第59部分

小说: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二卷-中原逐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向外线出击后,同敌人形成拉锯状态,处境也较困难。可以说,此时的中原战局,国共两军基本上处于胶着相持的状态。
  为粉碎蒋介石的企图,毛泽东命令刘邓回师中原逐鹿,蒋介石在那里部署了37个整编师共66万人,约占当时蒋军总作战兵力的三分之一,其中有蒋嫡系精锐主力第5 军和第18军,桂系精锐主力第7 军和第48军;其指挥官白崇禧、顾祝同。胡宗南也都个个不同凡响,而摆在中原的共产党军队共50个旅35万人,由刘邓统一指挥,斗争十分尖锐激烈,逐鹿中原,鹿死谁手,难以预料。
  远在陕北的毛泽东深信刘邓大军能够闯过这一关,但从全局看,又亟需派一支精锐兵团再次向南进击,这次是真的要向长江以南作前所未有的、一年前想都不敢想的战略跃进,在那里给蒋军以痛击,牵制蒋军一部兵力。因为蒋介石非常害怕人民解放军占领长江以南,那样中国大陆就没有他的立足之地了,解放军一过江,蒋介石必定会再次调重兵迎击,从而减轻其他解放区的压力。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希望把解放战争第三年上半年(1948年7 月中旬算起)战略重点放在跃进江南的行动上。
  见了从前线回来的陈毅,毛泽东非常高兴,他先让陈毅看看文件,并幽默地对陈毅说:“有空我们再详谈,一天谈不完谈两天、三天,白天谈不完可以来个通宵达旦;饮水烤火,还可以吃辣椒,四川人、湖南人都是汤辣的!”
  在杨家沟,毛泽东与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周恩来、陈毅比较集中地商讨了战略进攻以来的形势和如何打破中原僵持局面的问题。
  1 月26日,毛泽东以军委的名义致电刘邓、、粟裕、陈谢,提出了南线3 个月行动的方针:刘邓军主力位于大别山内线,先打小仗,后打中仗,3 个月后南北配合行动,可能进入打歼灭战阶段;陈粟、陈谢两军在休整后,用3 个月时间调动敌人打中等规模的歼灭战,以配合刘邓大军。
  同时,毛泽东还考虑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两个纵队出苏北,在苏北苏东开辟一重要战场,威胁南京上海。
  这是第一方案。
  发出电报后,毛泽东仍在反复思索,并同周恩来、陈毅继续商议,毛泽东提出由粟裕率军过江的问题。
  毛泽东对陈毅说,我们的战略先是内线歼敌,然后是转入外线作战,而“转入外线又有两个方式,一为北伐军方式,背靠后方,逐步前进;一为跃进方式的前进,超越敌人。有阵地的前进是合理想的,但依据我军性格,应采取跃进式的。这是由于我军依靠农村,装备不如敌,攻坚条件不好,与有帝国主义援助的敌人作战等条件决定的。应承认跃进是主要办法,要避开自己短处,发挥自己长处。”
  毛泽东的这种大胆构想是在刘邓直趋大别山的战略壮举中获得了巨大成功,使全国解放区的形势大大改观,各战场的胜利大大发展,以致扭转了战争局势,蒋介石正在走向灭亡。毛泽东预见,1948年的渡江跃进,则预期必将促进蒋介石统治迅速走向崩溃。所以称之为“第二次战略跃进”,与刘邓那一次有着同样重要的战略意义。
  这一设想得到了周恩来、陈毅的赞同。
  陈毅深深领会毛泽东那高超指挥艺术,在由东南来陕北的路上,他说收到了毛泽东1947年11月28日给他的电报,感到毛泽东8 月以后派一部兵渡江南进的计划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他在回华野途中,所到之处作的报告中多次提到毛泽东的这一构想:“今年到一定时期,我们组织强大的兵团渡过长江”;“秋天大进军到长江以南”;甚至设想:“今年秋天能组织ito 万兵力渡过长江,今后就能结束战争。”
  当亲自聆听了毛泽东那带有恢宏气势的战略构想时,陈毅表示完全赞同毛泽东的渡江跃进方针,并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一起研究了南进方案。
  于是,1948年1 月对日,一封“绝密”电报从陕北杨家沟发往华东前线粟裕的手上:“关于由你统率叶、王、陶3 纵渡江南进执行宽大机动任务问题,我们与陈毅同志研究有三个方案。”
  在详细介绍了三个方案后,电报指出:以上三个方案各有优劣,请“熟筹见复”,并对具体行动作了进一步指示。
  收到这封署名中央军委的密电后,粟裕立即召集叶飞等人进行研究,四天之后复电中央。
  电报首先对叶、王、陶三个纵队的情况作了详细汇报,感到无论在兵员、干部、物资、装备等方面都很不足,尤其是整党整军、思想工作上还很差,都需要时间,最近即行动恐较困难,遂对行动时间提出两个建议:(1 )即将叶、王、陶纵调至陇海线附近继续休整一个半月,至3 月下旬出动;(2 )叶、王、陶各纵照目前部署随南下参加一二个战役,3 月中旬起休整一个半月或两个月,5 月中旬出动。并说以第一方案为最好。
  接着,粟裕就中原战局谈了自己的看法,建议将3 个野战军由刘邓统一指挥,采取忽集忽分(要有突然性)的战法,在鄂豫皖、陕豫鄂、预皖苏地区辗转寻机歼敌,争取在短期内打几个歼灭战,取得较大胜利。如果我军再能在数量及技术上取得对敌优势,则战局的发展可以急转直下,也将推进政治局势的迅速变化,甚至可能根本改变敌我态势。
  这是一个稳妥大胆的设想。
  粟裕对渡江路线,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提出两个方案:一是由武汉以西渡江,好处是江面狭小易渡,易于阻敌兵舰;缺点是须较长时间方能到闽浙赣地区,一路将要减员一半。二是从湖口、当涂之间甚或从南京到江阴间,采取宽正面的公路与分梯队的偷渡,缺点是江面较宽,敌人防守较严;优点是江南江北我群众基础好,叶、王、陶纵队的干部熟悉,渡江后主力向浙赣沿线及闽赣腹地挺进亦可调动敌人。
  作为战区高级指挥员,粟裕善于并擅长从战略高度思考问题,这正是毛泽东所欣赏的。
  毛泽东没有想到粟裕的复电来得如此之快,他让原打算于2 月1 日东返的陈毅留下来一起研究粟裕提出的建议,32小时之后,即2 月1 日午夜月时,毛泽东亲自草拟电文给粟裕,并告刘邓、饶漱石、邓子恢。电报说:“(一)完全同意第一方案,叶王陶3 纵即开陇海线附近再休整一个半月,三月下旬出动。三万新兵中,以两万补充叶王陶三纵。渡江路线,争取走湖口、当涂之间,或南京、江阴之间。渡江方法采宽正面分路或分梯队偷渡,望加紧布置以上及两岸工作。(二)3 、8 、10。11 等四纵集中配合刘邓、陈谢两军,由刘邓统一指挥采忽集忽分战法,机动歼敌。(三)豫皖苏区党委及地方部队照布置不变动,子恢率华中分局机构五月可至该区。11纵仍属唐野战军。陈日内动身东返。(四)请漱石、子恢帮助粟裕解决南进有关诸问题。”
  为渡江战略跃进,毛泽东决定组建东南野战军。
  2 月2 月陈毅起身东返,毛泽东亲笔写下了手令并当面交给陈毅。
  命令:陈毅任东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粟裕任东南野战军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又兼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
  叶飞为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副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第二兵团领导干部名单另定)
  粟裕为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书记,金明为副书记
  51.粟裕的新建议
  渡江战略跃进工作,一切都在按计划秘密进行。所成立的东南野战军全力以赴进行紧张的准备工作。
  二三月间,毛泽东命令刘邓、陈谢等部集中打几个胜仗,以配合粟裕部休整。
  粟裕则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率领一兵团开赴黄河以北的濮阳地区休整补充,为渡江南下做最后的准备。
  就在这紧锣密鼓的准备过程中,粟裕在华东野前委扩大会议期间,突然向陈毅提出暂不渡江,而是留在中原,协助刘邓在打几个歼灭战,把1948年的南线作战重点,从渡江跃进完全转为“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的大胆设想。
  这个方案已经折磨粟裕几个月了。
  还在2 月1 日给中央军委的那封探讨式的电报中,粟裕就表露过这种倾向,提出把战略重点放在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的主张。他曾建议将在中原的3 支野战军划归刘邓指挥,打几个歼灭战。由于没有考虑成熟,粟裕当时没有对中央南下跃进的方针提出异议。随后,他在指导并亲自主持渡江准备工作的同时,反复琢磨,反复思考,在两个月中对渡江跃进的利害作出了一系列新的分析和判断。
  作为战区指挥员,粟裕总是从战略、从全局来看问题,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把渡江跃进“和未来的南线决战联系起来考虑的,这涉及到以什么样的战法,在江南还是在江北和在什么时机同敌人进行南线决战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粟裕对自己、对敌人,对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意图都有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
  他知道自己部队的长处,对如何作战更是无比熟悉。解放战争第三年的转折就是同蒋军进行决战,而过去两年的基本经验则是只有成建制地歼灭敌军主力,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第一要旨,第一兵团的3 个纵队,和华野其他主力一样,经过近两年的浴血奋战,不断探索,不断发展,已壮大成为火力装备不下于蒋军精锐主力的部队。
  而在粟裕看来,今后要同敌人展开决战,要攻克重点设防的城市要塞,要在野战中与迅速构成防御阵地的蒋军作战,正是需要这样的部队,需要强大火力才能歼灭旅、师以至兵团建制的敌军。而这样的部队和作战,对战争的贡献非常之大,同时粮食、兵员、弹药及其战争物资的消耗也极大,这些可以部分地取自于敌方敌区,但大部分还需要取自于解放区的大后方。他想起目前刘邓、陈谢以及自己和陈毅,实际上都上半后方作战,还是在相当大程度上依靠晋冀鲁豫和山东的支援,方敢与国民党逐鹿中原,争取在统一指挥协同作战中打大歼灭战。
  粟裕对渡江后能否吸引那么多敌人也表示怀疑。毛泽东在1 月17日的电报中估计。3 个纵队过江会吸引敌军20、30个旅回防,而粟裕则不这么看。当年跟随毛泽东一起上井冈山,又善于实施全局性指挥的粟裕,同样了解敌人,摸透了敌人的脾气。在他看来,解放军以一个兵团10万多人的兵力渡江,蒋介石不会调他的两个整编师等机械化重装备的主力部队,而放弃重武器到江南水网地区寻解放军作战,也不会让战斗力很强的广西部队回江南,那是放虎归山,会与他争夺江南宝地。蒋介石只会调动他在中原的二流三流的部队,刘邓在中原,他不敢抽一个精兵去江南。这样,对于大局也就没有决定作用。
  粟裕还有他更为重要的看法。他从陈毅的传达中得知,中央和毛泽东的意图是“变江南为中原,变中原为华北,胜利就来了”。他认为,这种设想非常富有远见。可是,如果不能在中原先打几个歼灭战,大量消灭敌之主力,就匆匆忙忙跃进江南,那么江南在无后方的半游击性作战中,就未必能迅速变成半后方大兵团作战的中原。而中原敌人则可以重点防御,机动增援,在我分兵江南,主力削弱的情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