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追忆似水年华 >

第104部分

追忆似水年华-第104部分

小说: 追忆似水年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今早收到请帖并立即退还给部长,他此刻应该收到了。我对他说,我去荣军院根本不需要
被邀请。如果政府希望我去,那么,我的位置不在站台上,而在存放皇帝棺椁的墓穴里。我
不需要请帖。我有钥匙。我想去就去。政府只需告诉我希望不希望我去。不过,如果我去,
一定去墓穴,否则就不去。”正在这时,一位年轻人向斯万夫人和我打招呼,并向她问好,
但没有站住。这是布洛克,我不知道斯万夫人也认识他,我向她打听,于是她告诉我她是经
邦当夫人介绍认识他的,他在部里秘书处任职(我原先不知道)。她并不经常见到他——或
者她认为“布洛克”这个名字不够“帅”,所以不提——她说他叫莫勒尔先生。我告诉她弄
错了,他叫布洛克。公主扯了扯垂曳在身后的拖裙。斯万夫人赞赏地看着它。“这是俄国沙
皇送给我的皮货,”公主说,“我刚去拜访他,所以穿去让他看看这也可以做大衣。”“听
说路易亲王参加了俄国军队,他不在公主身边,公主会感到忧愁的。”斯万夫人说,对丈夫
不耐烦的表情毫不觉察。“这对他有好处。我对他说过:虽然家族中有过一位军人,你也可
以照样当军人。”公主的回答唐突而直率地影射拿破仑一世。斯万忍无可忍,说道:“夫
人,现在由我扮演殿下吧。请您允许我们告辞。我妻子刚生过病,我不愿意让她站立太
久。”斯万夫人行屈膝礼。公主对我们大家露出一个神圣的微笑——它仿佛被她从往昔、从
她青春时代的风韵和贡比涅宫堡的晚会中召唤而出,而且完美无缺地、甜蜜地盖在那张片刻
前还忿忿不快的面孔上——然后走开去,身后跟着那两位女伴;她们刚才仿佛是译员、保姆
或病人看护,在我们谈话时插进一些毫无意义的句子和徒劳无益的解释。“这个星期里,您
挑一天去她府上写个名字”,斯万夫人对我说,“对这些英国人所称作的皇族,还不能使用
名片,不过,您留下名字的话,她会邀请您的。”
  ①温特哈特(1805—1873),德国画家,擅长画贵族人物肖像。
  ②即皮埃尔·戈雄。戈雄与Cochon(猪)仅一音之差。

  冬末春初,我们在散步之前,有时去参观正在举办的小展览会。斯万,作为杰出的收藏
家,备受展览会上画商们的敬重。在那些寒气未消的日子里,展览厅唤醒了我想去南方和威
尼斯的古老愿望,因为在大厅中,早到的春天和炎热的阳光使玫瑰色的阿尔比伊山闪着淡紫
色反光,使大运河发出晶莹透明的深绿色。如果天气不好,我们就去音乐厅或剧场,然后去
一家“茶室”吃点心。每当斯万夫人想告诉我什么事而又不愿意邻座或服侍我们的侍者听懂
的时候,她便对我说英语,仿佛只有我们两人懂英语,其实人人都会英语,只有我还没有学
会,我不得不提醒斯万夫人,让她别再议论喝茶的人或端茶的人,虽然我一个字也听不懂,
但我猜到它绝非赞扬,而这番议论一字不漏地传进被议论者的耳朵。
  有一次,在看日场演出的问题上,希尔贝特的态度使我吃惊。那天正是她曾提过的她祖
父逝世的忌日。她和我原来准备和她的家庭教师一道去听歌剧片段音乐会。她摆出无所谓的
神态(不管我们要做什么,她总是表情冷淡,她说只要我高兴,只要她父母高兴,她做什么
都无所谓),但是已经换好衣服准备去听音乐会。午饭前,她母亲将我们拉到一边,对她说
这个日子去听音乐会会使父亲不高兴的。我觉得这话有理,希尔贝特无动于衰,但无法掩饰
自己的愤怒,她脸色发白,一言不发。丈夫回来时,斯万夫人将他叫到客厅另一头低声耳
语。于是他叫希尔贝特和他单独到隔壁房间去。我们听见哇啦哇啦的声音。我不敢相信一向
顺从、温柔、文静的希尔贝特竟然在这样一个日子,为了这样一件小事而和父亲顶撞。最后
斯万走了出来,一面对她说:
  “我刚才说的你知道了。你自己看着办吧。”
  饭桌上,希尔贝特始终板着脸。饭后我们去她房间,突然,她毫不犹豫(仿佛一分钟也
没有犹豫过)地惊呼道:“都两点钟了!你知道,音乐会两点半开始。”她催家庭教师赶紧
动身。
  “可是,”我对她说,“你父亲会不高兴吧?”
  “绝对不会的。”
  “不过,他恐怕认为这个日子不大合适吧。”
  “别人怎么想和我有什么相干?在感情问题上管别人的闲事,真荒唐。我们是为自己感
受,不是为公众感受的。小姐很少有娱乐的机会,这次兴高采烈地去听音乐会,我不能仅仅
为了使公众高兴而让她扫兴。”
  她拿起帽子。
  “可是,希尔贝特,”我抓住她的胳膊说,“这不是为了使公众高兴,是为了使你父亲
高兴。”
  “希望你别来教训我。”她一面用力挣脱我,一面厉声喊道。
  斯万夫妇除了带我去动物园或音乐厅以外,对我另有更为宝贵的厚待,即不将我排除在
他们与贝戈特的友情之外,而当初正是这种友情使他们在我眼中具有魔力。我甚至在结识希
尔贝特以前就认为,她与这位神圣长者的亲密关系会使她成为我最钟爱的女友,如果她对我
的蔑视不致使我的希望(希望她有朝一日带我和贝戈特一同参观他所喜爱的城市)破灭的话。
  有一天,斯万夫人请我参加一个盛大宴会。我不知道同桌的客人是谁。我到达时,在门
厅里遇到的一件事使我胆怯和惶惑。斯万夫人总是采用本季节中被认为最时髦的,但很快就
因过时而被摒弃的礼节(例如,多年以前她曾有过hanCsomcab(双轮双座马车),或者曾
在吃饭请帖上印着这是与某某大小名人的会见)。这些礼仪毫不神秘,不需传授便能入门。
奥黛特采用了当时从英国进口的小小发明,让丈夫叫人印了一些名片,在夏尔·斯万的名字
前冠以Mr(先生)。我首次拜访斯万夫人以后,她曾来我家留下这样一张“纸片”(用她
的话说)在这以前从来没有人给我留过名片,因此我无比得意、无比激动、无比感激,兴奋
之余,我倾囊中所有订了一个十分漂亮的茶花花篮送给斯万夫人。我恳求父亲去她家留张名
片,并且首先赶紧在名字前印上“Mr”,但他对这两项请求置若罔闻,我大为失望,不过几
天以后我思索也许他这样做是对的。“Mr”尽管只是摆设,但含义一目了然,而吃饭那一天
我见到的另一个礼仪却令人费解。我正要从候见室走进客厅时,膳食总管递给我一个写着我
名字的细长信封。我在惊奇之中向他道谢,看看信封,不知该如何处置,就好比外国人面对
中国宴席上分发的那些小工具一样不知如何是好。信封口是封着的,立刻拆开未免显得冒
失,于是我带着心领神会的表情将它塞进衣袋。几天以前,斯万夫人写信邀我去她家和“几
位熟人”一同吃饭,那天客人竟达十六位之多,而且我根本不知道其中还有贝戈特。斯万夫
人先后向好几位客人为我“道名”(这是她的说法),突然,在我的名字以后,她不动声色
地说出(仿佛我们仅仅是萍水相逢的客人)那位温柔的白发歌手的名字。“贝戈特”像射向
我的枪弹,使我震惊,但是,为了表示沉着,我本能地向他鞠躬。在我面前答礼的是个相貌
年轻的人,个子不高,身体粗壮、近视眼、长着一个蜗牛壳似的往上翘的红鼻子、黑色的山
羊胡。他站在我面前,仿佛是位魔术师:他穿着礼服在枪击的硝烟中安然无恙,而从枪口飞
出的竟是一只鸽子。我颓丧已极,因为刚才被炸为齑粉的不仅仅是那位瘦弱的老者(他已荡
然无存),还有那些巨著中的美,我曾使它栖息在我特别为它营造(如殿堂一样)的衰弱而
神圣的躯体之中,而我面前这位翘鼻子和黑胡须的矮男人,他那粗壮的身体(充满了血管、
骨骼、神经结)上哪会有美的栖息之处呢?我曾用贝戈特作品中的透明美来塑造贝戈特,缓
慢地、细细地、像钟乳石一样一滴一滴地塑造他,可是顷刻之间,这个贝戈特毫无意义,因
为我必须保留他那个翘鼻子和黑胡子,这就好比我们在做算题时不看清全部数据,不考虑总
数应该是什么而求题解一样,毫无意义。鼻子和胡子是无法避免的因素,它们使我十分为
难,使我不得不重新塑造贝戈特这个人物,它们似乎意味着、产生着、不断分泌着某种入世
和自满的精神,而这是不协调的,因为它与他那些为我所熟悉的、充满了平和而神圣的智慧
的作品中气质毫无共同之处。从作品出发,我永远也到达不了那个翘鼻子。而从这个似乎毫
不在意的、我行我素的、随兴所致的鼻子出发,我走上与贝戈特的作品完全相反的方向,我
的精神状态仿佛像一位匆匆忙忙的工程师——当人们向他打招呼时,他不等别人问好,便理
所当然地回答:“谢谢,您呢?”如果别人说很高兴与他认识,他便采用他认为行之有效
的、聪明的、时髦的省略句:“彼此彼此”,以避免在毫无意义的寒暄上浪费宝贵时间。名
字显然是位随兴所致的画家,它为人物地点所作的速写异想天开,因此当我们面对的不是想
象的世界,而是可见世界时(它并非真实世界,因为我们的感官和想象力一样,不擅长于重
现真实;看见的世界和想象的世界大不相同,我们对现实的略图也和看见的大相径庭),我
们往往大吃一惊。就贝戈特而言,使我更窘迫的不是我对他的名字的先入之见,而是我对他
的作品的了解。我不得不将蓄山羊胡子的男人系在这些作品上,仿佛系在气球上,忧心忡忡
地唯恐气球无法升空。然而,我热爱的那些书,看来确实是他的作品,因为当斯万夫人按规
矩对他说我钦佩他的某部作品时,他对这番为他而发的、而非为其他客人而发的赞词处之泰
然,似乎毫不认为这是误会。他为这些宾客而身着礼服,礼服下是那个贪馋地等待进餐的身
体,他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些更为重要的现实,因此当我们提到他的作品时,他微微一笑,仿
佛它们不过是他旧日生活的片断,仿佛我们提到的不过是他当年在化装舞会上扮作吉斯公爵
这件区区小事。在这个微笑中,他的作品的价值在我眼前一落千丈(并且波及美、宇宙、生
命的全部价值),而成为蓄山羊胡子的男人的拙劣消遣而已。我想他曾辛勤笔耕,其实,如
果他生活在盛产珠母的小岛,那么,他不会笔耕,而会经营珍珠买卖。他的创作不再像以前
一样是命中注定的。于是我怀疑独特性是否真能证明伟大作家是其特有王国中的神,抑或这
一切纯属虚构,实际上作品之间的差异来自劳动,而非来自不同个性之间的根本性本质区别。
  此时我们入席就坐。我的盘子旁边放着一株用银纸裹着茎部的石竹花。它不像刚才在候
见厅拿到的那个信封(而且我早已忘在脑后)使我如此困惑。这个礼仪虽说对我很新颖,但
似乎不难理解,因为我看见所有的客人从餐具旁拿起同样的石竹花,插进礼服的扣眼中。我
也如法炮制,神情自然,仿佛一位无神论者来到教堂,他不知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