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规划大宋 >

第23部分

规划大宋-第23部分

小说: 规划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邓飞一路感受沿途百姓的爱戴,一路回答道:“不忙!广州是个繁华安定之地,民风朴素,商贾有德,市场秩序井然,很少打架斗殴之事,在广州为官,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

林星心道原来如此,道:“这样的话,那我就先考察几天,再做打算。”

邓飞见他一下车进入广州,就开始关心广州的治理,道:“大人新到广州,万事陌生,还是等卑职们先打点琐碎,到时候再向大人回报。大人一路劳累,不妨先歇息几天。”

林星也觉得没必要这么着急做事,道:“邓大人,不知广州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邓飞笑道:“现在这个时节,大人要出去游玩的话,卑职还是向大人推荐惠州。眼下正是五六月份,正是惠州一绝上市的时间,大人肯定不虚此行。”

林星不解道:“惠州一绝?”

邓飞笑着解释道:“惠州一绝说的是惠州的荔枝。大人有所不知,惠州荔枝果鲜肉美,入口甘甜,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

林星被他说得嘴馋,反正闲来无事,去惠州耍几天,亦无不可,当下问明琐碎,交代各种事宜,便开始筹划去惠州之行。

大队人马安顿下来,州府设宴接风洗尘,一夜无话。

第二天,林星轻装简便,只带着钟凤娇,小绿和阿三,奔赴惠州去了。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章 日啖荔枝(求收藏和推荐)

书接上文。

惠州位于粤东,在古代即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半城山色半城湖”之称。惠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在惠州一带繁衍生息。到春秋战国时期,惠州一带的文化发展已有一定水平。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秦国一统岭南,在惠州设置博罗县。隋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废梁化郡,设循州总管府。后五代时期,又改名为祯州,北宋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因避太子赵祯之讳,改祯州为惠州,惠州由此得名。

惠州历来是官员名宦,文人墨客荟萃之地,自晋至宋,不少名人云集惠州,其中不乏李商隐、苏轼之辈。他们或诗或文,或创办书院,或修堤筑路,对惠州文化贡献殊多。其中对惠州影响最大的当推北宋大文豪苏轼。

此为后话,暂且表过不提。

此刻,林星一行正在惠州游玩。

来到惠州,就不得不去惠州著名的旅游景点罗浮山。罗浮山又名东樵山,是中国十大道教名山之一,为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七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四福地。汉朝史学家司马迁曾把罗浮山比作为“粤岳”,所以罗浮山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美称。因其山势连绵,草药繁多,以药市而闻名于世。

一路上,林星四处打听,得知罗浮山风景区有三大特点:奇峰怪石,飞瀑名泉和洞天奇景。对于林星来说,奇峰怪石没什么好看的,洞天奇景又太过幽暗玄奥,自己出来游玩散心的话,还是看看飞瀑名泉,领略一下自然风光就好了。

林星本来打算请个向导,但阿三却自告奋勇,一手拿着地图,一手拿着典籍,非要充当一下惠州通。林星拗他不过,只得由他带路。阿三赶着马车,一路欣赏山中景色,不时对照古书,讲解各处风景名胜,他讲得声情并茂,口若悬河,倒像那么回事。

看到林星对自己的讲解流露出赞赏之色,阿三得意道:“怎么样,公子,我这个冒牌向导还行吧?虽然不敢说博古通今,但带领公子游玩惠州,却是绰绰有余了。”

小绿一路上听他絮絮叨叨,早就有点不耐烦,现在见他还夸夸其谈,更是抱怨道:“阿三,公子给你三分颜色,你就开起染布坊来了。你以为自己讲得有多好啊,我觉得你讲得糟糕透顶了,一点文采也没有,就在那儿照本宣科,无聊死了。”

阿三闻言一愣,听到小绿这般打压自己,心中又是愤懑,又是无奈。不知怎的,小绿这小丫头好像喜欢处处与自己为敌,但偏生自己又对这小丫头提不起恨意,大概是好男不跟女斗吧,自己堂堂司户参军,没必要和一个小丫头一般见识,于是不以为然道:“小绿,话不能这么说。你管我是不是照本宣科,只要我是个好向导就行了。不是我阿三吹牛,要没有我,公子此次惠州之行,肯定要麻烦得多。”

林星笑道:“这句话倒是实话。要没有阿三,我和阿娇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飞。阿三,你这个向导相当给力。”

“给力?”阿三一脸茫然,道,“公子,给力是什么意思?”

林星懒得解释,笑着开玩笑道:“不要问我。以后有不懂的词,记住一句话:外事问谷歌,内事问百度。”

阿三更加不解,便胡乱揣测,道:“谷歌?百度?公子说得是两位大学者吧?这两位大学者肯定博古通今,不然不可能什么都知道。”

林星忍俊不禁,谷歌和百度是大学者?

阿三见林星只笑不语,又冒出一句惊天地泣鬼神的问题道:“公子,那房事该问谁?”

噗!林星笑得口水直喷。

钟凤娇听得俏脸粉红,羞涩地低下头。

小绿更是粉颈通红,啐了阿三一口,嗔怒道:“死阿三,你胡说八道些什么呢!当着公子和小姐的面说这些,你想死啊你!”

说罢作势就要去扭阿三的耳朵,阿三吓了一跳,连忙躲过一边,堪堪求饶道:“小绿姐,我错了,我只是一时口快而已。”

小绿见他叫自己小绿姐,气也消了一半,但仍是没好气道:“我懒得和你一般见识,哼!快说,我们现在要去哪里?”

这个问题,林星也很好奇。此时马车一直朝山中进发,越走越偏,再走下去,怕是要没路了。

阿三见小绿垂询自己,大感得意,道:“我们现在要去的地方,是罗浮山的著名瀑布卓锡泉。相传南朝梁武帝大同年间,景泰禅师到罗浮山结茅为庵。山中缺水,景泰高僧卓锡于地,泉涌而出,泉水自石上涌出,清冽甘甜,无论旱涝,不干不溢,故而得名。”

小绿听他说得口沫横飞,不以为然道:“一个破泉有什么好看的!”

钟凤娇见她处处针对阿三,笑道:“泉水清甜可口,正好给我们的小绿姐降降火。”

小绿岂能听不出她的打趣之意,不依道:“小姐啊!”

三人逗逗笑笑,倒解了不少旅途寂寥。

马车转过玉女峰罗汉岩下的陡峭石崖,但见一口花岗岩石砌成的六角井沿,宽约两尺,深尺许,旁有九孔以通泉脉。这就是被誉为“岭外诸泉之冠”的卓锡泉。

四人走至泉边,舀了碗清泉水,慢慢喝下,果然觉得甘甜解渴,清澈润嗓。

阿三像水牛一样贪婪地喝了三碗,用衣袖抹了抹嘴,笑道:“怎么样,小绿姐,这泉水还可以吧?你喝过之后,应该相信咱阿三没有吹牛了吧?”

小绿没有说话,但她连喝两碗的举动,无疑是对阿三最好的褒奖。

喝过水之后,林星见卓锡泉附近绿草幽幽,古树参天,植被青葱,鲜花飘香,好一派山林胜景,不由想和钟凤娇进去浪漫一番,道:“阿三,你和小绿在这里看着马车,我和阿娇进去采几朵山花,一会就回来。”

说罢牵着钟凤娇的手,缓步走向树林深处。

阿三不明就里,还以为林星真的是进去采山花,忙道:“公子,采花这种事情,让我去好了!我对采花最在行了!”

小绿见他欲跟上去,连忙一把拉住他的手,斥道:“你是真傻还是假傻啊?人家公子和小姐去暧昧,你跟着去凑什么热闹啊?这种大煞风景的事你也做得出来么!”

“去暧昧?”阿三一愣,随即哦了一声,好像懂了,又好像没懂。

林星和钟凤娇沿着曲径通幽的山路蜿蜒前行,果见密林深处景色怡人,鸟语花香,确是一个不错的谈情之地。两人一路说笑,倾谈儿女私情,林星顺手采下几朵小花,戴在钟凤娇发上。钟凤娇站在他身前,温柔地垂下头,任凭爱郎将鲜花插在自己发鬓上。

林星再看此时的钟凤娇,只觉人比花娇,美艳不可方物。

此时此景,面对如此绝色,纵是神仙也动心,林星正要暧昧一番,忽然看见密林旁边的小溪旁,坐着一位峨冠博带的老人,面容古雅朴实,此刻正凝神垂钓,颇有出尘飘逸的隐士风范。

林星苦然一笑,这老者早不出现晚不出现,偏偏在自己和阿娇暧昧的时候出现,充当了一个超级电灯泡。不过这老者身上那种超凡脱俗的气质,让林星很是欣赏,当下走了过去。

“青山绿水来垂钓,老先生好雅兴啊!”林星挽着钟凤娇的手道。

那老者听得有人走近,并不回头,左手握住钓竿,右手从身旁的竹篮中撤出一串水果,熟练地剥了果皮,笑道:“独钓无趣,须有荔枝相伴。”

说罢一边吃荔枝,一边吟道:“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首诗是苏轼的《惠州一绝》,林星当然听过,想不到这老者居然也会吟诵,当下笑道:“老先生果是高雅之人,一边垂钓,一边吟诗,苏东坡的这首惠州一绝,从老先生的口中念出,当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那老者闻言奇道:“哦!你竟听过苏东坡的这首惠州一绝?”

林星笑道:“当然听过,这首诗我五岁就会背了。”

那老者摇头笑道:“小兄弟说大话哩!”

林星实话实话,不解道:“老先生何出此言?”

那老者说道:“这首诗是苏轼近年新作,你五岁之时,他尚未写,你如何听过?不是说大话是什么?”

林星一愣,这首诗是苏轼什么时候写的,他还真不知道。只知道小学课本中就有这首诗,所以从小就会背诵。

那老者见他不作声,道:“小兄弟,无话可说了吧!”

林星歉然笑道:“看来老先生对苏轼挺了解的,连这首诗是苏轼近年新作都知道。”

那老者收了钓竿,转过身来,微微一笑道:“老夫正是苏轼!”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三章 东坡居士

(今天第二更,书生会辛勤码字,加快更新速度的)

书接上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眉州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书用笔丰腴跌宕,天真浩瀚;其画简劲掀舞,意境高远。在人才辈出的宋代,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全才。

苏轼二十一岁首次出川赴京,参加科举考试,他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由于考卷无记名,欧阳修误以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苏轼只得了第二名,屈居榜眼。此后苏轼曾官至凤翔府判官。王安石变法期间,苏轼因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从此辗转流放。

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正因如此,林星此次道惠州游玩,才有机会碰上苏轼。

林星万万想不到居然在这种情形之下见到苏轼,此时他心中的震撼,简直无以言表。

苏轼见林星呆在原地,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笑道:“小兄弟,你为何这般情态?是否不相信老夫就是苏轼?抑或是见了老夫之后觉得失望?”

林星回过神来,连忙道:“不不不!先生仙风道骨,高雅飘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