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规划大宋 >

第112部分

规划大宋-第112部分

小说: 规划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此之外,宋徽宗新近称帝,大赦天下,许多元祐旧臣,都得到了豁免。其中谪守岭南(此时已在海南)的苏轼,也被批准回京。话说苏轼原以为要老死在海南,现在终于有机会回京,个中欣喜之情,不言而喻。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单说林星,由于从广州时期就和宋徽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又为宋徽宗登基立下汗马功劳,故而深得宋徽宗器重,一应军政大权都交由林星掌管,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但位极人臣,而且名震天下,堪称平步青云的仕林第一人。

前文说过,宋朝的军制非常特别,统领天下兵马的最高指挥官——枢密使,由文官担任(即林星),然后兵权三分: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虽然看起来是枢密院和三衙互相牵制,但在现实中,往往由于枢密使势大,三衙不得不听命于枢密院。所以,现在全天下的兵马,林星都拥有生杀大权。

林星上台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改革军制,提高宋朝军队的战斗力。他试图采取同步措施,一次性改革禁兵、厢兵、乡兵和蕃兵,从而事半功倍。

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很快打乱了林星的计划。

公元1101年,西夏趁宋朝新换皇帝,根基未稳,挥师二十万,大举进攻宋朝宣威城,宋夏宣威城之战爆发。《小说下载|WrsHu。CoM》

(作者注:史书记载,宣威城之战发生在公元1105年,此处略有出入。本书纯属架空,史学家不可深究。)

一时间,朝野震惊,天下耸动。

值此国家危难之际,宋徽宗第一个想到的,当然是林星。如今林星已经成为救世主的代名词,无论遇到什么事情,能解重围的,唯有林星一人而已。

当下召集百官,会聚朝堂,共同商议军机大事。

宋徽宗毕竟刚刚当上皇帝,大战在即,难免底气不是很足,询问道:“林爱卿,西夏大举进攻,宣威危险,朕该如何应对?”

林星并不着急,先从源头说起,道:“皇上稍安勿躁,西夏人狼子野心,向来觊觎我大宋国土,近百年来双方战事不断,今天大举围困宣威城,也算正常,没什么大不了。皇上不可过于操心,依臣愚见,西夏人必定是趁着皇上新近登基,百废待兴,所以趁机发动战争,想给皇上一个下马威,好让皇上知道西夏人不是好欺负的。”

早有蔡京排众而出,斥责道:“这帮西夏狗,真是欺人太甚,皇上岂是好欺负的主?他们这样做,分明是不把我们大宋放在眼里!”

宋徽宗亦是非常恼火道:“西夏夷狄,竟敢藐视我华夏天威,实在是罪不容诛!这口恶气,朕一定要出,否则无法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右相曾布最会揣摩圣意,心知这不过是皇上的狠话,狠话谁不会说?关键还是得有实力,所以他转而将话题抛回给林星,道:“皇上,现在战事已开,关键在于备战,皇上何不问问林大人,有何退敌妙计?”

宋徽宗回过神来,连连点头,道:“不错!林爱卿,你可有退敌良策?”

林星微微一笑,话语中满含无限的豪气,道:“退敌?呵呵!让西夏人退回西夏,岂不是便宜了他们?在我林星的字典中,没有退敌二字,只有杀敌!西夏人既然进入我大宋国土,想退可没那么容易。我要让他们知道,大宋不是他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方!”

这番话说得豪迈不已,朝堂上陡然升起强大的斗志。

宋徽宗闻言喜道:“这么说,林爱卿有战胜西夏人的把握?”

林星淡淡道:“微臣不是有把握,是有必胜的把握!”

曾布年长了几岁,见过大宋和西夏打了多场战,多是胜少输多,底气可没林星那么足,遂出言提醒道:“林大人,西夏大军有二十万猛士,你自称必胜,是否有些托大?”

所有人都怀着同样的问题,一起看着林星。

林星斩钉截铁的声音响彻大殿,道:“托大?等到我全歼西夏二十万大军时,曾大人就不会这么觉得了!”

所有人闻言一震。

宋徽宗不能置信道:“林爱卿,西夏大军来势汹汹,你的勇气和信心从何而来?”

面对宋徽宗,林星则要谦逊一番,道:“皇上,西夏军看似来势汹汹,实则是外强中干!”

“外强中干?”

林星续道:“不错!表面上西夏人凶猛异常,实际是军心涣散。皇上可知为何?据探子回报,西夏崇宗李乾顺虽然十几年前就即位了,但当时他只有三岁,真正亲政还是去年的事情。夏崇宗为了亲政,杀灭了梁氏一族,此举虽然帮助他独揽大权,但也引起朝野震惊,群臣离心,现在的西夏可以说是政局动荡,摇摇欲坠,随时都有爆发内战,争权夺势的可能性。”

说罢话锋一转,道:“今时今日,西夏国内乱糟糟的,绝不是各位想象中的那样强大。由于国内矛盾重重,无法调和,所以夏崇宗急需发动一场战争,来转移民众视线,将战火蔓延至宋朝,他好利用这段时间去整顿国内事务的一个阴谋。因此,这一场战争,西夏必定是准备不足,甚至军士之中,派系林立,各自为政,说是一盘散沙,乌合之众亦不为过。”

然后面带微笑看着宋徽宗,道:“皇上,现在你还觉得西夏大军是虎狼之师么?呵呵!反观我大宋,君明臣贤,政令畅通,单从气势上,已经压倒对方,所以我断言,此战宋朝必胜!”

宋徽宗听得精神大振,拍案而起道:“好!林爱卿,说的太好了!朕就派你为帅,领兵出阵,杀退西夏贼兵!”

所有人都一起看着林星。

林星却又不紧不慢了,淡淡道:“皇上,若要微臣出战,需得依微臣三个条件?”

宋徽宗自然而然问道:“哪三个条件?”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章 挥师北上

书接上文。

面对着所有人的目光,林星释然说出第一个条件,道:“皇上若要微臣领兵出阵,首先要充分放权,让我全权指挥,不受任何限制。”

事实上,前文说过,由于枢密使势大,早已盖过三衙的风头,三衙无不唯其马首是瞻,林星一统天下兵马,已经成为事实。林星此举,只不过是要宋徽宗的一个承诺罢了。

宋徽宗显然意识到这一点,想也不想就点头道:“好!就依林爱卿所言。兵权不再三分,全由爱卿掌管。且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林爱卿在战场前线,如遇不决之事,不必回报,可自行决策,所到之处,如朕亲躬。”

林星闻言喜道:“多谢皇上信任!”

宋徽宗流露出对林星的信赖和倚重,道:“现在能解此围者,唯林爱卿一人而已,朕不信任林爱卿,又能信任谁呢?好吧,说出你的第二个条件。”

林星略微酝酿了词语,道:“第二个条件,就是要皇上抽调全国兵力,在人数上要超过西夏军,保守估计要三十万,当然越多越好。集合完毕之后,由微臣统一指挥,开赴前线,与西夏军决一死战。”

宋徽宗闻言一愣,道:“三十万?”

蔡京表现出对大宋国情的了解,适时插话,证明自己不是无能之辈,关键时刻也能说上话,道:“林大人,此举是否过于苛刻?据我所知,大宋全天下的兵马,不过百万之数。除去禁军,再除去番兵,剩下的不过几十万,林大人要抽调三十万,就意味着要从各地的军营中抽调大批军士。此举势必造成各地守卫空虚,若是地方山贼趁机造反,江山危矣!”

曾布同样不无担忧道:“不错!林大人,不说别的,单说浙江的方腊,早已是蠢蠢欲动,一旦浙江空虚,他势必会揭竿而起,林大人,对于方腊,你不会陌生吧?”

一时间,众人都很自然地担忧抽调兵力的后果。

林星既然提出这个条件,当然想到了后果,道:“各位大人,你们的担忧,我是知道的。但是我提出这个条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各位想必知道,我大宋以武力起家,太祖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其后为了中央集权,太祖实施“杯酒释兵权”,从此我大宋战斗力下降,是不争的事实。近百年来,大宋和西夏,辽国发生多次战争,其中胜少输多。尤其是人数相当,或者人数劣势时,更是一胜难求。久而久之,大宋军士信心不足,战斗力下降,已经是不可逃避的事实。正因如此,我才要在人数上超过对方,各位切莫小看了人数,人数比对方占优,士气就会大增,到了战场上,士兵就会更加勇猛地拼杀,这样胜利的概率才会大大增加。”

林星说出这番话之后,朝堂上一时陷入了沉寂。

的确,在过去的战争,大宋军队兵力占优,尚且失利的情况比比皆是,更不用说兵力处于下风的情况了,所以,若想战胜西夏军队,人数占优是必须的。

否则,士兵都没有必胜的决心和勇气,这仗还怎么打。

蔡京略有为难道:“林大人,你虽说得有理,但是国内怎么办?谁也不敢保证,抽调军力之后,国内不会爆发农民起义。”

林星将这个烫手的山芋抛回给在场众人,道:“我只能保证,一定战胜西夏军。至于国内,则要仰仗各位同僚了,常言道,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各位都是朝中大员,又是皇上的左臂右膀,现在国家有难,正是考验各位能力和忠心的时刻了。我领兵出阵的这段时间,就有劳各位深入到民间,务必要平息各地的农民起义。关键要诀,在于安抚。如果真的爆发了起义,各位就算拖,也要拖到我班师回朝!”

说罢对着有些犹豫不决的宋徽宗道:“皇上,请下定决心,一战到底!”

宋徽宗想了一想,问道:“林爱卿,依你之见,需要多久才能击退西夏大军?”

林星拍拍胸脯道:“皇上,给微臣两个月时间,微臣一定可以大胜西夏军。同时,第三个条件,为了保证大军旗开得胜,皇上除了调配军队之外,还要调配粮草,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不希望在粮草补给上被拖了后腿。”

然后一字一句道:“此战我只可胜,不可败!必须一战扬威,永绝兵患。”

宋徽宗闻言一怔,愕然道:“林爱卿,你想一战平定天下?”

林星不置可否地点点头,道:“不错!微臣希望借助此战,大败西夏大军,同时震慑天下各路兵马,让他们知道,无论任何人,想要攻打大宋,都会以失败而告终。不但如此,我还要逼迫西夏大军决一死战,我要让西夏军元气大伤,百年内都翻不了身!”

曾布出言提醒道:“林大人,你是否太过小看西夏了?还是自信过头了?往常两国交战,都是打打停停,三五年又一战,双方互有胜负,林大人想要借这一战,就让西夏永不侵宋,这是否是痴人说梦?”

林星毫不客气道:“曾大人,恕我狂妄,正是因为有你们这种思想,大宋才颓败至今。想我泱泱大国,对付区区西夏,不过是举手之劳。可惜朝中百官,一味畏战,总是怕啊,怕啊,这成何体统?皇上,请仔细想想,西夏、辽国、吐蕃都是游牧民族,擅长迁徙,常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我们大宋则疲于应付。常常是东边战罢,西边战事又起。这样隔三差五的发生战事,一直小打小闹,何时是个尽头?所以,我林星,要么不打,要打就打一场大战,一战扬威,震慑天下,教四方夷狄,不再敢踏足中原半步!我要让他们知道,敢犯中华者,虽远必诛!”

豪气冲天的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