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朱重八 >

第230部分

明末朱重八-第230部分

小说: 明末朱重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静。嗯……你就对薛红旗说,她的步兵可以留下,但是骑兵队一定得跟着咱们渡河,因为那只骑兵队是她的标志,不去不行。”

马小天点了点头,翻身上马,向大荔的方向去了。

安排好了这一切,朱元璋回家等着军队整备,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何况薛红旗的准备更花时间,急不来的。他心里想着这次的军事行动,难免表情就有点阴沉,走回家里,就见到张樱仙一脸惶恐地在屋子里等着他,看到朱元璋的表情阴沉,张樱仙的脸色更加慌乱。

她“噗通”一声跪倒在地:“相公……秋叶生了个女儿的事……你……可千万不要生气……哦!不,你怎么可能不生气呢……求你不要气太久,以后不要冷落了她,再给她一个机会吧,下一胎一定会是儿子。”。。)

s

二九六、虚假的信件

张樱仙“噗通”一声跪倒在地:“相公……秋叶生了个女儿的事……你……可千万不要生气……哦!不,你怎么可能不生气呢……求你不要气太久,以后不要冷落了她,再给她一个机会,下一胎一定会是儿子。”

其实张樱仙和朱八相处日久,已经知道他不是一个很坏的人,至少不会无缘无故地乱发脾气,但是这次的事不同,生男生女,在这个时代乃是家中头号大事,不管是脾气多好的老好人,听说头胎生的是个女儿,也是要抓狂一阵子的。

像那种家里已经有了儿子,再生出一个女儿来的情况,当然无妨。但是朱家的第一个孩子就是女儿,实在太不吉利,张樱仙生怕朱元璋会生秋叶的气,从此以后不再疼爱她。秋叶毕竟是张樱仙从小一起玩大的丫鬟,感情是很深的,初上黄龙山时,秋叶也帮了她许多,她也不想秋叶以后的日子难过。

朱元璋大感头痛,在外面被一群头领拿女儿的事折腾了一阵,没想到回家还要再被张樱仙折腾。他轻轻地把张樱仙从地上拉起来:“没事,我不介意要个女儿!”

“啊?”

“真的不介意!”朱元璋认真地道:“女儿好啊,长得漂漂亮亮,又爱干净,不说粗口,不比儿子差。”

“可是你现在这么大的事业,女儿不能继承……”张樱仙期期艾艾地道。

“别想太远了!女儿未必就不能继承。”

“哎,女儿怎么可能……”

“没什么不可能的!远点的我就不说了,就说个近点的,四川石柱土家族的土司,现在就是由一个女人在担当,嗯……你有可能听说过她的名字,叫做秦良玉!”

秦良玉和川中白杆兵扬威数年,声名如日中天,张樱仙是官家小姐,当然也听过这个名字。她想了想,这才道:“咦,对啊。秦良玉就是女人,她也继承了土家族的族长之位呢。”

“嗯,想明白了就好。。”朱元璋故意展现了一点笑容出来给张樱仙看:“我过两天就要去山*西走一趟,等秋叶从山里出来时。我应该还没有回来,你帮我安慰她一下,叫她不要多虑,好好把女儿养着,别因为是个女儿就不善待她……嗯……我连名字都给她起好了。”

“啊?名字都起好了?”张樱仙大喜。

这年头由于重男轻女的原因。相当多的人生了个女儿懒得取名,一直拿个乳名叫着,直到长得很大了都没有正式名字。像朱元璋这种一听说女儿生了,立即就为她取好了名字,就说明他真的没有生气了。

朱元璋把“朱芷”这个名字告诉了张樱仙,然后又交待她在家等着自己从山*西归来云云,都是一些普通的家常话了。

三天之后,薛红旗率领着她的两百名马贼来了。数日不见。她似乎变漂亮了点,一身红衣洗得干干净净的,少了些风尘朴朴的味道,多了一丝灵秀清逸。一座城和一朵云率被她留在了大荔负责率领步兵驻守城池,她本人则应朱元璋的要求,来与朱元璋合兵。东渡黄河迷惑官府。

双方在城外见了面,互相见过礼之后。薛红旗从怀里摸出了一封信,笑道:“朱八大哥。我拿刀架在大荔*县令的脖子上,逼着他给洪承畴写了一封信,您来看看,这样写合适不?”

众头领都感兴趣,一起凑过来看信。文采第一的许人杰把信接了过来,展开来读给别的头领们听。这封信写得中规中矩,内容也朴实无华,信里用很简单的语句讲叙前些日子有个叫薛红旗的乱匪攻打大荔,一度破城,然后又讲到贼人最近突然放弃了城池,东渡黄河去山*西了,从内容上来说,完全符合故布疑阵的要求。

薛红旗道:“朱八大哥,我让识字的兄弟反复看过这封信,寻找里面有没有夹杂暗语一类可能给洪承畴通风报信的语句,但是看不出来有什么问题,你看这封信有问题么?”

朱元璋正要开口,许人杰抢先道:“有问题,大大的有问题,大荔*县令这个老狐狸,这封信里暗藏祸心,如果送到洪承畴手里,洪承畴必定能猜到我们在故布疑阵。”

“咦?为何?”薛红旗大惑不解:“大元帅,这信里哪里有问题?”

“咳!”许人杰干咳了一声道:“嗯……呃……哎……反正有问题,我看着这信总觉得怪怪的……感觉不对劲……但是具体哪里不对劲又说不上来……”

“你……原来你这混蛋消遣老娘?”薛红旗大怒,粉拳捏了捏,似乎想要给许人杰迎面一拳,但是当着朱八大哥的面,她也不敢造次,怕坏了江湖规矩,于是硬生生地把拳头收了回去,哼哼道:“大元帅,老娘总有一天要你好看。”

许人杰哎了一声道:“我虽然不知道哪里不对劲,但这封信一定是不对劲的,不信你们问朱八哥,他肯定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你没本事看穿信里的玄机,就别抢先跳出来瞎嚷嚷!”薛红旗怒骂了许人杰一通,这才转过头来,恭恭敬敬地对着朱元璋道:“朱八大哥,那不靠谱的家伙说的是真的吗?这封信真有问题?”

朱元璋笑了笑,将那封信从许人杰的手里接过来,撕成了碎片:“这封信确实有问题,还好你先拿给我们看,若是直接就派人送了出去,后果不堪设想。”

“啊?”薛红旗大惊:“可是我信得过的人翻来覆去看了许久都没看出问题啊。”

“嗯,这封信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朱元璋笑了:“你不了解官员这种东西,他们写信才不会用这种朴实无华的文字来写呢,我来让你看看真正的朝廷官员是怎么写信的。”

朱元璋说到这里,就从怀中摸出了两封信来,一封是白水*县令曹宝相写的,这封信官味十足,信里的内容是吹嘘他曹宝相如何英明神武,带领一大群衙役捕快,组织了一只乡勇军,连续多次打败黄龙山贼寇白水朱八的进攻,保全了县城的安全,朱八看到无利可图,就去了澄城……整封信洋洋洒洒,居然上了万字,其中描写他勇敢作战的语句就多达五千字。

第二封信则是澄城*县令辛兰成写的,信里的内容更加是夸张,说他辛兰成亲率乡勇军,与白水朱八苦战十八个回合,其中每一个回合都描写得十分详细,什么带兵左右包抄,死守城池,箭如雨下,吼声如雷等等……最后辛兰成负伤二十余处,身上起出来的箭头都有半斤重,终于将白水朱八击败。并且成功地截断了朱八回归黄龙山寨的退路,无奈之下,朱八只好东渡黄河,去了山*西境内……全文洋洋洒洒,多达三万多字,其中有一万多字都在写辛兰成带伤作战,有多么多么的辛苦。

许人杰把这两封信读了出来,薛红旗听完,两只眼睛顿时瞪得像统铜铃那么大:“哎……这……这是什么狗屁信件?这么胡写乱写,真的没问题?洪承畴的脑袋又没被石头砸过,他有可能会相信么?”

“哈哈哈!”朱元璋笑了:“洪承畴当然不会相信这两个县令真的能打败我,但是……这样的两封信才是真正的官员会写的信,洪承畴一看就知道,这两个县城没事,贼寇确实来过又走了,两个县令才敢写这种又臭又长又虚假的信件去表功。但是你那封大荔的信,却朴实无华,一看就知道贼寇还没走,是拿刀架在县令的脖子上写出来的东西。”

“居然还有这种事?”薛红旗不敢置信地道:“写得简单朴实反而被当成假,弄虚作假乱写吹牛反而被当成真?这……这就是朝廷的处事方式么?”

朱元璋的脸色沉了下来:“虽然很难接受,但这是事实……唉……”

他的心里并不好受,实际上官员们的这种浮夸乱表功的行为,倒也不是大明朝才这样,直到后世的新中国,官员们一样是这样写信,只不过用词变了一点点,但表功的精神是没变的,什么某某领导亲临抗洪救灾第一线,不眠不休指挥救灾工作云云。又某某领导亲临震灾第一线,被滚石砸伤仍然带伤指挥救援云云……和大明朝的官员们胡写乱写的信有什么区别?

这股歪风邪气,究竟要用什么办法才杀得下去?就连雄才伟略的朱元璋也感觉到非常棘手!

“薛红旗妹子,大荔的信就麻烦你派人回去重新弄一封!”朱元璋决定先不考虑这么远的事,先做眼前的事才是真的。

薛红旗点了点头,对身边的一名马贼吩咐了几句,那马贼飞马向着大荔去了。

“好了,我们这就启程去山*西!”朱元璋将杨洪留下坐镇白水,带上了所有其余的头领,另外带了老一队到老五队的五百名精兵,再加上七千名新兵蛋子,薛红旗的两百马贼,踏上了东渡黄河的道路。。。)

s

二九七、毁灭的节奏

崇祯五年,五月底!

朱元璋带着接近八千人的大军,来到了黄河边上,准备开始渡河。

拼命三郎早已经在这里待候多时,黄河的岸边停泊着他预先收罗来的许多渡船,大小不一,总数超过百艘,还有许多临时扎成的木筏子也混杂在其中,显得十分壮观。见到朱元璋到来,拼命三郎抱了抱拳头:“朱八哥,河对面没有任何官兵或者义军,现在渡河很安全。”

“很好!那就开始渡河吧!”朱元璋下令道。

八千人渡江,可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没有两天时间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朱元璋倒也不急,他先让老一队等五百名精兵渡河过去,守好河滩,再让新兵跟着渡过去,这样才可保证安全。

薛红旗看着朱元璋的军队开始渡河了,心里莫名地紧张起来,她这种紧张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人类这种生物,大凡第一次离开家乡,踏足到一个未知的世界时,都会有一种忐忑不安的情绪。薛红旗以前虽然也到处流窜,但从来没有出过陕*西,所到之处,人人都是说陕*西话,所以她还没有过“离开家乡”的感觉,这一次东渡黄河,才是真正的第一次踏足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界,她忍不住凑过来问道:“朱八大哥,小妹对河对面的情形……呃……完全不了解,您可否给小妹说叨说叨?”

去年点灯子赵胜在河对面与官兵掐架之后,朱元璋就让拼命三郎在河对面的城市里设置了打探情报的小黑店。现在对于河对面的形势也算是略知一二。

他淡淡地道:“咱们渡河过去的所在,叫做蒲州,古为畿辅重镇,曾建中都,是古代六大雄城之一,很有名的地方哦!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你也许听说过吧?它是著名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这诗中的鹳雀楼就位于蒲州境内黄河岸边。还有蒲州的普救寺,是《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缘定三生的地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